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领域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1
带着期望,带着梦想,我们如约相聚在北京。参加20xx年小学美术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在此之前,我一直工作在美术教育的一线。在十天的学习参观中,聆听专家们的由浅入深、生动详尽的讲座,不仅使我对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我的思想、观念、心灵都受到了一次触动、提升、洗礼和升华。此次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安排的紧凑有序,学习内容丰富,讲授精彩纷呈,观摩大开眼界。下面我就谈谈培训学习中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专家讲座,高屋建瓴。
听取马宪平教授的课,让我认识教育要回归原点。作为美术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只是专业美术教育,更多的是生活美术教育,在教学中,淡化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不仅如此,美术教学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应当把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把他们特有的游戏生活、身边的校园环境、家庭和社会生活变成习作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画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从中品尝到生活和绘画的乐趣。只有追求儿童的需求,营造儿童学习的兴趣,体验到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才能使孩子们真正的爱上美术课。并且美术并不是单纯的学科,它与音乐、体育、语文、数学等为一体,是一门综合科很强的课程。不仅如此,在巩平教授的课上让我懂得创新思维方法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这些思维都要由原生态东西,一层一层联想,这样的创意是无限的。还有废旧,乡土,简易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所以上好一堂美术课要求我们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素质,专研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把美术课上好。
二、交流研讨,共同提高。
在与学员互动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学员们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三、感悟沉淀,历练提高。
十天的学习虽然辛苦劳累,但是让我获得了快乐。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国培虽然是短暂的,但学习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长久的,我将把我学到的知识和感受,融入到今后的工作中,用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投入教学中去,在反思中所获,在反思中成功,积极发挥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引领作用,使美术课的教学获得新的生机。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2
艺术领域的培训结束了,通过李老师的讲授,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了艺术领域的侧重点,回想之前在组织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的时候,往往在意的怎么才能让孩子掌握某个技能,而忽略了幼儿内心的情感变化,结合对纲要和指南的研读,让我从重新明确了艺术教育的要点,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艺术领域的新认识:
一、感受与欣赏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才有助于孩子们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最近,我为孩子们搜集了多种艺术作品,并将音乐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分别在晨间、盥洗、午睡、午点、离园等时间段让幼儿进行感受与欣赏,并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二、表现与创造
《指南》中指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幼儿是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强加给他们的,想想这一关键点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确实被我们忽略了,为此我整理了对幼儿“表达美”的支持性策略,不应该再要求幼儿画没有感知过的事物,不再用范画演示的方法来教画,要注重每个孩子思维的扩散性,了解并倾听孩子们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不再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标准来评价孩子。
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怎样的活动才是孩子们的活动,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更为真实、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需要探索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的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3
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下面谈一谈我学习《指南》艺术领域后的一些想法。
一、《指南》指明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向与方法
《指南》中艺术领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里再根据幼儿的三个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详细、具体的内容,为我们一线幼儿教师指明了艺术教育具体的实施方向与方法。教师知道可以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哪些艺术方面的合理期望,这样实施艺术教育活动时就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能与家长进行更为科学的互动,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在生活中萌发幼儿美的感受和体验
《指南》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部分的目标提出,“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教育建议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今繁华奇妙的大干世界里,美无处不在,关键是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参观、旅行、散步等方式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接触山水、田野、公园、校园、动物、商店、街道、展览馆、民间艺术、节日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引导幼儿寻找美的事物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学会用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
三、要点剖析
1、关键词:艺术感受
艺术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或生活中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感情的激发为主要特质的一种艺术能力。注意力集中在审美对象上,用各种感官探究对象的审美特征,表达自己的审美想象与理解,投入审美情感,艺术表现和创造
2、我的考虑
(1)理解幼儿艺术学习的基本特点
(2)观察并解读幼儿的艺术学习
(3)思考并实施支持性的教育策略
(4)反思教育行为的有效性
3、我的思考
(1)这个艺术活动的内容是幼儿喜欢的吗?
(2)这个艺术活的.方式是幼儿喜爱的吗?
(3)幼儿经常选择、参与艺术区域活动吗?
(4)活动中幼儿是否专注于探索工具材料吗?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4
《指南》的诞生让我们的幼教工作又有了一盏指引前进的明灯,最近我认真学习了《指南》对其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都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并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对比中寻找差异,反思我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现以“艺术”领域为例,以我执教的小班幼儿为参照,在对照中反思我的“艺术”教育。
《指南》中强调“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为追求‘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我的理解是: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能用语言大胆地表达出来,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把他的心中所想绘画出来,这毕竟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不训练孩子们的绘画技能,但也不能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创作,创作要以绘画基础为奠基。当然,孩子们的创作是浅层次的,不能对孩子要求过多。想要提高孩子的绘画基础,不一定要教师施加给他,我想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绘画读本,画一画自己喜欢的人物、小动物和植物。这是他自发的一种对于美的理解,孩子会有一种亲身体验:这本书上画的东西是我喜欢的美的东西。这样,既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作品,又让孩子有能力去创作。当然,提高孩子绘画能力的办法还有许多,每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
最后,“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这是《指南》在教育建议中的一点。比如,让幼儿接触“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带幼儿观看或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去剧院、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在这方面,平时我们做得也很欠缺。特别是音乐作品的接触方面,接触多的就是一些简单的歌曲,甚至连舞蹈、打击乐等也比较少见,更谈不上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了,比如一些经典音乐、戏剧等。在美术作品中,更多的也是蜡笔画、颜料画的学习与尝试,对于剪纸等其他形式的接触也很少。平时我们会自己找理由,认为孩子的经验如此,或者从教师自身出发,这几种常见的艺术形式有利于组织集体教学。我们为什么不从孩子的`发展考虑,为什么脱离了我们教育的主体和宗旨呢?比如小班,也许让孩子们真正领会,或者学会一些离已有生活经验较远的古典艺术等,会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先接触,耳濡目染一下,为以后的学习铺垫,拓展孩子们学习的广度。其实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地方风俗,在历史久远的苏州地区,民间艺术等更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指南》中提出,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孩子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而我想说的是,“条件”是可以创造的,我们可以动员我们的家长朋友,带领孩子们去欣赏,并且请个别经常出去的孩子带着自己的视频、照片等给其他孩子介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电视等,服务我们的孩子。
在对照中我发现,还有很多地方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得还不够,比如“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适宜自己表现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等等。不过有了《指南》的引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研读并具体实施,力争让孩子们获得科学、全面的发展!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初中美术“国培”活动即将圆满结束,这次网上培训使我极大的增长了教育教学知识,拓宽了美术学科的教学教学视野,加强了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句话,我的感想是:获益匪浅。为了今后工作不断进步,参加这次培训是“国培计划”可以说机会难得。培训的内容很多,也很杂,主要以学习初中美术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为主,多是知名专家、教授、优秀教师介绍经验、讲授理论知识等。内容涉及到师德、新课程理念、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心理健康等方面。学习后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培训学习中的一些感悟谈谈我的认识,与大家共勉。特将本次收获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
教书育人,师德是前提。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的圣神使命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岗敬业的教师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尤其是美术学科的教师,一方面要由崇高的师德,要爱岗敬业,同时,还要不断积极探索,努力学习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贯彻其中。
二、要有创新意识,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术教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努力使课程内容表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学会扬长避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当前,农村初中的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效应。美术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美术教学条件也不理想,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扬长避短,发挥所长,努力增强其学科的影响力。
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加强美术学科教师的交流与活动。
通过专家的授课、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尤其是聆听了专家教授的.视频解答,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很苦恼的问题则迎刃而解。对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的自信心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本次“国培”,让我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对美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解答,对自身今后该努力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决心在今后教育教学中会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6
本次的网络培训,让我对《指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真正体会到《指南》的精神,讲座中生动有趣的案例,丰富的知识理论,让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对自己的思想、精神追求进行反思。尤其是对《指南》中艺术领域的解说,让我不得不对自己进行反思。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那么,教师如何创设?创设怎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是教师需要着重从自身方面来思考的。
利用幼儿好探索的心理,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发现,探索音乐的内在规律;引导幼儿自己开动脑筋,动手操作,从中发现问题,并且寻找答案,学会学习。在音乐活动中老师除了音乐形式的.游戏化,还可以在教学具准备上体现游戏的特点。在歌曲的新授中我们常常为幼儿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教具等引起幼儿的学习欲望。
我们要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对幼儿的自由涂鸦行为要给予认同,而不需要教师教的,要求的。我们还要提供空间、时间、材料和艺术品,让幼儿有机会自发模仿、自由涂画。让幼儿表达对事物的感受,用幼儿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当幼儿创作完成后,要给予他们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老师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要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对幼儿个性化的绘画表达方式,我们要支持、鼓励,用幼儿的眼光去感受。对幼儿的作品不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将在《指南》的引领下,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实践中认真贯彻和落实《指南》精神!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7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治理的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一段历史。”这是我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后的最在感受。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在工作中碰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要害。魏老师说得好:“埋怨环境不好,经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经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经常是我们反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经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碰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四周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者说是不平衡心态的现象,却不懂或者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四周的环境。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短文章后,由此我也深深懂得:在碰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
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熟悉,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残障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假如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那么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有他的丰富内涵。有的细腻,有的粗放,有的外向;有的内敛,有的亲近,有的疏忽……作为一个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能在班级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的心灵永远在蓝天中翱翔!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8
作为一名木雕工作者,要创作一件成功的木雕作品,首先要用很长的时间来进行雕刻的基本功训练,因自由创作和表现,不能违反木雕的一般规律,从客观现实和主观构想,到木雕作品的完成有一个思想上的实际制作加工过程。制作技术熟练与否是木雕创作的起码条件,例如一个木工连起码的锯、刨、锤、打都不会,能做成美观耐用的家具吗?同样,一个木雕工作者连奏刀,运凿都不精通,何谈形体塑造,何谈形象的刻画。技术熟练的作者,一木在手,要方则方,要圆则圆,要粗则粗,要细则细,方圆曲直,随手出之,运刀如行云流水。有了这熟练的制作基础,想要创作成功的作品,还要求作者自身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以及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因只有学问知识的大小,基础的深浅,素养的高低,观察的锐钝与材料自身特有的形状相结合,“因势度形”充分展现木材的天然属性和木材的色泽纹路性能,施以恰到好处的艺术加工,是一件成功的术雕作品密不可分的条件。
创作木雕则因其材质的特殊,另有一番韧性和柔劲,这得归功于它特有的特征机理,这是其它材质所没有的,刀痕凿迹是“木趣”,木纹年轮的显观和暴露就是“木韵”了。创作作品时都要把木纹作为一种特殊因素考虑在内,使其起伏转折、流动变化。或使规则的整齐排列的线纹在造型的变化下呈现出扭曲,既规则又富变化,既一致又不同,使矛盾统一法则在作品上得到体现。木质肌理的运用可以说是现代木雕艺术语言之一,它和造型变化的手法一起,把作者所塑造的形象从通常人们能轻易理解的状态化成了新的感知对象,并赋予其新奇、深远和隔离的朦胧美,唤起观者的新鲜感和惊奇感,使观者更具有审美刺激性。由于木雕的这种特殊性,把作者的个性表现愿望与社会化视觉交换和价值检验的矛盾拉得更近。作者表达和观者感受驰骋于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审美无限性。木纹肌理造化于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怎样处理运用它则各有奥妙不同也有高下之分。不是所有作品都用上木纹都美不胜收,如利用不当,也会成为累赘,此外在创作时故意留一些天然树、枝、杈、疤、节有时也能深化主题,增添野趣,达到深化美感的作用,但要顺其自然,切忌生硬造作。
其次创作一件好的木雕作品,无论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变化多端,隐晦曲折,它总是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和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激发。作品的内涵和情趣是意念的产物,但是作品的技巧形成的处理,也是意念在先。因创作作品不能光在形式技巧本身上做文章,应该透过它去看看其他诸种因素的配置组合,否则创作出的作品形式技巧无论如何好,无论如何精,也是一件华丽的外衣,但是一件木雕作品总是通过它的艺术形式和人们接触交流才能形成,木雕的.语言是外形,外形处理好坏关系到作品的生命。外形表现要求均衡、概括、集中、洗炼,有时又要求有变化、有韵律,应该干净利落,连得起分得开。
由于作者的性格和偏爱不同,素养和感受各异,有的喜欢写实,有的喜欢变形抽象,有的刻意表现静态,有的偏爱动感。不管作者采用何种手法和形式,都应该表现作品的外形、气势、表情、意味,特别是轮廓线具有艺术的魅力,就像音乐,给人以节奏的享受那样,由那大小高低起伏的外形配置组合而成的动静,刚柔、长短、高低、粗细、曲直、方圆、疏密、强弱、缓急、张弛、明暗、虚实、浓淡、隐现、缮种种不同的交赞变化和对比像音乐一样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一件好的木雕作品无论使用写实、夸张、变形或抽象的方法,它的外形处理都应是通过疏与密、轻与重、动与静的交赞变化做到繁而不杂,简而不空,密而不乱,疏而有致,并使其穿插变化,才能具有魅力,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创作出好的作品。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9
通过这次教师研修平台赵精兵老师《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讲课,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真的是受益匪浅。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力,就意味着掌握了熟练的教学技能,能够灵活机智、得心应手地组织好教学。同时教师的教学功力,也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启迪并引发学生强大的美感,使之沉浸并陶醉于其中。所以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力。
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个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无限的爱,才能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老师的爱就像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田里,滋润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是展现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方面。教学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最能感召学生。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知识的准确性和教法的灵活性。敢于创新,巧于设计,善于调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提高。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出色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必须积极探索和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艺术;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增强改革意识,勇敢地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实践。
1、充实知识,提高水平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使自己博学多才。同时要注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业务进修。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一个现代教师仅仅满足于学校里所学到的一点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的知识像一股清泉,不断更新,永不枯竭。“学有所用”,我在课堂教学中,从兴趣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硕果累累。
2、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在学生眼里,最值得尊敬的人莫过于教师,即便某些下意识动作,学生也会盲目仿效。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有时自己可能不在意,却会引起学生的很大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以至多年不忘。所以,一个称职的教师,内在的学识品德和外在的言表风纪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一个教师,不但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同时以自己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塑造学生的品行,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使学生耳濡目染,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教育和教学中,对学生平易近人,以诚相待。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需要批评教育,也总是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使学生既佩服我的学识,又佩服我的为人。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是什么呢?那就是热爱学生。只有教师热爱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教师对学生的爱,会把智慧和光明送进学生的心坎,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也照亮了学生人生的道路。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前提,热爱学生能搭起一座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使教师能把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教师爱学生本身就是教育的手段。也就是说,教师爱学生,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产生强烈的上进心,自觉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教过的学生形形色色。有的学生家里生活困难,我就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有的学生学习吃力,我就在业余时间单独辅导;有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我就会找他谈心,帮助他树立自信;有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就给他讲道理,培养他的学习兴趣……
4、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有的人不愿做教师,是因为教师工作太辛苦了。诚然,教师付出的劳动与他所受的待遇不成正比,可是,作为教师,就要自觉地培养献身精神。教师的乐趣就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就在教师的劳动成果之中。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当自己的学生走上社会做出贡献的时候,当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教师的喜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一个教师能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他就会给学生留下终身的印象,他的学生就会永远尊敬他﹑感激他﹑爱戴他。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爱心。象爱自己的亲人、子女一样地爱自己的学生。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指教师工作的全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一切”指教师的工作要为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指教师的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10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细节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师生应讲究提问艺术。
提问应采用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切入,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力,避老生常谈,如《中法战争课》,取得镇南大捷后,中国政府趁胜求和,如果高计“为什么要趁胜求和”?这样问得平常,不外乎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如设计如果你是君主将会怎样;这个问题涉及决策,课本中没有原本答案,涉及自己决策。身临其境要全面考虑,对当时的环境状况,要全面考虑,有根有据要利民利国,问得自由,然后再和清政府的趁胜求和比较,既全面掌握了课本,同时培养了学生处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思维,适于不同程度的学生。
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既不能坐在地上摘桃子,也不能架梯也摘不到,使学生跳起摘到桃子,太简单,学生厌倦、轻视、挫伤积极性产生畏惧心理。如问“美国内战的意义”“俄、日政革”的作用,太简单,课本上一目了然,如果问美国内战、俄、日政革得意统一等是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产生了哪些相同的作用?“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需把他们比较找出这一时期革命,改革发生原因因素,这一时期革命改革对社会世界的影响,要以整体上把握,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设计问题要有一定跨度,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把握全局,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不能就事论事,就题论题,一般较新跨度小,复习跨度大,跨度小的宜涉及角度。跨度大的宣从同一角度分析比较,宜细宜大。从具体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当然提问不能一碗水端平要有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要面向全体粗细、不同、难度不同,既可是不是题“对不对”也有,“怎么样”“为什么”,同时还应有什么不同意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积极思考各有所得。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11
偶尔翻看老电影《小城故事》,整个电影故事比较简单,什么电影艺术手法,演员表演相比现代电影都逊色很多。但是看完整部电影还是在心底默默的有一种感动,感动之一是那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挚爱情。感动之二是男主角对于木雕文化的不懈的追求。
木雕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像片中老木雕师傅说的做木雕必须用心,这是一种细致活,必须耐得住寂寞,不为繁世事所扰。想想当下,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想做一个清心寡欲的木雕者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起初,故事的开始总是那么的简单,我对木雕艺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什么喜爱。机缘巧合,不甚幸之结识松园,也许命里本有此缘。首先是对松园此名略有感动,因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好多做木雕这一行的都开始趋炎附势,取个时尚、喜庆的名字,而松园却能坚守本分,坚持自己。松之傲骨精神也,园乃聚气之地。松,表傲迎风雪,顶天立地之精神;园,聚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之意念。这也是松园人做木雕的精神。
先从材质说起,材乃雕刻之基础,选好材才能雕好作品。回到小城故事,老师傅还说了一句话,有些朽木,雕到最后发现内芯都是坏的,这样肯定出不了好作品。松园坚守这一观念,所有我们看到的松原作品,都是选取的上等好木材。跟松园师傅学了几招鉴别好木材的手段,概括四个字“望闻问切”。望,观其色泽、纹理;闻,叩之听其声;问,问其产地;切,感受其质。有人说这四个字是中医老先生看病时用的手法,实际上对待一个家具我们也要向对待一个人一样,用心就能感受一切。
再说说雕刻的工艺,在我不了解雕刻艺术之前,看到一些纹饰,不会太在意,因为自身因素我无法欣赏其所谓的'艺术魅力。在我专研一些中国古典文化之后,慢慢开始理解那些纹饰,但这也仅仅只是理解,因为艺术不是我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艺术是要我们去感受的,感同身受,才能融入。所以,我开始学会融入性的思考,我在想象着这些纹饰的意境,最终感觉自己慢慢的开始融入这些具有生命力的木雕艺术之中。
最后说说木雕艺术的生命力。因为人都具有很强的情感因素存在,他们渴望交流、沟通,而从生命学角度,木雕是不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如果单纯的把木雕是木头雕刻成的物品,其只具有物质的价值,而没有艺术价值。所以我们想要木雕只有作为艺术品,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给人带来美得艺术享受,才能达到与人在精神、灵魂上的沟通。
一榫一世界,一卯一天堂,生命力是过每一个细节展现出来的。当我们置身于一个木雕艺术的世界里,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普通的家具,而是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每一件艺术品都浸透着工艺师傅的心血,我们仿佛可见雕刻师的那一双粗糙的大手在木材上舞动,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世界很大,我们一生中可去的地方很多,可阅览的风景无数;世界很小,只要用心体会,每一处细节都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对于木雕的艺术的欣赏,我们有时需要融入禅的思想,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艺术领域心得体会 篇12
在嵩溪园安置小区参加了登封市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举办的“嵩山木雕初级培训班”的学习,经过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自身素质和木雕理论知识及实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就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简述如下:
一、结识了一位好老师
参加此次培训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王振北老师,王老师是嵩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登封市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法人,登封市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登封市民间工艺家协会副主席,嵩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他慈眉善目,红光满面,说话轻声细语,平易近人,课堂上讲解细致,由浅入深,针对每个学员刻字情况指出不同的错误,因人施教,并亲自操刀示范,使我和其它学员们进步很快。课余时间给我讲做人的道理,要平衡好舍与得、名与利、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在微信上发布励志和修身养性的美文,虽然只有五十开外,却像一位智者,在人间沧桑风雨中,只有经历坎坷的人,才能深谋其理,能耐得住寂寞,坚守精神高地,不被横流的物欲裹挟,不为利欲所迷惑,处于低谷不颓废,遇到困难不退缩,得到赞许不骄矜,取得成绩不炫耀。同时也是一位好兄长,短短两个月时间,我们便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和兄弟义,此乃我三生有幸啊!
二、了解了一种好文化
嵩山木雕始于先秦,于明清时最为兴盛。嵩山木雕是一种静中有动的舞蹈,是一曲无声的交响乐章,更是一副平面而又立体的图画,是中华民族文化核心嵩山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千年风雨,代代传承,以“技纳南北之精华,内涵匠师之灵气”而闻名于世,彪炳史册。2004年9月河南省公布的`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时,嵩山木雕榜上有名;2006年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在嵩山脚下破茧而生;2008年嵩山木雕又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列入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王老师的作品《道合景明》被农业部收藏,多件作品获得省市嘉奖,被多家电视台和媒体报道宣传。嵩山木雕是王老师三十年默默付出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
三、掌握了一种好技法
经过初级培训,使我初步掌握了嵩山木雕六种基本雕刻技法和雕刻工具的运用,虽然刻的字不是很完美,但我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多多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并且还要参加中级培训、高级培训,全面学习木雕艺术。跟定王老师,把学习嵩山木雕作为自己后半生最为重要的爱好,为嵩山木雕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