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评课
俗话说,“旁观者清”。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可以帮助授课教师更好认清自己的教学状态,有利于他们提高原有的教学水平。
钟老师来自福建龙岩,是我校临时外聘的教师,只有八年的教龄,而且这八年来是在深圳某非公立中学英语培训学校任教语文科的,极少真正承担过中考大循环的磨砺,所以授课环节中难免出现一些小问题,纯属正常现象。
钟老师上的课题是沈从文的散文《云南歌会》。这堂课给我总体印象是好的,表现在教态自然亲切,她面带微笑,给课堂带来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听课的老师感觉很舒服。其次,课前备课认真,教案基本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授课过程中,教学用语准确,语音语调中速平和,适合中下生的基础能力水平,容易接受。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第一,教师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透。
沈从文的文章必须仔细品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内涵。他的文章虽然词句凝练形象,但缺乏行云流水的魅力,读起来有些费劲,对大人读者是这样,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可是,钟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比较马虎,没有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在课堂组织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没能设计几个小小的问题来穿针引线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跟教师自己尚未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和情感息息相关。
第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对课堂反馈而作出的反应不够机敏,也就是说,教师的应变能力还需要提升。比如,当教师预设的问题学生无法及时作出回应的时候,教师不能替沉默的学生说出答案,而应该想办法给学生问题拐杖,引领学生继续探究教师抛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最终获得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探险”的乐趣。
第三,在安排教学内容方面不够科学合理。
本课教学时数安排两教时,课后第二题的人物描写比较可以放到第二节课再讲。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因为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突然插入一段比较阅读方面的练习,就会将原有的那份顺理成章的教学思路打断,等于破坏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程序。而且,根据教案的设计,她第二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模仿本文的人物描写,课堂上用300字描写一个人物,再作交流。把第二题的人物描写比较欣赏的内容,安排在第二教时,岂不更加合理科学?
初二教材我相对不熟,几年来只教过一次(或两次?)。因为教学工作的需要,我在教完初一之后,被调到初三接任毕业班。教完那届初三后,继续留在初三。去年,我回教初一。今年继续留教新初一。今天利用听课的缝隙,我把《云南的歌会》反复读了两遍,才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可想而知,那些初二年的孩子们,感受将是怎样的。教师备课的时候,应该先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站在学生的学习立场预设,驾驭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日后,本人对初二语文教材还需要下苦功夫仔细认真的钻研一番,否则,说话的底气就越发不足了。今天的评课,只是就钟老师组织课堂教学流程中出现的情形粗略说一说,至于其他的,亟待日后继续深究和审视。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评课】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12-19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11-07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07-26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07-26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集合02-14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4篇12-19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4篇)12-19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集合4篇01-02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汇编4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