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读书笔记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鸿门宴读书笔记1
小时候下中国象棋时,看到棋盘上有楚河汉界,向大人们询问后,我知道了项羽与刘邦的故事。上小学时,老师在讲越王勾践是曾引用过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从此,破釜沉舟的故事和项羽那勇敢的气魄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了解了越来越多与项羽有关的故事。而在读了《鸿门宴》与《项羽本纪》后,我对项羽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了。
项羽是楚国人,名将项燕之后,二十四岁便随叔父项梁起兵。“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许是因为身为名将后代与楚国人,项羽拥有了一份异于常人的自信,勇猛,与那天生的神力。或许正是因为身为楚国人的那一份不服输的精神,项羽与他那八千江东子弟迅速崛起,走上霸王之路。
但在《鸿门宴》中,项羽却暴露了他人性中的弱点,他有着妇人之仁,而且刚愎自用,轻敌自大,这使得他错失了诛杀刘邦的绝好机会,这也为他以后的垓下之败埋下了祸根。而且,项羽不懂得用人,没有广纳良言,不听人劝告,最后使陈平、韩信等人才转而投刘邦,并且气走了亚父范增。这一切的一切,也许就是他自刎乌江的悲剧的根源。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项羽身上的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他的优点所散发出的璀璨光芒。
与刘邦相比,我更偏爱项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项羽他不喜欢玩弄阴谋权术,而喜欢光明正大地与敌人对决,他是一个真君子,大丈夫。至于刘邦,他奸诈,而又有点无赖,心中多的是鬼点子与花言巧语,缺乏的是政治谋略,碰到问题总是要依赖谋臣,一句“为之奈何”仿佛已成了他的口头禅。这样的刘邦,单凭他个人的力量,是绝对难以与项羽抗衡的。刘邦当初能够先入函谷关,全靠项羽挡住了秦军的主力部队。可以说,刘邦夺得汉家天下,项羽也是功不可没啊!
既然刘邦如此,为什么他还能在楚汉之争中赢得胜利呢?我认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人才,集合众人之智,这一点是项羽所不具备的。
在项羽短暂的.一生中,除了他那些辉煌的战绩,值得人品味的恐怕还有他与虞姬间感人的爱情。虞姬虽然是被项羽所俘虏的,但她也一定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震撼所吸引吧,不然怎么会有“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壮?虞姬的自杀成了羽虞爱情的悲剧。“项王泣数行下”,足见其用情之深,这也是他的人性中最真实、最感人的一面。
自古以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是连在一起的,大抵人们认为要成就大业,要成为英雄就容不下儿女私情。其实不然,一个英雄,倘若没有爱情的烘托,他的生命就是不完美的。而在项羽身上,英雄气概和儿女私情正很好地结合。
项羽在我眼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勇、有情、有王者之气,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
鸿门宴读书笔记2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北风萧瑟,英雄末路,《垓下歌》用短短四句诗唱出了让无数人叹惋的悲歌。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人,将力能扛鼎,气壮山河的项羽,逼到了这般的穷途末路呢?
刘邦,一个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无赖,一个48岁才参加起义的落魄的泗水亭亭长,凭什么能从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兵力,声望,个人能力都不如项羽的情况下,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这些疑问其实可以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得到答案——鸿门宴,这个项羽最接近成功的地方。
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中有言道:“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后行黑而已。”
面厚,便是不重虚名,不为世俗所累,刘邦可谓是深谙此道。对于项羽手下一个小小的将士——项伯都能够“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结为婚姻”,对项王更是毕恭毕敬,甚至是一心想杀他的范增也是以礼相待,完全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而项羽却是相形见绌了,刘邦只是短短几句话就让项羽毫不犹豫地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生怕因此为世人所笑,而樊哙进帐后的几句逼问,更是让项羽无言以对只得让他坐下。两相比较之下项羽像一个心性正直的君子,重义,坦诚。
心黑,便是果断,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明明可以一挥手,皇冠加冕,天下楚姓,立万世之功业。他却因为怕有损自己的名声而犹豫,最终让机会白白流失。而刘邦则却完全相反,做事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说前去谢罪就去谢罪,那怕明知九死一生;决定了逃跑就逃跑,一刻不停;甚至到后来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以此威胁刘邦之时,刘邦更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相比之下,刘邦就像是一个市井无赖,为了胜利,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面厚心黑并非是单纯的贬义词,有时甚至是褒义词。面厚,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厚”呢?我想只有那些内心强大,不畏世俗流言的人才那做到吧!心黑,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黑”呢?我想只有那些心中有沟壑,懂得取舍的人才能做到吧!
正直,勇猛,重义气,这是项羽的优点,然而也是他的缺点。用韩信的话就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我们要学的是真正地“正直重义”,而不应做项羽那样的个人的小义。好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孔子的“以德报怨”便是义,但孔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以德报怨”给恶人,恶人便越发嚣张,社会正气遭到压制,社会就将会变的混乱;而“以直报怨”,恶人将受到相应的惩罚,社会正气得以伸张,社会才会越来越好。相比之下“以德报怨”是个人的小义,而“以直报怨”才是国家大义。同样,项羽的仁义也是小义,他正直,所以帮他的曹无伤死了;他勇猛,所以他屠城中那些无辜的妇孺死了;他重义气,于是在他可以一统天下,结束战乱的时候,选择分封28路诸侯,所以百姓在那绵延的战火中也死了。
由此观之,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他失败的原因是坐在了与他个人能力,性格都不相匹配的位置上,于是史书上记载的只能是那个在乌江旁悲壮的身影,而不是一统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帝王。
鸿门宴读书笔记3
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一个我似懂非懂的名词,引领我在摸索中理清繁杂的过去。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将军,一个我不明白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中,我找到了思考的根据,然后思绪随司马迁的叙述漫延开来。
没有人能逃过历史的审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过去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胸无城府的项羽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单纯,因为他留下的不是开元盛世之类的权力象征,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穿透时间与空间的正义精神。项羽曾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如此坚决的目标,如此炽热的怒火是一晚的时间能改变,能减退的吗?项羽不攻打刘邦的很大可能是项伯的原因,是项伯的“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在权力与正义的斗争中,项羽选择了正义。这是困难的抉择,为王的不会选择正义,选择了正义的便不能为王,所以项羽在权利上失败了,却在人性中成功了。
那是一场悲壮的战争,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豹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展开激烈的撕斗。豹的失败不是因为狼的强大,而是因为正义,因为在那个时代,正义被践踏,被舍弃。同时,一群平庸的羊会蜂拥而上,去夺取,侵占食物,准备回去邀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不敢看那只豹的眼睛的,项羽的失败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豹的`时代失败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羊与狼的时代,但那狼逐渐退化,退化为狗,走狗。
战争中,一方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因为正义的人只能被毁灭,而不会被打败。同样,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决不能因为权欲和利欲而抛弃人性中的善,那样只会使自己退化,得不偿失。我们不妨纯真,不妨追求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精神高度,那样才真正开始。要不然待生命快要结束了,我们的价值体系还未形成,人生还只是一片尘埃。
起初对项羽的打抱不平的愤懑在阅读《鸿门宴》的过程中逐渐消减,反而多了更多的敬佩和崇拜,也对人生认识了多一点,有了更高的追求。
鸿门宴读书笔记4
《鸿门宴》让人想到的是刀光剑影,险象环生,我们着实为刘邦捏一把汗,同时又为项羽这西楚霸王着急。最终形势峰回路转,刘邦化险为夷。我们或许会认为,决定刘邦存活的是多人的保护,但我认为刘邦活命是必然,他不在项伯的维护,不在张良与樊哙的对策,不在项王与范增意识上的冲突,而在于项王对刘邦力量作出的判断。“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力量对比之悬殊,一目了然,刘邦对项羽完全构不成威胁。他们之间的问题是:刘邦是否能放弃先攻入关中的大功。若能,则万事大吉,项羽高枕无忧;否则刘邦性命凶多吉少。而刘邦去鸿门赴宴谢罪,清楚无误地表明了他的观点,由于刘邦选择了前者,项羽也就没有杀掉刘邦的理由和必要。虽然范增的存在也为情节提供了一定的`变数,但刘邦的存活这是必然的。
在鸿门宴上,“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样,怎么能被项王视为劲敌?“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东南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这样的排座,尊卑很清楚,项羽并没有把刘邦当成对手,而是当作一个有自知之明来投降的小角色。宴后,刘邦的不辞而别,他的懦弱让项羽更加看不起他了。项羽的种种表现无不体现着他对刘邦的轻视,而令项羽起这种情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他们之间力量的悬殊。当然,日后刘邦的称王和项羽的失败就该另当别论了。
力量的悬殊没有使项羽起防人之心,过于自负让项羽失去了天下。追溯到根本,自负究竟能让人丧失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鸿门宴读书笔记5
生与死,是太极上的阴与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这一对孪生兄弟,一直困扰着千百年来的哲学家们。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死,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个可怕的字,因为人的天性是贪婪的——就像小孩在游乐场关门时不愿离开。不同的是,游乐场明天还可以来。死,对于人来说就是游戏结束了,是无可挽回的悲剧。可能世上真的有灵魂和轮回,那又怎样?已再也回不到曾经的世界了。回去,也只能是面对那陌生的面孔与风景了。
黄毛小孩为成绩自由落体,年轻女人为情轻生,中年男人为生意坠落。现在社会进步了,但很多人的思想却没有转过弯来。是谁去维系他们的存在?一群匆匆过客罢了。他们不愿意相信那些真真切切,值得依靠的人或物。宁可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匆匆过客,只因他们看上去更美一点。待到它们离开,绳子也“啪”的一声断了,掉下去,以最难看的样子告别人世。
从这不难理解,为何现在人们都会厌倦跳楼者——大多都不值得同情!然而,有的却真是无奈的控诉:当你的劳动白费了,连回家的`钱也没有了,你会怎样?当你饱受欺凌却又上告无门,你会怎样?他们什么都不要,只要人间公道。但他们都是弱者,无力与这个社会进行抗争,惟有以死抗争。然而,一个生命消失,不会影响GDP,一个家庭毁了,可以成为饭后的谈资,地球依然会继续转。犹如炸弹爆炸一般,他们结束了生命,炸伤了爱人。而别人看完那冲天火光以后,回家吃饭。
除上述的两种外,“自杀”还有其他类型,然而却不太一样:当子弹向你飞来,他义无反顾地为你挡着;在手术台上连续十几个小时,才偷偷走出来吞下不可缺的药片以止痛;坚持真理的所在,任凭“神圣”的火焰将自己烧焦。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要守护的东西——就算付出生命也执迷不悟。值得守护的,可能是一朵花,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真理。就是他们,在你心中占了最重要的位置;没有他们,生命永远缺了一块,怎样也补不会来。死就是你给他们最后的惠赠与爱。或许你的坟墓没有镶金边的大理石,但却有一束纯白的花朵,带着体温放在你的墓前。
人人都说自杀会下地狱。其实,有的人应该上天堂的。
死,固然是难以捉摸的。但是生,也好像并非一件易事。死了,一切都终结,什么也不用管了——起码失去管的机会和能力了。但是生,却要继续走下去,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未知。
有的生是一种贪婪,因为他们放不开人间的利益,他们还要很多的钱,很多的女人,所以在抉择面前,他们投靠了敌人,对昔日的战友开枪,刺伤昨日的伙伴。然后踏着尸体组成的垫脚石,拿下一个个血红的金币。这样的人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都会存在。他们是历史的污点。历史的洪流翻卷起来,最先抹去的总是他们。
然而有的生,却是一种不舍与信念的追求。想当年文革时期,当你过年珍藏的古籍书画,精心创作的作品被毁于一旦,站在台上接受无边无际的谩骂,下放农村甚至囚禁数十年时,你是否想一死了之?然而,有的人却勇敢地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看见了窗外的葵花,墙边的幼苗以及飞行的苍鹰,因为不舍得生命中的感动,所以他们不愿意离开。同样是放不下,有的如此丑恶,有的如此美丽。
不仅是感动,不舍得的还有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有的人可以抛弃除了生命以外的一切,只为了追逐。想当初,司马迁是怎样挺过那天大的耻辱的?还不是为了内心的一个执着的追求——一定要完成《史记》。我不能这么快就死,因为我还有未完成的心愿。想司马迁完成《史记》之时,那种愿望完成的满足感足以令他死而无憾了。当你撑过暴风雨以后,看见的彼岸,那就是你一直坚持下去的理由。生命的旅途,对于有志者来说,就是理想的征程:我一定会到达的!
生与死,我已经说得太多了,但却是十分浮浅的一种谈论,因为没有真切地体验过。真正地去探索,方能理解,否则也只能像我那样在这里泛泛其谈。毕竟要知肉味必须亲自尝。
生与死,的确是一个难解问题。
鸿门宴读书笔记6
孤山苍凉,残阳如血……
楚王的军队被汉军团团围困,夜深人静,四面楚歌。帐中的项王眼中满是深沉,面色凝重,或许他想到少年时满怀壮志,欲取秦始皇帝而代之;或许他想到盛年时叱咤风云,疆场飞扬;也或许他想到了江东的父老乡亲,更或许他心怀天下,想到了苍生百姓……
楚歌环绕,孤寂悲凉。项王端坐,美人相伴。多情善良的项王,该如何处置虞姬?
张爱玲的《霸王别姬》中,虞姬劝说项王独自离去,项王拒绝了,他对虞姬说:“你留在这里等汉军抓了你献给刘邦吧!”虞姬泣之,从容赴死。项羽为了虞姬,想让她活,虞姬为了项羽,却自尽了。即使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的感情和大义却近在眼前!
失去了虞姬的项羽,或许更将生死看淡了,但他突出重围,到了乌江边,又或许他是想活下来的!该怎么选择?生还是死?正如莎士比亚说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摆在项羽面前时,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他到底是打算英勇赴死,伴随着他的虞姬而去,还是屈辱偷生,东山再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选择了死!轰轰烈烈的死。
“人要活着,但有时为了更好的活着,却不得不去死!”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他是一个悲剧,更是一个英雄!
他不知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他不知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他不知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但是,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威武不能屈的人,是一个视尊严重于生命的人。他无法面对寄予他厚望的江东父老,无法面对爱他、一直陪伴着他不离不弃的虞姬,于是,他选择了从容就义。
项羽啊项羽,你鸿门宴放走了刘邦,体现你的仁;临死也要保护你的马,体现你的不忍;最后还给了一个背叛自己的人好处而不杀他,体现你的善。你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本应胜利却失败的悲剧英雄。你手握重兵却失去了天下。但或许你是一个本应失败却胜利的人。因为你的性格注定你会失败,但你又是作为一个英雄而名垂千古。
瑟瑟的秋风如悲凉的号角刮过同样透着一丝瑟瑟和哀伤的江。它是苍老的,风雨的`冲刷已经洗去了当年的辉煌,在寂静之中,甚至有些苍白,但刀光剑影的战场和金戈铁马的岁月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如同你——永远的项王!
平平淡淡的生,轰轰烈烈的死,这便是你的气质!
鸿门宴读书笔记7
项羽,一个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他以他传奇的一生,悲壮的结局在史书上被记载流传,他用他的霸气与柔情打动了人心。
历史上,项羽似乎是一个败者,他败给了刘邦,最后含恨自刎于乌江。但他又似乎是一个赢家,他赢得了后人的尊重,他让世人为他叹惋,为他可惜,为他难过。的确,在读完《鸿门宴》这一篇史文之后,我虽为项羽的妇人之仁、沽名钓誉而愤恨,认为他以后被刘邦打败的事完全是自作自受,也忍不住嘲笑过项羽的愚蠢,但我依然喜欢项羽多于刘邦。
为何如此?他只不过是一个输家罢了。我似乎也难以解释自己的心意。若论帝王,的确,刘邦比项羽有资格多了。虽是小混混出身,但心机谋算却一样不少。当然,他身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够狠。只有心肠够狠的人才能在那个空荡荡的位子上呆得长久一点,就像后来的李世民,李世民虽然创造出了一个贞观之治,但他杀他的兄弟时我可没看出他有一点手软。若项羽当初能狠毒一点,或许现世一切都将会被改变。可惜,世上偏偏却缺少了一种药——后悔药,我不知项羽在自刎前是否有为往事后悔、后悔什么。是后悔自己当初没听范增的劝告,后悔自己当初的心慈手软,还是后悔上天让自己出生于乱世之中?老师之前发了一张卷子,上面都是一些当代作家对项羽的看法与评价。有一篇文章的作者认为,若项羽到了现代,会生活的更好。坦白说,我不太这样认为,项羽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甚至还带着点儿童般的天真,若他来到了现代社会,打仗或玩政治,我猜他绝对会死的很惨。若按我们90后的说法,他分分钟会被人“秒杀”或者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因为这两样东西最需要心机与心狠,要能想出办法,还要手脚够快够利索,而项羽当初就已在这两点上输给了刘邦。
要我说,他更适合于江湖,若他人在江湖,或许还能混个大侠什么的,郭靖比项羽更傻,但他就混得比项羽还好。
我想了想,似乎有点明白他为什么受人欢迎了。孰能不喜欢一个坦率而真诚的人呢?男人喜欢他,是因为他的霸气;女人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柔情;而我喜欢他,是因为他身上的那一股天真。身处在现代社会,体验着城市里节奏飞快的步调,科技高速的发展,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似乎随着GDP的增长而不断扩大。曾经社会上的淳朴风气,似乎变得越来越稀薄了,而拜金主义却变得盛行起来,人们似乎能为了钱而放弃一切。当然,我不是指社会上的所有人,事实上,我也承认,钱的确很好使,想当年我就是为了能获得对钱的自由使用权才毅然背景离乡到外面读书住宿。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现代人的`心思越来越复杂了,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甚至同事与同事之间也斗得死去活来,他们可能是因为误会,但更可能是为了争夺利益。虽然我未走出社会,但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环境里,多多少少还是能懂得一点。比如说,在这个社会上一切讲求实力,有个人实力,但产生更大作用的是家庭实力,有一句话或许能论证这个观点,现在不是有人常讲“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吗?谁的心里都似乎有个小算盘,每时每刻都在那噼噼啪啪地运算着,这样才能在社会上飞黄腾达,至少能够生存下来。因此,人与人也才会比以往有了更多的提防。
而项羽身上就有现代社会缺乏的元素,坦率真诚、胸无城府,试问有谁能防备一个有着儿童般天真的人呢?难听点说,项羽只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罢了,在我们这些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眼里,不足为惧。电影《夜宴》里有一句话,世上最毒的毒药是人心。因为能生出无数恶念的正是人心。一个心存善念的人,怎么样也不会叫人讨厌的。
项羽,似乎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鸿门宴读书笔记8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鸿门宴读书笔记9
寒假中,我阅读了《鸿门宴》这本书。《鸿门宴》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我读这本书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当项羽等人布下“鸿门宴”这场欲杀刘邦的迷局时,是项羽的叔父项伯把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张良,原因是张良曾经救过项伯的命,项伯为报答张良,便将此信息告之张良,张良又将这个消息转告刘邦,于是张良与刘邦紧急部署,周密安排,再加上项伯的相帮,终于在强敌重围中安全脱险。我感觉到朋友的重要,有朋友人生之路才好走,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我挺喜欢书的人物的,项羽也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他以匹夫之躯在乱世中揭竿而起,勇往直前,破敌百万,一举灭秦。他襟怀坦荡,铮铮铁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千年传诵的艺术典型斩秦皇封天下,武功盖世,成就一代霸王的美名。
刘邦也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刘邦乃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贫民皇帝,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所创立的汉朝长达四百余年,他作为汉唐盛世之一的大汉盛世的奠基者,其伟大历史功绩为后世所称颂与敬仰。
一年决生死,一宴定天下。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感叹啊!
鸿门宴读书笔记10
每每读项羽的传记,我都会想起这样一首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征战之苦于我们这些坐在明亮教室里捧着书读的学子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通过上面这首小诗,我们却可以感受到那位“醉卧沙场”的将士的豁达情怀,有时想象着他的醉态,也会让人发笑。
似乎每位驰骋沙场的英雄都会有这样的性格特点:率真、乐观和勇敢。项羽,就是典型的这样一个例子。
他的大半生都在与敌人作战,流过汗,流过血,却未曾流过泪。即便是初涉战争时只有十余岁,他俨然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他的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一瞋目,别人已经不敢多言了:这样的一个人哪,他注定是一位跨时代的英雄。
但项羽,他与那些喊打喊杀的粗鲁汉子又是不一样的。古人有云:自古红颜多祸水。江山与美人,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可我们的“西楚霸王”却与众不同,他是两样兼得的骄子。他的爱人虞姬就像他的乌骓马一样,跟着他出生入死,这也可成为一段佳话。
但他们的爱情被传诵却更是因为一首诗: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但愿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海般深的情意,寥寥数语便传达出来了。这诗的作者并不是什么著名诗人,也不是虞姬:只是清代的一个落泊才子,他用虞姬的口吻,细腻的语言写给项王的。
可见,项羽之死给后人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项羽自刎时正值壮年,正是男子汉建功立业的机会:中原虽败,但以项羽的战斗能力也并不是“势难回”的:为什么他固执地不肯过江东呢?
答案无人知晓,有的.只是我们的猜测。
我想,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与舍弃的过程:霸王在生与死之间选择了后者,虽是令人惋惜,但也并非没有道理。
试想,一个人要经过怎样的努力才可以做到项羽这样的功业?项羽英雄的一生也可以说走得很远了。而且,他的不忍最终竟演变成了刘邦对他的穷追猛打,以他那胸无城府的心来说,可算是被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残酷狠狠地抽了一鞭。虽然他的心并没有那么软弱,但他的自尊心就是他的致命伤,他也许无法原谅自己的过失,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终于,剑锋一闪,英雄长眠。
余秋雨的《听听那冷雨》中有一段话: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与窗子里等他回去,让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世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多少的英雄,最终还是归于平凡:回眸历史,只有西楚霸王的举剑的一瞬最为难忘。
也许,项羽生命的戛然而止,才是他奇迹的一生的最完美的休止符。
鸿门宴读书笔记1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成为后人引用的佳话。如今,鸿门宴成了阴谋的代名词。可是,里边的主要人物刘邦,司马迁给出的笔墨甚少,更多的是从部下和项羽一方的博弈。后人给刘邦的评价更多的是虚假诚恳。
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的话,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假如今日我们都如樊浍那样的性情,恐怕这个世界早就打起来了。战争早已不知把这个地球整死几回了。这也说明了说我们后人巴不得别人好的通病,人家刘邦一个平民百姓,凭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层、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只能说是头脑不想事。
细细揣摩一下鸿门宴中刘邦说的几句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简洁。更注重把问题让部下来回答,其实他自我早就明白该怎样做了,这就是刘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话,难得糊涂,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来能够了解部下所想的,二来能够让部下感觉到在上司的眼里自我是存在的,若是采纳了自我的意见就更高兴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样,你却说出来了,时间久了那这部下肯定心里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乐于把自我在别人的眼里有种持久的存在感,因为他们更偏向于不愿意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越简单越好。有时,自我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这都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是一个人心志成熟的.表现。正所谓谎言有时也是美丽的。
刘邦登位后总结到:“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仅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刘邦的智慧,这个布衣将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读的懂,这位真正意义上的大皇帝,能够说是有好多值得我们后人来学习的。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采取休养生息,注重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这也是汉王朝为什么能够持久400多年。外国史学家给出的评价是世界主义统治者。
项羽的败局,从鸿门宴一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刘邦的假意歉意,却得到项羽的答复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所言。先不去论项羽的自负、妇人之仁、残暴、不仁义等等,就这一点就能够定性了项羽是鸿门宴的失败者,更是定性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鸿门宴读书笔记12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是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留给后人的文学创作就只有这短短的一首诗,读来不禁有一丝丝的凄凉。曾经的霸气,曾经的称霸,此时只能垓下悲歌,对着一个弱女子感慨自己的无可奈何。
在历史的长河中跌跌撞撞,总觉得秦末的乱世,刘楚之争很是沉重。因为,死的是项羽。于是,有一种震撼穿过三千多年的历史,直接抵达到我的身上,而且显然还会继续震撼下去,娓娓叙说吴江边的那段历史。
冲动、威严、气势凌人、残酷、性情中人、雄心壮志、有野心、居功自傲、不得人心、不会用人……有这么的词汇可以分配给项羽的词汇,然而我却固执地认为项羽是一个多情的男子。
他多情,在战场上他英勇杀敌,所向披靡,而在生活中,他得到了虞姬这样的人生知己。传说中的虞姬是一个美人,试想一个美人抛弃了荣华富贵而心甘情愿跟着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出生入死,甚至不惜自杀来斩断情人的后顾之忧。如果不是为他的王者霸气,为了他的多情,又能是什么呢?这就是项羽,留给后世一份乱世中唯美的爱情。
他多情,楚汉相持未决时,他毅然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他体恤百姓疾苦,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甚至在乌江边,他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临死前还不忘给好处以前的部下。这样的一个英雄,永远的西楚霸王,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老百姓,天下苍生。
他多情,所以在鸿门宴中,即使范增数目他,他默然不应,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如果刺杀刘邦,那也只是耍手段,就算能够取得胜利,又能证明什么呢?他只是多情,少了刘邦的一份奸诈,少了刘邦的一份老成。他就像一个固执的孩子,要哭就苦,要笑就笑,为了自己的梦想在楚汉战争中抗争,直到最后一刻。
很感谢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他忍辱负重,写下《史记》,还原了我们一个多情的项羽,一个霸王项羽,有时候也会想,要是项羽没说出那句“彼可取而代也”;要是在鸿门宴中,刘邦被项羽一命呜呼;要是那个田父没有欺骗项羽。那么,或许,一切都会改变。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留给我们一个多情的项羽。别了!永远的西楚霸王!
鸿门宴读书笔记13
请允许我带着个人感情的写下我的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陡然产生一种悲愤之情。项羽,真英雄也!这可惜他性格中的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骁勇善战的项羽有勇有力,但谋略逊于刘邦十万八千里。倘若以项羽为将,必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他的.刚愎自用,过于重义和重情,导致他少了那么几分运筹帷幄的帝王之气。照理说,谋士范增的眼光与胆识都不在刘邦谋臣张良之下,但生生被项羽气死。鸿门宴那么好一个局,偏就放虎归山,终究酿成大错。
唉,项羽要是多几分知人善用,多几分刘邦的隐忍,多几分心机谋划,怎么会落得最后自刎乌江的下场!
鸿门宴读书笔记14
八年征战,他,在沙场上肆意挥洒自己的万丈豪情,一个怒目,一声呵斥,造就了一个时代的霸王。今夜,四面楚歌,昔日的霸王在军帐中慷慨悲歌,英雄无奈,流下男儿泪。他并不孤独,在他痛饮悲歌之际,虞姬,在他身边抱着琵琶轻轻弹唱,内心早已如眼前的江山一样,支离破碎……
“虞兮虞兮奈若何”,短短的七个字,虞姬又怎会不知大王的不舍与内疚呢?昔日你叱咤风云,是妾心中的英雄;今日楚军气数已尽,江山落入他人手中,大王大势已去,虽已不是一方霸主,但还是妾心中的英雄。于是她轻抚琵琶,和声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往事历历在目,虞姬本是一名歌姬,再出色,也只是万花丛中的一朵,什么时候才能遇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
也许这就是命运吧,谁也没想到正是这名歌姬,接到刺杀敌人项羽的任务。两人的相知就在这一场惊险的刺杀中开始,在虞姬眼中,项羽是个真英雄,也只有他,能用心欣赏自己,这也是一个歌姬梦寐以求的,于是,她放下武器,望着眼前的君王,不忍杀之,愿当他的红颜知己。如今,江山不复,楚,注定要被灭亡,今生能有幸在大王身旁排忧解难,能听到大王深情的'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对虞姬来说,足矣。于是她拔剑自杀,斩断所有的不舍与回忆,倒在英雄的怀中,含笑而去……
纯洁的爱在乱世中是罕见的,但乱世里又能出现多少个虞姬呢?义,不是男子的专利,在她完全能够逃跑,以她的姿色和才情转投他人怀抱,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时,她不动声色地拔剑自杀,向后人诠释了女子的“义”。她悲,因眼前的英雄走入末路;她喜,因自己今生只做他的虞姬。
如果说虞姬是乱世中不被污染的一朵芙蓉,一点也不为过。战争能使人变得麻木,人性、道德观也会经受巨大的考验。楚军部将吕马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见风使舵,背向项羽,其小人之为实在可耻,还不及一个柔弱女子。我欣赏虞姬,因她对爱情的忠贞,因她对名利的鄙视,因她的有情有义!
每每看到“霸王别姬”这一幕,内心都会被虞姬的勇敢深深打动。虞姬这个形象尽管已被舞台上的演员演绎过无数遍,但她的故事,仍能穿透历史的隧道,传唱至今。
“虞兮虞兮奈若何”,啊!有你这一句,足矣,我已得到太多的恩宠,太多的幸福,今夜,就算有再多的不舍,我也愿意放下。籍,若来世能做你手中捧着的落英、围绕你飞舞的彩蝶,也就够了……
鸿门宴读书笔记15
项羽,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会永远在天地之间回响,会永远在史书上散发光芒。他的事迹会被后人传诵,他的精神会在天地间荡存。他给我们留下的,是真正的大将风范。
项羽少时心存高远,不学“足以记姓名而已”的文字,不学“只可一人敌”的.剑术,要学“可以万人敌”的兵法。才气过人,吴中子弟都敬他三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认为可以取代秦始皇。
真正的大将风范,就要有远大的志向。
项羽带兵打仗,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总与敌人正面交锋,与强大的敌军作战。虽然刘邦先入关中称王,但项羽才是自己打天下,才是真正的西楚霸王,那一份霸气和勇气才真正让人折服。“力拔山兮气盖世。”多么的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
真正的大将风范,就要有那份霸气。
项羽虽不像刘邦那样心思缜密,深谋远虑,但我欣赏的是他那份坦率和真诚。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王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挡剑时,项王明知如此,也视而不见。因为项羽光明磊落,他宁愿在战场上打败刘邦,也不愿意在私底下做小动作。也许有人会惋惜,“一失足成千古恨”,项羽错失了杀刘邦的好机会,导致后来命丧乌江,但我仍然欣赏他。
真正的大将风范,就要有坦荡的胸怀。
虽然四面楚歌,但项羽并没有放弃突围的希望,带领部下八百余骑,趁着夜色突破包围。被重重包围后,项羽命令部下下马,一人击杀数百人,身上亦有十余处创伤。遇到以前的叛将,要拿他的头颅去领赏,他就轻蔑地说:“我给你这一点好处吧!”,坚决地自刎而死。这一刀,结束了一位英雄的生命,却缔造了一个英雄的传奇。在乌江边,本来可由渔夫搭渡过江,但项羽坚决不渡,他自认为愧对江东父老,愧对江东子弟,选择了悲壮地牺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此,乌江边多了一则佳话,让后人传诵至今。一身浩然正气让人折服。
真正的大将风范,就要有这样的骨气。
拥有远大的志向,无人可比的霸气,坦荡的胸怀,还有那铮铮铁骨,这就是项羽。
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鸿门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鸿门宴》读书笔记01-18
《鸿门宴》读书笔记15篇06-24
历史典故:鸿门宴08-03
鸿门宴的历史典故12-19
鸿门宴的背景及分析02-25
鸿门宴教学设计03-12
《鸿门宴》教学设计06-20
历史典故:鸿门宴06-01
鸿门宴历史典故故事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