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燕课后反思 推荐度:
- 《海燕》课后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海燕课后反思3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燕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燕课后反思1
经过国培的学习之后,我在备课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注重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性,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根据这些准则,备课所设计的《海燕》取得了挺好的课堂效果,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探究热情。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七大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书法、美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
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接受性学习仍有较大市场,由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海燕课后反思2
虽然只得了二等奖,也未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我认为《海燕》这一课还是准确地表达了我对当下教学这一文章的一点思考。即:对这一课的教学从背景入手,这似乎是对原作的尊重,但从现实来看,凭空增添了距离感,反而让大多数学生逃离。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但在比赛前,我一直很痛苦地思考着一个问题:讲不讲背景知识、象征意义?不讲,大家会不会认同,这毕竟是比赛,甚至打心里我觉得对不起高尔基;要讲,只有45分钟,根本没法安排好。最后用了“课后阅读材料”的方式,才勉强把这个问题解决,但这也像有的老师说的“大煞风景”了。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是戴着镣铐又想跳得美些。
王特评价说“与学生的融入度不够”,我认为说得准确而中肯的。也许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大环境使然,即便是不讲背景,文章与学生还是有距离的,我觉得这班学生对这文章实在不太感兴趣,所以一开始找“写环境的句子”就出现了困难。这在我的感觉里是不难的呀。一开始整个节奏就慢了下来,在解读文章时,学生的回答与我的提问一直有偏离的现象存在,即便是我一再明确地纠正,也不能拉回来,好像他们是一辆凭着惯前行的火车。例如“哪些词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学生则一直回答的是哪些句子,而且都喜欢读一遍,再阐自释自己的看法,本来这也无所谓,可问题是只有45分钟,我后面的内容就来不及了,后面的应是这堂课精彩之处,应该掀起高潮的,我只好匆匆而过。我知道学生原本可以表现得更好的,是我没有给予他们充分地表现的机会,因为时间来不及了,这也让我失去了原有的从容与大气。因为我自认为原本的优势是:擅长激发学生,善于与学生作真诚地沟通。按理我是长于调控课堂气氛的呀。这真让我郁闷。
一堂课还是不宜将内容安排得太多,课堂上还是应该悠着点。这是这堂课我最大的感慨。
海燕课后反思3
《海燕》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学中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课堂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导入先由教师激情谈话,(其详见本课教案)提出问题,让学生首先互动,引出寓意,进而过渡到海燕的形象:“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往往也会有寓意丰富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去接触这么一个小生灵: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放海燕动画)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春天的旋律》的尾章《海燕》。同学们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我以朗读品味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评相结合。在赏析海燕形象时,让学生抓住直接描写海燕的句子入手,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品读、体会。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在拓展延伸中,我将学生对海燕形象的认识的现实意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时也要像海燕一样勇于斗争、乐观、自信。这样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学生的朗读时间不是很多,这样不利于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二是课堂内容含量较多,学生不易接受;其次就是在读上,不要过分集中,可以在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不同形式的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朗读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朗读技巧,教师作造当的点评。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海燕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海燕》课后反思08-03
海燕课后反思12-16
《背影》课后反思08-27
教案课后反思10-26
《人生》课后反思10-15
《草》课后反思12-20
《周长》课后反思07-10
长城课后反思07-12
课后教学反思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