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的艺术》有感8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爱的艺术》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爱的艺术》有感1
这一周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是一本教人怎样学会爱的书,我想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把这种“爱”理解为爱情,它是包涵更广博的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亦是一门艺术。在这里爱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在弗洛姆眼中,爱是一种能力,然后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人人都懂得并不是人人都拥有。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书开篇引的巴拉塞尔士的诗:“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去认识爱,懂得爱,了解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能力,享有爱的艺术,而不是在爱之外,却以为自己深谙此道。无知总使我们欺骗自己却并不知道被自己欺骗了。
第一章内容很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序言之后的序言来看,这里弗洛姆先谈了世俗人理解的爱,他告诉我们这些根本算不上是爱,只是一种交易。无疑现实中到处充斥着这种爱,让人感到绝望,人们就这样毫无知觉的生活在这种虚假和欺骗中,把这种虚假的爱当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为是的人是可悲的,了解了这种可悲却无法挣脱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让我们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于世俗人中的爱吧。
弗洛姆说,“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我们努力取悦对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得被爱,什么样的人是值得被爱的,我们便努力的成为什么的人来赢得人心,显然在今天物质上的优越是一种,外表的美丽帅气是一种,当然相比之下绝对是前一种更实用。人们不再考虑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而是考虑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条件,这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说这是人的爱的能力的一种丧失。
第二中情况是,弗洛姆说,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同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特点。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对于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爱的形式及虚假,我们一眼便能看出来确实如此,我们眼中的爱就在以这种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易,这种交易讲究等价值即所谓的门当户对,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继而是各种世俗的约定,世俗的价值亦是爱中用来交换的本钱。爱被如此层层包围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无法谈论爱的。
弗洛姆说,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式多么寂寞。
弗洛姆的这段话是很值得品味的,如此三则错误,他把世俗的爱几乎全部否定了,就连我们看似稍微入行一点的第三中爱也一并在内,那只是堕入情网与持久的爱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为我们清零,那么学习爱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得很多的人是能爱的,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这便是学习爱的准则。如果你选择无知,那么你离爱永远都会是那么的远。
最后弗洛姆从整体上对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做了一个说明,这也是我们学会爱这门艺术必然要经过的两步骤: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如果还有三的话就是把成为大师看的高于一切,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这似乎也是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必要经过的步骤。
读《爱的艺术》有感2
没看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从无条件的母爱中知道付出与奉献,从父亲的严厉与宠爱中学到坚强与责任,这都是我们潜意识中爱的本质。在读完《爱的艺术》之后才知道原来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有理论也需要实践。虽然艾里希——弗洛姆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已经跟我们大相径庭,但是他对爱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很大的分歧。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术语但是都不是很艰涩难懂,虽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见解,但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对爱的诠释也使我感觉对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得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择暂时的麻痹。
爱的对象。“爱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一种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这种态度决定的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决定与自己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对象,而对其它人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共生体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更高的意义上的自私。然而,绝大多数的人相信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他们甚至认为只爱一个人不顾其他恰恰是自己强烈的爱的证明。其实这种想法十分荒谬。就像一个人想画画但又不想学习绘画这门艺术,他只关心能不能发现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模特,自认为一旦找到就会画出美丽的作品来,这自然是荒谬可笑的。”其实我并不赞同他这种说法,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彼此眼中只有对方,这在我们看来在正常不过的了。他们只顾及到自己爱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为爱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们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说明对其他人就没有爱,而是不同性质的爱。这在他看来是荒谬可笑的让我感觉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爱。弗洛姆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爱如:博爱、母亲的爱、性爱、自爱和上帝的爱,在这几种爱中我认为梅斯特——艾克哈特对自爱的一段论述很特别:“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来现在的社会中爱自己可能就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私的行为,但是弗洛姆认为自私和自爱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他对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关注正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表现。缺乏自爱表明他缺少内在的创造性,使他感到沮丧、空虚和孤独。所以他会通过其它的满足来弥补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对自己非常关心,但实际上只是在掩饰自己在爱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自私的人就是自恋的人,他们把对别人的爱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认为自私的人的确不爱别人,但这不仅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爱别人,而且因为他也没有能力去爱自己。我觉得这个观点很特别,确实能做到爱自己又爱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爱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都不敢怠慢。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形的压力,爱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秘方,当然我说的爱不仅仅是爱情也包括友爱和亲情。暂且不说这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虽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至于爱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爱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 in 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读《爱的艺术》有感3
刚刚才将费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读完,它不仅让我进一步的理解爱的含义,同时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爱的艺术》从人类最关注打的爱情话题着手,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历史以及爱在现今时代所遇到的价值和精神危机。
在未读这本书前,我和大多数的人一样片面的认为爱就是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爱本身十分简单,没什么可学的,困难在于找不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粗浅的。但在费洛姆《爱的'艺术》里我找到了那个指引着我前进的灯塔。
确实爱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我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等一样去开展行动。人们往往通过外在因素来赢得别人的爱。如男子所采取的方法是在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获得成功,尽可能地攫取权力或获取财富。而女人通过塑造形体和服饰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虽然在现今社会里,这种行动很吃香,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内在因素。
爱应该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爱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用不是强制的产物。爱包括了给予、责任、尊重、关心、了解等,在爱别人之前必先自爱,如果一个人能创造性地去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他只爱别人,那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爱。
爱是给予,只有你付出,给予后才会有收获,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千万别认为给予就是在吃亏,其实他是爱的另一种诠释。
爱是责任,因为爱,一个幸福的家庭诞生了,从此作为家里的支柱就有了所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
爱是尊重,我们应该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不能利用对方,给对方自己的空间与自由。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应该先了解对方,如果你不了解对方,那么想尊重对方就不怎么可能。
爱是关心,这一点母亲对孩子的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我同很多人一样认为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因为母亲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的成长中占据主导地位。
爱有恨多种,如父母之爱、兄弟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它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所以细心的去观察与感受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读完《爱的艺术》这本书,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叹就是我隐约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东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现在对于本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当然,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罗素对于中国文化的辩证看法:他觉得中国文化是一种很和谐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种幽默,泰然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时候,中国文化太过于和谐,从而有一种迂腐,愚昧的倾向,我觉得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是应该适当融入西方文化一种积极进取的特征。
读《爱的艺术》有感4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释了爱: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通过人们了解爱的理论,然后实践爱,从而实现爱的艺术。在爱的理论中作者说到了:一、爱情对生存问题的回答,二、父母与孩子之爱,三、爱的对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动特征是给予,不是接纳。很多人觉得给予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但对于爱而言,对于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而言并不是如此,因为爱不是商品交易,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这也就是爱的真谛。
看完了这本书,感觉写得很美,很另类,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参悟。只是对其中的博爱颇有感触。在之前总感动于个人的爱,总觉得相爱的两个人很幸福。但人们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的爱情的表现,而作者认为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是呀,我们之前都是认为爱只要找准对象,就可以无限的爱,可以不无需任何技巧。但结果大多都是开始的甜蜜换来的只是误解、隔阂最后也只能是短暂的欢欣之后的离别。这也就是作者说到的我们只是为了排解各自的寂寞,这是无法长久的。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的爱,我们应该把一切爱都以博爱为基础。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还应该包对自然的爱,也就是对整个世界的爱。这也就能理解一些伟大的独行者,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社会的事业能长期忍受“寂寞”。之前总觉得不可想象,但现在想来是自己太肤浅了。他们的爱已超过了为了消灭自身孤独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种对他人的一种关心,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对世界的一种奉献,这是一种伟大的爱,一种普遍的爱,一种对消灭与神隔阂的爱,一种对上帝无限虔诚的爱!
读《爱的艺术》有感5
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能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通过看这本书知道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可以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能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希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形成的样子,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取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读《爱的艺术》有感6
虽然可能有些锋利,但是几经斟酌,还是决定如此开篇。
首先,我们暂由一小段驳论展开。还记得以前读过的一句话,当时它确实引发了我许多思考,后来也曾被我奉为箴言。但随着触碰到的思想变多,引发的思考也越多,我开始从零星的字句中,找寻到了另一种解读,甚至另一种立场……
所有美好的感受都源自被爱,而所有负面的感觉都源自缺乏爱。这句话如是说。诚然,这句话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是否获取到爱置于一切感受的基点——我们愉悦、欣喜、兴奋、激动、陶醉、感激……这全然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爱;而我们愤怒、伤心、绝望、自卑、痛苦……本质上则是因为在我们这里,爱的缺失。
最初看见这句话,内心很是赞同。我想,大概是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给自己的行为寻求合理的解释。而是否得到爱,无疑在绝大多数情境下,能够成为我们变化多端的情绪的绝佳的解释,最本源的答案。
不过我们知道,要在字句段落中使用“一切”“所有”这类的词,是需要非常谨慎的。因为一旦使用这样的词,就要求其逻辑的绝对周延。而这句话,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它并不完整、周延——因为它几乎忽视了我们本身的作用。它强调我们所有的感受都与是否获取到爱有关。我们情绪积极,因为我们被爱;我们情绪消极,因为我们感受不到爱,或者说被爱得不够。显然,如此看来,我们把自我情绪的状态放置在了一个异常被动的境况。因为我们判断感受如何,看上去仅仅只与外在提供、给予的爱有关,仅仅关乎这些爱在何种程度上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我们看见僧侣找寻心的空寂,观察禅师追求心的宁静,发现心理学家品味内心的丰富……所以真正至厚至实的.感情绝不依靠外界。最纯正的情绪形式,和古老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颇为相似,该是一种自给自足。
弗洛姆说,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所以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
在讨论到底何为孤寂之前,让我们先对孤单、孤寂和孤独的区别浅谈一二。
首先,最浅显的,是孤单。这个词主要形容形式上的单独与孤立,是用以形容形单影只的外在存在形式。例如,她一个人走了过去,看起来很是孤单。所以这个词,往往与个体的形单影只的存在状态有关。
而孤寂相对于孤单而言,有了相对而言更为深层的意义。它将单纯注重外在形式的孤单稍微往内在牵引。孤寂,有寂寞之意。是完成孤单状态后,即在外在上形单影只后,内心存在的一种寂寞。换句话说,孤寂以孤单为前提。我们一个人,我们形单影只,我们几乎孤立,我们无可倾诉,因此我们孤寂落寞。所以孤寂是孤单的递进,是孤单的加深。
而孤独,则完全不同于孤单和孤寂。可以大胆地讲,除了看起来相似以外,孤独与孤单、孤寂几乎毫无瓜葛。大家一定非常好奇,那么孤独到底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孤独是一种极佳的精神状态,并且,毫不客气地说,鲜少有人有资格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它无关乎周遭的条件,独处可能孤独,处于人流中也可能孤独。它是人们安静下来时,自己与自己诚实而平和的对话,是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全过程。不过孤独之路并不好走,比如苏子被贬黄州,比如尼采迷茫困顿,他们的境遇总不顺遂。可见孤独是有难度的,所以自然地,实现孤独是有条件的。人必须内心富饶,心智成熟,才有机会抵达孤独的境界。不过可惜的是,到处都是声称自己“孤独”的人,他们大肆挥霍这个词原本应该有的价值。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平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人会感到孤寂?
刚才已经提到,孤寂是孤单的递进,是孤单的加深——我们先是单独存在,我们形单影只,我们孤单;再然后,我们才是孤寂。所以溯本追源的话,其实是我们不善于处理孤单,所以进一步导致了孤寂。
那么究其根本,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我们不善于在房间独处(独处,也是一种能力)。此处的独处,就是我们之前所知的,一个人的状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歌里唱道,我们会“接触不同的人来人往”,每个人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人建立联系。而《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说,“在那一带,他认识很多人,这正是他喜欢云游四方的原因,因为总能结交新朋友,而且不必天天跟他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当总是面对同样的面孔,像在神学院里那样,就会渐渐让那些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就想改变你的生活。如果你不像他们期望的那样,他们就会不高兴。”于是,在与形形色色的人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长久地处于和谐的环境中,人们常惯性地随氛围而动——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并不确切明了周遭状况的情况下,依旧点头以示认同,鼓掌以示支持。而我们真实的意见却总是容易被保留。因为,在并不触及原则或底线的条件下,我们其实很少希望和所处的环境中的要素产生摩擦和冲突。人们需要外界的认同,即使,这是一种消极的认同。
既然这里有消极的认同,那么必然存在着积极的认同。即前文所述之“自给自足的情绪形式”。这也是书中始终强调的,培养自身完整人格的重要意义,是爱自己爱他人的基础。
举一个通俗的小例子。如果我是一把斧头。使用者表扬我,他说我的斧柄手感不错,说我的斧刃非常锋利……这些便是属于消极的认同,是来自外界的声音。而当我——作为一把斧头,我感受到了自身材质的精良(甚至体表木纹的流畅),我也打心里觉得自己轻巧有力,并给使用者带来了舒适甚至愉悦的使用体验——我对自己充满认可与肯定。这便是积极的认同,同样也是“自给自足的情绪形式”,是爱自己的一种体现。
这是一种探求,而不是一种等待。积极便是如此。我们选择静下来,主动挖掘内心,持续探索内心的感受,不断感知内心的体验,自己发现自己。我们开始自觉地欣赏内心的富饶与头脑的敏锐,我们对自己真诚、善良、执著、热情等美好品质感到满意,我们体会也认同自身存在的巨大且特殊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充分享受这整个过程带来的宁静与思考——我们深爱自己。显而易见地,此刻外来的喧哗变得较为微小。
所以,当回到最初提到的那句话——所有美好的感受都源自被爱,而所有负面的感觉都源自缺乏爱——再次审视它时,我们不难发现,它确实过分在意外界的供给,而完全忽视了内心的给予,缺乏了我们推崇的,积极的认同。
说到爱,在我们的直观印象中,坠入爱河的双方总是沉溺其中,忘记自我,也甘于屈服,他们认为爱是属于双方的,绕指缠绵似乎才是它最合乎常理的“打开方式”。
而对此,弗洛姆在传世经典《爱的艺术》中讲了很多。
他说,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是他如果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他说,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是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与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他也在书中引用爱克哈特的一句格言,作为总结自爱思想最精辟的句子——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爱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爱己,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如果你一视同仁,你就会像某个人那般爱他们,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一个既爱自己又爱他人如同爱己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值得这样评价的人。
它们是爱的哲学。在我看来,它们之所以受人传诵、永垂不朽,在于他大胆的将爱情的两位参与者有意识地划分开来。弗洛姆实诚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爱,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积极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沉潜下来,享受片刻孤独,也去发现自己的独特所在,从爱自己出发,一路走也一路修行,慢慢地,才能真正品鉴到爱的艺术,不是吗?
正如新月派诗人舒婷的诗《致橡树》所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是橡树,我是木棉。我们同为树木,我们相互独立。我们独自生长与成长,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然后,我遇见更好的你……
所以,懂得自爱,也学会爱自己。因为,它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读《爱的艺术》有感7
阅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能够使读者对于爱的理解有一个质的飞跃。甚至说,完全颠覆对于“爱”的既有的认识,都是不为过的。《爱的艺术》的思考方式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具体说,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而《爱的艺术》这本书能够很生动的向我们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人类的生活寻求人道主义的关怀。弗洛姆对与爱的最终认识可以借用马克思的话语归纳为:当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在《爱是一门艺术吗》一章中,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学习、训练的艺术。我们往往会被一些假爱情迷惑了眼睛:我们可能关注自己能否被人爱,而忽视自己是否具有爱的能力;我们可能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我们更可能误将一种“情绪”看作是真正的“爱情”……以上种种,在弗洛姆看来,都不是爱情真正的认识。正因为爱是一门艺术,所以是能够通过学习、训练掌握的,只要有强烈的愿望和足够的毅力。
在《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一章中,弗洛姆认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背后的根源都指向对于孤独感的恐惧,而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在对他人的爱之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克服这种恐惧。而其他克服恐惧的方法,往往产生一种病态的结果,如对权利、对物质的极度痴迷等等,而这也是人们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因此,寻找爱情,掌握爱的艺术,培养人类对全体生命的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终极回答。
此外,作者还分别讨论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爱的不同对象。而作者对于父爱、母爱的不同特点以及两者的此消彼长对于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部分对于家庭教育将会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概括的说,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在作者看来,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爱情的基础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积极关心另一个个体,并尊重对方的独立性。而爱情的方式是给予,是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哪怕是心理上的回报。这与看似追求自由平等,实则以“市场”和“交换”调节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爱情关系,的当代西方社会逻辑是截然不同的。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一章尽显法兰克福学派本色。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人的异化,人的独立性的丧失。“你给我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的资本主义原则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使得现代社会中的所谓爱情在作者看来,更像是一种交易。总而言之,人们获得真正的爱情越来越困难,人离人之所以为人,越来越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掌握“爱的艺术”仿佛成为了人性自救的诺亚方舟。
读《爱的艺术》有感8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不以为意。还在质疑着这一本薄薄的书怎么可能那么著名。竟然还有人称之为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誉其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若只看书名,我还以为不过是以感性文字描述两性关系的一本教育性的书籍,或者是本恋爱秘笈;但细阅之下,竟让我如遇知音。
《爱的艺术》是由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所作。作者艾里希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二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结论。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他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这个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这本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至今仍然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
我们口口声声说着爱,谁又能清楚的知道爱是什么呢?爱是艺术吗?文章一开始,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这就要告诉我们,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虚地、恭敬地、勇敢地、真诚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个目标尽管很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和借口,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这本书所有的思想都围绕着一个重点:爱的艺术。
慈悲。净空法师曾云 “爱是付出”。其实真正的爱,应该是理智的付出。张爱玲曾为了爱情傻得可怜,但有句话却说得理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爱情的伤逝,大部分起因于爱得自私,爱得幼稚。大家找对象的条件,无非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要爱我,要懂得照顾我,要理解我,要包容我??即使回答得简单:要温柔,要成熟,要大方——其隐语也是“为我”。这种思维已经被认为理所当然,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里。长久的爱情,皆从付出开始。幸福的人总相似,不幸的人各不同。幸福的人相似在哪里?相似在他们都懂得付出。
对于爱情,有,就用心珍惜,无,也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读《爱的艺术》有感】相关文章:
读《爱的艺术》有感02-18
读《爱的艺术》有感(8篇)02-18
读《爱的艺术》有感(集合8篇)02-18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03-31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03-16
《爱的艺术》读后感06-15
爱的艺术读后感09-21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精选15篇)06-25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8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