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三、欣赏流程
(一)朗读
调动多种朗读形式(略)
(二)阅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预习布置预习《长相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奇的语言特点。
(2)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本诗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唐代诗坛上有五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诗鬼” 。“诗鬼”指的是谁呢?(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二、走进作者
1、不幸诗人李贺。
(1)苦命诗人: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能怪他的父亲。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2)短命诗人:夭折的年轻诗人。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但是天妒英才,李贺27岁就与世长辞,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皆摹写声音之文。
三、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器,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
五、赏析诗歌(略)
六、写作手法探讨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来无踪,去无影。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果用文字将其再现出来,绝非易事。更何况要描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诗人李贺是如何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用了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的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正面描写(以声写声或以形写声)。
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运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李凭箜篌引》。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
【课堂小结】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教学反思】
1、《李凭箜篌引》是描写音乐的名篇。教学容量很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扎实的预习,否则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作者介绍打破了传统的介绍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类介绍的方式。
3、通过设计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完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
4、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3
一、导入:听音乐导入
课间时给学生放音乐《高山流水》放松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好听在哪里?如果要用语言具体形容出来应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描写音乐。
二、明确本堂课的任务目标
(PPT展示)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听音朗诵:
2、自由诵读,诵读时注意
⑴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
⑵注意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由强→弱,从悲戚→欢快→冷清
3、个人示范朗诵
4、全班齐读
四、品读探究,小组展示
1、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随机抽查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演奏者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所以李贺才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2、你们认为李凭技艺怎样?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说说你们的理由,并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提示:可从诗歌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入手。
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讨论交流3分钟,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
品读过程中可自主设疑:例如:
⑴、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用“高秋”点明季节。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义?
⑵、“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向得古人好评,认为“老”“瘦”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的极生动,请指出它的妙处……
五、鉴赏技法,总结提升
1、鉴赏诗中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⑴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⑵在这句诗歌中,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⑶举出所学习过的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的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⑷举出所学习过的运用通感手法的例子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③“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按时看日出的人》
2、鉴赏诗中侧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这首诗歌描写了很多听众的感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3、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直接描摹音乐。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听众的感受来描绘绝美的乐声。你能举出一些我们学习过的侧面描写的例子吗?这种技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优势?
(1)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④“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汉乐府诗歌《陌上桑》
(2)①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②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③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特征。
六、小试牛刀: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提示: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
1、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3、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4、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七、检查背诵
1、个人示范背诵
2、男女生分开背诵
3、全班齐背
八、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说说它们的异同。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
1、编剧兼导演:李贺
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
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
“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
“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
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1、云:
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
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3、素女:
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4、长安的百姓:
唐代的都城长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所以称长安为十二门。长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音乐中,沉默不语。
5、紫皇: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被音乐打动。
6、女娲:
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于是炼五色石补天。女娲听李凭的箜篌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7、神妪:
就是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在听众的幻觉中仿佛成夫人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8、老鱼、瘦蛟: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9、吴质:
吴刚,他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听了李凭的箜篌声,吴刚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倚着桂树静听,彻夜不眠。
10、寒兔:
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小结:我们的确能体会到李凭的箜篌弹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
四、描写手法的探讨:
1、那么大家想想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通过箜篌产生的音响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2、侧面描写的手法,是乐府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初中时曾学过一篇成功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乐府诗,大家说说是哪一篇?
汉乐府《陌上桑》里写罗敷美貌的那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里不是直接描绘罗敷的美丽,而是借助他人对罗敷的欣赏,达到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的目的。
3、这首诗除了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音乐,还有其它方法吗?
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
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
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4、这两句诗除了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来描写音乐,诗人还运用通感手法,
我们怎样理解通感手法?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
可以唤起玉石撞击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
五、作业:
1、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2、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背诵《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理解诗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朗读感知,品味作品的音韵美;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品味欣赏,体悟寓于诗歌中的李贺“鬼之气韵”的体现。
重点:从意象、用词、章法、音韵入手分析李贺诗作之“鬼”。
一、谈“鬼”人
1.大家对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熟悉吗?那里面有所谓的四大高手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同样在独放异彩的唐代诗坛上我们说也有许多的高手,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那你知道“诗鬼”指的是哪位诗人吗?——李贺。那他为什么会被称为“诗鬼”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赏析他的代表诗作《李凭箜篌引》来探个究竟。
2.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抑郁痛苦,27岁病卒于家中。他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的诗人。人称“鬼才”、“诗鬼”。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本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二、读“鬼”诗
1.听朗读带,整体感知;划出节奏,找出韵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⑴韵脚(四次换韵):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⑵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⑶重点字词:
①张:演奏。
②中国: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③逗:引出。
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2.指名翻译诗歌: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3.请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地点:中国(国都长安,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人物:演奏家李凭,诗人李贺。
还有哪些嘉宾?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
⑴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⑵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⑶紫皇,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⑷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⑸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⑹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⑺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⑻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⑼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⑽十二门前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三、探“鬼”韵
1.意象的“鬼”
⑴这首诗中描写了许多意象,在这些意象中,作者是如何体现其“凄艳诡谲”的诗风呢?
提示:空山凝云江娥啼竹素女愁玉碎凰叫荷泣兰笑国都冷光石破天惊老鱼跳波瘦蛟起舞吴质不眠露湿寒兔(哀伤、凄冷的意境)
⑵诗人不用人间的意象,而用仙界神仙的意象,这对表现李凭箜篌的音乐有什么作用?
提示:我们可以来看“梦入神山教神妪”这一句。想象奇特,亦真亦幻,这样,既写出了箜篌音乐的惊天地泣鬼神,更体现了诗歌本身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这可以说是李贺诗歌“鬼气”的第一个表现——意象诡异。
2.用词的'“鬼”
⑴展示:吴丝蜀桐张(奏)高秋空山凝云颓(停)不流
昆山玉碎(鸣)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愁)
十二门前融(浸)冷光石破天惊逗(落)秋雨
老鱼(锦鳞)跳波瘦蛟(潜蛟)舞
⑵学生朗读修改后的诗句。
⑶学生找自己比较有感觉的词语说一说。
⑷小结:从这段修改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贺选词用字,力求给人以陌生感,追新逐奇,有一种独特的神韵,神出鬼没。这可以说是李贺鬼韵味的第二个特点——用词新奇。
3.章法的“鬼”
⑴指定学生读诗歌前两联。
⑵前四句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
提示: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⑶展示写音乐的常见手法有这样一些:环境渲染法、动作描绘法、以声摹声法、以形喻声法、联想典故法、议论抒情法、听者反应法。
⑷回顾《琵琶行》相关手法的运用。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环境渲染法,“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就是动作描绘法,“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以声摹声法,“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听者反应法。
⑸李贺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音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环境渲染法)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声摹声法、以形摹声法)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环境渲染法、听者反应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联想典故法、环境渲染法)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⑹小结:李贺诗歌章法的一大特色——章法奇绝。
总结:李贺诗歌“鬼气”的几方面韵味,充分显示李贺的确无愧“鬼才”的称号,在这首诗歌中,不管从音韵、意象、还是用词、章法,诗歌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李贺也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堪称一绝。
四、比“鬼”艺
将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作比较,体会其异同。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思考:这些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同:都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不可见的乐声转化为眼前之物,极具形象感。
异:李贺重在侧面烘托,极力凸显音乐效果的动人;白居易极力描绘乐声本身;韩愈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为侧面烘托手法。《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这三首诗风格迥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少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面八句写诗人听音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五、拓“鬼”作
1.鉴赏李贺其他能体现他“鬼才”的诗篇。
梦天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阅读《梦天》,试分析这首诗中是否有李贺“鬼才”特点的体现。
2.课堂总结:一唱三叹则荡气回肠,余音袅袅而三日绕梁。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不过这还未必是听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心有灵犀,知音难觅。真正倾心于这种乐器、这首乐曲、这位乐师的有几人?一旦三者兼得又是何境界!最好的乐器、美妙的乐曲、一流的乐师遇到卓越的诗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描绘音乐的艺术手法,如通感、夸张、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特别是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音乐的魅力,体会诗人李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鉴赏诗歌中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理解诗歌内容。
2. 难点:体会诗人如何通过侧面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3. 讲解法:教师适时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中的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箜篌或其他乐器的演奏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的魅力。
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全班齐读,增强课堂氛围。
3. 整体感知
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与音乐相关的意象。
4. 品读探究
正面描写: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分析这些句子是如何通过比喻、通感等手法来描绘音乐的。
侧面描写:分析诗中通过哪些侧面描写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如“空山凝云颓不流”、“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5.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和美妙的,每组派代表发言。
6.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比较《李凭箜篌引》与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异同点,加深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
7.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强调诗歌中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和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8.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李凭箜篌引》。
搜集并阅读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或文章,比较其艺术手法的异同。
五、教学反思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诵读情况和讨论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避免表面化、形式化的学习。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描绘音乐的艺术手法,包括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李贺通过诗歌传达的音乐之美,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中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体会李贺的浪漫主义风格。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侧面烘托等手法来描绘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讲解法:教师适时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箜篌演奏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而引出课题《李凭箜篌引》。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李贺的生平、创作风格及《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3. 诵读诗歌
全班齐读,教师指导诵读技巧,注意节奏、停顿和重音。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品读探究
正面描写:引导学生分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诗句,理解诗人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特点。
侧面烘托:分析诗中通过湘娥、素女、紫皇等神话人物以及老鱼、瘦蛟等自然景物来烘托音乐魅力的手法。
修辞手法:探讨诗中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表达音乐之美的作用。
5. 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艺术特色,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6.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中描绘音乐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7.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等描写音乐的诗歌,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李凭箜篌引》。
2. 尝试用所学手法写一篇描写音乐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
一、作者及背景
二、诵读诗歌
三、品读探究
1. 正面描写
2. 侧面烘托
3. 修辞手法
四、讨论交流
五、总结归纳
六、拓展延伸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鉴赏诗歌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文字展现音乐的魅力。
识别并理解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通感、夸张、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品味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歌中描摹音乐的手法和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之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感受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浪漫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中描摹音乐的艺术手法,理解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2.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摹音乐。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音乐美。
2. 讲解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修辞手法等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法:小组合作讨论诗歌中描摹音乐的手法和效果,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播放一段箜篌音乐或相关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的魅力。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是否能用文字来描摹这段音乐的感受?引出《李凭箜篌引》这首诗。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3. 诵读诗歌
全班齐读:学生齐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诗歌,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节奏的把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 鉴赏诗歌
正面描写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分析这些句子如何通过比喻、通感等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清脆、和缓、惨淡、冶丽等特点。
侧面烘托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通过侧面烘托来表现音乐效果的句子,如“江娥啼竹素女愁”、“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分析这些句子如何通过对人物、环境的描写来烘托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5. 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描摹音乐的手法、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全班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和学习。
6.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摹音乐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用文字来描摹一段自己听过的音乐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7. 总结回顾
总结知识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李凭箜篌引》全诗;阅读并赏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比较其与《李凭箜篌引》的异同点。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音乐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特别是通感、侧面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李贺的浪漫主义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感受诗人对音乐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领悟诗中运用不同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感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箜篌曲的特点与变化;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李贺与其他诗人(如白居易)在描摹音乐上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比较法:将《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等描摹音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不同诗人描摹音乐的技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箜篌演奏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而引出课题《李凭箜篌引》。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诗歌特点及《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诵读诗歌
全班齐读,教师指导诵读技巧,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 品读探究
正面描写:引导学生分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诗句,理解诗人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特点。
侧面烘托:分析诗歌中通过江娥、素女、紫皇、女娲等神话人物以及老鱼、瘦蛟等自然景物的'反应来烘托音乐魅力的手法。
修辞手法:探讨诗歌中运用的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在描摹音乐中的作用。
5. 比较阅读
将《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理解两位诗人在描摹音乐上的异同点。
6.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诗歌的关系,探讨音乐在诗歌中的作用。
布置课后作业,如对比阅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进一步理解不同诗人描摹音乐的技法。
五、教学总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中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和浪漫主义风格。
鼓励学生多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全文。
鉴赏诗歌中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包括通感、侧面烘托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李凭箜篌引》与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进行对比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中音乐的美妙与神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中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感受音乐的美妙与神奇。
难点:理解并运用通感、侧面烘托等手法来描摹音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讲解法:教师适时讲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难点内容。
比较阅读法:将《李凭箜篌引》与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异同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箜篌音乐或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李凭箜篌引》。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诗歌特点及《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
3. 诵读诗歌
全班齐读,教师指导诵读方法,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的把握。
学生自由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 品读探究
正面描写:引导学生分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诗句,理解诗人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特点。
侧面烘托:分析诗中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如江娥啼竹、素女愁等)来烘托音乐魅力的手法。
通感手法:探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诗句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5. 比较阅读
将《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者在描写音乐时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诗人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描摹音乐。
6.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受音乐的美妙。
鼓励学生尝试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来描摹自己听过的一段音乐。
7. 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中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及其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诗歌、撰写读后感等。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诵读并理解《李凭箜篌引》的主要内容。
掌握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音乐境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李贺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艺术感染力。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和节奏感。
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诗歌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述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引出《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
介绍作者李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2. 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 理解诗歌内容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如何表现音乐的美妙和震撼。
4. 赏析诗歌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探讨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李贺如何通过神话传说和奇特想象来表现音乐。
5. 发挥想象,描绘诗境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描绘出李凭弹奏箜篌时的音乐境界。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画面,教师点评。
6. 总结与拓展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比较《李凭箜篌引》与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异同。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李贺的诗歌,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李凭箜篌引》。
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听某段音乐时的感受,尝试运用《李凭箜篌引》中的艺术手法进行表达。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艺术魅力。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06-01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05-27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0篇06-10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通用(11篇)04-22
刷子李教学设计02-08
刷子李教学设计05-27
刷子李的教学设计02-05
《刷子李》教学设计12-18
《刷子李》的教学设计12-12
《刷子李》教学设计优秀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