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时间:2022-05-16 19:56:24 总结范文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3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5、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4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6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下列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蔗北菜”

  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等。技术因素主要有: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7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8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9

  学习目标

  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4.相关网站:

  5.生活经验:

  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

  1.人口的迁移

  (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

  (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评价建议:

  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地理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归纳05-26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2-22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9篇10-11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9篇)10-12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8篇10-13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10-18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09-15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09-08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