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

时间:2022-05-30 16:35:46 文化 我要投稿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范文集锦8篇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文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

  1、 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 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 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 篇3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主题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北京胡同》摄影集中只有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那张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用投影仪放映)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明确:是写胡同文化。因为第1——4段写北京及胡同特点,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义后,第6——12段全是写胡同文化的特点。)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发展趋势作判断的句子。(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对一段的思想要旨进行提炼,然后在段落中找出关键句子,或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进行概括。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是说明北京的胡同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这三段是写胡同的特点。

  (思考题:为什么先写北京城和胡同的特点?明确:写北京城特点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点和环境又是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说明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既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点明了胡同文化的含义,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爱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处世态度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侧重写安分守己。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侧重写逆来顺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总结全文。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

  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胡同文化的特点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告别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胡同文化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来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各个特点的态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1,思考题:胡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对它的态度?

  (明确: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如果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我们就可知道,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不仅有局外人的调侃,还有对这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强烈的不满、气愤和批评。

  2,思考:“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除了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这样写还有什吗?(明确:深层含义“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引用北京人的口语来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满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3,思考:“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明确: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旧的胡同房子后面是崭新的高楼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4,思考:“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这些话?(明确: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我们联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他们自己讲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而委婉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中为什么用了十三个引号?(明确: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而且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连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透过语言文字标点看相关联的生活现象,我们就可知道,胡同里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礼数”所迫的,这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只顾自己。所以,在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显然是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三,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不同感情。

  1,读“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对胡同的感情的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2,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说说作者对对胡同文化这的感情。

  (明确:因为这句话中“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判断,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所以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对胡同文化的感情是: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理智但委婉地劝人们告别。)

  3.思考:作者在文中对“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和“置身事外、逆来顺受”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在语言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前者是调侃嘲讽,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思想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来顺受大加挞伐,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和使用引号来调侃。那为什么又含嘲讽意味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社会发展了,信息时代了,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国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气愤、批评。用贬义词和反语来讽刺。)

  四、归纳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别。

  五、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展开争论后再明确)

  联系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告别放弃那些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

  板书

  品味语言结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联系写作背景

  通过语用联想

  注意标点符号

  体会感情: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嘲讽、不满气愤

  写作意图:委婉劝告告别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难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和主要内容:

  ●导语: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让我们翻开课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文本探讨:

  1、北京胡同的特点:

  寻找出课文中叙述、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

  【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俗】胡同的取名,有各种。

  【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正(方正,整齐);俗(通俗,普通);多(无以计数);静(没有喧哗)。

  2、胡同文化的内涵:

  先找出点明胡同与文化内在联系的关键句子——

  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快。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式。

  由此得出结论——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和言行举止完全可以诠释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北京人的特点入手,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北京人特点的词句——

  【守旧】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一住住几十年……

  【封闭】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知足】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本分】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实际上,作者在课文中,已经十分精辟地圈定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守旧】【封闭】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知足】【本分】

  3、语言特点赏析: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

  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具体特点是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第2自然段对胡同名字的谈论,看似信手拈来,却很典型,具体而实在,除了口语化,还有字里行间的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倘若将这些通俗朴素的话语再往深处想想,甚至还可以从中省悟出北京人平静、随和的心态(不就是个地名吗?好记就行,实在不雅,改个谐音,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特意去命名)。

  第8自然段中的“嘿”,第11自然段中的那段对话,将北京市民自我陶醉,易于满足和明哲保身的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4、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又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是一辈子当顺民的心态。

  再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最后说:再见吧,胡同!

  从这些话中,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复杂”二字呢?

  一是不舍。不舍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怀旧——生活在北京大半辈子,胡同文化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已经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也非常习惯了。②喜欢胡同文化的精华——作者认同、留恋,甚至推崇胡同文化中的一些精华,譬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愿意看到它们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舍。不得不舍的原因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终究是消极的,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在衰败,没落,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所以,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却又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点伤感。不过,我们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见吧,胡同!”已经不难体会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点不舍的复杂感情,应该只是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华可以传承下来吧。

  ●拓展研究(略)

  学习研究了胡同文化,是否也可以探究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定义;内涵;形成、发展与传承。

  海派文化和胡同文化……

  ■小结和作业

  1、强调抓住关键词句,准确体会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民间语言,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利用剪报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注重积累。

  4、完成“思考与练习”。

  5、部分同学还可以利用随笔,撰写探究胡同文化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的小论文。

  ■教学补充资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年教授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后改名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胡同:hú tòng巷,小的街道。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难,不轻易。形容留恋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出典】《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示例】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辞海》对“文化”的释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互联网“百度百科”对“文化”的简述(选编):

  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如华夏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胡同文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

  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点

  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

  (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

  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

  (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

  (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内涵

  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

  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

  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

  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

  (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

  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

  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

  (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

  板书: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胡同文化教案 篇6

  授课教师:安师大附中 朱诵玉

  授课地点:芜湖市十二中多媒体教室

  授课对象:芜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听课老师:芜湖市区及三县部分高中教师

  本课性质:芜湖市“点拨——创新”多媒体教学公开演示课

  (说明:借班上课,师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课前,教师步入学 生中,边漫步边和学生低头交谈,作些沟通,以拉近师生距离)

  上 课

  师:早就听说,八班的同学都很聪明活泼,热情大方,我就非常愿意和这样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生笑)但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还要看大家的表现哦,第一册胡同文化。

  (先扬一下,让学生兴奋起来,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气的精神)

  师:在上课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播放《故乡是北京》,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和图画)

  师:听了刚才的歌,你们对北京有什么印象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师: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师: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生4:胡同就是小巷子

  生5:胡同四四方方的。

  师: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师:那是死胡同!(众生笑)

  师:十二中门前这条路是不是胡同?

  生6:是比较宽大的胡同。

  师:芜湖市的北京路呢?

  众生齐答:不是!

  (展示胡同图片,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师: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师:“胡同文化”是哪个阶级的文化?

  生7:市民阶级。

  师:哪里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师:北京什么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里的市民。

  师:那么胡同文化就是——?

  众生齐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种文化。

  师:对!课文第5段也说到什么是胡同文化

  (教师示意学生看课文第五段)

  师:在了解“胡同文化”前,我们先来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位前后位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几分钟讨论后)

  生10:胡同很多!

  生11:胡同有宽有窄!

  生12: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很安静。

  生13: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

  师:你是从课文第2段发现的,是吧?

  生13:是的!

  师:那么请你说说第2段都提到了胡同的哪些名称,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册胡同文化》。(生13读)

  师:很好,请坐。(面对所有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很多胡同的名称,请你们说说,这些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众生思考,半晌无人回答)

  师:我现在把这些胡同改改名字,把皮库胡同改成皇家胡同,把狗尾巴胡同改成凤凰美食街,请大家比较一下改过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生14:改过的名字显得很高贵。

  师:那么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带有市民气息!

  师:(赞赏地):很好!改过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显得——

  众生齐答:通俗!

  师:北京的胡同还有其他特点吗?

  (众生思考,无人作答)

  师:其实课文第1段也说到了胡同。请大家看课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胡同的特点。

  生15: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师:很好!胡同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归纳一下胡同的特点。(展示板书)

  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几分钟后)

  生16:胡同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生17: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生19: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还有没有?

  生20:北京人讲究“处街坊”。

  师:(面对全体同学)大家对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21:他(生20)说得不对,我认为第7段主要讲的是北京人不喜欢交往。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21:说不出来,反正我认为是这样!

  师:是一种感觉!

  生21:嗯!

  师:其他同学赞同哪一位同学的看法?

  (众生议论,没有结果)

  师:那我们来做个添字游戏,怎么样?(众生欣然)请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这一句前的某一句开头加一个“虽然”,改变其他句子的标点,使之变成转折复句。

  (一会儿后)

  生22:应在“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一句开头加!

  师:(对众生)大家同意吗?

  众生:同意!

  师:好!那么,转折复句强调哪一部分?

  众生:后半句!

  师:那么本段重点应是——

  众生:强调“平常日子,过往不多”。

  师:很好,其实本段还有两个词“除了”、“此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比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说的还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点。

  (总结胡同居民特点,展示板书)

  师: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众生:封闭的文化!

  师:对!这种封闭的文化的精义是——

  众生:忍!

  师: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众生交流、讨论)

  生23:批判的态度!

  师:你怎么看出的?

  生23:从第6段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来!

  师: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23:“封闭”就是不好的词!

  师:很好!“封闭”从感情色彩看是贬义词,作者用了这个词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态度。文中还有类似的词吗?

  (众生寻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说得好!那么作者对胡同文化仅仅持批判态度吗?

  生25:还有伤感!文章最后3段明显地表现了作者这种情绪!

  师: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现在看到胡同在一天天衰败,自然会有一种伤感情绪。可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应是批判中又带有伤感留恋。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所学的内容。

胡同文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过程:

  1.导语: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A绘画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3.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④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⑤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在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请看下面两段文字。展示)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杜威

  ⑦.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⑧.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⑨.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为了正确把握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情感,请继续听录音)

  ⑩.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

  提问:“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⑿.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⒀.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一学生举例,一学生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⒁.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胡同文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三、小结

  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四、作业

  继续深入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二、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三、小结

  本文让我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了解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范文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胡同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06-10

胡同文化教案06-10

【精】胡同文化教案03-15

胡同文化教案【荐】03-24

【热】胡同文化教案07-13

【精选】胡同文化教案3篇08-31

胡同文化教案五篇08-15

胡同文化教案六篇07-31

精选胡同文化教案4篇08-09

胡同文化教案7篇08-1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范文集锦8篇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文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

  1、 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 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 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 篇3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主题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北京胡同》摄影集中只有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那张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用投影仪放映)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明确:是写胡同文化。因为第1——4段写北京及胡同特点,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义后,第6——12段全是写胡同文化的特点。)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发展趋势作判断的句子。(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对一段的思想要旨进行提炼,然后在段落中找出关键句子,或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进行概括。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是说明北京的胡同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这三段是写胡同的特点。

  (思考题:为什么先写北京城和胡同的特点?明确:写北京城特点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点和环境又是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说明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既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点明了胡同文化的含义,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爱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处世态度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侧重写安分守己。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侧重写逆来顺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总结全文。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

  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胡同文化的特点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告别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胡同文化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来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各个特点的态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1,思考题:胡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对它的态度?

  (明确: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如果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我们就可知道,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不仅有局外人的调侃,还有对这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强烈的不满、气愤和批评。

  2,思考:“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除了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这样写还有什吗?(明确:深层含义“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引用北京人的口语来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满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3,思考:“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明确: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旧的胡同房子后面是崭新的高楼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4,思考:“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这些话?(明确: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我们联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他们自己讲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而委婉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中为什么用了十三个引号?(明确: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而且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连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透过语言文字标点看相关联的生活现象,我们就可知道,胡同里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礼数”所迫的,这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只顾自己。所以,在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显然是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三,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不同感情。

  1,读“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对胡同的感情的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2,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说说作者对对胡同文化这的感情。

  (明确:因为这句话中“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判断,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所以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对胡同文化的感情是: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理智但委婉地劝人们告别。)

  3.思考:作者在文中对“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和“置身事外、逆来顺受”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在语言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前者是调侃嘲讽,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思想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来顺受大加挞伐,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和使用引号来调侃。那为什么又含嘲讽意味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社会发展了,信息时代了,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国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气愤、批评。用贬义词和反语来讽刺。)

  四、归纳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别。

  五、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展开争论后再明确)

  联系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告别放弃那些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

  板书

  品味语言结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联系写作背景

  通过语用联想

  注意标点符号

  体会感情: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嘲讽、不满气愤

  写作意图:委婉劝告告别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难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和主要内容:

  ●导语: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让我们翻开课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文本探讨:

  1、北京胡同的特点:

  寻找出课文中叙述、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

  【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俗】胡同的取名,有各种。

  【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正(方正,整齐);俗(通俗,普通);多(无以计数);静(没有喧哗)。

  2、胡同文化的内涵:

  先找出点明胡同与文化内在联系的关键句子——

  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快。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式。

  由此得出结论——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和言行举止完全可以诠释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北京人的特点入手,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北京人特点的词句——

  【守旧】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一住住几十年……

  【封闭】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知足】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本分】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实际上,作者在课文中,已经十分精辟地圈定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守旧】【封闭】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知足】【本分】

  3、语言特点赏析: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

  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具体特点是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第2自然段对胡同名字的谈论,看似信手拈来,却很典型,具体而实在,除了口语化,还有字里行间的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倘若将这些通俗朴素的话语再往深处想想,甚至还可以从中省悟出北京人平静、随和的心态(不就是个地名吗?好记就行,实在不雅,改个谐音,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特意去命名)。

  第8自然段中的“嘿”,第11自然段中的那段对话,将北京市民自我陶醉,易于满足和明哲保身的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4、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又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是一辈子当顺民的心态。

  再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最后说:再见吧,胡同!

  从这些话中,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复杂”二字呢?

  一是不舍。不舍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怀旧——生活在北京大半辈子,胡同文化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已经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也非常习惯了。②喜欢胡同文化的精华——作者认同、留恋,甚至推崇胡同文化中的一些精华,譬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愿意看到它们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舍。不得不舍的原因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终究是消极的,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在衰败,没落,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所以,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却又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点伤感。不过,我们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见吧,胡同!”已经不难体会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点不舍的复杂感情,应该只是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华可以传承下来吧。

  ●拓展研究(略)

  学习研究了胡同文化,是否也可以探究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定义;内涵;形成、发展与传承。

  海派文化和胡同文化……

  ■小结和作业

  1、强调抓住关键词句,准确体会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民间语言,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利用剪报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注重积累。

  4、完成“思考与练习”。

  5、部分同学还可以利用随笔,撰写探究胡同文化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的小论文。

  ■教学补充资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年教授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后改名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胡同:hú tòng巷,小的街道。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难,不轻易。形容留恋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出典】《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示例】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辞海》对“文化”的释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互联网“百度百科”对“文化”的简述(选编):

  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如华夏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胡同文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

  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点

  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

  (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

  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

  (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

  (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内涵

  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

  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

  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

  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

  (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

  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

  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

  (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

  板书: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胡同文化教案 篇6

  授课教师:安师大附中 朱诵玉

  授课地点:芜湖市十二中多媒体教室

  授课对象:芜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听课老师:芜湖市区及三县部分高中教师

  本课性质:芜湖市“点拨——创新”多媒体教学公开演示课

  (说明:借班上课,师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课前,教师步入学 生中,边漫步边和学生低头交谈,作些沟通,以拉近师生距离)

  上 课

  师:早就听说,八班的同学都很聪明活泼,热情大方,我就非常愿意和这样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生笑)但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还要看大家的表现哦,第一册胡同文化。

  (先扬一下,让学生兴奋起来,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气的精神)

  师:在上课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播放《故乡是北京》,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和图画)

  师:听了刚才的歌,你们对北京有什么印象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师: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师: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生4:胡同就是小巷子

  生5:胡同四四方方的。

  师: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师:那是死胡同!(众生笑)

  师:十二中门前这条路是不是胡同?

  生6:是比较宽大的胡同。

  师:芜湖市的北京路呢?

  众生齐答:不是!

  (展示胡同图片,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师: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师:“胡同文化”是哪个阶级的文化?

  生7:市民阶级。

  师:哪里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师:北京什么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里的市民。

  师:那么胡同文化就是——?

  众生齐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种文化。

  师:对!课文第5段也说到什么是胡同文化

  (教师示意学生看课文第五段)

  师:在了解“胡同文化”前,我们先来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位前后位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几分钟讨论后)

  生10:胡同很多!

  生11:胡同有宽有窄!

  生12: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很安静。

  生13: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

  师:你是从课文第2段发现的,是吧?

  生13:是的!

  师:那么请你说说第2段都提到了胡同的哪些名称,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册胡同文化》。(生13读)

  师:很好,请坐。(面对所有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很多胡同的名称,请你们说说,这些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众生思考,半晌无人回答)

  师:我现在把这些胡同改改名字,把皮库胡同改成皇家胡同,把狗尾巴胡同改成凤凰美食街,请大家比较一下改过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生14:改过的名字显得很高贵。

  师:那么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带有市民气息!

  师:(赞赏地):很好!改过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显得——

  众生齐答:通俗!

  师:北京的胡同还有其他特点吗?

  (众生思考,无人作答)

  师:其实课文第1段也说到了胡同。请大家看课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胡同的特点。

  生15: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师:很好!胡同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归纳一下胡同的特点。(展示板书)

  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几分钟后)

  生16:胡同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生17: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生19: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还有没有?

  生20:北京人讲究“处街坊”。

  师:(面对全体同学)大家对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21:他(生20)说得不对,我认为第7段主要讲的是北京人不喜欢交往。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21:说不出来,反正我认为是这样!

  师:是一种感觉!

  生21:嗯!

  师:其他同学赞同哪一位同学的看法?

  (众生议论,没有结果)

  师:那我们来做个添字游戏,怎么样?(众生欣然)请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这一句前的某一句开头加一个“虽然”,改变其他句子的标点,使之变成转折复句。

  (一会儿后)

  生22:应在“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一句开头加!

  师:(对众生)大家同意吗?

  众生:同意!

  师:好!那么,转折复句强调哪一部分?

  众生:后半句!

  师:那么本段重点应是——

  众生:强调“平常日子,过往不多”。

  师:很好,其实本段还有两个词“除了”、“此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比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说的还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点。

  (总结胡同居民特点,展示板书)

  师: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众生:封闭的文化!

  师:对!这种封闭的文化的精义是——

  众生:忍!

  师: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众生交流、讨论)

  生23:批判的态度!

  师:你怎么看出的?

  生23:从第6段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来!

  师: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23:“封闭”就是不好的词!

  师:很好!“封闭”从感情色彩看是贬义词,作者用了这个词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态度。文中还有类似的词吗?

  (众生寻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说得好!那么作者对胡同文化仅仅持批判态度吗?

  生25:还有伤感!文章最后3段明显地表现了作者这种情绪!

  师: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现在看到胡同在一天天衰败,自然会有一种伤感情绪。可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应是批判中又带有伤感留恋。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所学的内容。

胡同文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过程:

  1.导语: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A绘画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3.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④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⑤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在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请看下面两段文字。展示)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杜威

  ⑦.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⑧.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⑨.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为了正确把握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情感,请继续听录音)

  ⑩.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

  提问:“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⑿.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⒀.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一学生举例,一学生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⒁.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胡同文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三、小结

  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四、作业

  继续深入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二、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三、小结

  本文让我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了解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