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
一、构建历史教学资源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重新构建历史教学资源,且应保证历史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
第一,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网络的健全和现代社会的连接,促使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能够找到,无论是图片信息还是文字信息。利用网络来寻找历史教学资源,是可行性较高的措施,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
第二,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不要一味的将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历史时间上,应保证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比较感兴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由于目前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更好展现,不要让学生认为,历史教学资源是被硬插进来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挖掘隐性历史知识
一般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虽有表述,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不能总是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适当的有所突破,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隐性历史知识要比显性历史知识更具说服力。部分情况下,隐性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可以阶段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第一,起始阶段的隐性知识挖掘,应集中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透露一些比较隐晦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找资料,或者是每一节课都讲解一些隐性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保证下一节课学生还想继续听故事。
第二,隐性知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应与学生共同联手来查找知识,教师须将隐性知识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完成固有知识的教学工作。
第三,在隐性知识挖掘习惯后,学生会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想知道的内容。但初中学生的手段毕竟有限,因此他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在客观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历史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教师可与班主任交流,在自习课时间或者是其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历史题材影片的观看,并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第二,参观历史纪念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比较表面化,即便有图片和数据,依然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枯燥、无聊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参观历史纪念馆,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带领学生去接触各种有质的东西,让学生深刻的牢记历史。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需进一步努力,应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开辟较多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本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展开研究,从目前的教学行为来看,多数教师的行为还是比较符合现阶段要求的,并且能够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完成较多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行为,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方法,从而与学生深入交流,健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2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没有办法保证课堂效率。如何才能解决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低的问题,是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起来。因此,本文主要对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努力改变教学现状,保证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对策
初中阶段,历史科目所占的比重不及语文、数学等学科的重要,这让教师和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和热情降低不少,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有所下降。为了解决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就对其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提出自己的意见。
1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抛开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变幻教学的花样,多利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加以诠释,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活动和小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清历史知识存在的关系,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纪念馆或者是革命圣地进行学习,通过实物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的学习更加立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进行课外拓展的学习和讨论,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而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可以注重对历史的年限、事件之间的联系等关系的梳理,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例如,在学习世界史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这段历史的主线也就是让学生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也就是革命的背景、领导阶级、革命任务以及最后的革命意义等等,而在这个基础之上,除了要让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内容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这一段历史内容,然后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典型的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体会,并且让学生可以组成讨论的小组对这一历史内容进行讨论,最后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习的权利放宽给学生们,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方向和掌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看学生们的方向是否准确无误,一直到最后能够让学生有正确的理解思路为止。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可以从中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方法,渐渐掌握学习历史的技巧。
3利用课本插图,加强学生记忆
现在的教材上有很多插图,这里的插图基本上都是和历史事件有关联的,不是单单就这样存在的,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上的插图,帮助学生把历史事件内容与插图上的内容结合在一块,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方便的理解插图与历史事件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对事件的讲解上了,而对于课本上的插图并没有加以利用,这样就浪费了插图的价值,学生们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枯燥无味,有些抽象的内容还有可能无法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能够把插图加以利用的'话,有图像进行刺激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掌握,相互连贯的学习还能保证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非常大的效果。
4进行专题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强调了知识复习的重要性,而每一个年份发生的事情可能比较零散,复习起来也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而这样虽然当时的记忆效果比较好,但是,学生忘记的也比较快,不够连贯。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学科复习的时候,可以利用专题复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时间、时间、年代、人物等不同专题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重新梳理一遍知识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有些同学为了更加方便自己的记忆,会制作一个方便记忆的卡片或者是表格,这样的记忆方法在其他学科上也是可以应用的,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有更大的收获。
5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历史事件都是离我们有非常长的时间,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事件发展背景不同,与我们现在的事件解决方法有着非常大的差别,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的热情度也不会非常高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全方面的感受到历史事件始末。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影像资料以及图片,提升学生的视觉效果,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还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学生可能对长征的具体路线、路途中所历经多少磨难没有特别大的概念,了解不到长征的艰难情况,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长征》这一电视中的片段,然后给学生展示出长征的路线图,结合地理知识和季节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事件的艰辛程度,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通过直观的学习,更加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总之,教师需要改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这还需要学校和学生多进行配合,只要不断丰富课堂的授课形式,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了解我国以及世界的变化,以古思今,对现在的行为有指导的作用。学校还应该合理的设置历史学科的考察方法,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笔试考核,还应该灵活的让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素质可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课改前沿,2013,(11).
[2]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6).
[3]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3
摘要: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改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应用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习惯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之历史知识语言表述的单调性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这并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教学实际,合理应用情境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提高历史课堂的生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图文、影音等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例如在《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巴黎这个城市的存在,但是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如果不应用多媒体很难让学生了解到巴黎的艺术性。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首先,展示出巴黎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并以此引导学生自习观察,从而导入新课改学习。而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地图感知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欧洲西部行政区域图、巴黎城市地图以及西欧气候图来了解到巴黎的位置和气候特点。然后再创设巴黎街头篇、风景篇的多媒体情境,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入手感受巴黎的艺术性,从而完成教学。从中能够看出,通过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够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巴黎,还能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要灵活、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这样才能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生动性。
二、创设故事情境,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
历史本身就是由故事组成,但是长久以来,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比较枯燥、无味。为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有趣的历史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唐的盛衰》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述两个故事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第一个故事是唐太宗与太子间的一番对话。唐太宗:你知道舟是如何运行的吗?太子:不知道。唐太宗:隋灭亡之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不久将做君主,岂能不畏惧!在这个故事讲述完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能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吗?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第二个故事是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故事,有一次,魏征当着众多大臣的面与唐太宗争执,一点面子也没给唐太宗,唐太宗退朝后来到后宫,来看唐太宗与太后的对话但是冷静下来后,唐太宗但还是采纳了魏征的意见。这时继续提问学生为什么唐太宗又接收魏征的意见了呢?之后,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关唐朝科举、国家政策都有关的故事,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感受到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从而真正理解唐朝之所以兴盛的根本原因。显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渲染课堂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选择能够融入故事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鉴证,也是回顾过去的重要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活跃学生思维,促使积极、主动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历史内容。例如在《印度的觉醒》一节中,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展示出甘地的照片,并提问学生这是谁?在学生完成回答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甘地是领导印度人民觉醒的领袖人物,那么印度人民为什么要觉醒?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在新课学习中还可以边出示有关图片,边提问学生以引导学生逐步投入到学习中。如出示一队大象拖着一个火车头到达印度中部和印度工人在铺电缆图片资料,提问学生:这组图片说明了当时印度的.觉醒的哪个原因?出示生活在印度的英国人与他们的印度仆人和英国人与她的印度仆人的图片,提问学生:这组图片说明了当时印度觉醒的那个原因?从中能够看出通过不断的创设问题,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真正激活学生思维。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能够增强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以彻底改变传统历史课堂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是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体系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新课改深入推行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xx.
[2]晋凯.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的教学准备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xx.
[3]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xx,26:167.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4
一、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历史老师方面的问题
就历史老师而言,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框框条条来教学的,对于中考有要求的则大笔墨的进行描述,对于不在考纲之内的则完全不予考虑,这就给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造成零散的错觉,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不清楚,只能对历史进行片面的断章取义,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历史学习。而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至于语数英处于次要的地位,不受到重视,历史老师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历史老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像语数英那样完全投入自身的精力,总觉得反正历史不是中考的目标,只是进行等级考试,就在心态上比较放松,往往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的新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初中,语数英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为其他科目不是中考考察的'科目,往往只要通过了等级考试,就可高枕无忧,所以对于这些科目并没有多加用心,尤其是对于历史而言还是开卷考试,只要在考试前将书看一遍就可过关,因此学生并不把历史的学习放在心上。此外,由于语数英老师布置了比较多的作业,有些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就会在其他课上进行主课的学习,比如说历史,这样就给历史的学习设置了障碍。此外,历史老师无聊的言论和腔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往往在历史课堂上开小差,睡觉等,这都是不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的。
二、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2.1历史老师方面
要想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首先就要从历史老师身上抓起。在历史课之前,历史老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只是将历史课本进行简单的梳理,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同时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两个有趣的和本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在进行历史课的教授过程中,历史老师要掌握良好的授课技能,做到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要让班级每个学生听到你的声音,不能让自己的讲课成了学生的催眠曲。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只关注与自己的,只一味的谈天说地,还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可以进行问题的提问或者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老师再进行分析和讲解,这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在第一时间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节课内容的掌握。同时在历史课堂之上,历史老师要有魄力,要镇得住学生,这样才可以保证课堂纪律的稳定。有时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以杀鸡儆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畏惧。在历史课后,历史老师也要布置适当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巩固,在晚自习的时候,可以常到班级和学生进行交流,增加学生对历史老师的认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2学生方面
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学生作为事件的主人翁当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历史课之前,学生可以先预习一下将要上课的内容,做到一个大概的了解,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针对整篇的内容进行思考,自己进行问题的提问,实在不懂的话,可以在历史课上举手问老师,历史老师必定会对你的问题进行回答,由于这个问题你已经思考过了,所以经过历史老师的点拨,马上就能够心领神会,并且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历史课上,学生要做到专心致志的学习历史知识,切不可因为历史不是主科就在心态意识上有所放松,更不可以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既是对历史老师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历史学习的亵渎。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学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对历史老师的教授进行问题的提问以此来加深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此外,在历史课堂之上,学生也要遵守基本的课堂纪律,切不可因为自己的缘故而打乱了历史老师讲课的思路,因此不要做与历史课无关的事情。在历史课后,学生要完成历史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果还有余力的话,还可以找几本课外的历史读物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让自己的历史修养得到了提高,一举多得。
三、小结
综上所诉,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就要从当前历史课堂的现状出发,抓住历史老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分别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从而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5
一、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基础的学科,主要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中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概念及历史线索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由于这门课程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再加上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学习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由此道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非常严厉、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兴趣盎然,而学生则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局面,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则强调,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贞观之治”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不是教师一上来就开始为学生讲述这节内容,而是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贞观之治”吗?有哪个同学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是哪个朝代出现的?是由谁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同学提出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使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看过的电视剧或者读的一些历史名著,为大家讲述了“贞观之治”提出的背景等,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看看课本教材是怎样描述的,在这种氛围中,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围绕着课文教材来授课,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觉得特别单调、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则强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改变教学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多媒体情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以“丝绸之路”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这时期的学生求知欲比较强等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通过一幅幅画面的展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不但对“丝绸之路”有了详细的了解,而且对丝绸之路给我们后代带来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有了深刻的体会。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3.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主导着整个课堂,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而学生也习惯了被动地听课、记笔记、做作业等,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则强调,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课本里穿插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例子来讲述,而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没有什么解释的知识点,可以选择有趣味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去讲解,让学生感觉到有趣,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巧设疑问的方式来进行,不但可以以疑激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造纸术”为例,我们都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在哪儿写字?西汉就发明了造纸术,为什么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又要改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目标,而且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了解决,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综上所述,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我们从努力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教学以及巧设疑问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希望我的论述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黄亦婵.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下),20xx(3).
[2]杨俊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J].新课程(中学),20xx(10).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6
【摘要】历史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整个初中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初中的历史教学也吸取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寻求更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进行史料知识的补充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益举措。立足于教学实例,首先指出了初中历史补充史料知识的必要性,然后为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时事政治进行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知识; 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播开来,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开始丰富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史料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引起了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阻碍,因此,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还需要师生合作互动,不断摸索,积累成功经验,然后大力推广,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更有效的实现。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知识的必要性
(一)扩充历史教材知识。我们知道,初中历史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的有限的,它更重视的是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一经编制完成,就会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固定性,即使修订也只是增加一些图片或案例,空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将大段的史料知识编入教材。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历史的考题所呈现的背景材料基本上很多的史料知识,这些材料学生在课本上基本不会见到,如果教师不在平常进行必要的补充,学生在考试时可能会不懂得用什么知识答题。另外,由于历史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好多学生对于历史上一些政策或者习俗可能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将补充必要的史料知识,就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会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历史事实,它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利用知识来明白一些道理,进而能够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史料知识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见解,促进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本上把重点历史知识的传授上,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对于史料知识则涉及较少。这样的方式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史料知识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促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和思考,进而增强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教师角色。新课改的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将史料知识引入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走出这个怪圈,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解放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师生角色的共同转变。
(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大都习惯了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对于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则不太擅长,这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史料知识的引用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历史的了解,还可以了解一些多元化的学术观点,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开发,进而进一步形成学生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知识的应用对策
(一)增加对史料知识的关注。史料知识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丰富性,教师应该增加对史料知识的关注。将史料知识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借助一些新的网络工具,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实时的了解一些史料知识,将每天进行史料知识的积累成为一种习惯。历史是我们了解自己的重要工具而且它是一个既定的事物,基本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学生养成每天阅读和积累的习惯,才会不断的升华历史中蕴含的价值,从而为教师在课堂进行讲解时奠定一定的基础,并进一步带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举例来说,在讲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骨复原像、山顶洞人头骨复原像和现代人头像,然后对其外秒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区别与联系。
(二)增加对史料知识的讨论。由于初中的学习较为紧张,因而一些教师不愿意花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一些探究式的讨论,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其实,如果让学生进行一些史料知识的讨论,对于学生的学习的提高更有效果。另外,史料知识是活生生的社会实例,如果仅仅像记忆知识点一样的死记硬背地进行积累,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不大。史料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历史敏锐性进行培养,学生只有通过激烈的讨论和交流,才能将史料知识中内含的知识进行内化。举例来说,在讲解有关“代议制”的知识时,为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英国议会、内阁首相以及英国女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分组扮演内阁首相、英国女王以及众议员等角色,让他们根据对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决定的合法性等进行探讨,在扮演中体会各人物的权利以及权力界限,讲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应用。
(三)增加对史料知识的课堂应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是,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读一些史料知识进行引用,作为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解秦代的'焚书坑儒事件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必要的了解,并且了解相关的实例,同时可以与我国当代的“科教兴国”战略进行对比,教师可以通过正反的对比是学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和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意义。
(四)突出对史料知识学习主体的认识。教师应该改变应试教育下的教师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进行史料知识的教学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在讲解有关科举取士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对一些科举取士的案例进行举例和讲解,一来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二来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共享资源。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引入史料知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积极性的高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虽然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对于时事政治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随着成功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失败经验的不断总结,它必然会对初中历史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艳.史料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2016,(09):73.
[2]陶媛.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考与建议[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李现丽.史料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才智,2012,(29):61.
[4]郑丽霞.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5]谢艺明.史料教学中发展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7
一、转变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的规律表明,学生要想学到知识,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古人云“亲其师,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学习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深厚爱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内容,可以涉及当前的时事新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亲,为历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此外,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处处模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从而从内心敬佩教师,尊重教师,也为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增强内在的`动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知识和思想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开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预习。这不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搜集和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自主探究活动中,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和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的知识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努力发掘学生潜能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第一,小组搭配要合理。教师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师要适时点拨和调控。教师要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重视自己,逐渐产生消极思想,成绩呈现下滑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和技巧
课堂是学生举疑解难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方法和习惯很重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学生,关键在于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了解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师也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应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应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个性,最为关键的要适应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也要放下身段,让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产生默契,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神态中读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从教师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营造默契的教学氛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它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娴熟自如,思维灵活、敏捷。
(三)创设辩论的学习环境
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辩论,不但能有效复习旧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讨论历史问题,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就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先让学生自主借助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效果好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它以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周瑜、诸葛亮,一一呈现给学生,这些人物神态各异各具魅力,学生通过重温这些鲜明的历史人物,联想到了三顾茅屋”“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片段,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观赏中体会到了历史的乐趣。当然,有效的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现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感性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认真观察,从而发现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8
1.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构建学习内容,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中,把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农作物、房屋、水井、纺轮等一系列相关图片打乱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将与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的图片归纳在一起,并介绍这一时期居民的详细生活情况;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点击拉动图片的功能,将图片进行拉大(缩小),以便解说时让其他同学看得更仔细、了解得更准确。在历史课堂教学分析史料的时候,PPT等传统多媒体课件的局限性,总是老师带着学生读史料,老师的思维主导着学生。但运用电子白板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状况,老师展示史料后,让学生上台用电子笔画出其中的关键字句,并说明为什么,反映了什么信息。还可以多次让多名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标示每个人的不同理解,综合判定谁对谁错。这样扭转了以往只有老师自己演示关键字句、演示自己思维的现象,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真正使“历史课的学生”变为“学生的历史课”。
2.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既要重视认知领域教学方法的运用,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恰当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情感的熏陶。在《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运用电子白板中拖动图片,画路线、圈关键地点、放大镜等功能增强学生的地理概念;电子白板还可以通过动作显隐优化教学内容的先后呈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这些细节之处的巧妙设计往往都能使教学思路柳暗花明,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使一节单一的历史课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巧用电子白板,创设互动课堂,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来源于学生活动,电子白板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电子白板的互动,有机交织在一起。学生经过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加强了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时,将中美关系的演变(晚清—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画成年代轴,让学生将文本框(美国对中国不同时期的政策)拖到轴线上对应的时间点。课堂小结时,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画成一棵树分画四个树枝(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让学生将对应的果实(万隆会议、跨洋握手、香港回归、上海世博会等外交成就图片)放在相应的树枝上。在学习“秦皇汉武统一措施”时,采取“连连看”游戏活动进行连线;采用“哪里不会点哪里的点点看”的活动方式自主选择学习探究内容。恰当地设计好电子白板的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方式分层次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参与,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媒介都是服务于教学的,恰当、有效的方式和媒介才是有价值的。为了教学,我们可以尝试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更为主动,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其真正的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种种不足之处,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作用,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9
教育是我国目前最重视的事业,只有加强对我国人民的素质教育,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初中历史是提高素质文化的重要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历史的发展,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外历史的发展状况,开阔眼界。情境教学应用到初中历史课上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
一、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简单来说,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书本上所讲的内容,进行历史重现,创建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可以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国家重视的德育奠定了基础。以下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
1、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我们都知道,对任何事只要有饱满的热情就能办好,所以初中历史的学习也需要如此。学校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充满热情。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可以认真地学习历史,扎实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对历史这门学科有新的认识,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境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从而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好的印象,所以说,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德育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德育,以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书中的人物或事物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使其更为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记忆,产生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教师要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依据,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情境教学法
通过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了解,如何将其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成为目前历史教学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出了以下几种方案。
1、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历史知识的基础。通过调查得知,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构建和谐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和谐课堂应该如何构建呢?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课时,教师不要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因为教师的表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情,所以,教师要面带笑容地讲课,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好的印象,从而爱上历史这门学科,提高学习效率。
2、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要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书上的图片、文字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基于学生对多媒体的热爱,一定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还可以根据历史知识,用多媒体播放具有代表性的短片,使其历史故事更加形象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教育事业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育部门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法为初中历史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历史这门学科不再枯燥、乏味,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新的认识,增加爱国情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成绩,提高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效率,把初中的历史教育推向了高潮。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0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一味地讲授新知识会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动脑思考问题,然后相互交流,或者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只有主动去学习了,才会高效学习,自己去把握问题、掌握知识。
二、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
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一门学科的教师而不喜欢这门学科,这是不对的。但是,带有教师不良情绪的课堂,是达不到高效的。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对学生热情,教学充满激情、充满感情,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被带动起来,对课堂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对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有帮助。
三、保护“弱势”学生
“弱势”学生是指对文化学科学习能力不强,理解能力偏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心里有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自尊心较强,对于成绩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这些学生,尽量避免做伤害他们自尊的事,也不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教训他们,应该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教师可以私下了解学生情况,逐个分析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几个人为一组,探讨一个课题,并制定方案,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个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团队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增进友谊,还可以使其发散思维,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更加丰富、更高效。
五、当堂复习
一节很有趣的课不能只“热闹一下”就结束了,最重要的是看这节课是否真的高效。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进行当堂复习。也就是说,把当堂所讲的所有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提问,让学生作答,以此来判断课堂是否真的高效。
六、质疑交流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发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然后通过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肯定会提高。
七、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遵循个体差异原则,才能提高教学水平。而要想面对全体学生,就应该因材施教,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下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课堂效率,并以新的方式教学,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盲目传授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应该教方法。课堂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学生上课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还为了自己的发展,高效课堂应该权衡活动和知识的关系。有趣的课堂不一定是好的,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并能及时掌握知识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基础,无法谈创新。高效课堂的创建,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1
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授课内容,运用历史故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历史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既能达到授课目的,又加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遵循课改要求,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法;实践和反思
爱听故事是大多数初中生的共同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引用符合授课内容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历史故事教学法
历史故事教学法就是将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直接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历史故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第一,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将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尊重历史,又将历史形象化地再现,使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感受历史。第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历史故事的吸引下,学生势必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历史真相,探索历史知识,建构历史观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历史故事教学正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载体。第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符合新课程目标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历史故事教学法正是为践行这样的理念而诞生的,将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最终达到提高学习历史效率的目的。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在教学实际当中的应用
1.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法(1)以对历史故事形象生动的讲解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开课就深深地吸引学生。如讲到“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内容时,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皇权专制统治在这一时期已达到了空前的强化,明朝皇帝也各有特色,教师可以将明朝皇帝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如“明熹宗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朱由检”的故事,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明朝统治的特色形象地教授给学生。(2)带着对历史故事的疑问进入历史新课。如讲到“三国鼎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三国时期的很多故事汇总起来,然后提出“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等问题。2.收集相关历史故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达到预习效果(1)收集相关历史故事。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在下一节课上逐一讲解,从故事中汲取营养,结合故事了解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课堂效果达到理想化。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讲讲关于“人的起源”的神话故事,如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等。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感染,进而将这种感染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体会历史脉搏,加深对历史的理解。(2)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可能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往往没有预习的习惯,但通过对相关历史故事的收集,能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使教学效果明显。3.改编历史故事(1)将历史故事改编成简单的舞台剧鼓励学生积极参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学生能在表演中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处境,穿越时空,缩短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进一步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理解教材内容。(2)将历史故事编成相声或小品学生积极参与改编过程,既要了解历史背景,又要对相声和小品的剧本内容有所了解,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历史的`学习。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突破性。如学到“美国经济的发展”内容时,教师可以借鉴卓别林的幽默来改编故事,诠释美国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端。(3)将历史故事改编成舞蹈或话剧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以历史故事改编的舞蹈或话剧作为上课的契机,也可以让学生借鉴改编的舞蹈和话剧,经再加工后表演,将历史故事形象化、艺术化地再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如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舞蹈《地道战》来讲述抗战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4.结合其他学科学过的历史故事来学习历史(1)如语文学科中学过的四大名著,教师可以结合作品中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起思考、交流和感悟历史故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将学过的四大名著的内容整理成故事,并就故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水浒传》108名好汉为什么要上梁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我们该如何评价?《西游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红楼梦》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让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2)如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学到的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在讲到“蒸汽时代”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牛顿、瓦特等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3)如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学习到的有关马克思的故事,在讲到“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内容时,可以穿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为新课增加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运用历史故事教学的反思
尽管历史故事教学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中还应注意许多问题:1.故事选择要合理。故事选择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要有趣味性。千万不能选择既没有根据又脱离真实的一些野史记载,即使偶尔为了增加趣味性而选择这样的故事,也一定要在讲解之前向学生说明白,否则容易造成历史事实的失真。2.讲故事要注意技巧。同样的故事,有人讲得栩栩如生,有人讲得却枯燥无味。所以,讲故事时,教师应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技巧,用传神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从而进行有效引导,最终提高课堂效率。3.对故事和授课内容孰轻孰重的把握。学习历史知识是重点,历史故事是为历史知识服务的,讲再多的历史故事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识记历史知识。所以,不要让历史故事喧宾夺主,学生听了故事、凑了热闹,但却忘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个“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总之,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同时也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结合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灵活、轻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尽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通过把历史故事融入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轻松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坚持历史故事为历史知识服务等原则。通过巧妙设置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
参考文献:
[1]覃丽燕.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xx.
[2]杨译.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
[3]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xx(6).
[4]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5]庄琼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导学,20xx(28).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2
在生本理念的背景下,不同的学科可依据生本理论,设计、归纳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本模式教学?现以部编初中历史教材《明朝的统治》为例,简要阐述。
一、把教学内容嫁接在“中国龙”身上,让教学内容情境化
生本教育理论中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服务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营造学习氛围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教师通过设定情境,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生动、有趣、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在《明朝的统治》课例中,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了“中国龙”这一概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把它作为自己的象征,把“中国龙”比作历史上的中国,符合学生的认知观念。学生喜欢鲜活、直观、接近生活的知识,历史上的“朝代”是一个枯燥的既定概念,离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中国龙”是一个鲜活的形象,时常出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把教学内容嫁接到“中国龙”身上,可以让历史活起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中国龙”的病症,让教学过程活动化
在生本模式的课堂上,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需要根据“授之以渔”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导入——老师讲授——学生练习——老师小结”的教学结构。生本教学模式提倡“简单导入——抛出问题——小组交流——点拨析疑”的教学结构。1.简单导入。在《明朝的统治》课例中,教师在课前先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导入新课,简单的导入是为了保证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2.抛出问题。简单导入后,教师立即抛出问题:“14世纪中期,中国龙生病了,请问①中国龙出现了哪些病症?②替朱元璋为“中国龙”做手术。③做完手术的中国龙是不是真的健康了?3.小组交流。接下来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材料和图片,小组之间讨论交流问题。学生根据中国龙的病历本,在小组内思考14世纪中期中国存在的问题(元朝灭亡的原因)。接着学生根据中国龙制度上的X光片(元朝的政治制度),发现元朝政治制度上的弊端,并替朱元璋为“中国龙”做手术。做完手术后,小组内再思考手术的效果,中国龙是否恢复了健康?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强化了素养,提升了能力。所以,生本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4.点拨质疑。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质疑,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同学们看待历史问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个点,而应该把这个点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一个面,形成一个整体来看。”
三、以古思今,反思历史上“中国龙”的.健康,让教学成果“今用”化
在本课例的最后,学生通过反思“中国龙”是否健康了,得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趋没落,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的史实。然后再古为今用,将思考对准今日的中国,今日的“中国龙”如何健康成长。学生通过思考,通过交流,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为中华民族复兴青年人应承担的使命,树立起对“中国龙”腾飞、“中国梦”实现的憧憬。在《明朝的统治》这一课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课堂变成了富有生命力、充满艺术性的学术阵地。生本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彻底改变了“学好历史=死记硬背”的传统,彻底改变了落伍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不再听得昏昏欲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明朝的统治》上的生本模式恰恰就起到了唤醒学生的作用,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唤醒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唤醒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教学成果的“今用”化,唤醒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3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必然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不断强调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的体系,相关部门要求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与进步,实现教学实践,努力使得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基本在于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使行为符合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需要。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新的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1.教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应该进行教的反思。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学准备工作方面,教师应该保证历史教学内容的充实,借助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媒体来丰富教材。并且还应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奥妙。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结合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果遇到不合适的环节,要适时地做出调整。在教学后,教师依然要进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课中的优点与不足,扬长避短,来不断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2.学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学的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面进行努力,还应该在学的方面进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种途径,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的进步。第一,对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因为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必然会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才会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在很多学生依然喜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学习效率并不高。老师应该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反思,学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果。第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尝试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能够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教与学的反思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在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反思性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对教的反思与学的反思之外,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程度。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新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在学生反馈方面进行努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开展积极、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补救,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对学生采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落实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获取知识,同时让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2]白桦.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7).
[3]杭华.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xx,(6).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4
【摘要】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有:通过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以便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合理运用“课前提示”,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有:“亲其师,而信其道”;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幽默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积极激发学生思维;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
【关键词】课堂效率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推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回应社会变革、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也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重建学校课程。这次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因此,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社会变革和新的课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中教学优化的策略,即打造新课堂,赋予课堂教学与学习新的文化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的枯燥单调,学生学的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本人长期从事初中历史科教学,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我先从教师如何去做这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
具备这一条件的老师不但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生。
(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
在老师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我们老师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更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三)、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
老师在课堂上不应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他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愈深,爱之愈烈。其次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以此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老师不是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而要毫无私心杂念的投入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教师应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铸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的美好去描绘学生的美好,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五)、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
老师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老师要做当之无愧的强者,不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我们老师要学会反思,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须首先做一名充满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二、教师角色应由重知识结论的灌输者转换为重学习过程的谋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和布置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看成了接受器,课堂中的问答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师充当了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
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靠教师灌输的学习的被动局面。上课时在沉郁激越的《满江红》背景下,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他们急于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飞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还拿来了在将军山拍摄的岳飞“还我河山”的图片。教学中师生互动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提出:“老师,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宋的金为什么竞能灭宋呢?”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这样的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成败的关键。
三、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以便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乏味,难以听懂,甚至不想学,也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上课时多穿插一些内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关的一些内容,这样就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看一些参考资料和跟本学科相关的科目,以增长知识面,开阔视野。教师一定不能只满足现有的知识,时代越发展,要求教师要有越高素质。我们千万不能象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经常的给自己充“电”。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讲到“红军飞渡泸定桥”时书本中没有提到指挥这一战役的是谁,教师就应当通过阅读一些资料,才懂得是福建闽西长汀籍的杨成武上将,课堂中应当指出,而且还可穿插其它介绍。这样一来使学生更加注意,同时也觉得更趣味,使得干巴巴的几个字,拓展开来。
四、教师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教学的问题相当程度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向学生传播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所以教师除了有内在素质外(即人们常说的“内才”)还需有过人的“口才”。以致上课时能充分发挥,讲起来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形象生动,讲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师上课“语无伦次”,学生学得眉头苦皱,影响课堂效果。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第6课中《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讲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要从当时复杂的形势来透析,说明清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的企图,如何想夺取统治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最后如何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教师要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特别是个人的兴趣常常是影响各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我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六、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在讲到《红色政权的建立》一文中,我充分利用了书中的“图表”这课中的一幅《怎能忍受那许多人的吸吮》的漫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农民受到地主贪官、污吏、劣绅、军阀、土豪、帝国主义者等人的剥削和压迫,被榨取了血汗、变成一个骨瘦如柴的农民。文中的《当时架在农民身上的三把刀》的歌谣: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像牛毛”,反映了农民所受的剥削重,生活困苦。以及文中提到当时农民很少土地,而且绝大多数没有土地的情况,这些图表和文字部分,进行形象而又具体的分析讲述,既可加深学生印象,也由此揭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见不少“图表”既生动又深刻;若能充分运用,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
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一大24、1”。
(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858年第二次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放口岸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1927年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八、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各种有益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接触人生、接触社会、吸收信息、增长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事、学会创造。
除课堂外,在课余时间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促进第一课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举行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除了教师方面,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偏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情感教育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注入情感,与学生能融洽相处,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能使学生主动探
索,大胆创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对这位教师给予的教育产生接纳感,才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幽默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它能带给人们轻松和笑声;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是教育家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它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所谓教学幽默艺术,是指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渗透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为目的的教学艺术形式。对于每位教师而言,加强教学幽默艺术修养,掌握教学幽默艺术的必要技法,无疑是有益于增进自己教学艺术的情趣和魅力、乃至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可以运用的幽默艺术方式术。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可引用或设计幽默诙谐的典故插曲,即可达到内容与笑典相映成趣的效果。如讲到南朝士族的腐朽时,可用建康令王复的孱弱无知、“马”“虎”不分的故事:“真是马虎到家了,敢情‘马虎’这词就源于此”。
三、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个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老师,怎么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呢?我一直有个原则,不能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不能影响我的学生。不管有什么烦心事,不管多么疲劳,甚至生病了,只要走进课堂,我就要让我的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热情的,充满活力的老师。只要老师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自信乐观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即使老师口才再好,如果每节课都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也会厌烦的。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呢?我进行了历史专题讨论课的尝试。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就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举行一个辩论会。那节活动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令我惊叹。他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昂,立场鲜明,论述充分,并不乏个性色彩,高潮迭起,情绪热烈。原来,给学生一个舞台,就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了他们伸展心灵的空间。除了这样的辩论会,还可以组织历史剧表演,历史歌曲比赛,历史典故故事会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在的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了。记得在讲《南京大屠杀》时,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片断,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不用我过多讲述,学生自然明白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六、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积极激发学生思维。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更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恰当的给学生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外在的信息刺激,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品质。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5
摘要:一直以来,对初中教育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认知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历史科目作为初中学生的必学科目,也不例外,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改革,历史课程不再是传统地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极其重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就势在必行。深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课堂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和调节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侧重于学科还是该侧重于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
一、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称的情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对情感教育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好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1.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愉快、有趣的课堂。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时,应该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学习”的对象。例如,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以及“人们为什么讨厌战争?”来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掌握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预习情况和预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用真挚的情感以及教学语言、手势、眼神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能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能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绪。例如,对抗日战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老师要充满爱国情怀,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对共产党的爱戴及赞扬。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声情并茂讲解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受颇多,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培养。
3.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侧重于情景式教学,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设立情景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情绪。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老师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接触,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志芬.浅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考试周刊,20xx(12).
[2]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新教育,20xx(11).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6-03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06-27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9-21
初中历史的教学总结12-12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08-23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9-08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02-11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03-31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荐】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