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评课稿

时间:2022-06-03 15:04:50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下五千年评课稿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也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喜爱课外阅读比课内多?原因是禁锢少,个性化多。课外阅读是以个体化、泛读化的存在方式,有独立的阅读内容和速度,与课内的指导的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同,比如学生和文本的互动,存在了很大的差异。阅读后的表达也有所不同。彰显个性,呵护野性,使得学生阅读起来兴趣盎然。从赵老师对学生课前分析可以看出,对这样的一类历史类的故事,学生普遍的阅读兴趣不够。因此,赵老师这节课的着力点就聚焦为“激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既成为“切入点”,也作为“基石”和“着力点”。

上下五千年评课稿

  (1)唤醒

  教育的首先是爱,是帮助,从没基础到有基础,没兴趣到有兴趣。比如:课前积累阶段,学生在自主交流印象深刻的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唤醒了自我阅读体验,回味了阅读的快乐,让读过此书的同学谈谈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到在课堂中随机采访教师,无一不让学生并对本课的阅读产生了阅读期待。此时老师再走进去,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和孩子们一起兴奋和快乐。让学生觉得这本书非读不可,吊足了学生胃口。如果说,教是唤醒,那么我觉得唤醒的不仅仅是以往的阅读体验,更是唤醒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滋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来弹,我们看到,赵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转化个性阅读中的困难和障碍点,让孩子掌握知识,形成习惯,转化成能力,保持阅读的兴趣,去热爱读书。记得李教授曾今谈到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步子是否太快?哪些阶段是不能跨越的,哪些障碍是不能解决的。怎样教给学生更好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抱着“希望学生带着什么来进入阅读,我们就给他什么?”的态度,赵老师努力地将指导阅读的方法与维持阅读的兴趣交融,不遗余力,贯穿始终。最后设计了写“推荐词”的环节,也让推荐活动本身的育人价值充分呈现出来。当然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阅读故事后的“推荐词”并没有呈现出来。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因为赵老师充分站在了学生的立场,让了解故事的学生尽情地将对故事的兴趣表现出来,将维持这种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之前。课虽然有遗憾之处,但我觉得学生对历史类故事的兴趣不会因为教师的下课声而消失。

  当然由于参与新基础研究的时间不长,对一些理论了解得不够深刻,以上仅是我听完本课之后的一些感受,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也希望得到各位听课老师和李教授的指点。

【上下五千年评课稿】相关文章: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课赛评课稿12-17

心理课评课稿01-18

《掌声》课评课稿07-30

课赛评课稿03-08

复习课评课稿04-08

语言课评课稿04-23

小学美术评课稿-《动物面具》评课稿07-31

小学美术评课稿 盘盘转转评课稿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