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传说故事

时间:2022-03-07 21:29:14 除夕 我要投稿

除夕的传说故事(集合15篇)

除夕的传说故事1

  除夕的传说故事--七郎射“夕”

除夕的传说故事(集合15篇)

  传说,很早以前,出了一个妖怪,名字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儿,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后还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对它很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他喂的那条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起那条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夕”平时白天不出来,太阳落了坡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夏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这天晚上“夕”果然出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传说故事--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除夕的传说故事2

  除夕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家家都在放鞭炮。我的生活也受到了除夕的影响,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我被那欢快的气氛深深的打动了。

  人们的窗上是红的:因为那上面贴着一张张红红的窗花,有的窗上贴着一张张倒了的“福”字。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吧“福”字贴倒呢?因为这象征着福到了,年年有余。

  人们的心肠是红的:红色象征着福气、富贵,也代表着慈祥。人们一早就在忙着做饭,晚上把香喷喷的饭菜热情地端给前来串门的'客人。使人们更加团结互助。其乐融融。

  人们的节目是红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的歌声让台下的观众红了起来。人们的舞台更是美不胜收,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和婀娜多姿的姑娘表演的节目也是红的。

  除夕真热闹,家家红红火火。愿我们的未来也如除夕那样红红火火,一直到老吧!

除夕的传说故事3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关于除夕守岁熬年的传说故事介绍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的传说故事4

  传说,从前,有个蛮乖的小公主,经常背着爸爸妈妈到民间玩耍。有天晚上,她在一个栈房里住下来,半夜的时候,城隍老鬼摸到小公主的房里吃掉了公主的心子。第二天早晨,店老板来到公主的房里,见公主硬邦邦地死在铺上。案子报到官府,三个月也没有查出个名堂来。有一年恰逢京城考试,远方来了个进京赶考的公于和一个书童到客栈里住宿。这家栈房自从死了那个公主,生意就一天比一天淡泊,特别是小公主死的那间屋子更是没哪个敢进去住。挨到的人说,那间屋子里每到半夜红光闪闪,还看到一个小姐的。影子在梳头打扮。

  主人看到这远方的客人,心里好生高兴,就把他们安排在那间屋子里。一来欺他们不晓底细,二来也想证实一下那间屋里到底有没有鬼。公子二人不晓得内情,晚饭后早早就关门就寝了。到了半夜,那间屋里突然“哇”的一声响,接着像是有人开门走动。公子从梦中惊醒,一下从铺上坐起来,点亮了油灯。只见铺前跪着一个漂亮的'小姐,很伤心地哭着,弄得公子莫名其妙,痴呆呆地看着她。这时小姐伤心地说:“三年前,我背着爸爸妈妈私到民间,晚上就住在这屋里,哪晓得困到半夜的时候,城隍老鬼从窗子钻了进来,把我的心吃了,使我无法还生。没想到今晚上公子引来了书童,我只好借用书童的心子复还正身。哪晓得书童的阴魂不放我,还要我还他心子。望公子帮忙,把我引见给父王。说明情由,捉住城隍老鬼,还我心子。那时我再把书童的心子归还于他。”公子见姑娘这样伤心,虽说疼爱书童,但又同情小姐,只好答应下来。

  第二天正逢夏历大年三十,大清早公子带着小姐走路,书童的阴魂也哭着追上来了。公子赶忙上前挡住,劝回栈房,还一再给店老板说要照看好书童,三年后一定把心子送来交还他,使他重返人世。接着,公子又亲手做了一盏红灯挂在店门正中,使四方邪魔不敢入店来欺负书童的阴魂。

  从那以后,人们每逢过年都要在门口挂一盏红灯避克驱邪。这样点年灯习俗就传开了。

除夕的传说故事5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关于除夕的传说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节的风俗

  传统除夕习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除夕习俗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传统除夕习俗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传统除夕习俗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传统除夕习俗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传统除夕习俗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传统除夕习俗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传说故事6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除夕的传说故事7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动物,非常厉害,人们把它叫做“年”。“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现一次。“年”这东西一出来,就会危害人类,给人来造成很大的`灾难。“年”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人们到时全部熄灭灯火,整夜不眠,躲避灾害。后来发现穿红衣,燃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把“年”赶跑。于是,每到年末时,觉着“年”快要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避邪,祈求来年好运。所以过年大放鞭炮习俗,流传到今天。

除夕的传说故事8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说故事9

  除夕简介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除夕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他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他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他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捞了回来。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们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长淌,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没有脚杆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从此,人们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除夕风俗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除夕夜的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过大年的一天晚上,有一个怪物出现在人间,人们都害怕极了。

  这个怪物在人间兴风作浪,搅的人们不得安宁。有个村民说:“我们去求求灶王爷,让他去天上找个神仙打败夕。”村民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就这么办。”

  于是,人们找到了灶王爷,求他去天上找个神仙治服夕,灶王爷听后,腾云驾雾到天上求助天帝帮忙。

  到天帝那里,他把人间的事情从头到尾的叙述了一遍,天帝听后,立即派了个小仙童叫年,让年随灶王爷下凡除怪。

  下凡后,年找到夕说:“怪物还不跪地求饶。”

  夕听后哈哈大笑说:“你个小毛孩还想让我跪地求饶太可笑了。”

  年拿出红段子向夕挥去,夕见情况不妙就趴在地上装死。年见夕已死,便高兴地蹦来跳去。夕见年已中计,就趁年跳到自己嘴边时张开嘴巴想吃掉年,幸亏年的动作敏捷闪开了夕的嘴巴。年见身旁有一堆竹子,便施法让竹子燃烧起来“噼噼啪啪——”的声音把夕吓得跑了起来。于是,人们点了一把火把惊惶失措的夕烧死了。

  年临走前,把人们的房门上都贴上了红色的纸条上写着吉祥的话语,代表治服夕用的红缎子,从此就有了春联。而且人们每年都会在除掉夕那一夜放爆竹来驱赶夕,并把这一晚称做除夕夜。

  除夕夜的传说故事点评

  除夕夜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过大年的一个晚上出现怪物让人民不得安宁,后来神仙把怪物制服了,现在我们以后每年过年除夕夜都要守岁,守岁是代表着岁岁平安,年年平安。小朋友你们知道除夕夜守岁的说法,所以小朋友们除夕之夜可不能早睡,跟爸爸妈妈一起守岁平安。

  除夕夜的百科资料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除夕的传说故事10

  一、除夕守岁的意义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二、守岁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三、守岁的原因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讲究一见人团圆,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饭有时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会在在吃过年夜饭后,将茶点瓜果摆满一桌,全家人围桌谈话。

  关于守岁,有三个不同的传说。一个为,迎接灶王奶奶。相传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从腊月23开始,“灶王奶奶”便开始收集年夜饭所需东西,直到除夕才收集齐,为了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连夜赶回人间,人们守岁就是为了迎接她。

  还有一个传说为“守岁熬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即为了一年来一次的年兽,每到除夕之夜,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时间长了后,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形成了。

  守岁还有驱走邪瘟病疫之说。传说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因此人们在除夕之夜灯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为了驱走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

  四、守岁要注意的东西

  1、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请务必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2、大门上的“福”字,千万不要倒着贴。

  3、家中破损的家居要处理:该扔的扔、该修理的修理。千万不要届时坐在摇晃的椅子上。

  4、晚上所有的灯要打开,一直开它三天三夜。

  5、晚上八点之前要烧香拜佛。

  6、要穿红衣裳、挂红灯,放鞭炮。以图吉利。

  7、大年三十这一天千万不要骂小孩,更不能争吵,否则来年不利。

  8、自己单独过年的朋友,大师建议你将你的电视机全天全夜开放,以增加自己的“气场”。

除夕的传说故事11

  这天是大年三十,刚过晌午,山友老汉就呆不住了。

  山友老汉属羊,过了年就是本命年,整六十的人了,身子骨还挺硬朗。他一辈子无儿无女,靠给人放羊当倌为生。赶上现在年景好了,自己也吆上了一群羊。年前羊价硬,城里客商来了车,把一群羊买去了大半。送走了客,他到羊圈前给剩下的羊加料,一搭眼,坏了。半空的圈里,两只大羊不见了,其中就有领魂羊大老黑。

  领魂羊就是俗话里的领头羊,是一群羊的主心骨。这种羊聪明,能自个儿带羊群出栏寻水找食,是羊倌的好帮手。而且,羊倌之间有种说法,就是领魂羊能看破生死。

  老话说,脊背向天人所食,羊是人间一道菜。一群羊养到节令上,就得宰卖。一般羊傻乎乎的,见同伴被拖到一边在屠刀下哀鸣丧命,不一会就成了一团白花花的'肉,还愣往前边凑,围成圈嚼着草瞧热闹。但领魂羊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每到年节宰羊时,稍有风吹草动,领魂羊就表现得非常不安。不过,羊倌感念领魂羊一年到头为羊群出了力,一般会饶它不死。时间长了,领魂羊也知道哪些羊该杀、哪些羊不该杀。如果杀了不该杀的羊,领魂羊就会疑神疑鬼,怕羊倌对自己也下刀子。

  难道是刚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惊了大老黑?山友老汉不放心,再仔细数了数,发现羊群中还少了两只秋末才出生的小黑羊,心里明白了。

  准是那两只小黑羊调皮乱跑,趁人没注意上了商户的车,被拉走了。大老黑一见连小羊都卖了,怀疑山友老汉明春不准备放羊了。如果没了羊群,它就没了用武之地,跟普通羊没了两样,就离挨刀不远了。惊怕之下,它借山友老汉在炕上喜滋滋数票子的当儿,带着个羊喽,悄悄跳过羊栏逃了。

  两只大羊,好几千块钱呢,尤其是大老黑,没了它,这羊群自个儿还真管顾不过来。山友老汉寻思着,也就着了急。

  幸好腊月二十八刚下过雪,山友老汉四下里一搜寻,只见雪地上几行羊蹄印出了圈,离了老营盘,向羊角峰方向迤逦而去。于是他赶紧披了件老羊皮袄,肩上搭了条拴羊的铁绳,提着根长长的拦羊棍,顺着足迹追了过去。

  老营盘原先是古城池遗址,后来成了村落,现在退耕还林,村里人都搬到山下镇上去了,山友老汉舍不得自个儿的羊,就留了下来。羊角峰在营盘西北约五里地,周边沟壑纵横,草木茂盛,是放羊的好地方。

  山友老汉顺着蹄印,轻车熟路上了峰,峰顶寒风凛冽,寒气逼人。厚厚雪地上,两只羊的脚印突然变得凌乱纷杂,好像受了惊似的各自奔逃了。

  难道碰见了野牲口?山友老汉警惕起来。他停住脚,仔细关注着四周的动静。

  突然,风中依稀传来阵阵呼救声。他提着拦羊棍循声摸过去,远远就见大老黑正站在峰顶一处悬崖边上,暴怒地冲着崖壁下晃着头上的大犄角。

  崖下是个仅能容身的巉岩,上面立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穿着旧军大衣,揪着几缕垂下来的枯树根。他看看头顶上发威的大老黑,又望望身后几十米的深沟,吓得脸色苍白,声嘶力竭地喊着救命。

  眼看那人稍不留神就会坠沟丧命,山友老汉大吼一声:“别动!”抡着棍子就冲了上去。大老黑一见主人,掉头逃了。

  山友老汉把拦羊棍探了下去,想把对方拉上来。可那人抓着棍试了试,龇着牙摆了摆手:“大叔,不行啊,我右腿崴了,使不上劲呀!”山友老汉想了想:“那你呆着别动,我回去到营盘路边的小卖部打个110。镇上派出所过年有值班,很快就能赶到。”

  这时山风一吹,那人脸色一变,几乎哭了出来:“别呀叔,这荒山野岭的,可别把我一个人丢在这。哎哟,我这腿痛,可能支持不住了,哎哟。”见他弯下腰要去揉腿,山友老汉吓了一跳:“别动!千万别乱动!”

  看来只能这样了。山友老汉一咬牙直起身,解下了自个儿的裤腰带。裤腰带是用土布扎成的,又宽又厚又长。他把腰带撕成两条,与羊铁绳拧在一起,把铁绳一头拴在一个老树根上,另一头挽成疙瘩垂下悬崖,看看长度勉强够了。他深吸了口气,把棉裤的腰襟系了系,然后顺着绳子溜了下去。

  下面地方本来就小,这下更挤了。山友老汉弯下腰,让对方扯住绳子,踩着自个儿肩膀,然后老汉慢慢直起身,把他顶了上去。那人踩着老汉一纵,翻到崖上脱了险。

  山友老汉却累得直喘气,他揉着肩膀,正要喊对方将他拉上去,可是他一仰脸,到嘴边的话生生咽了回去。只见对方一动不动,居高临下地望着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诡异笑容。

  山友老汉心一下子紧了,糟了,看来对方起坏心了。年末了,贼人多,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喊破嗓子都没人能听见。就算对方不动手,自个儿年纪大了,身子不利索,没人帮助的话,也绝对爬不上这崖壁。寒冬腊月的,困在这儿时间一长准得冻僵掉下沟去,自己这把老骨头也就交待了。

  山友老汉正想着,见对方眼望四周滴溜溜乱转,就明白对方想动手了。这节骨眼上,还有谁能来救自己呢?他转着念头,突然心一动,有了主意。于是他窝下了身子,装作啥也不知道的样子,冲对方挥了挥手:“你赶紧走吧,我在这儿避一避。那只疯羊估摸着还在附近。那家伙可是个祸害,上月从屠刀下逃了出来,就跟人记了仇,见人落了单就冲出来拼命。前阵子硬把一个过路人挑出了肠子。公安特警来了几大拨,端着枪愣没找着它。我歇会气,等它走远了,就悄悄爬上去。”

  那人本来就迷了路,听老汉这么一说,想起大老黑弯刀似的犄角,顿时害怕了。他急忙俯下身伸出了手:“叔啊,你一个人在这我不放心。快,我拉你上来。”

除夕的传说故事12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除夕的传说故事13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韩文玉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韩文玉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韩文玉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韩文玉要肉吃。韩文玉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韩文玉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捞了回来。 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类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长淌,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没有脚杆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从此,人类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除夕的传说故事14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次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所以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除夕的传说故事15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它叫年,它头长触角,异常凶猛。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会从岸上来袭击村民。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都会托儿带女上山去避难。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名白胡子老爷爷来乞讨,那时刚好是年袭击的日子。老爷爷走进一家,向其借宿一晚,村民说:“我劝你最好赶紧上山去避难,这里随便你住。”老人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说:“不用怕我有办法制服它。”

  年终于来了,它看见有一家灯火通明,便走进那家一看,那位给白胡子老爷爷借宿的那家门口贴了对联,到处都是红色的`,年看见了,它冒了一身冷汗,后退了几步。老爷爷身穿新衣,手里拿着鞭炮出来了,他把鞭炮一点,向年那边一扔,鞭炮炸的噼啪响,年就逃跑了。原来年怕红色呀!

  原来,每到除夕过年都要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贴红对联,这样就会吓跑年,如果你不这样做,年会到你家来哟!

【除夕的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除夕的传说故事02-25

除夕的传说故事06-12

(精选)除夕的传说故事07-05

【精选】除夕的传说故事07-05

除夕的传说故事集锦01-09

除夕的传说故事集合12-23

除夕的传说故事【荐】12-24

除夕的传说故事【热】12-24

除夕的传说故事【推荐】12-24

【热门】除夕的传说故事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