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历史的典故(精选15篇)
历史的典故1
有一天,郑国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时,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公子宋得意地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呢!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总能尝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后,果然发现厨子正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见此场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竖起了大拇指。郑灵公见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在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放入鼎内由厨子装进盘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显然,这是郑灵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见《左传·宣公四年》)。后来人们用“染指”一词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这件事,郑灵公想杀公子宋,结果公子宋先把他杀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后来公子宋也被人杀了。可见玩笑不能开太大啊!
历史的典故2
华元弃甲
典出《左传·宣公二年》。
华元是春秋时宋国的一员将领。鲁宜公二年(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文公派华元和乐吕两员将领率军前往抵御。
华元在出战前,为了激励士气,杀羊置酒,犒赏各营的将士。但由于一时疏忽,忘记了将羊肉和酒分给为自己驾马车的车夫羊谌,羊谌心中十分不满,发誓要进行报复。
第二天,华元指挥军队上阵作战,羊谌为了昨天没有分到羊肉和酒的事进行报复,趁华元还没有布置好阵势,怒气冲冲地对华元说:
“昨天吃羊、酒,是你做主;今天打仗,是你做主;但这辆战车是我做主!”
于是,羊谌赶着载着华元的这辆指挥车,突然脱离了大队人马,飞一般地驶向郑军阵地。郑国军队已经布好阵势,见华单车冲来,立即将他包围起来,没费多少力气,便把华元活捉,并让华元自己解下盔甲,将他打入囚车。
这一仗,宋军失了指挥宫,被郑军打得大败,乐吕不幸战死,损失战车四百六十辆,不少宋国士兵成了郑国的俘虏。
后来,“华元弃甲”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作战失败,弃甲溃逃或被俘。
文翁化俗
典出《汉书·文翁传》。
四汉时,庐江舒县有个读书人名叫文翁。他勤奋好学,精通《春秋》,《论语》等经典,年轻时便因为贤良方正而被选拔为县令。
汉景帝时,文翁升迁为蜀郡太守。蜀郡即现在四川成都一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读书人很少,但百姓都非常勤劳,民风也很淳朴。
文翁到任以后,对老百姓十分仁爱,但他知道一个地方要发达起来,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因此,他决心改变蜀郡百姓不爱读书、不尊重读书人的习惯,使蜀郡成为一个文明之地。
于是,他首先从郡县的小吏中挑选了张叔等十多个聪明而又喜爱读书的年轻人,亲自对他们训导一番,说:“你们都是我百里挑一的有为青年,我准备把你们送到京城的太学里去学习,费用由郡里负责。希望你们在那里刻苦学习,学成归来,对家乡的风俗教化起一些好的作用。”
张叔等人都表示,决不辜负文翁对他们的期望。
于是,文翁便把他们送入京师,在太学跟随博士学习经籍和法令。当时,蜀郡很不富有,为了节省开支,赴京学习人员的文具用品和做衣服的布匹都由文翁派人在本地买后送至京城,因为蜀郡生产的这些东西比京城便宜得多。这样,就可节省不少开支。
过了几年,张叔等人学成归来,文翁便在郡里给他们安排了重要的工作,并根据他们的学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地提拔他们。他们中有的人还因文翁的推荐,出任一地的太守、剌史,成了独当一面的地方官。
其次,文翁还在成都修建官学,招收了大批的官学学生。他为了使蜀地的风俗有所改变,规定凡人官学之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成绩优秀的,便选拔为郡吏;其中最优异的,送到京城太学学习。另外,他每次到下属的县里去视察,都选一些学业优良的学生和自己同行,以引起其他人的羡慕。这样一来,官学成了热门,不少富人子弟为入官学,还不惜用金钱买名额呢。
从这以后,蜀郡风气大变,要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蜀郡的百姓逐步改变了各种粗俗的陋习,变得文雅起来。到汉武帝时,朝延看到蜀郡的做法很好,便向全国推广,于是各地都成立了官学。
文翁死后,蜀郡的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建了一座文公祠,岁岁奠祭。
后来,“文翁化俗”这一典故,用来称颂地方官重视和推广教化,治理有方。
麻姑献寿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有关麻姑的传说有二:①《古小说钩沈》辑《列异传》:“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述异记》卷上云:“济阳山麻姑登仙处,俗说山上千年金鸡鸣,玉犬吠”。此当为异闻。
②清褚人获《坚瓠秘集》卷三引,一统志:麻姑,麻秋之女也。秋为人猛悍,筑城严酷,督责工人,昼夜不止,惟鸡鸣乃息。姑有息民之心,乃假作鸡鸣,群鸡相效而啼,众工役得以休息。父知后,欲挞之,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按麻秋,五代后赵胡人,仕石虎为征东将军,其女当为另一麻姑。民间传说中的麻姑故事是源于第二种而有所引申变化,谓麻姑逃入山中后,其父大怒,放火烧山欲置麻姑于死地。正巧王母路经此地,急忙降下大雨,将火熄灭。王母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对麻姑爱民之心大加赞赏,收下麻姑作为弟子并带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炼,这座山就是南城县西边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就用此泉之水酿造灵芝酒。十三年酒乃成,麻姑也修道成仙,正好王母寿辰,麻姑就带着灵芝酒前往瑶台为王母祝寿。王母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麻姑献寿》图就源于此典,常用于祈福祝寿之用。
耿恭祷泉
典出《东汉观记·耿恭》。
耿恭是东汉开国功臣耿弇的孙子。他父亲早死,由伯父耿国抚养长大。他从小勤奋好学,有志报国,为人慷慨,文武双全,有将帅之才。
永平十七年冬,耿恭被朝廷任命为校尉,驻守西域金蒲城。他英勇善战,和关宠、耿秉等将领一起征服了车师、乌孙等国。北匈奴单于发兵两万攻击金蒲城,耿恭据守金蒲。耿恭先以药箭震慑,使敌军无斗志,然后开城反击,将其击溃。
耿恭知道北匈奴单于不甘兵败,必将重整兵马,复攻金蒲。金蒲城小,水源不足,不易坚守,而离金蒲不远的疏勒城旁有条河道,水源没有问题,便率军进驻疏勒城。
两个月后,北匈奴单于果然又率军前来。耿恭趁匈奴兵立足未稳,开城突袭,把匈奴骑兵杀得四散奔逃。
耿恭收兵回城后,北匈奴单于见城旁有河通往城内,知道城内用水皆赖此河道,下令将河道阻塞,不让河水流进城中,想用断水之法把汉军将士活活渴死。
河道阻塞后,疏勒城中果然断水。耿恭命令士兵在城中打井,可是深挖十五丈,却不见出水。当时正值夏季,将士们口渴难熬,只得把马粪中的水榨取出来解渴。
耿恭见情况非常严重,便鼓励士兵们说:“我听说汉武帝时有个将军,在行军途中没有水喝,便以飞剑刺山,山上顿时涌出一道飞泉。我们大汉向有神灵保佑,井中怎么会打不出水呢?”
于是,他十分恭敬地跪在井边,为将士们祷告一番,希求神灵保佑,然后亲自和士兵们一起挖井。将士们十分感动,都尽全力挖井。挖到二十多丈,井水终于喷涌而出,将士们兴高采烈,高呼万岁!
这时,北匈奴单于以为疏勒域中断水数天,必定干渴得兵无斗志,正准备攻城。耿恭知道匈奴兵只要知道城中有水,便不敢贸然攻城,便让士兵拿水拌了泥,在城墙高处涂抹一层,给匈奴兵以心理威慑。
果然,北匈奴单于及手下的士兵见了,大惊说:“城中水源堵塞了,汉军的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他们一定有神灵保佑,我们是无法战胜他们的。”
于是,北匈奴单于立即下令退兵,撤围而去。
后来,“耿恭祷泉”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上级关心下级疾苦,和下级同甘共苦;也形容将士不怕艰辛,坚守疆土。
齐王舍牛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一度曾经担任齐宣王的客卿。有一次,齐宣王要孟子跟自己谈谈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历史。孟子一向主张“民贵君轻”,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便推说自己不太清楚。如果要谈,他可以谈谈王道的事。齐宣王听了,便问:
“那么你说说看,一个国君要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称王天下呢?”
孟子说:“我认为,一个国君,只要他能安抚人民,保护人民,那么他就可以称王天下。”
“那么,像我是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呢?”齐宣王问。
“可以。”孟子点点头说。
齐宣王听了,又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我是从大王的近臣和我说起过的一件事上推测的,我感到大王很有仁爱之心。”孟子说。
“什么事?”齐宣王又问。
孟子讲了以前的一件事:
有一天,齐宣王坐在朝堂上,有一个差役牵着一头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喂!你把牛牵到哪儿去?”
差役回答道:“牵去杀了,用它的`血涂在祭祀用的钟上,用它的肉作为祭礼。”
大王看到那头牛似乎在发抖,很怜悯它,说:
“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恐惧颤抖的可怜样子,就好像一个没有罪过的人,被无辜地押上刑场一样。”
差役听了,问:“好吧!我放了它!那么是不是不要再用牲畜的血涂在祭祀的钟上了呢?祭礼要不要举行了呢?”
大王说:“祭礼怎么能废除呢?用只羊来换下这头牛吧!”
孟子说完了这件事,最后说:“大王,你连杀一头牛都不忍心,那么对老百姓一定是很仁爱的了。有了这种仁心,你一定可以称王天下的!”
齐王虽然认为孟子讲得很有道理,但他并没有采纳孟子实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过了不久,孟子也便离开了齐国,到别国去游说了。
后来,“齐王舍牛”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帝王对臣民的恻隐之情。
吕安题凤
典出《世说新语.简傲》。
三国时,魏国有位隐士名叫吕安,他和当时名列“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好朋友,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每逢相思之时,即使是远隔千里,也会不管路途遥远,前去拜访。
当时,司马氏掌握着魏国的军政大权,与司马氏有着亲戚关系的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字巨源,因不满司马昭和曹爽争权,隐入山林。山涛与嵇康也十分相好。但司马昭死后,司马师执政时,山涛应司马师之召,出任了吏部尚书。他希望嵇康也能出来和他一起做官,便找到吕安,要吕安去把嵇康找到京城来。吕安不齿山涛这样的名士出仕做官,拂袖而去。
吕安来到嵇康家中,想把山涛召他出仕的事告诉他,不料嵇康正巧出游未归,只遇到嵇康的弟弟嵇喜。这嵇喜是个很庸俗的人,一心想攀龙附凤,能够踏上仕途。他听说吕安从京都山涛那儿来,开门迎客,喜形于色地说:
“你从京城来,一定是山涛请我哥哥去做官吧!如果我哥哥做了大宫,我以后也可以为朝廷出力了!”
吕安没想到嵇康的弟弟竟是这样一个人,心中十分反感,连门也不愿进,说:
“你哥哥不在家,我就不进府了。请借我笔墨,让我题个字,你哥哥回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嵇喜听了,连忙命人取来笔墨。吕安接过,在大门上题了一个大大的“鳳”(简写为凤)字,便与嵇喜告别,扬长而去。
嵇喜看着“鳳”字,以为吕安夸赞自己是只凤凰,满心欢喜。过了一些日子,嵇康出游回来,看到大门上的“鳳”字,问嵇喜是怎么回事。嵇喜说了当时的情形,嵇康听了,对嵇喜说:
“你理解错了!‘鳳’字拆开来是‘凡鸟'两个字,吕安说你是只凡鸟,却又含蓄不露,真难为他了!”
嵇喜听了,这才知道自己受了讽刺还作补药吃,不由羞惭满面。嵇康说:
“山涛做了官,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我要和他绝交!”
于是,嵇康挥笔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喜见了,不由更如羞惭。
后来,“吕安题凤”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庸才的讽刺;用“凡鸟”来比喻庸才。
历史的典故3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经商的张弼士参加了法国领事馆举办的一个酒会。当时,来了不少贵宾,工作人员端来了法兰西上等葡萄酒。张弼士拿起酒杯,轻轻啜了一小口,细细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绵绵的习习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贵宾们端着酒杯,都久久不愿放下。
法国领事见状,说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丰年间,他随英法联军进驻烟台,因无葡萄酒相伴,感觉分外枯燥无味。这时,有人来报告说,在附近的山中,发现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们欢呼雀跃,他们采回野生葡萄,并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机来榨汁酿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用野生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别有风味,令人陶醉。
法国领事讲这则逸事时,现场不少人听后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张弼士却将法国领事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并且,一个宏大的构想逐渐清晰起来。张弼士来到烟台经过周密的考察和筹备后,张裕葡萄酒酿造公司便在烟台横空出世了。
如今,张裕葡萄酒的`营业额已经高达数十亿元,名列中国葡萄酒业的榜首。烟台也被国际葡萄酒局列为中国唯一一座国际葡萄酒城。
有时,别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就会蕴含着巨大商机。如果,当时张弼士听后只是把它当成一句玩笑话并哈哈一笑,那么,我们今天就很难在烟台看到张裕葡萄酒的辉煌了。
历史的典故4
李自成骄奢毁功业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起义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礼贤下士,因而屡战屡胜。但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功绩的显赫,他的`骄傲情绪一天天滋长起来,贪图享受,拒听忠言,居然杀害了向他进谏的忠臣李岩,以致军心涣散,辉煌功业毁于一旦,落得个自身被害的结局。
历史的典故5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今金乡县)人。历任左右司都事、单州(今山东单县)尹、提刑按察司佥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中书左右丞等官职。被元世祖称为秀才。他关心民间疾苦,洁己奉公,不畏权贵,敢言直谏,有“清廉贤明”的美誉。
世祖初年,马绍应诏入仕,授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后任单州尹,勤政爱民,得当地士民刻石赞颂。至元十年(1273),改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以赈灾恤民为先务。至元十九年(1282年),皇上诏命划隆兴为太子封地,皇太子选拔总管,马绍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书。
马绍为人廉洁刚正,与权臣桑哥多有斗争,曾力谏世祖行轻徭薄赋之政。一次,桑哥召集各路总管三十人,引他们上朝见皇上,想以催收赋税的多少来考定政绩高下。皇上说:“赋税收齐了不把百姓财力榨尽一定不能做到。但朕的仓库军队,难道少这些么!”马绍退朝到尚书省,追记皇上的训示,交太史写下来。有人建议增加盐税,马绍说:“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事情只好搁置下来。
皇帝下诏书把京城一部分种苜蓿的官田分给居民,可是以桑哥为首的特权阶层乘机据为己有。为堵马绍之口,他们把一块田地分给马绍,马绍却坚决不受。桑哥想上奏请求把这块地赐给马绍,马绍推辞说:“我没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担心不能尽职尽责,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过!”桑哥垮台后,追查他曾行*赂的人,找到他的账本看,惟独没有马绍的名字。桑哥后悔地说:“假如我早听马左丞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皇上说:“马左丞忠诚廉洁令人尊重,让他官复原职。”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政府撤尚书省,马绍改任中书左丞。元贞元年(1295年),中书右丞,兼江浙行省右丞。大德三年(1299年)改兼河南行省右丞。次年,死于任上。有诗文数百篇。
历史的典故6
公元200年,曹操派遣手下大将刘岱和王忠俩人率兵前去讨伐刘备。刘岱和王忠不敌刘备,曹军以失败告终。曹操得知后,决定亲自率兵前去讨伐刘备。刘备难敌曹操的攻击,兵败而逃。刘备下属关羽被曹操所擒获,不得不投身到曹操的军营。
曹操早已听闻关羽的威名,便奖赏了给了关羽大量的物品,并任命关羽为偏将军。袁绍和曹操在白马作战时,曹操亲自率领张辽和关羽前去迎战。颜良是袁绍军营中勇猛的.将士,关羽骑着马在千军万马中将颜良的头颅割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员,袁绍军营中没有一位敢出来与关羽抗衡的将士。随后,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曹操早已得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不想让关羽前去刘备军营,曾以各种方法挽留关羽,但是关羽依然不为所动。曹操曾经派遣张辽前去打探关羽的心意,关羽告诉张辽说,曹操对他很好,但是自己已经承受刘备的厚爱在先,恐怕要辜负曹操的美意了。关羽随即告诉张辽说,等到帮助曹操立下大功之时,自己便会离开曹营,前去刘备队伍。张辽将关羽的心意秉明曹操后,曹操反而大肆赏赐关羽。面对曹操的执意挽留,关羽留下一封书信便离开了曹营。曹操手下大将劝告曹操杀掉关羽,但是曹操认为能人志士,各为其主,这不能成为杀害关羽的理由。这件故事流传到后世,百姓称为“千里走单骑”。
历史的典故7
琵琶
在中国古代文献诗词中,可以找到大量和琵琶有关的故事,千古传诵的便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而更多的是秦楼楚馆的歌伎传说。不过,在《古今注》、《旧唐书》、《北史》等历史典籍中,则多有描写在位帝王、公主对琵琶的钟爱,发生在宫廷中的琵琶故事也就不少,且列其中两则于下。
话说大诗人王维仍未应举前获岐王赏识,特意带他入宫出席唐公主奏乐之宴,并教王维在公主面前以琵琶演奏预先写好的.新曲,果然让举座宾客动容。公主虽喜爱琵琶与音律,却不知所奏何曲,王维随口禀告为《郁轮袍》,岐王在旁亦加美言,并表示王维将要应举。公主应向主考官张九皋推荐,多少都应该给个解元,公主笑而颔首。其后王维应举,果然中了个解元。
另一故事发生在唐文宗时。小官梁厚本,于宫外护城河垂钓搁下飘来一个大箱子,赫然发现箱内有位气息奄奄的艳装女娘,动了怜悯之心,抱回家中将女娘救活过来。原来女娘是宫中奏琵琶的女乐师,不知何事触怒龙颜被赐绞死,宫中侍女怜之将其“尸”置于箱子中,随护城河飘出宫外,终命不该绝被救“重生”。梁厚本未有家室,琵琶乐女感恩图报下嫁,并告知梁厚本她于宫中弹奏的正是两个琵琶名器大忽雷和小忽雷,她奉命将大忽雷送到南市赵乐匠家修理,仍未送回宫中,便逢宫中乱事。琵琶乐女“死”后便无人得知此事,梁厚本也就拿了些钱财给赵乐匠将大忽雷赎回,两口子便不时于更深人静时把玩。及后梁厚本生辰,两人半醉兴起,女乐师拿出大忽雷铮铮综综奏了几首曲子来助庆。大忽雷果是名器,声音传得又高又远,路过一位宦官闻声而至,目睹被赐死之女乐师与梁官儿亲亲热热,手中所奏岂非正是名器大忽雷?也就急急回宫禀告帝文宗。其时文宗对赐死女乐师已感悔意,即宣召两人入官,问明始末,惊为天意,赦去两人罪过,并加赏赐,好好生活下去。
两个琵琶故事,有名有姓,反之王昭君何以提着“胡乐”去“和番”?“和番”所奏是何琵琶曲?则鲜有人深究了。
历史的典故8
谓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除: 去掉,引申为易,即交替。夕: 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一词,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风土记》云:“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古人对“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夜”“岁除”“大除”“大尽”等。
在民间,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通宵不眠为“守岁”。守岁的“守”有对即将过去的上一年的怀念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希望之意。
历史的典故9
亦作墨缞从戎。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战役经过已如前载。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历史的典故10
戴震与他的老师
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皇上大为兴奋。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历史的典故11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全国都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同时也是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是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非常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从古至今,很多地方都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但全国各地的风俗各有不同,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汤圆的习惯。有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而关于冬至的传说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冬至盘、冬至团、馄饨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俗称“添岁”。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的风俗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冬至早上,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更多,寓慎终追远之意。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在历史上的周代冬至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非常热闹的日子,追溯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所以说冬至从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影“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历史的典故12
谦逊的爱因斯坦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声誉显赫的物理学家,深受人们的敬仰。在纽约河滨教堂所设的世界最伟大的学者的塑像中,爱因斯坦是惟一活着的人。但他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品质。他对别人把他当成偶像感到无法理解,对报刊上的宣传和赞扬十分厌烦,非凡是那些记者、画师、雕塑师来找他拍照、画像、塑像,更使他难以忍受,他说他简直成了这些行业的模特儿了。
爱因斯坦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超人。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基础上开辟的,因此他总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他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人在共同奋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因此他对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对自己的`下属和学生,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和蔼可亲和平等待人而感动。他还总结了这样一个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他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个真理的忠实而勤勉的追求者。
历史的典故13
曾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主张“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积极传播儒家思想。他所著的《大学》《孝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子对品德有这样的论述:人们要使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感受。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经常为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撒谎。殊不知,内心的想法会通过一言一行体现出来,被别人察觉。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内心真诚,人的身体也就会变得更健康,更舒畅,所以“心广体胖”这一成语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
心广体胖实际上是在讲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人的内心如果宽广,身体就会自然呈现出舒泰的样子,这就是心宽体胖。和我们现在常说的“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相似的道理,都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会影响外表形象,因此,一个人要重视内心修养,重视进德修业,这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导向。但是,我们今天在用这个词的时候,常常会指一个人内心没有什么忧愁,是乐天派,因此就能吃能睡,以至于发胖,这就是曲解了成语的本义了。因为做乐天派虽然也很好,但却缺少了古人那种砥砺自己,随时随地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气概,变得过于世俗了。
“心广体胖”也说成“心宽体胖”。需要注意“胖”字在这里并不读作pàng,而是读作pán。当读作pàng时,表示“发胖”的意思,也就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变胖”,当读作pán时,则表示“舒泰”的含义,与前面的“宽”字或“广”字相对应。
历史的典故14
典源出处《战国策 ·韩策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 《史记·苏秦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鸡口虽小,是进食的,牛后虽大,是排泄粪便的; 所以苏秦对韩宣王说“宁做鸡口,不做牛后。”后以此典借指宁位小而尊,胜过位高而受人支配。
用典形式
【牛后】 唐 ·元稹:“那能作牛后,更拟助鸿基。”
【牛后人】 宋·黄庭坚:“听它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
【作牛后】 宋·苏轼:“况瞋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后。”
【宁为鸡口】 宋·陈师道:“宁为鸡口官无小,欲试牛刀久要新。”
【鸡口牛后】 宋·陈师道:“固知鸡口羞牛后,不待鸣群已可惊。”
历史的'典故15
塞翁失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塞翁失马
典出《淮南子·人间训》。
讲述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他的马带领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吗?”经过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唯独只有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 ,(没有被征去战场),父子俩保全了性命。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后来衍生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