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

时间:2022-04-23 11:59:23 寒衣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

  寒衣节是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也就是烧寒衣。那么寒衣节还有哪些祭祀习俗呢?有什么禁忌的事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希望大家喜欢。

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

  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 篇1

  寒衣节简介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代《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祭奠亲人方法

  一、物品准备

  1、备香。香如同我们拿手机拨出的信号,香一点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孙来祭祀了。

  2、香如同我们拿手机拨出的信号,香一点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孙来祭祀了。

  3、备糕点。水果代表阴,糕点代表阳。祭祖,一般要备水果和糕点这两样。

  4、备糕点。水果代表阴,糕点代表阳。祭祖,一般要备水果和糕点这两样。

  5、备蜡烛。最好点一根蜡烛,蜡烛叫灯,这个为阳,可以让子孙走任何路都不会偏,不会走到黑道上去,这叫明道。

  二、烧纸焚香

  1、纸不是烧得越多越好

  2、焚香。烧香要烧365根。整个家族来祭祀的话,就按男丁来分,男丁有5个人就分5把,10个人就分10把,12个人就分12把。在坟地前面,要把香全部点起来。香点起来,这叫做补阳。

  三、注意事项

  1、烧纸不能用棍把纸挑碎,最好念念经。纸这个时候,就可以越多越好。可是烧纸时一定不要拿棍挑,一挑碎,就像我们人残缺了。你烧那么急干什么?一年才来上一次坟!祭祖的时候要缓慢、端庄。这才叫续火、添香。

  2、穿着要素雅端庄。我们去坟地最好穿黑色或者白色的衣服,显得端庄,千万不要穿艳丽的衣服,也不要穿短裤、裙子,不然家里容易出现风流子孙。

  3、表情要严肃,祭祀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

  4、不要拍照。在墓地不要拍照,不管怎么样,坟地都属阴。

  5、不要抽烟。我们在坟地,要戒除恶习,别烧着香、烧着纸就吸上烟了,这样不恭敬。你这样做,容易上火,孩子容易顶撞。

  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 篇2

  ●寒衣节祭祀习俗

  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

  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寒衣节禁忌事项

  1、寒衣节祭祀时,上坟扫墓会焚化一些阴冥用具。很多人在过程中只是走一个过场,并未留心所烧的东西是否全部烧尽。此处要告诉大家,但凡给死者焚化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

  2、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因此在祭祀偏远坟地时,根据周围的环境,可以多待一些五色纸,用以焚烧,有备无患。

  3、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而一些出门在外者应该如何祭祀呢,此处就建议在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烧化纸钱,用粉笔画个圆圈,冲家的方向留一个口子。如果在路口还是很不方便,那就尽量选择不干扰别人的地方,在不给他人造成麻烦的情况下完成。

  4、寒衣节上坟、扫墓,最好在上午九点至十二点间,一天中阳气最充足的时段,下午不可以去上坟。并且身体抱恙者最好不要参与,老幼孕妇也不适合去坟地;近期运势低迷者不要参与。另外天黑以后更不要去坟地。祭祀过程中不要在坟地嬉笑游戏,口吐不敬之语,离开时干净利落,不留赃物。

  5、坟墓有进水,塌陷,损毁的,建议在寒衣节当日进行修缮,坟头的草木要及时清理,以保证先人在地下不受风吹雨淋之苦。有些人需要迁坟的,也最好在寒衣节和清明节进行。部分人坟地风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最好不要自作主张,一切根据专业人士堪舆进行。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寒衣节的历史变迁

  周代"祭腊日"

  最早的是来源于周人的腊祭日,农历十月初一日,周天子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大行奖赏抚恤。腊祭时,要以捕获的猎物为祭品,由天子依照祭祀礼仪,向天地诸神祈祷,并祭祀历代祖先。这一天,也是朝廷慰问农人,颁布新令的时间。

  诗经"流火授衣"

  《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农历七月以后,大火星(即心宿二)向西偏移,"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到了农历九月结束,就要添加冬天衣物,天气就要寒冷。而《七月》中记载"十月涤场,朋酒思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凹觥,万寿无疆",则是当时农收以后,十月朔节饮宴情景。这是古代先民对天象变化和气候交替的朴素理解。

  秦代"十日朝"

  古语有云,"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代统一全国之后,"朝贺皆自十月朔",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过年的节日食品,是杂以黍米的肉羹。除了食用"黍臛",还要寄送寒衣给远方征战的将士,让他们暖暖的。因此把阴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朝"。秦二世而亡,但是岁首的习俗,却一直传了下来,延续到汉代。

  唐代"拜墓送衣"

  据资料载,唐代玄宗天宝二年秋八月,朝廷下达制诰,"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诏令中,把以前自行祭祀时的"诗著授衣,令存休浣"的方式,用典章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把仲夏端午的祭祀习俗,一并转移到阴历九月一日,昭告天下执行。这一诏令沿用了春秋时期的"九月授衣",变更了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但出于季节考虑,阴历十月才进入冬季,九月送衣稍嫌早了些。

  宋代"十月朔"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北方气候十月入冬,唐代九月"扫墓送衣"的`习俗,进入宋代便改为十月朔日,也就是秦时的"岁首日"。宋时的十月朔日,主要习俗有三,一曰授衣、二曰祭祀、三曰开炉。

  北宋学者吕希哲在著作《岁时杂记》中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可见,朝廷颁赐冬衣,也是按照品级发放的。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汴梁城中,从阴历九月下旬起,就开始售卖用以祭祀的纸扎用品,"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可见人们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到了阴历十月一日,书中描述,"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祭祀先人的隆重豪华,宛然是另外一个"寒食节"。这个情况到了南宋时期,也没有变化。

  元代"送寒衣"

  北宋时期,还没有"寒衣节"的称谓,只是在"十月朔日"有了祭祀活动。《梦粱录》记,南宋临安延续"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南宋后,民间兴起了扫墓时焚烧衣物的行为。南宋学者周密《武林旧事》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可见此时焚祭的都是冬季用衣。

  元代以后,才把阴历十月一日祭族上坟,直接以"送寒衣"节代称。这个情况记载在《析津志辑佚·岁纪》中,"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上坟的时候不仅烧送寒衣,还要祭奠先人,清理坟茔的落叶杂草,"此一月追远之礼甚厚"。

  明代"烧包袱"

  燕王朱棣政变入主北京,这里就变成了全国风气潮流的领先者。此时的寒衣节,又有了新的变化。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春场》描写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烧真衣服毕竟麻烦而浪费,京城的祭品店为了迎合市场,做起了专门售卖纸质"寒衣"的生意,五彩的纸质衣服上印着文字、印章,注明死者信息,就像往来阴阳两极的标准邮件。

  京城民间有谚,"十月一,送寒衣"。到了寒衣节的晚上,家家户户准备夜祭,"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喊着亡者姓名将纸衣烧掉,期待他们送到亲人的关怀和温暖。无力购买的贫户,也要自己制作简陋的寒衣焚祭地下的先祖,表达一份心意。烧寒衣也有规矩,"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焚祭活动一般应当在祖茔上进行,也有在外不及返乡的,就在大路上发送寒衣,祭祀的时候,还喊逝者的名字。

  清代"寒衣节"

  清代由胡人入关所建,汉家传统多因循前明旧俗,寒衣节也是如此。清代学者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写道,"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说十月朔日祭祖扫墓的仪轨与中元鬼节相同,给亡者写下家书,与五彩寒衣寒鞋一起,在家门口烧送,叫做"送寒衣"。

  十月初一日,皇城民谚云,"十月一,鬼穿衣"。说是天气冷了,逝去的亲人也要有冬衣穿。所以每到阴历九月下旬,民众们都要准备送寒衣的事项,此时的祭品店各类纸作的价格也会随之加倍。另外,在祭品的品类和规模上,也更加夸张,出现了可以自己加工裁剪的"寒衣纸",还有请纸扎师傅专门制作"皮货冬装"的。

《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

  寒衣节是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也就是烧寒衣。那么寒衣节还有哪些祭祀习俗呢?有什么禁忌的事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希望大家喜欢。

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

  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 篇1

  寒衣节简介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代《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祭奠亲人方法

  一、物品准备

  1、备香。香如同我们拿手机拨出的信号,香一点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孙来祭祀了。

  2、香如同我们拿手机拨出的信号,香一点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孙来祭祀了。

  3、备糕点。水果代表阴,糕点代表阳。祭祖,一般要备水果和糕点这两样。

  4、备糕点。水果代表阴,糕点代表阳。祭祖,一般要备水果和糕点这两样。

  5、备蜡烛。最好点一根蜡烛,蜡烛叫灯,这个为阳,可以让子孙走任何路都不会偏,不会走到黑道上去,这叫明道。

  二、烧纸焚香

  1、纸不是烧得越多越好

  2、焚香。烧香要烧365根。整个家族来祭祀的话,就按男丁来分,男丁有5个人就分5把,10个人就分10把,12个人就分12把。在坟地前面,要把香全部点起来。香点起来,这叫做补阳。

  三、注意事项

  1、烧纸不能用棍把纸挑碎,最好念念经。纸这个时候,就可以越多越好。可是烧纸时一定不要拿棍挑,一挑碎,就像我们人残缺了。你烧那么急干什么?一年才来上一次坟!祭祖的时候要缓慢、端庄。这才叫续火、添香。

  2、穿着要素雅端庄。我们去坟地最好穿黑色或者白色的衣服,显得端庄,千万不要穿艳丽的衣服,也不要穿短裤、裙子,不然家里容易出现风流子孙。

  3、表情要严肃,祭祀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

  4、不要拍照。在墓地不要拍照,不管怎么样,坟地都属阴。

  5、不要抽烟。我们在坟地,要戒除恶习,别烧着香、烧着纸就吸上烟了,这样不恭敬。你这样做,容易上火,孩子容易顶撞。

  寒衣节要怎么祭奠亲人 篇2

  ●寒衣节祭祀习俗

  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

  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寒衣节禁忌事项

  1、寒衣节祭祀时,上坟扫墓会焚化一些阴冥用具。很多人在过程中只是走一个过场,并未留心所烧的东西是否全部烧尽。此处要告诉大家,但凡给死者焚化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

  2、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因此在祭祀偏远坟地时,根据周围的环境,可以多待一些五色纸,用以焚烧,有备无患。

  3、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而一些出门在外者应该如何祭祀呢,此处就建议在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烧化纸钱,用粉笔画个圆圈,冲家的方向留一个口子。如果在路口还是很不方便,那就尽量选择不干扰别人的地方,在不给他人造成麻烦的情况下完成。

  4、寒衣节上坟、扫墓,最好在上午九点至十二点间,一天中阳气最充足的时段,下午不可以去上坟。并且身体抱恙者最好不要参与,老幼孕妇也不适合去坟地;近期运势低迷者不要参与。另外天黑以后更不要去坟地。祭祀过程中不要在坟地嬉笑游戏,口吐不敬之语,离开时干净利落,不留赃物。

  5、坟墓有进水,塌陷,损毁的,建议在寒衣节当日进行修缮,坟头的草木要及时清理,以保证先人在地下不受风吹雨淋之苦。有些人需要迁坟的,也最好在寒衣节和清明节进行。部分人坟地风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最好不要自作主张,一切根据专业人士堪舆进行。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寒衣节的历史变迁

  周代"祭腊日"

  最早的是来源于周人的腊祭日,农历十月初一日,周天子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大行奖赏抚恤。腊祭时,要以捕获的猎物为祭品,由天子依照祭祀礼仪,向天地诸神祈祷,并祭祀历代祖先。这一天,也是朝廷慰问农人,颁布新令的时间。

  诗经"流火授衣"

  《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农历七月以后,大火星(即心宿二)向西偏移,"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到了农历九月结束,就要添加冬天衣物,天气就要寒冷。而《七月》中记载"十月涤场,朋酒思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凹觥,万寿无疆",则是当时农收以后,十月朔节饮宴情景。这是古代先民对天象变化和气候交替的朴素理解。

  秦代"十日朝"

  古语有云,"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代统一全国之后,"朝贺皆自十月朔",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过年的节日食品,是杂以黍米的肉羹。除了食用"黍臛",还要寄送寒衣给远方征战的将士,让他们暖暖的。因此把阴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朝"。秦二世而亡,但是岁首的习俗,却一直传了下来,延续到汉代。

  唐代"拜墓送衣"

  据资料载,唐代玄宗天宝二年秋八月,朝廷下达制诰,"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诏令中,把以前自行祭祀时的"诗著授衣,令存休浣"的方式,用典章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把仲夏端午的祭祀习俗,一并转移到阴历九月一日,昭告天下执行。这一诏令沿用了春秋时期的"九月授衣",变更了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但出于季节考虑,阴历十月才进入冬季,九月送衣稍嫌早了些。

  宋代"十月朔"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北方气候十月入冬,唐代九月"扫墓送衣"的`习俗,进入宋代便改为十月朔日,也就是秦时的"岁首日"。宋时的十月朔日,主要习俗有三,一曰授衣、二曰祭祀、三曰开炉。

  北宋学者吕希哲在著作《岁时杂记》中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可见,朝廷颁赐冬衣,也是按照品级发放的。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汴梁城中,从阴历九月下旬起,就开始售卖用以祭祀的纸扎用品,"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可见人们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到了阴历十月一日,书中描述,"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祭祀先人的隆重豪华,宛然是另外一个"寒食节"。这个情况到了南宋时期,也没有变化。

  元代"送寒衣"

  北宋时期,还没有"寒衣节"的称谓,只是在"十月朔日"有了祭祀活动。《梦粱录》记,南宋临安延续"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南宋后,民间兴起了扫墓时焚烧衣物的行为。南宋学者周密《武林旧事》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可见此时焚祭的都是冬季用衣。

  元代以后,才把阴历十月一日祭族上坟,直接以"送寒衣"节代称。这个情况记载在《析津志辑佚·岁纪》中,"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上坟的时候不仅烧送寒衣,还要祭奠先人,清理坟茔的落叶杂草,"此一月追远之礼甚厚"。

  明代"烧包袱"

  燕王朱棣政变入主北京,这里就变成了全国风气潮流的领先者。此时的寒衣节,又有了新的变化。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春场》描写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烧真衣服毕竟麻烦而浪费,京城的祭品店为了迎合市场,做起了专门售卖纸质"寒衣"的生意,五彩的纸质衣服上印着文字、印章,注明死者信息,就像往来阴阳两极的标准邮件。

  京城民间有谚,"十月一,送寒衣"。到了寒衣节的晚上,家家户户准备夜祭,"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喊着亡者姓名将纸衣烧掉,期待他们送到亲人的关怀和温暖。无力购买的贫户,也要自己制作简陋的寒衣焚祭地下的先祖,表达一份心意。烧寒衣也有规矩,"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焚祭活动一般应当在祖茔上进行,也有在外不及返乡的,就在大路上发送寒衣,祭祀的时候,还喊逝者的名字。

  清代"寒衣节"

  清代由胡人入关所建,汉家传统多因循前明旧俗,寒衣节也是如此。清代学者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写道,"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说十月朔日祭祖扫墓的仪轨与中元鬼节相同,给亡者写下家书,与五彩寒衣寒鞋一起,在家门口烧送,叫做"送寒衣"。

  十月初一日,皇城民谚云,"十月一,鬼穿衣"。说是天气冷了,逝去的亲人也要有冬衣穿。所以每到阴历九月下旬,民众们都要准备送寒衣的事项,此时的祭品店各类纸作的价格也会随之加倍。另外,在祭品的品类和规模上,也更加夸张,出现了可以自己加工裁剪的"寒衣纸",还有请纸扎师傅专门制作"皮货冬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