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兵法:高校辅导员岗位面试实例解析
高校辅导员岗位面试实例解析
能够拿到面试的“门票”对求职者来说十分可贵,一旦成功地把握这个机会,他的一生将因此而改变。但是,看似一场没有波澜起伏的面试,实际上却暗藏着涮掉约50%80%应聘者的“重担”。
面试一般包括自我介绍、命题演讲和考官提问。前面的两个环节应聘者可以提前准备,而第三部分则取决于个人的临场发挥。能够拿到面试的“门票”对求职者来说十分可贵,一旦成功地把握这个机会,他的一生将因此而改变。但是,看似一场没有波澜起伏的面试,实际上却暗藏着涮掉约50%80%应聘者的“重担”。为最大限度地区分人才的等级,度量人才的综合素质,面试官在这一环节往往出其不意,想出一些令应聘者瞠目结舌的 “怪问题”,进而为本单位选择最佳的人才。
前些天,笔者作为书记员参加了所在学校的“学生辅导员面试”。有感于应聘者在面试问答环节中突闪的智慧和凸显的败笔,我在这里节选了部分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做一个解读。
“曲高和寡”:套话说得多,心里话说得少
面试官(以下简称“J”):建设和谐校园,从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开始。请你谈一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失败的回答(以下简称“F”):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当前的一个重大主题。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建设和谐校园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要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个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如奖学金评比、“三好”学生评比,参加社区劳动等。总之,要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公平公正。
成功的回答(以下简称“S”):我觉得不管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构建和谐校园,都要体现出公平公正。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这样(公平公正),如果是评奖学金,就不能偏心,不能说谁贫困就评谁;选班干部,就要让学生去搞民主选举;不管是谁犯了错,都要批评和处分。只有大家都觉得公平公正了,就不会有抱怨和过激的行为,学生之间也会相互尊重,学校的氛围才会健康,这样才能建设和谐校园。
点评:对于面试官给出的一些较正式、规范和严肃的命题,应聘者往往会掉入条条框框的“陷阱”,给出来的观点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套话”。但面试官想听到的不是这样的回答,而是希望应聘者“返璞归真”,将这些“僵硬”语句转化为生动而具体的例子,体现出你的实际应用能力。
反客为主:中心观点弱,次要观点篇幅大
J:有些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认为“学风建设重在管理”,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F:因为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校很重要的外在形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学风建设的管理。我所理解的优良学风包括具有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有较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学校也能为学生提供科学文化、社会实践和其它素质教育活动的载体,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状况也非常好。对于学风建设的管理,我觉得应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S:作为一名在大学生活过七年的大学生,我赞成学风建设重在管理。学风建设包括校园学习氛围、学生管理规章、教育载体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我觉得要确保这些效果,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实施,有管理才能形成相应的约束机制。学生打架、旷课等违纪需要管理;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管理;健全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也需要管理。
点评:应聘者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听清主考官问的题目,或者因为紧张而导致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这是一个致命的“自我伤害”。这名应聘者将回答的重点集中在“什么是”学风建设,而不是“重在管理”,以致反客为主。建议应聘者在回答问题时要认清问题的落脚点,就问题而说问题,以免本末倒置。
千篇一律:内容雷同,表达方式单一
J:辅导员岗位要求你在大学期间有非常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你能否举一件最难忘的事,以及其中的体会?
F:我在大学期间做过校排球协会的主席。记得那是2004年10月,我组织了学校首次新生男女混合排球赛。为了确定比赛时间、地点、对立双方等,我们做了很多很琐碎的工作。在所有的准备结束后,我和其他成员都松了一口气,认为万事俱备了。但后来还是出了很多乱子。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凡事都要做两手准备。(笔者注:后来的三名应聘者同样讲述了自己做学生干部时举行的大型活动,都采用“记流水账”的方式表达。)
S:我虽然做过学生会主席,但这期间并没有发生过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情;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前把我开除的一个社团,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小的社员。我们部长让我去做一条横幅,让我先去悬挂地点测量一下宽度之后再去制作横幅。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就随便目测了一下,最后却大了很多,还让社团亏了100多元钱。我觉得干什么事都要讲个态度,态度决定成败。
点评:有时候面试官喜欢问同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可以让“普通人”落于俗套,而他们真正需要的人则会“脱颖而出”。对于上述提问,很多应聘者都以自己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所策划的大型活动作为最难忘的事,且多采用“记流水账”的方式表达,而忽略了一些最能说明问题的小事。这样终究导致了在内容上的雷同,表达方式上的单一,尚失了新意。
贪多求全:观点不集中,内容太发散
J:请问怎样克服紧张情绪?
F:紧张情绪是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而引起心理焦虑不安、神经紧张的一种心理反应。引起紧张情绪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工作压力、情感变化、身处险境等等。为了有效地克服紧张情绪,我们首先要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紧张,然后要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深呼吸、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适度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可以转化为我们的动力,而过度的紧张则是有害的。
S:现在看着这么多的评委我就很紧张。我想还是讲一下我刚才在“候场室”是如何克服紧张情绪吧!首先我做了一个深呼吸,让自己的呼吸通畅,然后冷静地分析了一下我紧张的原因,并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不要紧张,不要紧张,这次不成功还有下次”。虽然我现在还是很紧张,但已经好好多了。
点评:为了对提出的问题有充分而全面的解释,有些应聘者在问答中首先会对提出的问题做一个解释和铺垫,然后再具体到问题的细节,完了之后会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自认为这样的回答很全面。其实不然,这样会让主考官产生“你没有听清问题”或者“针对性不强”的联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建议最好就问题而说问题,要集中“火力”,体现出强有力的针对性。贪大求多,可能适得其反。
只褒不贬:好话说得多,坏话不敢说
J:如何评价你所在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他在工作上有哪些不足之处?
F:我所在学院的总支副书记叫张建和。他在学生工作上突出一个“严”字。首先他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严于律己,躬亲示范,每项工作都不打折扣;再一个就是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像学生旷操、宿舍卫生等例行工作都要亲自检查,抓到了还要严肃处理。至于有哪些不足之处,暂时还没有感觉到,感觉他的工作做得挺好的(笑)。
S:我们的书记岁数比较大,在我们学生眼里是个德高望众的学者。他对学生十分和蔼,学生有什么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地给予帮助;在治学上,他十分严谨,学生写的论文要是有个错别字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不过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太保守,不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心里想法,还不喜欢男女生谈恋爱。
点评:面试官提出这样的评价性问题,是为了试探你的是非判断能力。如果考生为了规避风险而只说好听的话,评委就看不出你在对待人和处事上的态度和观点,甚至还会觉得你这个人世故圆滑,喜欢耍小聪明。建议在遵循事实真相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大胆表达你的观点,让面试官觉得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蜻蜓点水”:停留表面,未能彰显高度
J:通俗解读经典是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请你结合“易中天、于丹现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F:我觉得通俗解读经典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一般来说,经典文化都采用文言文写作,而且有些内容晦涩难懂,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根本看不懂。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的普及,人们已经开始冷落经典文化作品。像易中天讲的三国,内容通俗易懂,还能结合实际举一些有趣的例子,观众都十分喜欢。从这个角度上说,既然观众喜欢,那就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
S:我认为通俗解读经典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称作“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其重要特征是思想内容扁平化、接受形式感官化,在不违背基本事实的原则下“着上”现代文学的色彩。近些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迫使一些经典的文化作品“沦为”少数专家学者的“阅读专利”而远离了大众。通俗解读经典尽管表达方式通俗、表述语言时尚,但其思想内容绝不浅显、更不时尚,传播和接受形式则完全是理性的。好听又看好,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面试官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辩题,这就需要应聘者选择自己的立场并提出相关的论据来予以支撑。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立论”的高低,这也是面试官区分的关键标准。对于“通俗解读经典是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个问题的回答,后者的立论明显高于前者,一语道出了“大众文化”的本质,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了展开。
在面试的问答环节,一些通病还有:语音语调自始自终都相当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不能体现演讲与口才的水平;知识不全面,对所学专业的相关领域不了解;回避难题,花很多时间阐述一些浅显易懂的观点,影响深度观点的展开;缺乏对招聘单位基本信息的了解,在辩题的解答上选择与招聘单位相反的立场等。(曾维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