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国学礼仪文化-个人礼仪

时间:2022-07-03 16:00:34 国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漫谈国学礼仪文化-个人礼仪

  “东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西方人的灵魂由上帝来管,而中国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靠道德来管。”彭林认为,道德之所以能融入人的身体,就是因为它可以转换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体系,于是就成为了“礼仪”。“一个人每天都按照‘礼’的要求去生活,每天都在实践‘礼’,那么道德也慢慢地就在他身上内化、升华,最后他靠自己的修为,成为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彭林介绍,归结起来,“礼”在中国文化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文化里,“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

漫谈国学礼仪文化-个人礼仪

  “礼”是根据道德理性制定的东西,而一个人有道德、有爱心,是可以通过‘礼’体现出来的。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也是可以用来正国的。圣贤是怎么说话的?圣贤是怎么与人相处的?圣贤又是怎么生活的?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编成了一套规矩,使人们都期望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礼’的意义。”彭林说,西方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你有多少钱,中国人是按照道德、德行,最高的是圣贤。“成圣成贤要修身。怎么修身呢?要靠礼。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这个‘礼’不是讲人心纯粹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修身践言,做善事。”

  彭林介绍,“礼”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精神。首先,“礼”就是博爱大众,《礼记》里讲孔子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而世界上最早提出“博爱”这个词是在《孝经》里。“《弟子规》也说‘凡是人,皆须爱’,《孟子》还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中国的读书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当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国学是什么

  一是以“国学”总括一国固有的文化。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故’。”这个“国学”的涵盖面最为广泛。

  二是用“国学”之称一国固有之学术。这种观点以钱穆为代表,他说他所谓的“国学”指的是“两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学者多喜欢在这层含义上使用“国学”这个概念。这个涵盖面就收窄了不少。

  三是用“国学”来指称一国固有学术当中的思想,比如马一浮和熊十力就指出“国学”当指“六艺之学”。马一浮说,“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所谓“六艺之学”指的是“六经之学”,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事实上,今天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学一点国学,常常指的也是学一点“六艺之学”。这其实没有什么错误,因为这几部经典确实是中国固有民族文化的“自性之源”。

  说到“自性之源”,那么就不妨再说说中国人的主体性。美国学者亨廷顿在说到东方文明时,以儒教文明圈指称。换言之,儒教文明是我们的民族主体性,这应该是大体不错的。虽然这个概括不算十分精准,比如,儒释道三家也是我们的主体性文明所属。但是,说是儒教文明也大致不差。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温习“国学”,重温“四书五经”,实则是重新回顾、反思我们民族主体性最早的根源,借此反省主体性变迁的来龙去脉。

  而学习“国学”还有一个方法论上的长处,那就是综合性。不难发现,“国学”之下,文史哲悉数收纳,没有现代学术体制下的文史哲之分门别类,它是亦文亦史亦哲,单只有一个方面的知识准备都不足以把“国学”学好,要学好“国学”就必须多管齐下,兼收并蓄,成为通才。如果深入进去,“国学”又岂止是一门学问,它实在包含着我们很多的安身立命之本。

  正因为此,很多家长早就觉悟,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去学一点“国学”,具体来说,就是“四书五经”,回到我们古老文明的精神家园,去体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这实在是非常有远见的。

  当然,“国学”跟我们现在的主流知识话语大相径庭,甚至很多地方从功能性的角度来说似乎“落后”于时代。但如果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去考察,则“国学”的意义不可替代: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难用别国的文化或者文明来建构我们的主体性。六艺之学或者儒释道之学,虽然经过了断裂,但其精神内涵,早就如盐融之于水,深入到我们的血脉和骨髓当中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固有、古老、传统等等,都不是贬义词,它正彰显着“国学”超越时代的属性。

【漫谈国学礼仪文化-个人礼仪】相关文章:

漫谈国学礼仪文化09-08

漫谈销售人员服务礼仪-个人礼仪12-31

漫谈办公室着装礼仪-个人礼仪12-31

漫谈职业礼仪的作用02-26

漫谈职业礼仪的作用11-30

礼仪文化礼仪08-23

国学礼仪知识03-31

漫谈销售人员服务礼仪05-30

礼仪文化礼仪3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