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孔子观后感1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先生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先生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先生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先生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先生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先生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先生的弟子救回孔子先生家中。孔子先生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先生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先生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先生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先生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先生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先生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先生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先生。孔子先生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先生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先生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先生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先生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先生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先生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先生。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先生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先生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先生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先生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先生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先生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先生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先生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先生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先生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先生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先生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电影孔子观后感2
在先秦时期的百家学术派别中,产生于鲁国的儒家学派是最早的一个学派,也是最大的一个派别。它的创始人就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他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而电影《孔子》则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
那正是战火频仍、动荡不已的时期,圣人孔子应世而生。在孔子51岁任职鲁国中都宰后,先后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以及齐鲁大战”等战事、争端发生,而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点表现的“四大战役”。“夹谷会盟”的凶险、“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堕三都”的浩壮、“齐鲁大战”的惨烈。看过《孔子》之后,我们的心,都有着太多的感触。
该如何去评价孔子呢?又该如何形容孔子的一生?
在电影中,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漆雕弓被指定陪葬,而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终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里。而在朝会上,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孔子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犀利的攻势,最终战胜了世俗偏见。孔子的爱心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我们,也被悄然感动。
在我们感动的.同时,也会发现,孔子不止有着大爱,也有着至高的智慧。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当齐国准备发动队伍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孔子的大智,亦让我们敬佩。
孔子做了太多太多,却终在堕三都时受阻挠而致失败,随后的日子里,鲁国君臣迷于声色,怠于政事,疏远孔子,而孔子最终也被迫离开鲁国。该如何去体会孔子当时那悲痛的心情呢?当磅礴大雨敲打他的身躯时,当他在大雨中大笑声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时,他该是怎样的悲痛?他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孔子终是开始了漂泊的人生,颜回来了,那些弟子们也来了,他们追随着孔子,与他同甘共苦。周游列国,固执的传播着自己那至高的思想与智慧,纵然有着无尽的阻挠,孔子也没有放弃……
该说,孔子是寂寞的,就像南子所说:“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四处漂泊又如何,不被重视与理解又如何,孔子的胸襟与坚持一直都在。
当齐国再次发兵攻占鲁国,年迈的季孙斯想把孔子迎回鲁国。但最终还是只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那个时候,孔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悲痛,弹琴数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冉求终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而垂暮之年的季孙斯幡然悔悟,希望在临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谅,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鲁国。
我想,孔子是渴望归家的,当他决定启程归鲁时,只希望专心讲学,一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并致力于教育。孔子渴望的,许是自己那无尽的思想智慧得以传播,让周围永远安宁和谐吧。
孔子的一生,是痛苦与无奈的,而面对一生中所经历的挫折,他却没有任何想要放弃的念想,孔子的爱,孔子的智,孔子的坚持,孔子的一切都让我敬佩,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我想,如若他能明白这些,也该欣慰的笑了吧。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我想,孔子,纵然一生落寞,却也有着让我不得不感动与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恒,而你的坚持,也将会是我们想要一直延续下去的……
电影孔子观后感3
看完《孔子》,只记得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许可能加上一句: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内求的信念,是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许,无为方能无不为,但无为而非不能,无用安知不是大用。为何在乎结果,而非过程,无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无因而无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点方可达到B点,无起点何来终点,无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证明,有因无果,那是勇气,无因有果,那是荒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撑果价值的艰辛。
也许,两点之间,直线不是最短。我们的意志和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能负责任的,可是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经验中却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们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们的生命最终也要服从因果律?以前我们提“曲线救国”,由于直线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这样理解,两点之间,是不是就可以说曲线最短。遇山遇水,我们搭桥铺路,甚至挖隧道,从经济学层面说,这不是最经济的。路总要随着地势,你搭桥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坏自然。如果我们要达到山顶,是不是也可以搭桥、掘坑?因此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才是伟大的创举。一切伟大的创举总不能置于别人或自然代价之上。
孔子知不能为而为之,实则无畏,因其思想方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讨论其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许在功利社会的当今,有因无果,不成主流,实认愚蠢。因此当今最短这样思想理念,因此成功学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车有房有美女嫁个有钱人。有人说有钱人就是等有了钱才是人,学好数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钱就能活在天堂,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在于有钱否,再也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了。
如今社会最喜欢树立英雄,因此孔子只能作为圣人。伽利略说过: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因此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为之,实则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良知应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国,谈的是权、钱和关系,因此时代的使命必与之相反,那又有几个人能够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因此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因此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通过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以及这个世界通过诞生而持续更新。也许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历史总不能靠个别人来承担。既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回归孔子儒学不知可否?
孔子最后回鲁国讲学立着,我们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从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带入世界的一个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随着教,没有学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说教,但是没有教育也能轻而易举地教,一个人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留给专家和教育局考虑的细节。
其实,教育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决定我们对国家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为国家承担责任,是否要让它免于毁灭,由于若不是有新的、年轻的面孔不断加入进来和重建它,它的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是说来玩笑。强国战略无不是人才战略,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但也不是不无关系的,只是轻重之别。
电影孔子观后感4
电影《孔子》中得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得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得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得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得三城,维护了鲁国得尊严,提出堕三都得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得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得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得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得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得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得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得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得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得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得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得,他得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得,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得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得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得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得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得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得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得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得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得美貌得,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得一种情愫。简单得人物出场,寥寥得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得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得孔子留下得是立足万世得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得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得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得孔子是这部电影得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得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得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得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得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得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得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得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得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得游子应有得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得生命个体得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得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得印象,在不同人得内心埋下不同得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得神,抓住了那个时代得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5
由胡玫导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等主演的商业大片《孔子》,2010年1月全国公映,胡玫导演近十年拍摄了《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终于转战大银幕,而且选择的就是富有挑战性的大片《孔子》,看完这部电影,可以感觉到其剧本、演员、宣传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可以说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文艺作品,遗憾的是市场反应并理想,票房很尴尬。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将它当作人物传记片,也许这部电影的投资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门吧,最终被定位为商业类型的大片,投资近1.5个亿,既然被定位为商业大片,其主旨就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目标还是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当然要选择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华丽、最波澜壮阔的篇章来演绎,所以这部电影是从孔子五十岁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及弃官后周游列国的晚年生活片断,严格说这部电影的片名改为《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许更为合适、更为确切,而《孔子》更适合作传记片的片名。
孔子作为人类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观点,如果想通过短短的两个时变全部展示给观众,确实是非常难以办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为切入点,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仅仅是思想家,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渴望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说在五十岁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学术观点、理论都已经形成体系,就差实践验证了,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龄,他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遇,仕官于鲁后,孔子可以说是大刀阔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践证明他的理论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夸夸其谈,也于是操之过急吧,最终在“堕三都”上,他功亏一篑,便带领学生走上漫漫周游列国之路,当然他也可以考虑妥协,继续享受荣华宝贵,但这就不是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挂官而去的洒脱了。
本片后半部分基本上全部是讲述孔子及其弟子近十年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和其弟子在这十年中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总是挫折大于机遇,这其中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传奇,但本片后半部分显得非常沉闷、波澜不惊,还有点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总之和前半部分相比缺少激情,也许出于商业片的考虑,电影中浓墨重彩地演绎了孔子和卫夫人南子相见的戏,周迅饰演的卫夫人妖艳有余,高贵不足,南子虽然是《论语》中唯一提到的女性,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则纯属娱乐色彩了。很多人对胡玫不选内地演员,而选择普通话都不太流畅的.周润发来饰演孔子,颇多微词,但本片中拍的是老年孔子,周的年龄、阅历与之非常相近,周的形象俊朗飘逸、有一种侠气在身,具历史记载孔子身材很高,而且父亲是鲁国有名的武士,其身上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浩然之气”,所以说让周来演孔子并没有什么不妥,至于说普通话,谁知道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话发的是什么音呢?
近年来,国学热开始盛起,许多人都开始研读四书五经,中国人现在正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于丹评《论语》后,引起巨大反响,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融入孔子语录、以及帮助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也进一步推动孔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电影也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这种责任,只是胡玫的这部商业大片《孔子》有可能担当不了,其娱乐性还是太浓了,政府或文化部门可以考虑拍摄一部大型的孔子人物传记片,全方位地展示孔子思想的光辉闪耀点,我们可以将它的拷贝赠送给各国孔子学院,让两千年孔子在华夏大地上周游列国的传说,变成如今电影《孔子》周游世界。
电影孔子观后感6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与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非常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非常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是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与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是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与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是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7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孔子电影语录11-11
孔子电影经典语录11-11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09-19
电影《孔子》观后感05-29
《孔子》电影观后感06-03
孔子电影观后感03-17
有关《孔子》电影观后感09-18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09-18
孔子电影观后感7篇09-19
电影孔子观后感(精选30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