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03-20 11:01:32 炜玲 下元节 我要投稿

下元节是什么意思

  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下元节是什么意思,欢迎大家分享。

  什么是下元节

  下元节,是中国传统祭祀祖先的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下元节说法

  按道家的说法,天官于正月十五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称天官赐福;地官于七月十五来人间释放幽冥业满之灵,称地官赦罪;水官于十月十五来人间为人消灾减厄、解救危难,称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来人间解厄的日子。

  唐朝时,朝廷就规定下元日禁屠,死罪的囚犯也须延缓执行的日期。宋朝的《梦粱录》记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民国时期的《中华风俗志》中也有“十月望(十五日)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之说。

  民间对三官的信仰由来已久,尤其是明代以后,各地都修建了许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官庙、三元庵之类的庙宇。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去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信仰三官的人还要禁荤食素,称为“三官素”。下元节时,道观内必定会修斋设醮,举行消灾祈福的宗教仪式;民间也会备好丰盛菜肴,祭祀祖先亡灵,并祈求水官排忧解难;许多地方还会举行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活动。

  在苏州一带,对三官的信仰曾经十分兴盛。人们不仅去三官行宫祭拜,还将写着“三官大帝”字样的灯笼请回家中,为全家解厄消灾。

  吴江各镇以及乡间,旧时都建有三官庙宇,仅盛泽一地就有五座,可见当时吴江的三官信仰是何等的兴盛。每到十月十五,各处三官堂都有修斋设醮的活动,信徒们纷纷聚集于庙宇内斋祭祷告,祈求水官为民消灾解厄。此外,民间的工匠在下元节这一天还有祭祀炉神太上老君的习俗。

  下元节时,正是农村收获的季节,届时家家户户都会用新谷磨糯米粉,做成小团子,斋祭水官。

  下元节的习俗大多与祭祀有关,迷信色彩较多,随着时代的演变,各地的祭祀活动逐渐淡化,到了民国以后,下元节的许多祭祀习俗已经渐渐被人遗忘。

  节日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斋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

  关于下元节的记载: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民俗活动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

  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古代结坛方法有九种: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后世设坛渐弛。供斋可“积德解愈”;

  二、节食斋。古人于祭祀之前,应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求外者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洁身清心,以示诚敬,称为斋戒。斋戒可“和神保寿”;

  三、心斋。心斋可“夷心静然”。

  另一类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节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气、八服元气、九胎食。

  除此之外,如持诵、忏法、祭炼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永远活着,这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正是这种人的灵魂观导致享祭祖先习俗的盛行,为了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人们为祖先亡灵举行祭祀活动。一般来讲,对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庙,国家有宗庙,民间各有祖先堂、家庙,通过祭祀,祈求福禄祯祥。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山东省邹县民间,在下元节这天,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宁远县民间,在下元节前后,还要普遍进行迎神赛会。

  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莆仙民间

  每逢农历十月十五,莆仙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烧香贡银,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枝均匀地插成一片小方块,叫“布田”。这种习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也叫“下元日”。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官,说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传说这一天,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同时又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等活动,就是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叩拜后焚化。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这一日还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这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下元这一天,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果品食品。

  节令食品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下元节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是什么意思介绍11-09

下元节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节日介绍02-02

下元节是什么11-09

下元节是什么节02-05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11-02

下元节的习俗是什么12-11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08-01

下元节是什么节含义08-12

下元节是什么6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