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故事

时间:2022-07-13 23:43:16 中秋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秋节的故事15篇

中秋节的故事1

  中秋节即将临近,社区要举办博饼大赛,我从小区物业管室领取了一张博饼票,兴致勃勃地来到大赛现场报名参加。

中秋节的故事15篇

  活动大厅非常热闹,人头攒动,大家跃跃欲试。厅内十张圆桌分两行排开。每张桌上各有一个红瓷大碗,大碗内放着六粒大小相同的骰子。工作人员要求参赛者每十人人围成一桌,分为十个小组,我分到第二小组。

  主持人大声宣布,博饼大赛现在开始,话音刚落,有的组员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掷起骰了。“噼里啪啦”大厅里骰子声此起彼伏。我们组首先出场的是一位可爱的小妹妹,只见她手捧起骰子,慢慢地张开小手轻轻地将骰子放到碗中,大家不由自主地探出头,一看,两个“四”是‘举人’,小妹妹开心地领过奖品。下一位是一个戴眼镜的小哥哥,他手抓起骰子,猛地甩进碗中,“碰”地一声,骰子跳出碗,按照规则被停了一局,小哥哥一脸失望。轮到我了,我小心翼翼将骰子掷入碗里。哈,我竟然掷出了一个“三红”,“真不错”一旁的老爷爷说“是‘探花’噢!”我美滋滋地领到了一份奖品——一瓶橄榄油。紧接着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他轻轻一掷,“哇”全场一片欢呼,原来她博出了一个‘四红’带‘二点’的‘状元’。老奶奶顿时乐开了花,满脸喜悦。大家纷纷向她表示祝贺……经过几轮角逐,‘状元’、‘榜眼’、‘探花’各有归属,各组员分别收获了不少奖品,我也满载而归。

  中秋博饼是闽南的传统习俗,它不仅给小区居民带来了节日的快乐,而且增进了邻里的友情。

中秋节的故事2

  中秋节的月亮最圆的原因

  1、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

  在这个时候由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上空的暖湿空气退去,因此天气中的云雾逐渐也减少了,同时太阳的倾斜度也逐渐天大,地面得到太阳光热逐渐也会减少,气温同时也会一天比一天低,而秋风通常也会让水汽降低,空气透明。因此夜空通常也是比较明亮的,月光也通常比较皎洁。

  2、从天文学上来看。

  月亮通常也不一定只在中秋分明。因为月亮通常反射太阳光才会亮,因此从月球上看,月光强弱应该和月亮反光面的大小有关,而有何月亮距离地球和月亮离开太阳的.远近有关,当月亮发射太阳光月面最大的时候就是圆的,这个时候月亮通常也是最明亮的。

  而且月球通常是围绕地球转,而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而最近的地点不一定是十五。农历初一通常定"朔","望"则要视月球运转情况而定,通常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两天,甚至十七(比如今年);另外,地球绕太阳旋转轨道也是椭圆的,近日点一般都在农历十一、十二月,并不在八月。

中秋节的故事3

  不知不觉,又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按习俗,过中秋节最重要就是吃月饼了。在八月的初旬,家家户户都忙着买月饼。

  时间到了八月下旬,中秋节开始了。以往,每到中秋节,我们全家人都在院子里度过,就是在院子里摆一张桌子,桌子上铺了好多好吃的,当然少不了月饼了,每年都这样,真叫人腻味。

  今年,我们改头换貌,全家来到岐江公园赏月。我们把席子铺在草坪上,一边吃东西,一边躺在席子上赏月,好不舒服!到了晚上8—9点时,月亮姐姐才开始露脸,她很害羞,还是个腼腆的小姑娘。月亮开始慢慢挪动,慢得叫人看不出来,约莫半个小时后,月亮终于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皎洁的月光,大地在贪婪地吸取月亮的精华。这时,我对爸爸说:“老爸,今天的月光多么美丽,我们来说一说月亮的诗句吧。”我迫不及待地先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爸爸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续:“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我和爸爸津津有味的联着诗句。

  渐渐的,公园里游人越来越多,许多游人和我们一样三三两两的坐在草坪上赏月。岐江河的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游船在江水里来往穿梭。不远处,一股音乐喷泉散发她那芬芳的清香,展现出她那五颜六色的衣裳,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月色、灯火交相辉映,天上、人间无限美好,我们置身于这样的良城美景中,口嚼月饼,仰天遥望月色,耳边萦绕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心慈神往,好像来自天籁。

  这就是我与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节的故事4

  今天是中秋节,在爷爷家吃过晚饭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外看月亮。可是心中那圆圆的月亮却迟迟没升上来,周围仍是一片漆黑。

  当大家驱车回家来到学校的操场时,我惊喜地发现月亮已经从大家居住的楼房东头升起来了!这个时候的月亮并不白,也不十分的亮,泛着黄色的光,淡淡的,像个大柚子。我连忙从车上跳下来,兴奋地在操场上跑来跑去,而月亮好像也在跟着我跑。

  这时的操场,树影婆娑,微风轻拂,非常是舒服。月亮还在缓缓上升,但并不吃力,非常是轻盈,不急不躁的,大家也在操场上悠然地漫步。

  无声无息间,月亮又升高了不少。母亲建议说:“大家还是回家,拿些吃的东西,到阳台上坐着舒舒服服地赏月,会更有意思的。”我和父亲连忙举手同意,我还自告奋勇地请求由我来安排这漂亮的“浪漫之宴”。

  一回到家,我就忙着洗水果,拿饮料,搬椅子。待所有布置停当后,我高兴地邀请书房里的父母来阳台享用这“月光下的'盛宴”!看到父母坐下来,我忽然模仿古时候跑堂的小二,点头哈腰地说道:“菜来了,请客官享用!”逗得母亲和父亲哈哈大笑。

  看到面前摆设的东西,父亲还夸张地大叫道:“您太客气了。”哈,说实话,我筹备的东西真地非常丰盛哦:有葡萄、哈蜜瓜、饮料,还有一大块月饼。

  大家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抬头赏月。看着酷似玉盘的月亮,我不禁朗诵起那首有名的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母亲在旁边慈祥地看着我说:“宝贝,将来你读大学了,我和父亲一定在这月圆之日思念你的。”父亲在旁边也深情地说:“大家三人在一块可真幸福啊!”

  无声无息月亮已经爬到了阳台对面那座高楼顶上,她比刚才更美、更亮、更圆了!于是我关掉屋子和走廊里所有些灯,让皎洁的月光照在大家的脸上,照在大家的身上。

  吃着香甜的月饼,喝着可口的饮料,大家谈起漂亮的嫦娥,谈起航天英雄杨利伟,谈起大家平凡而漂亮的生活……

中秋节的故事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眼间,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八月节等。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一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就团聚在一起,互相问候。中秋节,一个大团圆的日子,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在一起,没有纷争,没有大小之分,其乐融融,真好!

  中午,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做饭,我和弟弟在旁边帮忙。饭还没有好,就让我和弟弟垂涎三尺,好想大快朵颐。终于做好午饭了,我一看,哇!好丰盛呀!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饭菜,让人好有食欲!这些饭菜不仅好看,而且美味。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都有,五味俱全。

  过了不久,又到了傍晚,我们一家人来到花园里赏月。黄昏的傍晚,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正照耀着一片绿草地。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朵。微风飒飒,徐徐地吹着小风,傍晚,好凉爽!几只萤火虫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是那么的有情调,这情调又是那么的迷人。我找了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坐了下来,这是多

  么美丽而又恬静的空间啊!它让我陶醉其中。我望着月亮,仔细回想小学时和同学们的点点滴滴:第一次吵架,第一次玩耍,第一次〃〃〃〃〃〃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中秋节的夜晚好温馨!家里人无论谁在多么遥远的地方,都会千里迢迢的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中国人重亲情、重孝道,这浓浓的亲情,这浓浓的爱意,好让人感动!花好月圆人团圆,这才是中秋节的魅力所在!

  在这圆月之夜,我送给每个人爱的祝福。正是这爱让月亮变得更圆、让人变得更亲!

中秋节的故事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苏轼中秋节酒后兴起,所写的一句话,却成为千古名言。——

  记得去年的中秋节,我是在家里度过的。桌上的菜肴色香味俱全,我们一家大小围在桌子旁,快快乐乐地吃晚饭、说笑,偶尔爸爸会说一两个笑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感觉有点像过春节一样,一样团聚在一起。只不过,完饭后,不是放鞭炮,而是进行一项中秋特有的活动:吃月饼赏月。收拾好饭碗后,我们都带着月饼上楼顶去赏月。楼顶上早就坐满了来赏月的人。“好像我们来晚了啊。”我皱着眉头说。“没关系,反正月亮还等着我们呢。”哥哥笑道。一抬头,月亮含蓄地朝着我们笑了。黑漆漆的天上,一轮明月挂在上空,就像一颗挂在黑布上的明珠。一阵风把黑云吹淡了,变成一缕一缕的灰色飘带。一缕飘带在月亮面前飘过,突然感觉像是嫦娥在月亮前飞过,那缕飘带,就是嫦娥身上的羽衣。只不过,因为是夜晚,所以原本颜色鲜艳的衣服都成了灰黑色。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我突然想起李白的`这首诗。对啊,天上的月亮就像一个白玉盘,白的无瑕,漂亮。有时,会在月亮里看见正在捣药的小兔子,看它那不慌不忙地捣着药,真令人羡慕;有时又会看见吴刚在月亮里奋力地砍着桂树,那天上的星星,就像是他砍树时,不小心掉落下来的桂花。令人想起“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这句诗;有时,又会看到嫦娥抚摸着怀里的白兔,出神地望着她和后羿的家,一惊醒过来,嘴里又轻轻地叹息着。

  “你知道吗?在中秋节时,大家都喜欢吃的月饼,因为被人们寄托了一家大小团团圆圆的愿望,所以又叫做团圆饼。”哥哥说道。我想,这个月饼肯定是因为后羿思念嫦娥,而做出来的。不知道月饼是不是这样来的,但我更愿意相信我的想法。

  圆圆的月,轻柔的光,即使不被人赋予更多的诗意和神话,她依旧美丽。因为她是夜空中永远的皇后。

中秋节的故事7

  三大起源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如今,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关于中秋节的历史起源,说法较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有三:

  其一,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其二,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其三,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到了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 “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四大传说

  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未,天灾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 “杀”,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朱戴了,想出“吃月饼,杀”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奔月,是一则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在所有中秋传说中,它是最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么与中秋节联系上的?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均见于《淮南子》。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在这两种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笔记进行过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种版本:她是因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绝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观点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闲话少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中秋节的故事8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团结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蒙古人,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蒙古人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蒙古人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蒙古人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中秋节的故事9

  去年中秋佳节,我们一大家人都兴高采烈地赶回外公家共度佳节。饭桌上,我们说说笑笑,品尝着各种美味佳肴。

  饭后,我们来到宽敞的露台上赏月。大人们忙着在桌子上摆月饼、鸭梨、苹果、葡萄、板栗……,我和哥哥姐姐则在一旁打闹。等大人们忙完,一家人便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地围着桌子坐在一起,真是人月两圆了。

  我看了看桌上的东西说:“为什么桌上的东西都是圆的呢?”外公和颜悦色地说:“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这天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和欣赏美丽的月色,月亮在这一天是最圆的,会让人们想起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人们团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享受美餐,团团圆圆的。”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这时,我抬头仰望天空,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照得亮堂堂的。远处有几颗闪闪烁烁的'小星星。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

  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而行光又孤单、冷清了一西,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恰到好处。树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皎洁的月光如倾泄的清流,注满大地。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世界完全笼罩在那圣洁的气氛里。不知什么时候,眼前那美丽的景色被一片乌云遮住了,过了一会儿,月亮又渐渐地摆脱了阴影的笼罩,月光又重新洒向大地。

  中秋夜晚的景色太美了,外公那语重心长的话,在我脑里怎么也挥之不去。

中秋节的故事10

  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的故事11

  唐玄宗李隆基借“天师”之力登上月亮,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不过,唐代张读所撰的《宣室志》却记载了有人不仅能攀上月宫,还可以把月亮摘下来。据其记载,太和年间有一位周生,学成道术,中秋之夜与客人饮酒赏月。当时月色晶莹,他对客人说,我能摘月置于怀中。说罢,周生取了两条绳子,拴上几百根筷子做梯子,登梯取月。一霎间天昏地暗,空中一片漆黑。他回室后说月在衣襟中,然后从怀中取出一块直径寸余的小月亮,“一室尽明,寒入肌骨”。

  更离奇的'还有元代林坤撰《诚斋杂记》中仙女下嫁的故事。说钟陵西山,每到中秋节,车马喧嚣,声闻十里,贵族豪俊之士,多召名姝善歌舞者,在月光下歌舞赏月。有一位书生名文箫,观睹时看见一位歌女美貌无双,所唱之歌也十分独特:“若能相伴步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霜雪寒。”文箫突然悟到此女可能是月宫仙女下凡,二人眉目传情,流眸顾盼。歌罢,此女穿过松林登山而去,文箫紧随其后也登上山顶。突然风雨骤起,有一位仙童持天书至,判仙女吴彩鸾以私欲泄天机,贬为民妻。于是,仙女彩鸾便与文箫结为夫妻,居于钟陵山侧。

中秋节的故事12

  中秋节简介: 起源: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别称: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习俗: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观潮、燃灯、猜谜、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中秋节的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

  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

  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

  “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

  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

  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

  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

  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

  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

  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的故事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

  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

  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

  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

  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

  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

  “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

  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故事三: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的故事13

  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鞑子”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李戴了,想出“吃月饼,杀鞑子”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奔月,是一则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在所有中秋传说中,它是最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么与中秋节联系上的?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均见于《淮南子》。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在这两种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笔记进行过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种版本:她是因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绝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观点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闲话少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中秋节的故事14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一说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点死脑筋的后羿,太阳都能射下来,老婆却没能看住,被不屑之恶徒给逼到了月亮上,从此过上了两地分居、永无相聚的非人道日子。于是,月饼便成了寂寞嫦娥与夫君后羿彼此思念,梦想团圆,寄情喻意的物品,当然还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树,民间也就有了中秋节的时候做月饼,吃月饼来怀念他们的习惯。

  二说是吴刚折桂。倒霉的吴刚,运气不济,犯了错误被罚做无用功,每日里砍树不止,却愈砍愈结实,这里砍断,那里便已经又愈合了。他哪里知道所谓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树原本就是用来惩罚他的,怎么可能被他轻易砍断。小人物和大人物斗,总是斗不过的,天界里也是一样的'。

  三说吃月饼的来历就有点史书的味道了。说的是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汉人,暴虐残忍,民不聊生。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红巾军,就有了要饭娃出身的丐帮首领朱元璋,就有了朱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胜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来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带陷的小圆饼。而起义的指令就藏在了陷里。从此,就有了一个来自朝廷的纪念胜利的日子,和一个被赋予了特别纪念意义的吃食----中秋节和中秋月饼。

  中秋节月饼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

中秋节的故事15

  八月十五中秋节流传至今的六大神话故事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玄宗故事,月饼的故事,为你剪短描述这6个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无人不知晓,讲的就是后羿与嫦娥的故事,很久后羿求得一包不死药,一次后羿逼妻子嫦娥拿出不死药,而此时嫦娥自己却吞下去,这样嫦娥就飞向天去,然后后羿与嫦娥天各一方,之后就有了后羿思念妻子,拜月的故事。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饼的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起源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联合抗元,为了避免搜查严密,刘伯温献计策,将“八月十五夜起义”几个字写进饼子里,这样通过中秋节这样一个饼子传递信息,赏赐给群臣子。之后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下来。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