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时间:2022-05-21 08:42:06 教师 我要投稿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教师的建议》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作为一名幼师,我不断地尝试,想在班级中为孩子们创造自由发挥和表现的空间,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空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户外,孩子们在遵守玩具的使用规则前提下可以尽情地玩,他们在幼儿园的大滑梯的网子上爬来爬去,跑来跑去;他们在幼儿园的操场上骑小自行车、推小推车、进行追逐跑等等。在班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工具:区域材料、清洁用具、生活用具……最近孩子们想要自己给自己盛饭,老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孩子们自己盛饭的想法。他们在这个阶段会特别想要自己完成某些事情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孩子想要尝试,那就去尝试!孩子们就是在试误的过程中一步步获得经验和得到锻炼的。

  在这本书里有一条建议是: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书里提到,老师要用心灵去体会儿童世界,体察童年生活。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对善与恶、好与坏有自己的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甚至对时间也有自己的衡量方法:在童年时代,一天好像一年,而一年简直是永久似的。为了能够进入这座名叫“童年”的神奇宫殿,你必须变成另一个人,即在某种程度上变为一个孩子。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对孩子拥有明智的权威。正因为儿童是将会长成高大树木的娇嫩幼苗,所以童年就需要受到特别尊重。要知道,儿童是不会故意做坏事的。如果一个教育者硬是认为儿童有这种意图,是蓄意干不良行为的,这就是教育上的无知。这样的教师在竭力“砍掉劣根”的同时,把所有的根子都砍掉了,结果,使童年时代生机勃勃的幼芽枯萎了。

  当我们明白儿童不是有意干的坏事,而是一时糊涂、无知或者误解而做出的各种各样不当举动,要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绝对不能把儿童同成人一样看待:既能衡量成人,又能衡量儿童的统一尺度是没有的。

  因此,如果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请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请在心里装满孩子。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2

  在十一月份的“读书沙龙”活动中,我潜心阅读了《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发现这二十位教师身上有许多相同优点,这也正是他们“最优秀”的原因。

  一、对教育这项工作,对教师这个职业无比热爱

  这一点是他们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元动力”。他们中很多人所学的不是与教育有关的大学专业,甚至还有很多人是在从事多年其他职业之后才转而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

  比如,20xx年美国年度教师安东尼·马伦在做了三年全职工人,20年警察之后,才办理了退休手续成为一名从事选择性教育的教师。

  书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改变想法成为教师,并且取得成功呢?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对社会的责任,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难道只有“半路出家”才能做得好教师吗?肯定不是,一直在教师岗位上的人只要怀有一颗对教育的真诚热爱,谁都可以取得成就。

  二、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把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最大荣誉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现代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只有每个学生得以发展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个发展方向不是家长、老师的臆想。而是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各自的发展。

  200年获得“美国年度教师”称号的迈克尔·盖森就是众多这样做的教师中一位,他把所有课程、实验、作业、活动及评估都根据学生情况“量身定制”。他还根据当地社区学校学生特点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设计他们自己的项目等等。

  这些老师都把每个学生的发展看成自己最大的荣誉。我清楚地记得20xx年“美国年度教师”安德莉亚·彼得森说过:“当我看着某位在常规课堂里落后的学生,在我的音乐课堂里第一次获得了成功时,我觉得这就是我在教育中最引以为豪的成就。”“我为学生们在体育、舞蹈、音乐或任何其他学科上的优异表现而激动不已。”

  三、 教育的成功需要一个团队的通力协作

  “孤军奋战永远没有力量。”这是西方一位哲人的名言。教育更是这样,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团队。光有这样的团队还不行,当你需要进行某项教育活动时必须有同事的密切合作,你只不过是一个倡导者。而当同事进行某项教育活动时,只要需要你,那么你就要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20xx年“美国年度教师”金柏莉·奥利弗,通过与他人合作,帮助面临贫困、种族主义矛盾、语言和流动性大等多方面的困难学校走出了困境。她是一位完美的团队合作者,帮助同事和学生提高了教学和学习质量。

  要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有意识地与他人合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国家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的整合,甚至综合性课程的开设都是在告诉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合作的意义。

  以上三点只是他们众多优点中的一小部分。当我发现他们是如此优秀时,我便决心向他们学习,努力争取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下面我想简单谈一下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和我对教学的一些想法。一个社会经济越发达就越重视教育,教育也就越能得到发展。而教育的发展首先就是教师的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不停地学习。此外还要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保持内心的纯净、纯真,不要过多地追求学生发展以外的东西。而对于教学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学生的需要,看看他们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教学不是给孩子知识,也不是给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而是要激发他对知识的愿望和兴趣。此外,无论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要注入自己的使用原则,要根据自己的所知所能,还要了解你的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已有的知识、能力。

  读书沙龙活动刚刚开始,我为我能看到这样一本优秀的著作而感到高兴,它让我发现了最优秀,也坚定了追求最优秀决心。而追求最优秀就要从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开始。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3

  记得在我小时候,人们把叫幼儿教师为孩子王、擦屁股老师,幼儿教师在教师这个群体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在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的时代里,幼儿教师开始慢慢的被人关注,慢慢的被人重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年青一代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幼教与人生发展的关系、幼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始有清醒的认识,形成如此广泛的重视。也因此,幼儿教师的队伍竞争日益激烈,幼儿教师面临着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如何给自己减压,做个幸福的幼儿教师呢?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做个美丽的幼儿教师一文,我深感一个美丽的幼儿教师应该既有语言、行为、仪表等外在美,更应该具备有涵养的内在美。

  1.幼儿教师的外在美

  语言美,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童趣,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教师的行为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教师的仪表,主要指一个人的容貌、姿态和衣着服饰。幼儿教师的服饰端正、健康而不娇艳,朴素大方而不奢侈小气,整洁高雅而不拖拉。教师不是服装模特儿切忌过分时髦;教师不是舞台演员切忌化浓妆……总之,幼儿教师外在美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时时处处都要考虑自己给孩子们的影响。自觉的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们具体感受到美的存在。

  2.幼儿教师的内在美

  罗丹说:“我们在人体中敬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形象,更是那种能使人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作为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作为一个党员老师我觉得内在美就是应该热爱幼教事业,一颗爱孩子的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文化水平,为人师表,终于职责。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教师,它繁琐而细小,不仅需要保证教育还要关注幼儿的保育;不仅需要搞好班级常规工作还要进行环境的创设……如何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带着轻松心情去开始每天的工作。正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教师,她才可以在聆听孩子的童言无忌中开怀大笑,在欣赏孩子的稚嫩舞蹈中放松释怀……这就是幼儿教师特有的优待,是其他教师群体所享受不到的。真因为有了这样的优待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每一个孩子,爱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就像有人说:爱是江河,浇灌着今天,滋润着未来!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关爱的。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一给孩子,使孩子们能够真心的喜欢我。愿意和我玩。或许有时,他们需要我们适时的提醒或批评,让他们浮躁的心沉淀下来;而有时侯他们也需要我们的表扬肯定,让他们失落的心变得自信起来。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的,只要我们用心关爱他们,他们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也一定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报你。

  不记得哪位诗人曾这样评价过女人,他说:“女人如花,美丽娇艳;女人似水,悠远绵长;女人如钢,坚韧挺拔;女人如针,缝进去的是点点细心,缝出来的是悄无声息……”是啊,美丽的女人,坚毅的女人,体贴的女人,宽厚的女人,该是怎样的让人欣赏至极,向往至极的美丽风景啊?我喜欢这样的女人,并努力做这样的女人。这并不代表我只关注漂亮的外表,我更期望自己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虽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不再年轻不在貌美,但岁月的沉淀又给了我另一种美:走过十年幼教生涯的我对工作充满自信,这个时期的我也更加成熟稳重了。不是吗,今天我还能站在幼教这条战壕里,和许多比我年轻许多的同事们共同竞争,你能说我不美吗?哈哈!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4

  晚上坐下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

  第十一条建议是说“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苏氏在这篇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恐怕是每位教师都遇到过的,就是在前一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时都懂的情况下,到了第二天又忘记了,或者是作业会出错。这其中的原因何在?难道仅仅归结为学生不用功,没有到家复习,或者是粗心马虎?看看苏氏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教学实践,绝不是这么简单。学生当时明白了并不等于记住了,记住了并不等于理解了。也就是说,面对新的知识,也许当时学生懂了,可他们却没有一个消化或者“反刍”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上,所以第二天会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

  所以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味一下,会用自己的思考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脑子里放一遍“电影”,这样,学生就会看出哪些地方出现了断挡,他们就会自觉地重新看书或者请教老师,将自己薄弱的环节给补上。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加工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知识留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就会是深刻而持久的,也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情况。

  如何保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回味的过程呢,关键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所学的内容。不要怕耽误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心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说到检查作业,也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因为老师上课时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检查到,而在检查其中的几位时,有些学生还不听。(这里所说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前一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口头检查。现在很多老师已经省略掉了这一环节)如何进行检查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条建议(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运用草稿本的方法。

  草稿本是每个学生所必准备的,就是每到上课的时候,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出一些题目,这些题目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再现,而是经过教师的加工和思考,将知识点融入到一些题目当中,这些题目学生答出来必然对知识深入了解,重新思考,并会实际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动用;二教师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那么,这些作业教师如何进行评判呢,是每本都看,还是看一部分呢,或者是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呢?苏氏在文中没有写出来,还有待我们老师们去不断摸索。

  也许在后面的建议中会找到答案的。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5

  暑假闲暇间,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精彩描述,给我们教师许多的感悟。

  “所以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这给我的冲击很大。现在我们教师的教育参考书把我们的教材分析地很透彻,而且还有现成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参考,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益处——无须自己花时间去探讨书中的情节,书中所蕴涵的境界,甚至是去精心设计教学。但是,这也使我们教师产生了依赖性,不再花工夫,不再费时间探索,这样长久以往,教师的思维会被禁锢,变得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我觉得,作为教师首先要亲近教材,熟悉教材,在心中能够联系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思考,有一个初步的教学环节设计出来。然后看教参,进一步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之更加地严谨。如《生命的林子》的教学,我抓住了“生命”和“林子”,把它们作为重点进行设计。从方丈领玄奘去后山看的不同的松林中松树的截然不同中,明白树木只有在有生机活力的群体中彼此竞争才能成材,人也一样,应该在具有竞争性的群体中拼搏,奋力向上,才能成为栋梁!而无须一句句逐一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关键的字词句中整体感受,比零星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你要教会所以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讲到了阅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更是把默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的确,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了“静思默想”。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心里却空空荡荡。所以我们应该多让学生去默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那该多棒呀!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6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苦家庭,兄弟四人都是教师。1935年,年仅17岁的他踏上了光荣的教育之路。卫国战争期间,他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被法西斯匪徒残暴的杀害,他也在浴血奋战中负了重伤,伤愈后,仍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他当上乌克兰巴普雷什中学的校长,这一当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逝世。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一、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知识

  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教育方法,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条就是“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籍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带领我们走出平庸、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每天读书,那些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们思想的江河,读经典的书就如同是在与大师面对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困难。

  二、教会学生学习

  我们所带的班级中往往有很多后进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他们也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老师可以针对性地挑选一些内容丰富而有生动活泼的书籍,让这些后进生得到思维上的锻炼。但是,阅读不是死记硬背,应该是有理解的阅读,有理解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

  但是,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阅读似乎越来越成了一种奢望。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才有工夫去阅读书籍,才有工夫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一些课堂上来不及思考的问题。相反“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阅读不仅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而且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表面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知识,往往在经过大量主动阅读后“死的知识”也会变活,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教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简单。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7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8

  英语阅读是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刚接触这门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是很浓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要想学好这门语言,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所以有许多学习者往往会觉得记忆单词很困难,甚至有部分人会产生厌学情绪。那么随着课程的改革,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呢?通过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通常按照下面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自己的教学,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会首先教会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简单的日常实际用语,刚学英语时,每个学生都会感到好玩,都想尽量多说点英语,每个学生想说英语的心情都很急切,所以我选择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际用语,然后尽快地教会学生,这样能很大的激发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如:你好。早上好。晚安。谢谢你。生日快乐。等一些在日常用到的交际用语。

  学习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这样才能产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内心中充满自信心,他们会感觉到原来学习英语也没有什么困难,自己一定能把这门语言学好。

  充分利用小组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词汇量丰富了,学会便会感觉到学习英语就不困难了。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汇量大,要求学习者记忆的'内容太多。通常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读,然后同学们跟读,一连读了许多遍,然后让学生去背,其实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学生经过不断地机械地记忆,才能背上几个单词,有点甚至还不会读,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没了兴趣,但是如果采取了小组活动的方法,就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了。在小组的帮助下,会读的帮助不会读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枯燥的词汇。

  多创造展示的机会,在课本中有许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到班级前面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英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一旦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对英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通过平时的仔细观察,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放法保持学生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其实学习英语和语文意义昂,他们都是语言学习,语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所以英语也要让学生大声朗读,甚至比语文还要加强朗读。平时还要及时地复习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的快,忘记的也很快,如果缺少复习这个重要环节,就无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那么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这个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英语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英语的阅读,吸取更大的启发,使它用到教学中去。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9

  这学期,我重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虽然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对中小学教育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和与之相符的实例,他主张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等等,对教师的帮助极大。

  在我所阅读的此书中一篇文章提到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被人们美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天生的智商等种种原因,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校园中不被关心的人,处处矮人一等,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成为老师的宠儿,老师关注的焦点,校园中的一等人,而先前提到的那些人就会遭受教师的另眼相看,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学生再怎么幼稚,他也有他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份阳光,多播一份希望,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吧。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的人则做到了,而有的人则需打一个“问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

  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一下,这样下去,怎么会有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做小动作了,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多大的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

  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特别的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我们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了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无论形势发生多大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的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都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0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确实很少,然而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也使我感受颇深。

  首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坚持阅读。

  “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现在看来,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学生需要自来水。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坚持阅读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其次,我觉得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就要学会倾听。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第三,永不放弃是信念。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只有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只有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我们才能收获为人师的感动,才能获得从教的幸福感。

  以上只是我读了本书后的点滴想法,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正在一步步登上新的台阶,也使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同时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我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书是必不可少的。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吧!成长吧!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1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对于后进生我恰恰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学习,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会千方百计让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为了他的成绩能提高一、两分,我倾注了心血,牺牲了休息时间,经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曾经多次反问自己:这样做对吗?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吗?读了这本书我决定做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这将成为我每一节课的目标。

  品味《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如与智者交流,解决困惑,指引前行,洗礼心灵。它将是我工作、学习中的导航灯。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2

  前几天刚刚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新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触颇深。李镇西老师是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书中李老师用真挚诚恳的言语给我们这些刚刚从事教育职业的新老师提出了许多有用、实用的建议。下面我就自己对这本书的认识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本书总共分为四章,每一章十多个小节,本书从关于给新教师“基本素养”的建议、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议、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关于“修身养性”的建议等方面出发,以新教师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采取叙述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了新教师成长的各种建议。这些建议给那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还处于茫然失措的“菜鸟”教师指明了道路,使得他们逐渐成为一个面对各种教育难题都能得心应手的优秀教师。

  关于“基本素养”的建议方面,这里我从感触最深的两个小节说以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是第一节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书中开头就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的爱好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然后通过举例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接着给出他自己提倡读的六类书籍:一、名人传记;二、教育家专著及随笔;三、专业书;四、现代科技书;五、当代文学书;六、学习方法书。并且指出了阅读过程中的方法,即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最后给予我们忠告,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完此节,反思自己,多少的时间被花费在了电脑旁,马路旁,于是暗下决心以后一定多去书店,多读书,读好书。还有一节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非常同意李老师提出的这一点建议。我认为为人师表除了要有优秀的工作能力之外,必须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好一个榜样。李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像要求学生一样要求自己,你将一定会变得很优秀。”榜样的`作用是无穷大的。要律人先律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树立好一个好的榜样,学生自然会被我们教好。

  第二章是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议。首先是第一节“尽快记住孩子的姓名”。李老师这一节通过举了几个教学的实例来充分表明了记住学生姓名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一个刚入学的孩子第一次感到老师在关注他就是在听到老师喊出他名字的时候。同时李老师总结了记住学生姓名的方法:第一,报名的时候,尽可能的跟每一个学生多聊几句。第二,开学第一天,尽可能多点几次名。第三,亲自发作业本和教科书。第四,不断找学生谈心。第五,尽快组织或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尽快互相认识。除却此五点外,他更推荐我们学习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做法,开学之前对着孩子的照片记住孩子的名字。细想一下,记住学生的名字,虽然简单,但确确实实是跟学生交往的第一步,它不仅反映出老师的记忆能力,更加体现了老师的爱心。再有一个小节是“尽可能让自己富有幽默感”。我个人是非常推崇这一建议的,并且我也极为迫切的想成为这样一位幽默的,有魅力的老师。因为我现在还是一名学生,我就特别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特别愿意上这样的老师的课。幽默是一门智慧,它能让课堂充满了生机,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高亢的兴趣,能迅速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那么怎么培养“幽默感”呢?李镇西老师指出要培养幽默感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自己所学的越多,幽默的触角就会越丰富。其次是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保持乐观。最后是幽默来源于生活,所以平常就应该常听笑话,常开玩笑。同时他还介绍了几种幽默语言的表达方式。读完这一小节,我想成为一名幽默老师的想法更加迫切了。从中吸取到的东西我一定会及时的运用,争取善为人师,为“幽默”人师。

  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是文章中的重要部分,这一章印象比较深的是“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这一节,李老师从备教材,写教案,等方面阐释了备课的重要性。著名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不备课,或者备的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我认为备课对于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同时新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进行思考钻研,得出自己的领悟,避免照本宣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享受课堂,享受教学,享受教育。

  最后一部分最令我难忘的是“善待周围的人”小节。这一节李老师主要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善待周围的人的重要性,其中李老师跟他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小凯的事情让我记忆犹新,小凯不听老师话,不配合戴校牌,跟老师顶嘴,李老师处理的时候始终保持语重心长的态度。语气和善,最终感化了那个学生。试想一下,我们现在都这么年轻,年轻肯定就会气盛,以后踏上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后难免不会碰到这种棘手的情况。大动肝火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只有善待周围的人才能将事情处理好,才能教会学生善待他人,用尊重与交流来解决问题。

  读过了《给新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对自己今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将时刻谨记书中李老师的教诲,并把它们一一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去,争取成为一名能力出众,魅力出众的优秀老师,与学生一同成长,让幸福与我同行。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3

  在我们学校果园的中央,长着一片高高的、葱绿的葡萄丛,壮实的葡萄藤足有两米高。少先队员们把枝条固定在铅丝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齐。你顺行看过去,几千串黄色的葡萄确实惹人喜爱。我们这个葡萄园是学校的骄傲。不但我们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庄员们都到这儿来学习。在葡萄园里劳动被看成一种很大的乐趣和很高的荣誉,只有那些最勤恳、最爱劳动的学生才配享受它。每当从许多愿意劳动的学生当中选出10一15个人,让他们在行间松土,或者把枝条缠到铅丝上,或者在秋天给每一棵树丛根部垒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这时那些没有被选到的人就觉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以前曾经把这块地给过一个更夫和财务员,让他们去种土豆,他们都不肯要,因为这块地上已经种过50年土豆,它已经完全没有肥力了。于是我建议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变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园。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高年级学生给这里运来了大约30吨含腐殖质的农肥。我看到,学生们只是出于对我这个新上任的校长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劳动的热爱,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后,还必须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质跟黑土掺和起来,填进每一个坑里。

  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种葡萄,虽然在我们这个地区供葡萄发育的条件是再好不过的。我给学生们讲述葡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话并没有打动他们的心。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

  从那时起已经许多年过去了,可是这个姑娘提的问题,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近7、8年来,当党和人民向学校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人的任务时,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却必须回答。我们不仅要证明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须说明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让我们再回到葡萄园的故事上来。我清楚地知道,那些为第一批葡萄丛挖坑的学生,到中学毕业后就能看见他们的劳动果实。也可能,到那时他们还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这当然是很好的。不过,还应当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校期间,还能种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举行了一个“劳动节”(我们给栽种葡萄那一天取了这个名称)活动,来参加的不仅有那些运肥挖坑的人,还有小学生——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来旁观而是来劳动的。开辟葡萄园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让小孩子来参加,单单这一点就使他们把劳动当做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因而也是快乐的事来对待了。

  到了这一天,小学生们每人给每个坑里捧一捧肥土,给葡萄根涂上有营养的溶浆,然后埋土、浇水。孩子们的劳动量是不大的,但是他们比起那些运肥和挖坑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怀着更加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葡萄藤长出第一批嫩芽来。这是为什么呢?在那几年里,我还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类现象的心理学的奥秘,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带领小学生去参加劳动节以前,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说一棵葡萄可以结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实,说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学校楼房那么高。这番话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就像你对他们谈那稀奇的海洋动物,谈我们这一带草原里的斯基福人的古墓里的奇珍异宝一样。于是,他们入迷似地做起事情来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叶子发绿了,新长出来的嫩枝向着太阳伸展。在暖房里,我们用花盆装上含腐殖质的肥土,栽一些插条,它们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们移栽到普通的土壤里,再过一年就已经结出果实来了。

  这个目标是非常诱人的。我还带来了一篮子成熟的葡萄,让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这种果实。大概这一点也加强了目标的吸引力。试想,这样一来,谁还会拒绝用桶去提肥料,用鸟粪去制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绝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呢?

  春季到了,孩子们把培育的小树苗移栽在暖房里。对十来岁的孩子们来说,挖坑,把黑土和腐殖质拌和成有营养的肥料,然后再撒进坑里,确实是不轻松的事。但是,他们真心实意地、入迷地劳动着,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着他们的缘故。这些孩子种的葡萄园(大约有30棵),成了学校果园里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当一年前高年级学生种的那些葡萄开始结果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项劳动的参者,他们还记得劳动节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实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果实拿回家,奉献给妈妈和爸爸。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4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为《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美国斯坦福幼儿园规则教育》。这片文章主要写了美国加州洛杉矶第六区斯坦福幼儿的规则教育,让我知道了所谓的规则教育是什么样的,并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引导幼儿学会遵守现有的规则,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这就是规则教育的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规则教育包含两个部分,园级规则和班级规则,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大规则的统一下,班级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班级的规则,看上去很普通的规则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规则教育的方法,我觉很适合我们教师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儿园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师”被认为是该园规则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对待幼儿的纪律问题的上,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方法的步骤是非常的科学合理的,幼儿园配有相应的心理教育老师。

  我们教师日常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们真正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人。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经典伴我行: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

  《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这本书你们看过吗?是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娟娟主编的一本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是对于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有新探。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早期阅读的真正含义及阅读的重要性。首先,本书对早期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概念;在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探讨后,阐述了国内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动向;早期阅读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扩展,分为静态性早期阅读和动态性早期阅读两方面;进而丰富了早期阅读教育和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

  其次,本书阐述了研究、实施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具体过程。在大量调查研究及与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早期阅读与早期阅读教育方面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同时呈现了大量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设计和区域性早期阅读活动设计;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方案,开展幼针对性的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有效开展家庭婴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促进婴幼儿早期阅读行为的改善。再次,在具体研究、实施过程中,为适应后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走向内省型、反思型的专业化成长道路。

  最后,从幼儿、家长两方面充分地反映了研究的成效,家长阅读观念,行为得到了改善,家庭阅读环境也得到了改变;幼儿阅读行为得到了改善,语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思路为线索,层层展开,以体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脉络。

  看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真是喜出望外,书中讲到的都是我要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特别是有一些案例分析,有关阅读教育行为的观察与反思,值得我们教师怎样去观察反思,怎样指导孩子去阅读等方式方法。还有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活动案例,家庭活动中的亲子共读,做到家园一致,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既适合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人员又适合学前教育教师阅读的图书。它所阐明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对我们都很有帮助。它既培训了参与研究的老师,也使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很好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在自己的教研、科研活动中采用和推广。但我也认为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大家讨论的。例如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提法要因人而宜。对待不同程度孩子的阅读,应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等。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在读一本书时,除了汲取它的精髓外,也要有自己的 想法和观点,这样才会有进步。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5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明确: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育技巧的奥秘:用终生准备自己的每一节课。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书着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教师理论知识数量上的增长还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条建议主要是向小学教师提出的。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占据首位的任务是:要教会儿童学习。教师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教师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在小学里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和别的书籍,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时没有把那些如同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小学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首先是基本读写能力。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他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记忆。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识记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对“后进生”而言,“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后进生”而言,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0-18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9-03

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06-09

读《给教师的100建议》有感01-20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03-15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09-06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09-06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08-28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15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