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04 22:06:11 设计 我要投稿

《找骆驼》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找骆驼》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骆驼》教学设计 15篇

《找骆驼》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玩出了名堂》,告诉我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发现了微生物。

  今天要学习的.“找骆驼”这篇课文,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

  1、教师引述: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2、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3、每组推荐一人上台边展示边介绍。

  4、师生评议。

  四、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商人和老人分别发表个人的见解。

  2、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3、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五、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设想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点,创作表演课本剧。

  2、指名上台表演并评选最佳小演员。

《找骆驼》教学设计 2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16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找骆驼》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过程与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通过阅读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三、学生问题提出与讨论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骆驼是一种动物,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特别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骆驼横穿沙漠,所以骆驼有着“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驼峰里的脂肪。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说一说:(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因为老人看见_脚印左深右浅 ,所以知道_左脚跛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左蜜右米 ,所以知道_左驮蜜右驮米__;

  因为老人还看见 叶上留有牙齿印,所以知道 缺一颗牙齿。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靠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找骆驼》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设计理念】

  这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来编排。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的培养。我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揭题,激发兴趣

  1、猜谜语:沙漠里有只船,船上背着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瓜瓜。

  2、学生自由交流对骆驼的认识。

  3、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要点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2、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过渡: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生自读并标注)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一。

  2、汇报交流。

  (1)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三个)

  (2)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3、分角色朗读。

  (1)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学生扮演)

  (2)再读对话,你们发现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愤愤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过渡:我们知道骆驼有这些特征,那么,老人又是怎样知道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征的呢?一起来学习第10自然段。

  1、学生读第10自然段,完成表格。

  读课文第十自然段,完成表格内容。

  2、师生交流表格完成情况。

  出示句子一: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1)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2)为什么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什么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3)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

  出示后两个句子: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1)自学讨论:(方法同上句)板书:左有蜜右有树叶的牙齿印

  (2)用“因为……所以……”说话

  小结:板书: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3、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哪个词看出商人找到了骆驼?(果然)

  五、回顾全文,总结

  1、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谁能说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事你会怎样做?

  2、分角色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看见 脚印左深右浅 左脚跛

  又看见 左蜜右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 叶上留有牙齿印 缺一颗牙齿

  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找骆驼》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语的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

  胡子、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是否丢失过自己心爱的东西呢?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

  2、师: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峰骆驼,他也很着急。

  (出示课件:商人焦急的图片)怎么办呢?他最终找到了吗?

  3、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情境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朗读要求:做到正确、流利、不多、丢字;不认识的字词学生可用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

  2、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

  3、教师以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4、学生简述故事大意,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蜘蛛爸爸是如何处理问题的。

  学生通过自己查字典,不仅可以提高识字词的能力,而且培养自主意识。

  采用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检验学生认字情况,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深入品味,读中感悟

  1、学生再次自由读文,思考:“老人知道了骆驼的那些情况?又是如何知道骆驼的情况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并重点抓住“不紧不慢、愤愤不平”等词语,随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师:你从老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智慧?

  提出中心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交流和讨论,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加深学生对文章人物内心的体验、感悟。

  四、拓展延伸、写寻物启示

  1、师:同学们,你能帮商人写一个寻物启示吗?

  2、交流想法,教师总结。

  3、写入采蜜集、小笔头。

  拓展延伸、写寻物启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把课堂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字的占格和间架结构,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找骆驼》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在熟读,多种形式读的基础上,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学前准备:预习课文,课件,多媒体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上课之前呢,老师有个小游戏想和大家一起玩,这里有两张有趣的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哟!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说出两幅图片不同的地方。

  师:这只骆驼可不可爱?(可爱)但这么可爱的骆驼却丢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老师这里设置了三个闯关游戏,只要我们闯过这三关,就能顺利找到骆驼,大家有没有信心?(有)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6课《找骆驼》。

  3.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故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现在看看第一关:我是识字小能手。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师:大家预习的很认真,不认识的字词都已经悄悄地注音了,老师这里呢有几个词语考考大家,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准确的读出来,小小火车哪里开?(小小火车这里开)好,就从这位同学开始。(认读生字词:骆驼 跛脚 驮着 愤愤 脚印 啃过 究竟 不紧不慢)看来大家都认识这些词语了,想一想“愤愤”是什么意思?(很生气的样子)跛脚的动作谁能学一下?(动作比划)看来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那我们大家一块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好,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给自己鼓鼓掌,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关:“课文内容我知道”。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看着你们着急想回答却答不出来的样子,老师知道大家心里都读懂了这个故事,就是没组织好语言,没事老师给你们一点小提示,看着大屏幕,想想括号里该填什么(学生答)好,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

《找骆驼》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 )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最终( )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习,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习方法:

  (1) 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平。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 —— 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 —— 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 —— 缺牙齿

  (观察) (思考) (论证)

《找骆驼》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能够找到骆驼的方法是什么。

  课前准备:学生事先预习;教师制作课件;事先板书好课题。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今天,刘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破案找骆驼,可是茫茫沙漠要寻找一只走失的骆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怎么样。

  2.提供在线小游戏:对比两幅图找出不相同的地方。(1分钟5处)

  3.评价学生的观察力,自然转入课题。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任务一:(课件)

  任务一: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自学效果检测:一个大组读一段,最后一段齐读。

  4.评价朗读,如有错,正音或顺句后再读。

  5.出示自学任务二及阅读提示:(课件)

  任务二: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6.学生默读、体悟。

  7.自学效果检测:(课件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小组学习交流,合作完成下表:

  老人看到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8.学生回答问题a。

  9.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合作完成填表。

  10.反馈表格内容,生答,师板书。再课件演示,学生再跟着课件巩固说一遍。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用“因为……所以……”句式联系课文练习说话。

  2.课件出示: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学生练习用该句式说话。

  四、交流感受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师补充板书: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2.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3.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你在课文中有什么发现?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说话语气,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找骆驼》一课,如果同学们能像课文中的老人那样,在生活、学习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你们的字会越写越漂亮,你们的学习会越来越好,你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的想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上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领悟,弄懂课文的重点。二是尽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并设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自己做好准备以应其需。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第一个想法是完全实现了的。而第二个想法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为了突出重点、顺利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把理应是在默读思考后就进行的`质疑问难放在了学完课文之后,这就使得课堂上出现了“学完课文之后还有学生不明白‘跛’字的意思”的局面。如果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再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答疑解难进行指导,则这个情况就可以避免出现。

  问题二:我事先设想的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如“骆驼是四只脚,可是课文中只写了左脚有点跛,而没有写是左前脚还是左后脚”;还有“造成骆驼脚印深浅不同的原因不一定就是脚跛”等,学生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一方面我引导不到位,另一方面我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应该事先提供一个铺垫,如提醒学生骆驼是四只脚等等,或许学生就能找出课文中令人疑惑的地方,这对他们领会课文主旨“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另外,朗读指导中如果加一个指名读,再大家评议,强调一下人物对话的语气,可能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找骆驼》教学设计 1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改编自阿拉伯故事,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的方式,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遇到事情很少能做到先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然后做出判断的。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的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你们来猜一猜好吗?(好)

  出示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

  生:骆驼(回答正确)

  2、指名说说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出示课件

  1、播放骆驼的图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

  2、提出自学要求并回答问题。

  1)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老人说出了这只骆驼的哪些情况?

  3)老人是怎样知道这只骆驼的情况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4、交流第一个问题;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情。

  5、交流第二个问题;

  老人说出了这只骆驼的哪些情况?(学生画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学生说,老师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齿

  6、交流第三个问题

  老人又是怎么知道商人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1)指名读一读相关段落。

  2)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边读边思考,老人是怎样分析、判断的?用上“因为……所以……”说说。

  师板书:脚印左浅右深

  路上左边蜜、右边米

  树叶上面留下的牙齿印

  老人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知道的。

  4)你想对老人说什么?

  生1:你真厉害!

  生2:你太牛了!

  7、经过老人的指点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课文中那个词能体现出来?

  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找出“果然”一词。

  三、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

  一天,商人牵着骆驼走,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他又会怎么做?怎么说?以《再遇老人》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写上一段话。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找骆驼》,我们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非常棒!

《找骆驼》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3、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找骆驼教案就教学设计好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通过阅读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article/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三、学生问题提出与讨论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我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找骆驼》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积累“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并和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

  3、了解老人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骆驼)

  2、对了,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于是,他急得到处找。

  出示课题,33、找骆驼(齐读课题)。

  3、生字:骆

  4、学生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位商人是怎么找骆驼的,他究竟找到了没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演示课文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听到些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跛驮忿哄啃

  (1)小组读生字。(出示)跛驮忿哄啃

  (2)书写:驮忿

  读词语:(出示)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商人:有礼貌、着急、忿忿。

  老人:不紧不慢、胸有成竹。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读句子:(出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理解词语“果然”,进行造句。

  4、想一想: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5、说话练习(出示)老人看见(),就知道();又看见(),想到();还看见(),所以知道()。

  6、交流并板书: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7、(出示)老人看见这些现象是怎么想的.呢?

  8、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9、齐读课文。

  四、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组成词语。

  跛()齿()忿()

  玻()龄()芬()

  4、(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1)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因为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

  (3)因为,所以,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板书设计:

  33找骆驼

  看到思考知道

  (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教学后记: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设计课的时候,又该如何去把握?

《找骆驼》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置,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置。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讠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置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找骆驼》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找骆驼教学设计04-04

《找骆驼》教学设计06-26

找骆驼教学设计04-30

《找骆驼》教学设计(15篇)05-01

《找骆驼》教学设计15篇04-30

找骆驼教学设计 15篇06-12

找骆驼教学设计15篇06-07

找骆驼教学设计(15篇)06-07

《找骆驼》教学设计 15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