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兼顾“言”与“文”,最大限度发挥经典文本的教育功能
从近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来看,注重了的“言”与“文”并重。《新课程标准》中在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中,提出了“言”与“文”方面的要求。在文言文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也注重了从文本出发去学习文言文,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言”的角度去进行文言文教学,认为只有那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文本。
我们知道所谓的“言”是文本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它的理解,离不开它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当然,这和现代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略有不同。毕竟,古文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太远,无论从年代上还是意义上。新课程所选文本大都是古人的经典力作,追求的是文质兼美,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我认为,学习文言文,确实应该抓住文本这一基本的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从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方面和古人对话沟通,启迪感悟。同时,深入体味其中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另外,许多文本行文布局等方面也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因此,文言文教学不抓文本,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同时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对文本的理解又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处理“言”的问题。如果“言”的问题处理不好,一是对文本难以有正确的理解,同时对学生今后的文言文的阅读学习非常不利。
那么如何做到“言”“文”兼顾,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实践,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处理方法:
一.以“文”带“言”。譬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学生感兴趣的是写景和抒情的几段,我们就完全可以先让学生总体感受其中的景与情,由此带动学生去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立足“文”,带动“言”学生不仅会有兴趣学习,而且印象深刻。
二.以“文”点“言”。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浅显的或者注释详尽的文本。这样的文本。只在“文”的教学中稍作提示或比较即可。
三.先“言”后“文”。对直接构成阅读障碍的“言”,课前,先由师生互动,集中释“言”然后再深入文本。先“言”后“文往往是针对于难词难句较多而注释不多或不够的文章而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言”指不预先予以解释就直接影响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些词句,而并非指文中的所有词句。
四.先“文”后“言”。是指先学习文本后,集中归纳。可有重点词语、一些常见的文言语言现象等。这种方法,适合浅显的文本。但也可以作为任何文本学习后的积累巩固。
当然,文言文的学习,一方面考虑不同的文本,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不同的学情。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文”与“言”的关系。以更好地让新课程文本服务于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作为经典的教育功能。
【兼顾“言”与“文”,最大限度发挥经典文本的教育功能】相关文章:
评价的教育功能12-19
2023年文言文辞职报告06-05
化学反应的限度评课稿11-03
教育随笔-您理解是我们最大安慰08-05
文本调查报告04-29
UI设计师的职责文本11-29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作文02-24
我最大的烦恼作文02-20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