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情景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二、教学分析
【本课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本课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大屏幕背景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由学生讲述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到古希腊就不能不提到它为后世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奥运会和它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课文讲授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公元前6世纪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概念、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3)智者学派的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隶主民主派有联系,具有进步的倾向,有的怀疑诸神的存在,有的认为政治制度由人们协约公议而产生,非神所规定,有的则反对奴隶制本身,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三、“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安排学生可以表演的小剧目:
第一幕: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第二幕: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高中历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
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历史教学设计3
一、设计分析
“历史是什么?”对此,人们见仁见智,可以做出多种或抽象或具体、或严谨或浪漫、或理性或感性的定义。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本学习模块首先介绍了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然后列举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历史奥秘的探究情况。“人教版”按七个专题对本学习模块进行了介绍:“历史和历史的重现”、“人类起源之谜”、“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三星堆遗址”、“玛雅文明的消失”、“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岳麓版”按六个专题对本学习模块进行了介绍:“认识历史”、“探索人类的起源”、“中华文明起源探奥”、“欧罗巴珍藏”、“美洲寻梦”、“非洲古文明探幽”。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对未知世界探究的过程;我们今天对许多历史之谜的了解,就是得益于科学家的艰苦探究。人类历史长河浩浩荡荡,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去继续探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许多历史奥秘的探讨和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
本模块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道有关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一些中外历史之迷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常识,逐步养成历史思维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的基础上,“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逐步了解解开历史之迷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例如,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学习中,培养学生初步尝试自己动手去收集各种资料,尝试处理各种信息,并试着提出不同看法,在师生中间展开讨论与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宽广的历史胸怀和历史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追求真理,为祖国和人类的进步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内容简介
1比鲜独史
(1)历史是什么?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见解。如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历史单指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形态,具有“一度性”的特点;历史就是历史学,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等等。
(2)认识历史的基础是什么?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就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材料等。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但史料也有诸多的局限性,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3)怎样重现历史?史学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及进行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搜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利用目录的方法、利用版本的方法和史书辨伪的方法。整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史书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等。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阶级分析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和历史计量分析方法等。
2比死嗥鹪粗谜
人类起源与宇宙起源、地球起源并列为三大起源之谜,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1)关于人类起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基本上把握住了由猿到人进化过程的基本脉络。知道人类的出现在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人与猿同类。距今约300万年的南方古猿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之一,其遗骨首先发现于南非。
(2)关于人类起源研究中的未解之谜。主要有:猿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具体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人类的起源地在哪里?这有待于人类继续探究和思考。
3敝谢文明探秘
20世纪以来,祖国各地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和考古学家的新诠释,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天地,二里头文化和三星堆遗址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二里头遗址发掘是新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的二里头村而得名,其时代约在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纪。二里头遗址主要包括建筑遗址、灰坑和墓葬。其考古发掘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历经半个世纪,其面貌已基本显露。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由于目前考古学界尚未发现夏朝文字,在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研究中,存在着诸多疑难问题。主要有:二里头遗址与夏朝都城的关系;二里头文化与龙山文化和商早期文化的关系;为何在已发现的夏朝遗址中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等等。
(2)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三星堆遗址发掘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使充满神话般色彩的古蜀国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通过陆续的考古发掘,古蜀国三星堆遗址的概貌已基本呈现。三星堆遗址群,占地约12平方千米。三星堆文化延续了2000年,其鼎盛时期相当于商王朝时期。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发现古城一座和两个埋有丰富宝藏的器物坑。其中出土的青铜神树,据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树。”
由于出土文物的奇特和缺乏文字材料的印证,在三星堆文化遗址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谜团。主要有:是谁创造了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三星堆文化为什么会突然消失?
4泵着邓构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米诺斯宫殿遗址发掘过程和克里特文明的成就。米诺斯宫殿遗址是克里特文明的遗迹,位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域的克里特岛。人们对其探索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20世纪初米诺斯宫殿遗址的发掘正式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掘,米诺斯宫殿的真正面目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宫殿的规模宏大,依山而建,层层相连,室内陈设无比华丽、精美,充分反映了克里特文明的繁荣。米诺斯宫殿遗址向人们展示了克里特文明的辉煌成就,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文明的源头,爱琴文明又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2)克里特文明探索中的疑难问题。主要有:米诺斯宫殿是干什么用的?谁是这座宫殿的主人?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克里特文明是怎样衰落的?
5甭暄盼拿鞯南失之谜
(1)玛雅文明的探索过程。玛雅文明地处中美洲,玛雅文化区包括了今天的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上的几个州,半岛东南部的伯利兹,背靠太平洋的危地马拉,中南美洲走廊上的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总面积约为320000平方千米。其全盛时期,约为公元3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考古学家相继在中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各地,发现了170多座古代城堡和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玛雅遗物。
(2)玛雅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玛雅文明是古代中美洲印地安人独自创造的堪与亚、非、欧古代文明相媲美的人类文明。玛雅人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们在文字、数学、天文历法、建筑、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
(3)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主要包括;是谁创造了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如何失落?以及玛雅文明本身存在的种种谜团:如玛雅文字是如何起源的?怎样解读玛雅文字?玛雅人在数学计算中为什么使用二十进位制?玛雅人是怎样精确计算出一年时间的?玛雅人在缺乏金属工具和测量仪器的情况下,是如何建造大量巨石建筑的?等等。
历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 ,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 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勾画出他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用五到六个字归纳洋务派学习西方有几大措施。
(学生看书后回答: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办近代教育、建近代海军)
课堂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专题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问题有:(军事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分析和大刀、长矛等传统武器的手工制造相比,这些军事工业大都采用了什么生产?
(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做起鲜明地体现了这场运动的哪个目的?(强兵)(再回答第二问,点对比图)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看到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是中国人主动地在传统生产技术上做出的重大变革。所生产新式武器改变了洋务运动前清军以冷兵器为主的局面(点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
到70年代,洋务派发现要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还要解决资金、燃料和原材料等来源的问题,所以又创办了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的完成情况。
第二小组问题有:(民用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②结合“小字”内容思考,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师给出了一段补充材料。(点出)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方面也曾经功不可没。(点出)
总结指出:(点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三小组问题有:(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②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点出对比图)
(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组问题有:(海军)
①洋务派共创办哪几支海军?②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点出海军对比图)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思考:洋务运动在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它最终有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遭遇思考并得出结论。(点出问题)
(学生回答:没有实现,追问为什么,展示时间轴突出洋务运动后的重大史实,指出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影响)
(自由讨论)洋务运动没有如愿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呢?老师给出当今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大家可以讨论后表明你的态度,你支持哪一种?
当今观点:
A、彻底否定,没有价值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作用明显
(学生做出选择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选择的原因。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老师是赞成C项的,因为这是一种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说法……,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用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点出小结提纲)我们今天系统地学习了洋务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再到课文上去落实一下相关的知识要点。(2分钟)
总结和评价:
1、讨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
2、分组是最大的问题,小组多的话,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组少的话,组员人数多,一些调皮的学生是在滥竽充数。
历史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夏商时期我国历法的形成。夏朝时我国最早记录了流星雨和日食。商周时我国已有了医学分科。甲骨文和金文。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特点及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夏、商、周时期我国音乐、舞蹈的发展。
思想认识:
1.通过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我国的青铜艺术,在我国和世界艺术史上历史悠久,占有重要地位。
能力培养:
通过启发学生回答“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青铜制品的图画,总结“商周的青铜艺术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第6课课文提示,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流星雨和日食的最早记录
无边的天际,浩渺的星空,变化多端,神秘莫测,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常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然而我国古代人民对天象的认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遐想之中,从很早的时候起,人们就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变化的规律了。传说在尧舜时代就有了观象的专职人员,人们不仅注意观象,而且注重记录。我国的古书上有一段记载说,夏桀统治时期的一个午夜“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古书当中还记录过我国最早的观测到的一次日食,它不仅记录了日食发生的过程,而且还描述了当日食发生时,人们惊恐万状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5页第二段文字)这是世界天文史上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
商朝的文字中,保存了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到周朝,天象观测更为精细,《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的日食记录。
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2.历法:夏历和殷历
历法:简单说起来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计算年、月、日、节、候的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恐怕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历法,一天过去你家的台历会被翻过一页,你们在翻过日历的时候是否注意过:一般的日历上在公历时间下面还注有农历的时日,你们知不知道“农历”还叫什么?(夏历)所以这样叫的原因是因为它源于夏朝的历法,提问:夏朝距我们现在有多少年了呢?(4000多年)那么也就是说我国历法发展的历史已很久远了。
夏朝的历法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规律,确定一件为12个月,我们现在只能从后世的一些历书寻找夏代历法的痕迹了,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夏历是中国历法之源。
如果说夏朝是中国历法初创时期的话,那么商朝应该是我国历法走向较为完备的时期了。商朝历法也叫“殷历”,商代人以月亮圆缺一次为1个月,以太阳的温凉寒暑的演变一次为1年,1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用设置闰月的办法调整阴阳之差,即3年设一闰月,凡有闰月的年份就叫闰年。
商朝人对年月旬日的概念,已经分得很清楚。商代历法中还有农事安排,告诉人们何时下种,何时收获,等等。由此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医学:医学的分科
我国人民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商朝的文字中记载了16种疾病,并对某些疾病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类。商朝人还能做简单的外科手术,用汤药治病的方法也是由商朝人首创的。到了周朝,医学有了较大发展,那时在周王室和政府中已设有专门的医疗机构,已经分科治病,有内科、外科、营养保健和兽医等科。
甲骨文和金文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字出现很早,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我们在一些夏朝的遗址中也发现过不少刻划符号(引导学生看书第35页: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其中有些符号看起来已经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文字。到商朝时,我国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1.商朝的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因其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得名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方案,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后人是如何发现这些文字的?商代的人在龟甲、兽骨上究竟写了一些什么呢?
商灭亡以后,商朝的历史文物就随着岁月的推移淹没于地下,默默无闻了,久而久之对于商朝,人们了解知道的越来越少,以至于对于古代文献中的一些简单记述也众说纷纭,无物可证。这种状况经历了几千年,直到19世纪末,问题才得到解决。
提问:商王盘庚迁都到什么地方?(殷)殷是现在什么地方呢?(河南省安阳)殷商灭亡之后,这里渐渐成了废墟,后代称之为“殷墟”。19世纪末,人们正是在殷墟发现了甲骨文。
起初是安阳一带地区的农民们在种地时经常挖到一些“龙骨”,这实际是一些古代动物内骼化石。农民们当时一般都将这些“龙骨”拿到城里违卖给药铺。时间一长,“龙骨”上的刻划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文字。于是开始进一步的搜集和研究。最后,他们确定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引导学生看彩色图画5《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
甲骨文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划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的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传说造字方法。从19世纪末到今天,商朝的甲骨文已发现了15万片左右,共计有单字4600多个,可见其文字已较丰富,为现在人所识别的已有1000多字。
甲骨上的文字主要记述的是商朝人占卜的事情和结果(占卜: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6页注脚)由于当时的人很迷信,占卜的事很多,如年成好坏、战争胜负、风雨大小等事都要占卜,这就使我们得以从卜辞当中了解商朝社会的许多情况包括生产状况、阶级关系等,这就极大丰富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
甲骨文是商代人留给我们的实物,使用这种文字的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有3000年左右。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提问: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2.商和西周的金文
除甲骨文以外,商和西周的一些青铜器上也铸刻有文字,叫作“金文”。(当时的“金”是指铜)和甲骨文相比,金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引导学生看书第36页:西周铜器上的金文)
关于金文,课本第37页还有一段小字,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注意:
金文还叫什么?它和甲骨文的区别在哪儿?“大篆”这种文字样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小字内容。
继续讲述: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史料。
青铜艺术
首先让我们了解商、周青铜艺术的特点。
1.特点:
提问前面(第4课)我们已经学过什么是青铜,青铜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当时我们还讲到过商代有一件十分著名的青铜器,它叫什么?(司母戊鼎)
请学生把书翻到24页,看司母戊鼎图。
指出:今天我们要从另外一人角度看一看司母戊鼎,看一看它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从鼎形的匀称和器表装饰花纹的精美两个方面回答。
引导学生看彩图4《商代的四羊方尊》,并简单介绍四羊方尊:在尊的四角,附着四支向外半伸的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也有花纹作为装饰。启发学生找出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造型雄奇、工艺高超,独具匠心。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7页《商朝的家尊、犀尊》图,启发学生找出其艺术特色:以动物、怪兽为造型,形态生动逼真。
提问:商周的青铜艺术有什么特点?锻炼学生归纳的能力,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作条理化的总结。并进一步指出:商代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这一时期青铜艺术的精品、代表作。
2.历史地位: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夏朝时人们就已经制造了青铜器,不过那时的青铜器显得较为古朴和简陋。商朝时,青铜艺术达到了高峰,和夏朝比,这一埋藏的青铜器式样美观多了。造型逼真,花纹、浮雕的水平很高,出现了不少精品,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商代的青铜艺术,青铜器的种类比商代多,器表的花纹也有所变化,逐渐趋向简朴。这样看来,夏商周以来青铜器的制造始终没有停止过。青铜器作为日常用具,作为祭祀时的礼器在当时有其实用价值。然而,它们更有艺术上的价值。它的设计、造型,反映了夏商周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谈夏商周文化,不能不谈青铜艺术,青铜艺术是这一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在世界上,我国的青铜艺术也是闻名于世的。中国的青铜艺术以其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附带提出:除青铜器之外,商朝的玉器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8页,看《商代玉象》图。
音乐和舞蹈:
我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考古工作者在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许多遗址当中发现了陶埙,这时一种简单的吹奏乐器。原始社会的舞蹈比较简单,大多摹拟动物的动作。青海大通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绘有15个人舞蹈的情景,给人以翩翩起舞的动感。
1.夏朝的“韶乐”
夏朝的时候,音乐舞蹈水平提高。传说夏王启创制了乐舞《九韶》,这是一种既歌唱同时又有伴舞的音乐。据说启即位第10年的时候,曾在大穆之野举行盛大的乐舞会,演奏《九韶》等音乐。后代史书中描述这次乐舞会时有“万舞翼翼,章闻于天”的赞誉之词,可见在当时这是一次规模很大,景象相当壮观的盛会。
现在看起来,“韶乐”在夏朝是最盛行的一种音乐。由于距离我们现在太远,我们已不能知道它的音调,但我们可以在史书中经常看到后人对它的赞美之辞,比如:春秋时候,孔子听到了韶乐以后,“三月不知肉味”,一直沉浸在优美乐声的回味中,而且他逢人就说:“想不到音乐能吸引我到这种程度!”由这个小故事,我们不是可以体味到韶乐之美妙的程度吗?
2.商代的乐器
商朝的时候,手工工匠已经能用金、石、竹、木、丝、陶等材料制成多种乐器,乐器种类增多以后,能产生更好的音响效果,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商代的乐器中有打击乐器。如:磬,是由石或玉制成的;还有钟、鼓等。(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8页《商代的石磬》图画)这样一些打击乐器的使用,增强了商代音乐的节奏感,并能烘托出音乐的气势。商代还出现了能发出各不相同乐音的编钟。
西周时,我国的乐舞有了明显的发展,周朝举行各种礼仪式必配有音乐,故常以“礼乐”并称。西周时,有了各种成套的乐器,那时候的歌舞,有很多表现历史事件的,表现大禹治水和武王伐纣的歌舞就都是在那时形成的。
西周的乐舞又分文舞和武舞两种,文舞执羽,武舞执干。(即古代武器:盾牌)均有多种乐器伴奏。请同学们想象,执羽的文舞必是轻盈柔美,执干的武舞,必是以粗犷、豪放为其特色了。
关于西周的乐舞还有一些内容,课上不讲,如果同学们想知道更多的话,请你们课下阅读课文第38页小字。
3.归纳小结
纵观一节课所讲内容,我们了解到,我国早在奴隶制时代,就在科学、文化和艺术方面做出过突出的成就:商代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周的青铜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历法已有4000多的历史,古代关于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均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中华文化真是源远流长,这一切是足以引起每个中国人自豪的。
讲到第6课,我国奴隶制时代的历史就基本介绍完了。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形象地把历史比拟为一个人,他说“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全貌,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奴隶制时代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又了解了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关于我国奴隶制时代历史的影象应该是比以前更加清晰、更加完整了吧。
4.作业:
根据课文提供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以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三)教法建议
以讲述教法为主,配合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我国制时代文化的概貌,并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6
一、案例标题: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让学生深刻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2、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事实,也感受到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改革开放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
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好歌曲导入新课。
②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体选择 :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
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3、活动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问题措施让学生合作完成:
1.时间:1950-1953年
措施:()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
2. .时间:()
措施:三大改造
内容:()
意义:
1958年
4出示练习:综合理解改革的历史作用。
⑴、说出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历史意义。
⑵、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5、议一议: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6、课堂总结: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7、教学评价设计 :
8、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9、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10、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11、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12、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育人作用;
13、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历史教学设计7
一、依据课标,把握教学主题
本课内容比较碎片化,怎样才能使教学形散而神不散呢?
依据课标要求:
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据此,本课教学主题是以“明朝”为大背景,从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视角,进一步了解明朝的时代特色: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和建筑成就的取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明朝时期对西方自然科学的积极汲取也是明朝科技发展的一大特色。另外,明朝专制集权发展到极致,皇权空前强化,受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影响,明朝北京城的建筑结构、布局和气势极显庄重。明朝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提升关键能力
(一)比较探究 认知科技发展
明朝三大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分别涉及医学、农业和手工业,在了解它们的作者、内容及影响等史实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1.都总结了历代的成果,既具有实用性,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诞生都与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他们注重实践,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归纳整理;博采众长、不盲从的创新勇气,有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二)用足素材 助推历史理解
统编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插图,配备了许多辅助性栏目,为教和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例如:如何从北京故宫的建筑理解明朝的君主集权强化的特征呢?一般地,用得较多的是两个平面图,一是北京城图,另一个是紫禁城平面图。的确,从北京城的布局设计可以看出,宫城(即紫禁城)在中心,但又如何从紫禁城平面图看出皇权中心呢?教材中明代《北京宫城图》就是极具价值的辅助素材。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明代《北京宫城图》画面中的紫禁城:以俯视的视角、中轴对称的形式,在祥云雾绕中若隐若现。
为何有祥云?有人说是画家没见过紫禁城的真面目,想象的,也有人说也许是为了显示神圣庄严,也许兼而有之吧。因为那时对一般百姓而言,这里的确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他们不可能知道里面的情形。
据考证“紫禁城”的由来: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皇帝自认为是 “天子”,他的宫殿就应当位于地球的正中间。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故宫又称“ 紫禁城”。
综合上述分析:这幅庄严的紫禁城图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云雾中浮现的不仅是明朝初年建成的紫禁城,同时也象征着一个强盛而神秘的帝国。也许在当时人看来,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
由此可见,北京故宫的建筑反映了当时君权至上的时代特点。
三、贴近学情, 促进历史认知
(一)温故知新 认知文学作品
从本课学情看:大部分学生对长城和北京城及《三国演义》《水游行传》《西游记》都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这都为本课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归类、整理、分析、比较。
以文学为例,怎样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对明代小说进行更深刻的分析比较归纳呢?从查找的资料看,发现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以为对于其中的“反封建”的内容值得推敲:水《水浒传》描写的梁山好汉反抗官府统治,《西游记》,描写唐僧取经的艰难历程,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是有争议的,作者对于胆敢违抗封建秩序的曹操是一贬再贬,把他说的体无完肤,但对于封建正统的刘备则是多加褒扬肯定,可以说他是一心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君君臣臣子子都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因此,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对这些熟知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认知:
1.明朝是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三部小说都是在群众或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作家加工再创作完成的,明朝文学由过去的高雅走向通俗,即所谓大众文学,即更加通俗易懂,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要求。
3.这些作品都描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对人的主体个性的张扬,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起到人文觉醒的作用。
(二)活动体验 感悟文化遗产
课本课后活动:1987年北京故宫和万里长城都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图文资料,思考故宫和万里长城都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文化遗产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因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文物、建筑或遗址的充分肯定,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题材。为此,我以“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设计活动,分组探讨长城和北京城被列入文化遗产的理由:
1.从历史角度看建筑的建立背景或目的。
2.从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建筑的规模、结构或布局。
3.从文化的角度看建筑的文化内涵。
以长城为例,学生对长城的图片早已烂熟于心,引导他们从三个角度,层层剖析,认识长城:
1.建立背景:为防御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筑。(与秦长城一样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规模结构: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以城墙为主体,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与以前的长城相比,规模大、布局合理,坚固、质量优异。以砖石建筑为主,比以前更坚固,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3.文化内涵
(1)从位置看,长城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地区的连接处,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各族交往的纽带,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也就是说:长城的功能不仅以军事防御为主,而且还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交流的平台。
(2)从所处地势看,长城依山而建,突起在山岗之间,被称为建筑的奇迹,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正如一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
(3)万里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寓意就是: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历史教学设计8
一、课题背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新观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个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组织、文化、观念来一个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观念来一个巨大的转变。简言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习不再仅仅为了获取“分数”,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总之,“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高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高扬“人”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人的摧残和人的异化。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
四、研究的目标
1、改变注入式的教学程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教学的常态,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课堂。
3、使教学变得高效和轻负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快乐家园。
五、研究内容
1、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所谓“发展”,就是变化和改变,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与自身的原有状况做比较,是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服务的教学,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沟通教与学、讲与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素质”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教学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积极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过程
1、学习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我们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学习生本教育、发展性课堂的有关理论,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主张,积极开展讨论,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到外地学教取经,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从集体备课入手,教师相互听课切磋,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在班级中尝试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尝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七、困惑与建议
1、长期注入式的教学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渐固化,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难扎根,任务还很艰巨。
2、老师个体的探索终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须全体教师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坚克难,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如何处理,尚须认真探索。仰望 “素质教育”的星空,但面对的是功利教育“分数至上”的现实。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在“应试”上不输,需要一个高效的应对模式。
八、研究对象
林州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历史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xx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xx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二、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xx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xx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xx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xx—xx—xx)
<1>隋朝统一的原因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时间:公元xx年。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3.开运河的意义
四、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xx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板书设计】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xx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xx—xx—xx)
<1>隋朝统一的原因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六省)
2.时间:公元xx年
3.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4.开运河的意义
三、隋朝的覆灭xx年
历史教学设计10
历史教学设计模板【1】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约5~6分钟)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历史教学设计模板【2】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堂展示“历史”的活动与探究课,设计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利用课下的空余时间,指导学生收集各种资料,课上只作为展示的时间,可最大限度节约教学时间。
本教学设计的独到之处在于将课堂搬到礼堂中进行,并邀请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作为嘉宾,共同完成这堂展示“历史”课。这一做法可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教学设计共分三大部分:展示——总结——评选,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一堂活动与探究课的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只是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开展活动的思路,教师们可以以其为参考充分开拓思路,尝试各种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收集改革开放前后能够反映人们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证、物证等实物资料,增强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化的实际体验,并初步了解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学会查阅和积累资料,提高对历史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时代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资料的比较研究,了解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家庭衣、食、住、行变化的展示,体会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生机,它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查阅、积累和处理资料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了解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小组分工法,探究式教学法等。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
改革开放前后能够反映人们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证、物证等实物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班长作为主持人:首先欢迎各位老师和家长们的到来,今天我们共同聚在这个礼堂里,观看我们的展示“历史”课,恳请各位老师和家长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我们的知识,很多都是通过所见所闻在观察中获取的。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它们可以直观地使同学们了解历史的变化,增长见识,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了,今天,这堂活动与探究课,将作为对前一段学习的总结。通过展示活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了解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变化,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和理解程度。
(板书)第18课展示“历史”
(讲授新课)
班长主持人:第一部分活动是展示“历史”。
(板书)一、展示“历史”
班长主持人:课下,同学们已经按照小组分别展开了准备,收集了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包括改革开放前城市和乡村中普遍使用的各种票证,如各地发放的粮票、布票、油票、工业券、购货证、购煤证等;反映人们衣食住行变化的各种照片、报刊资料、回忆文章、衣物用品等,甚至有心的同学还把家中一些无法携带的家用物品拍摄了照片。之后,同学们又将收集到的各种历史资料按类别或时期加以整理,在每一种票证、照片或报刊资料旁,用单独准备的稿纸写明其来源、时间、用途等情况介绍。
经过一周的准备工作,每个小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成果展现出来。首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们的展示——“你还记得吗——老票证”。
(板书)第一组:你还记得吗——老票证
(以下是第一组解说同学的部分讲解稿,与小组同学配合,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一些图片、视频等。)
你还记得吗——老票证
今天上午,一个名为“让昨天告诉今天”的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作为首都纪念改革开放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在市档案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主办者希望告诉人们,商品票证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它诞生于百废待兴、乍暖还寒的共和国初创时期,消逝于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它像一面镜子,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再现了一部艰苦奋斗、除旧布新的历史。
……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的字样,这枚票证被收藏者俗称为“开门票”,它标志着后来整整实行了40年的商品票证制度的开始。
……
到1962年4月1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对55类290种日用工业品实行凭购货券供应。购货券发放标准:每名职工按月工资收入,每20元发给购货券一张。
按照规定,买一双尼龙袜子除付款外还需购货券2.4张。以月收入38元左右的普通职工为例,其每月的两张购货券尚不足买一双尼龙袜,这也就难怪,当时谁要是穿一双尼龙袜就显得相当“时髦”了。
由于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所以缝纫机被视为家庭“老三件”(还有手表和自行车)中最实用的一件。而买一架缝纫机需购货券97张,这就需要东挪西借、经年累月地积攒了。
即使有了缝纫机,要做衣服还得买布。据记载,当时购买毛料每米需31张购货券。所以孩子在过年时得到一件新衣服的'喜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1978年,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此后,北京市逐步对农业、工业、商业等实施一系列改革,经济加速发展,市场日趋繁荣。到1993年5月,使用了40年的商品票证终于在北京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自《北京青年报》1998年12月10日
接着,按顺序分别进行其它小组的解说。板书随之更新。
班长主持人:谢谢同学们,小组展示部分到此为止,下面请各位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畅谈观感和意见。
(板书)二、总结
班长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家长、同学们的宝贵意见,下面有请我们的历史老师做总结。
(教师根据课下同学们的表现和展示课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并点明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班长主持人:谢谢历史老师。现在,请各位老师和家长填写您手中的评选表,根据各小组的展览设计和情况介绍等评选出本堂课的最佳内容设计奖、最佳图片奖、最佳解说奖和最佳团队奖等。
(板书)三、评选
(评选结果出来后,当堂宣布获奖名单并由老师颁发奖状和奖品。)
(课堂总结)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配合团队协作,完成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和展示活动,很好的配合了书本知识,使同学们在获得趣味性的同时,加深了对前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历史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任务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xx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xx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xx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xx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过渡:在唐朝历出现了我国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谁吗?
三、女皇帝武则天
介绍武则天经历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xx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历史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情景模拟,移情深入到历史场景,根据史料并加以合理地想象,分析出“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2.学生概括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唐朝达到全盛的历史地位。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能力教强的学生向全班展示小组成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体会到“开元盛世”的繁盛是多方面的,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5.学生感受到唐朝统治前期的繁荣,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2.教材以杜甫的《忆昔》导入,从宏观上介绍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第一部分为“开元之治”,介绍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为人节俭,以身作则的情况。第二部分为“盛世经济的繁荣”,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开元盛世经济上的表现,具体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耕技术,新品种蔬菜从西域传入,江南盛产茶叶,曲辕犁、筒车的创制;丝织技术高超,唐三彩;长安坊市制。教材继而小结“开元盛世”的表现,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继而灭亡。第三部分是小字部分,略讲即可。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观看影视作品,对唐玄宗统治后期比较了解,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和安史之乱的史实,加上此部分在教材是小字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学生对唐玄宗前期的情况知之甚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去把握一个时代的特点的分析方法。学生也可以从提供的史料中提炼关键词,但分析和概括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和古诗比较感兴趣,要补充一些关于“开元之治”的小故事,提供古诗时要加上注释,让文言文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不会产生障碍。学生对图片能产生直观的感受,促进理解,因而要给学生提供曲辕犁、唐三彩和唐长安城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空间。另外,我校提倡“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小组合作参与度也是较高。但实际教学中很有可能小组的分析可能不够深刻和不到位,教师要加以补充和引导。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比较内向,教师要鼓励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成果有所贡献。
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提问法
教学资源:学案(包括文字史料和图片)、课件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
六、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课 “开元盛世”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历史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举制的发)
引导过渡:所以,郭沫若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说武则天的统治弘扬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形成?有哪些成就?请看第3课。
一、“开元盛世”
学生阅读10——11页课文、插图和资料,
1、“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
2、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马任姚崇”);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烧毁珠玉锦绣)。
3、根据13页“文献资料”和“动脑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过渡讲解: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
①兴修水利工程;
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
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
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
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
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的)。
⑶商业:
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②长安: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学生阅读15—16页的课文,按16页“活动与探究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时,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能够记得人民的疾苦,能够勤于政事。)后来他坚持这样做了吗?(没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的一场叛乱叫做什么?(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于哪一年?(907年)
【板书设计】
一、“开元盛世”
措施:
①任用名相
②整顿地方吏治;
③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
⑵手工业:
⑶商业:
三、唐朝的衰亡
历史教学设计14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教学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三、学习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四、教学过程
【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出现青铜器的时间是社会末期,社会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制造业外,商周时期的业和业也很发达。
4、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5、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业,主要劳动力是。
6、思考:“动脑筋”(第26页)
7、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第26、27页插图,识读图形,记住名称并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第二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
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
1、依据第28页图,竞答我国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状况。
2、解决思考题;动脑筋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青铜器:出现时间,灿烂时期;特点是品种多、水平高、分布广。
手工业: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业发达:玉虎、玉象
农业:“五谷”齐全;知道、、技术,使用一定量的青铜工具。
畜牧业:现在的主要家禽品种时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专门牧场。
认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之上的。
五、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B.人面纹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5、我国青铜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纹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纹方鼎
6、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
A.奴隶B.农民C.工人D.农奴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阅读材料后理解问题:(有兴趣同学,优先回答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历史教学设计15
教学说明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本课的教学。
一、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民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
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上四个内容中的前三个内容应该更重要一些,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则为次要内容。新课标在第8页的“内容标准”中这样要求:“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而对于本课的其他内容则没有明确要求。于是我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认为本课可以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主题来把握。
前两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与淝水之战”,可以视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教材介绍了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的原因和史实。第三目讲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结果和表现。因此,本课教学时要紧扣课标明确要求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内容进行,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对峙等主线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乱的三目、四个内容,按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结果来处理和把握,使历史线索更简单,本课教学主题也更明确。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二、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出发,调整教材的顺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对学生的各项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除去实用性差之外,一项重要因素是历史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讲课。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
三、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本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两个转变上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安排了两大教学活动: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这两个问题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我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会不会迁移到南方”这个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强调学生在读图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当时北方的战乱情况,然后迁移知识,解决问题。
四、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为目的,安排学生的讨论活动
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我由“开发”一词引入,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拉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上的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2.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对当今的开发活动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设计的思路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
【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设计02-28
历史教学设计【荐】02-13
历史教学设计【热】02-13
【精】历史教学设计02-14
【荐】历史教学设计02-28
历史教学设计【精】02-28
【推荐】历史教学设计02-28
【热门】历史教学设计02-28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