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月半中元节的七大习俗介绍范文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七月半中元节的七大习俗介绍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2、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4、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5、烧袱纸、结鬼缘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6、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拓展阅读
潮汕的中元节习俗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其中有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3、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4、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5、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杭州的中元节习俗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节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成都的中元节习俗
1、家祭
在老成都,几乎家家都有一块用红纸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为人不忘根本。而传统的老成都中元节从农历七月初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七月十五日。从七月初一开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员会给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选一天作为正日子,全家老小齐聚,举行家祭。重头戏是晚上的祭祖仪式。
老成都民风比较开放包容,家中的女人们也可以帮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烛等,而在我国的其他部分地区,但凡中元祭祖,是绝对不能让女人沾的。首先摆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请先人“入席”。随后,由一家之长点上香烛,带领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礼,磕头作揖。接下来,也是由一家之长领头向祖先们述事。这时候,家中的长辈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辈谆谆教诲“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们的今天,不可忘本啊。”之后开始吃饭。
2、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3、城隍出驾
此外,在老成都还有一项习俗,叫城隍出驾,也是中元节的风俗之一。民间认为阴曹地府的假期结束时,城隍老爷要亲自出驾巡街来收鬼魂归地府了。
旧时成都城隍庙在今成都市金华街中段的北面,占地大约百来亩。每到七月十五城隍老爷出驾时,这里就会聚集很多人,摩肩接踵,看各种由人扮演的妖魔鬼怪招摇过市。
4、赏孤
除了向祖先烧祭袱子外,善良的成都人还要“赏孤”。这里的“孤”指的是无名英烈,以及客死他乡或无人祭祀的可怜人。赏孤通常在户外的田埂路边,点上香烛,将袱子分成小垛,摆上几碗饭,几杯水酒,最重要的是准备“刀头”。所谓“刀头”是指猪的肋骨和后腿之间最好的肉。
老成都规模最大的“赏孤”赏钱活动是在东门大桥桥洞外,因当时那里有座无名英雄纪念碑。每逢中元节,便有出川抗战的战士家属以及其他市井平民来到此地赏孤,自发地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而原本位于华兴街的忠烈祠,则是官方祭奠历代先贤之地,每到中元节就会举行大型的纪念活动。
5、放河灯
家祭赏孤结束后,夜也逐渐深沉,老成都的中元节也迎来最后的高潮——放河灯。放荷灯亦称放河灯,其含意是导引鬼魂进入极乐世界或及早托生转世。荷灯之样式,其上半部皆为彩纸叠成之莲花儿,下半部之载体各异,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并掏空瓤肉,中插点燃之蜡烛,于夜幕初降时放入河湖。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七月半中元节的七大习俗介绍】相关文章:
七月半中元节习俗08-04
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12-14
七月半中元节的民间习俗12-11
细数“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范文12-14
中元节七月半的由来12-30
中元节的习俗介绍03-09
中元节的由来介绍 中元节的习俗介绍08-23
中元节的来历及习俗介绍08-15
广西中元节的习俗介绍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