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评课稿

时间:2022-06-01 05:19:3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采蒲台的苇评课稿

  《采蒲台的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文章,学生接受似乎有较大难度。其难度主要表现在:

  1、文章不是按一般记事文六要素的写法叙述,而是把叙事、咏物、赞人揉合在一起,运用了引伸象征的手法。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不易理解;

  2、本文是叙事兼有述评的抒情散文,中心虽很明显,但结构比较“散”,学生难以一下子认识文章的结构,就有碍于对内容的理解。

  针对以上分析,在教学中梁老师主要体现这样的特点。以读为本,读中激情,读中悟理,情理交融。

  根据本课的特点,教学时从整体入手──部分─整体,以读为本,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样,在课堂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读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感知到理解到感悟,层层深入,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提升感悟,达到情理交融,互动提升。

  不足之处:文中“如果单纯是苇好看,那就不会成为冀中名胜”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如果教学中教师能抓住这句话来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自己体悟,研究了采蒲台的人后,让学生画出有关写“苇与苇塘”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到采蒲台的人与苇的紧密关系紧密,进而理解到采蒲台的苇便是人,人是有思想的苇,苇是有灵性有人。

  《采蒲台的苇》一课描写的语言有一定的跳跃性,不少句子的含义有比较深,梁老师考虑到学生阅读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自己事先阅读了大量的《白洋淀纪事》中的相关资料,在课前和课后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白洋淀人民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抗日救国凯歌的动人事迹。这对学生们学习和理解文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对课堂的把控体现得较为全面,既有师生的对话,又有与文本的对话,其气氛是平等和谐的,体现了较新的教学理念。从课堂的朗读来看,整体的朗读水平很高,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范读功底很强,情感的处理到位,对渲染课堂气氛、协助学生理解文本了内涵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梁老师的过渡语非常精彩,大段的起转承接的话语娓娓道来,可见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扎实,对此次课用心之真,对教材钻研之透。

【采蒲台的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课赛评课稿12-17

心理课评课稿01-18

《掌声》课评课稿07-30

课赛评课稿03-08

复习课评课稿04-08

语言课评课稿04-23

小学美术评课稿-《动物面具》评课稿07-31

小学美术评课稿 盘盘转转评课稿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