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酒的历史典故(精选1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典故吧,那么你有了解过典故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酒的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酒的历史典故 篇1
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
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孙休就很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总是搬弄是非,说他坏话。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有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很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如果换算成现在量,接近3斤(度数没有现在高)。哪个喝不掉就硬灌进去。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爱好。大家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意点一个大臣,大家轮流说说他有什么短处。如果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一笑而过。如果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如同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别人的命。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东吴人心惶惶。但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孙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举国上下,都惊得瞠目结舌。
酒的历史典故 篇2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酒的历史典故 篇3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酒的历史典故 篇4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酒的历史典故 篇5
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长老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酒的历史典故 篇6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酒的历史典故 篇7
孙皓继位之初是释放宫女,很快走向反面,开始大肆选美。
孙皓规定:东吴凡是2000石(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以上的官员,家中有女儿要上报。女孩到了15岁,必须让孙皓先挑选一遍,看不上的,才能出嫁。他的后宫有数千人,但他还是嫌少,又派亲信到各地选美。
偶尔碰到个美女会当个宝。真正满眼绝色,也就不值钱了。后宫之中,遍是佳丽,孙皓怎么可能珍惜她们呢?弃之如草芥。他在宫中引入水流,环绕殿堂,每天在后宫晃悠,看到哪个美女不顺眼,马上杀掉,扔到水中。美女们吓得魂飞魄散,躲在宫中不敢出来。
女人多了,总要安排个宫室。孙权建的太初宫就显得太小气了,孙皓在太初宫东边新建了一座昭明宫,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成贤街及偏东一带。
官职在2000石以下的`,都要参与这个浩大的工程。老百姓到山上砍木材当苦力,官吏到山中做监工。太初宫周长约700多米,建成后的昭明宫约1200多米,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各种首饰,孙皓让美人们戴上首饰,看她们追逐打闹。经常早上戴下午就坏,工匠们也趁机偷盗,国库挥霍一空。
酒的历史典故 篇8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因为是戏说,大路谈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酒的历史典故 篇9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荒淫、残暴、滥杀,孙皓的罪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罄竹难书。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变成一个恶魔了呢?有人分析,这是他小时遗留的恐惧种下的`祸根。父亲当了太子,后被废又被杀。全家的境况急转直下,从天堂跌到地狱,他从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尝尽世态炎凉。而对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缘最近的亲人,心中的仇恨无以言说。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实际灵魂已扭曲变形,变得乖张暴戾。等他掌握生杀大权,能呼风唤雨,曾经压抑的愤怒终如火山爆发,有悖常论的疯狂,才能让内心得到发泄和满足。
酒的历史典故 篇10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酒的历史典故 篇11
孙皓在内杀美女,在外杀大臣,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孙皓杀人的方式很多,剥人脸皮,挖人眼睛,多种多样,残酷至极。
中书令(帮助皇上在宫廷处理政务)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也没有办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严刑拷打,割断他的头,烧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会上喝醉了,孙皓怀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见他。王蕃这个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态,在孙皓面前强装镇定。孙皓看他举止正常,认定他是装醉,立即处斩。然后,孙皓率群臣出宫登到山上,命令亲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头抛来抛去,最后人头完全粉碎。
酒的历史典故 篇12
军权在握的徐达,是朱元璋从小一起放牛的伙伴,跟随朱元璋造反后,忠心耿耿,屡建战功,名列明朝开国功臣之首。
徐达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每年出征应诏复命后,马上帅印上缴。他虽然处处小心,但朱元璋对他还是不放心,时常用酒去灌他,以试探他的忠诚度。
一次,朱元璋收下徐达的帅印后,留徐达一起喝酒。酒至半酣,两人回忆起当年亲密无间在一起玩耍和战斗的`情景,朱元璋放下皇帝的架子,拉着徐达的手,十分动情地称兄道弟。
朱元璋似乎随口说了一句:“徐大哥啊,本朝的建立,你的功劳最大,可是大哥至今没有一座好的宅邸,小弟想把旧邸赐给大哥,你过几天搬过去住吧。”
徐达虽然喝多了酒,但心里十分明白:旧邸就是朱元璋做吴王的住处,如果糊里糊涂地接受了,那么“僭越”之罪必不可免,搞得不好,可能脑袋搬家,株连九族。徐达便一个劲儿地表忠心,拼命推辞。
一餐酒,喝得惊心动魄,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的徐达,总算通过了皇帝的考验。
过后,朱元璋想,这酒还是喝得不够,只有把徐达真正灌醉,才能掏出他的真言。他又找了由头,把徐达请到旧邸饮酒叙旧,没完没了地赐酒,直把徐达灌得烂醉如泥,神志不清,然后安排人把徐达扶到旧邸的正房睡觉。
半夜时分,徐达酒醒后忙问内侍,自己睡在什么地方。侍奉的太监说:“这是旧邸内室。”徐达吓出一身冷汗,酒一下子醒了大半,赶紧起身,连滚带爬地冲了出去,跑到台阶下,拜倒在地,边磕头,边在口中念念有词,说自己犯了死罪,请陛下饶恕,云云。
朱元璋得知后,这才暂且放弃了对徐达的猜忌与试探。
酒的历史典故 篇13
武则天在位时,李家和武家斗得非常厉害,双方都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这一年朝廷开科取士,寄居在长安城郊铁槛寺的举子沈玉堂参加了殿试,结果一举夺魁,高中状元。相王李旦见沈玉堂才华出众,举荐他做了中书舍人,并视其为自己的心腹。
沈玉堂起初很是感激李旦的知遇之恩,对他忠心耿耿。可是不久,沈玉堂发现李旦软弱无能,武则天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而是对自己的侄子们更为器重,她将传位于武家人的传闻也越来越多。沈玉堂暗暗琢磨开了,心想以后这天下要是真归了武家,自己的靠山就倒了,说不定还会受牵连,这寒窗苦读多年得来的功名也就到尽头了。
这天沈玉堂正在街上走着,忽然听到旁边一家酒楼里传出吵闹声。往里一看,才知是武则天的侄子武延秀因为喝醉了酒,正披头散发地在店里撒酒疯。他手下的随从不仅不加以劝阻,还帮着一起砸店。沈玉堂正看着,突然一只靴子落到他面前,原来是武延秀扔过来的。沈玉堂愣了一下,然后从容地捡起靴子,弯腰为武延秀穿上了。
武延秀瞪大醉眼,看了沈玉堂一会儿,然后哈哈大笑起来。这家伙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看见新科状元给自己穿靴,心里得到了莫大的满足,从此对沈玉堂另眼相看。沈玉堂借坡下驴,暗中做起了武府的幕僚,不但把中书省的一些重要信息透露给武延秀,还泄露了相王府的一些机密。生性懦弱的李旦,好像一直都没有觉察到沈玉堂的背叛。就这样,沈玉堂周旋在两人之间,心想不管李、武两家以后谁坐了江山,自己都无后顾之忧了。
不久,武延秀家中摆宴待客,散席后他命人给沈玉堂送去了一壶燕窝羹。沈玉堂感激不尽,把燕窝倒出来,细看手中的壶,发现是用上等白玉制成,壶身有雕花,非常精美,再向壶内一看,只见壶底赫然刻着一个“武”字!沈玉堂不安起来,心想此壶如果被相王李旦发现,自己与武家来往的'事情就要败露了。他想把壶藏起来,忽然又想到武大人投己以桃,自己就该报之以李,不如就用这玉壶装一壶美酒给他送去,既投其所好,又还了壶。
沈玉堂早就听说长安城中有一家名叫千窟红的酒坊,其酒醇厚浓郁,空杯留香,因酿造时间过长,不仅价格昂贵,还要挑人而售。沈玉堂来到酒坊,那坊主见沈玉堂是状元出身,何况他手中的玉壶看上去高雅素洁,正好用来配美酒,于是就卖给了他一壶。虽然这一壶酒花去了沈玉堂不少钱,但他却心里高兴。
等到夜深人静,街上行人稀少时,沈玉堂捧着酒壶往武延秀的府上赶去。到了一个三岔路口,猛然看见一队人马执灯走了过来,端坐在马上之人正是相王李旦!原来王府与武府在同一条街上,沈玉堂暗恨自己考虑不周全,早知如此就该绕道过去的。他刚想回避,却听李旦在马上喊道:“前面可是沈大人?”
沈玉堂无奈,只得站住,很快李旦就策马来到他跟前。李旦望了望他,道:“沈大人可是有事要找本王商谈?”原来为避人耳目,沈玉堂每次来相王府也是在晚上。沈玉堂还未答话,李旦又道:“今晚本王在宫中陪伴圣上,感觉太疲乏了,恕不能接待你,改天再叙吧。”
沈玉堂内心一阵轻松,忙点头称是,退到一旁想送李旦离开。可就在这时,李旦忽然喜不自禁地冲沈玉堂道:“沈大人,这壶内装的可是千窟红酒?”
沈玉堂没想到李旦会闻到酒香,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得点点头。李旦笑道:“这等美酒本王也曾尝过几回,正想念着呢,没想到沈大人就送来了,真难为你费心。”说完就命手下从沈玉堂手中接过酒壶,跟他道别后就走了。
沈玉堂望着李旦离去的背影,呆呆地立了半晌,之后才拖着沉重的步子回了家。沈玉堂知道李旦若发现自己背叛了他,一定十分恼怒。虽然他在皇上面前不得宠,但凭他皇子之尊,要罢了自己的官,甚至取自己的性命,却都不在话下。沈玉堂越想越后怕,一夜未眠。
第二天上朝时,沈玉堂忐忑不安地望着李旦,发现李旦脸色如常,看不出有什么异样。一连过了几天,李旦只字不提酒的事,也未向他发难,沈玉堂心里就敲起了鼓,心想:是李旦没有发现壶中的秘密,还是心中另有打算?
这天退朝后,沈玉堂再也忍不住了,待大臣们陆续走远后,他悄悄地来到李旦身边,小心翼翼地问道:“王爷,那壶酒不知滋味如何?”
李旦听后,似恍然大悟,笑着对沈玉堂道:“沈大人,那酒啊,我还好好地收在书房中没有动呢。我寻思着过几天不就是冬至了吗?到时王府中的梅花应该开了,本王邀些朋友来府上,再把酒拿出来,一边赏花一边饮酒,岂不美哉?”
沈玉堂听到这里才明白,难怪李旦一直没有动静,原来那壶酒还没有动过。又听到李旦请他到时也去赴宴,沈玉堂只好笑着,说到时一定过去。
回家的路上,沈玉堂心里不停地琢磨,心想如果想保全自己,只有让那只玉壶永远不被李旦看到,可是壶现在王府中,如何能让它消失呢?沈玉堂一路想着,不知不觉已到了家,正要开门时,忽然发现房门上的锁被人撬开,屋里还传出动静,便知道是来了小偷。沈玉堂也不慌张,他只身一人在京,入仕不久没太多积蓄,家里没有什么值钱之物。
沈玉堂进屋四下看看,不见小偷的身影,却见头顶有灰尘落下,于是他插上门,大声道:“梁上君子,请下来吧!”一语刚落,果然房梁上轻飘飘地落下一个身影。沈玉堂大感惊奇,真是好身手!再定睛一看,竟是一个瘦小精干的小沙弥。沈玉堂看着这个小沙弥有些眼熟,想了想记起来了,是在铁槛寺出家的圆通,当初他借住寺中时曾经见过。这圆通自小学过一些功夫,没事还总教兄弟们练上几下。沈玉堂一把抓住圆通,厉声喝问道:“你好大的胆子,竟然到本官家中来偷盗!快说,因何做起这鸡鸣狗盗的勾当?”
圆通被当场抓住,又见沈玉堂认出他来,心里早已发憷,只得告诉沈玉堂,他奉住持之命出来化斋,一连几天无人施舍,怕回寺后被责罚,不得已才铤而走险,随便找了个人家,想偷盗些财物回去。
【酒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酒的历史典故08-14
酒的历史典故08-04
酒的历史典故(热门)07-04
酒的历史典故【优】07-05
【优选】酒的历史典故07-09
【实用】酒的历史典故07-05
酒的历史典故[推荐]08-26
与酒有关的历史典故05-28
酒的历史典故集锦08-09
有关酒的历史典故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