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冬至的习俗

时间:2022-07-06 04:34:33 冬至节 我要投稿

各地冬至的习俗4篇

各地冬至的习俗1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各地冬至的习俗4篇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各地冬至的习俗2

  一、20xx年冬至什么时候?

  20xx年12月21日星期一

  每年的冬至时间在农历十一月,具体日期难以确定,但总在阳历12月22日或23日。

  冬至,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何谓冬至?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我们知道,节气是以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时,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相对位置来定的。太阳在黄经零度时为“春分”,以后每隔黄经15度为一个节气。当太阳位于黄经27度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17‘),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气候寒冷,称为“冬至”,即冬天到来的意思。

  二、冬至各地的习俗

  老北京的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

  台湾冬至的“补冬”

  漳台民间认为过了“冬至”算又添了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凡外出者这天必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合家品尝"冬节圆",谓之"添岁"。各家族是日聚集宗祠祭拜祖先,祭品必有"冬节圆"。有《漳州竹枝词》话冬至:"家家碾米煎圆香,祭祖祠堂共举觞。刺绣传闻添弱线,一天添得一条长。"门窗、仓库、桌柜、牛舍、猪圈、鸡窝、水井、厕所等处,凡人们以为有神的地方,都贴上一两粒"冬节圆",可求诸神保佑居家平安。《重修台湾府志·风俗一》也有类此记述。

  冬节“补冬”在台湾也成俗。冬节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米糕。补品还有雄番鸭、公鸡、猪肚鳖炖八珍或十全大补。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漳台两地家家“做牙”,敬“地基主”。“做牙”分“头牙”、“尾牙”,农历二月初二为“头牙”,十二月十六为“尾牙”。“尾牙”这天,各铺户商贾皆备牲礼祭福神,以酬谢神灵一年来的佑助。同时,老板备酒犒劳伙计,向伙计发"年赏"。倘若老板要辞退某伙计,可能会多发些赏银给他,并在席上特地斟酒敬他,或席上特意把鸡头朝向他,以示谢意(闽南宴俗,鸡头朝向谁,谁为最尊者)。假如伙计决定明年不再受老板之雇,也会有所暗示,即散席时将筷子倒置。故古时商界有俗谚:"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反映了伙计在"头牙"和"尾牙"不同心情。

  山西冬至的“九九消寒”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山西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上海人的冬至习俗

  上海人说,冬至时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为什么小鬼的会出来活动。上海人冬至日还有吃八宝粥的习惯...

  上网查证了一下,原来江南一带的冬至风俗还比较多,还有吃汤团的,冬至吃汤团又叫吃“冬至团”,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这个了,新酿的甜米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拼成一桌热热的吃,还要把肉块垒起来祭奠祖宗。倒有点类似于清明了,只不过清明时节,在上海是要吃青团的。也许每逢祭奠祖宗的时候,便会和鬼联系起来,于是便要人们早点回家了。

  前面说吃八宝饭是从同事那里听来的,我估计是讹传,因为吃赤豆糯米饭的风俗是有的,但是八宝饭是与赤豆糯米饭不一样的。传说,上古时候有一位共工氏,他的儿子不学无术,而且作恶多端,后来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还要变成疫鬼来祸害百姓,不过,此鬼最怕赤豆了,于是百姓纷纷在冬至这一天来煮赤豆饭吃,借以来驱鬼避邪,防灾去病。

各地冬至的习俗3

  各地冬至有什么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传统冬至习俗:

  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现代冬至民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传统饮食: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各地冬至的习俗4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各地冬至的习俗】相关文章:

各地冬至的习俗12-13

关于冬至各地习俗04-13

关于冬至习俗各地12-23

关于冬至习俗(各地)12-15

冬至各地的习俗有哪些11-20

各地在冬至有什么习俗11-03

各地冬至的习俗(通用5篇)04-28

【优选】各地在冬至有什么习俗07-09

江西各地冬至吃什么 老苏州冬至习俗是什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