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11 11:10:26 历史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0篇)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第一对历史学习要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有些学生感觉自己天生就不喜欢历史,或者因为不喜欢某个历史老师从此不喜欢历史。如果这样可以多看一些课外历史的书籍,没有人会对历史上的人都不喜欢,古代的现代的,你喜欢谁就先看谁,看人物故事时必然会涉及到人物所在时代的方方面面。再说“历史是万精油,到哪都能学一点”,语文课本里,英语的阅读理解等,我不相信有人会一点也不喜欢历史,说不喜欢历史的学生只是认为不喜欢学历史的死记硬背罢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方法问题了。

  第二,方法为主

  1、记忆问题记忆分机械记忆(事实),理解记忆(原因,影响)同学们不要把二者搞混,历史课本大量属理解记忆,只有极少的如时间地点等基本事实需机械记忆。(这才是大家感觉到的记忆负担部分)

  2、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再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

  3、提高上课效率首先,上课一定要精神好,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列宁曾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和工作”。古人们提倡的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佳,效果最差。我们同学晚上学习不宜太晚;中午睡眠半个小时为准,这是澳大利亚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太短也不行。太久了反而精神不佳;课间一定要休息,它不是上课的延伸,人不是机器,人是有生命的个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最后才能精神焕发。其次,上课专心听讲。老师讲解课本时要跟着老师的思维去感受历史,老师会引领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历史,该做的笔记得记,但不宜太多。所谓学会如何学习历史,也就是在课堂上学会的。不要认为历史只要课后看看课本,抄抄同学的笔记就万事大吉,那种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和角度是你无法从课本和笔记里体现出来的,还有就是思维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提升,现在历史高考更主要的就是能力的'考察。

  4、“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5、 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6、解题的思考。进入高中,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要认真审“问”,即要明确试题所发诸问之指向、时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审至为重要,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同时在审“问”的时候,要依其“问”构思答案要点。构思答案时,要体现出“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与材料毫无联系,或者不是从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来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问;二是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答案不一定是课本中的原文原话,但其精神、其结论、其说明是符合历史课本主导思想和历史事实的,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总是与我们所学知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定不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题信心;三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独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不妨答出,不要犹豫不决。这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答案,往往成为显示区分度的所在。

  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第四,心态为辅,保持阳光心态和平常心。

  首先快乐学习。古云:好知之者不如乐而知之者也,我们学历史务必跳出死记硬背的陷井,华南师大博导郭思乐教授所提倡的感悟教学法是完全能够帮助同学们解决学新课程的困难,即大家尽情去感受历史,感受后自会悟出真理,这也就是史学界所流行的“神入”历史,由此领略历史学科无穷快乐,正由于如此,新课程提供了很多真实的各式各样的材料,目的是让我们去感受,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我们进入高中学历史要学会感受材料,分析材料,充分获取有效信息,应用好材料。现在历史考试的方向很明确,就是要学生感悟历史,要学会收集资料,鉴别资料,分类归类资料,分析综合应用资料,有人提出历史学就是材料学,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次保持平常心。平常学习历史时,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慢慢根据自己的规律去学习,到最后让我们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特别是面对即将高考的学生,放下精神负担,不要把平时考试成绩排名排队与高考对比,平时考试作为查漏补缺,作为心理体验过程,作为知识的强化,要做的是考后认真纠错,纠正一个错误为高考成功增加了一份希望。考试分数越低,说明考试诊断效果越强,对自己的提高越有利。把考试作为享受,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完善与提高,显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江西省历史学科带头人宜春中学黄洲祥老师给高考前的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做好每天该做的事。”高考就是这么简单。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当前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推进我们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我深刻认识到,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而现实中,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仍很普遍,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进课堂,对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不能熟练运用,甚至干脆不用。所以,今年我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高中技术能力研修是非常及时和有必要的。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次提升自己技术与能力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历史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历史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历史思维方法,获得广泛的历史活动经验。

  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片断,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已经是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历史学科也不仅局限于单一的历史问题,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许多政治、哲学、地理、文学、艺术问题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而各学科的老师又是不可能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及各种教育新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搞好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工作。

  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在此次高中技术能力研修活动中,我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提升自己应用现代教学设备的技术和能力,借助平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与指导老师及各位同仁进行充分的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以便实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目的。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及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对高一新课程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第二,在课程目标上,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既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的重视,也突破了以往单纯注重政治教育的层面。并且,在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都有具体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白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白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这样,课程目标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把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共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内容。选修课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模块的设置,是对历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课程内容上,具有时代性。首先,关注社会进步,如必修课程《历史Ⅱ》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取舍贴近时代,有所侧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的认识,必修历史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内容约占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总量的40%。如必修《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等内容。第三,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如在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等。第四,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如关注社会生活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必修课程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第五,在课程观念上,注重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与世界的关系。邓小平早就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缺憾或不同程度影响着世界历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历史发展诸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高一学中国近现代历史、高二学世界近现代历史,高三安排“选修课”学习中国古代史。可见,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开学习的,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并列,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在中国入世的视野下,只有将中国历史之舟置于世界历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宽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历史,才能与时俱进,在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在世界范围内既有合作理念又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互补性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第六,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灵活、变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课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新课程也有它给教学带来的一些不利的问题。虽然我还没有实践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但是从和高一部分学生谈话及参加高一历史阅卷的情况看,新课程在实践中又存在诸多问题。

  一、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中内容的'衔接带有重叠性和反复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照初高中课标和教材,寻找内容上的异同点,对于初中学过的内容可根据高中课标的要求决定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光度,对于初中没有学习的内容要适度地为学生“补课”,要补充内容以便于学生深入学习。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新课程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体系,这种体系和结构在体现新史观、适应学生需要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容易给学生造成知识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同时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由于教材编排体系是全球通史,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全球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地区和国家在全球体系下的发展情况,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整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正由于是全球通史,学生在学习中必然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对于古代史的学习,要想让学生深刻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渐进和发展,不是用一节课就能说清楚的,比如对分封制的理解。而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理解不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中会问题更多。而这种问题积累的越多,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增加学习历史的压力。而如要明确理解,教师的教学任务会增加,学生也要在课外更多的学习,以扩充知识面,积累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要面对其他科目的新课程,他们的负担会更重。如果是这样学习的话,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还怎么去提高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新课程还将要面临很多问题,不过在适应形势变化的同时,历史教学还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进行不断的探索。通过对发现的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不断提高历史新课程的实践性,把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历史新课标和体会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当前的高考,历史学科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一要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时一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是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是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是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应将高考考情、考纲要求融进各单元、章、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应了解每一章、节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应用“导读法”实施课堂教学。变“教”为“导”,变听讲、记笔记为思考理解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

  三、注重习题课,精选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所持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说到底,我们学校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核心。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学着教师的做法,自己独立评析题目,运用有关原理来解析问题。这样就内化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功感会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关于高中历史课教法的研究与探索

  1、目前考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具体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

  根据上述这些要求,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一要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具体做法:

  ①高一、高二应用"导读法"教学。所谓导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归纳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这种方法共分四步。第一步,凡讲各章、节课文,具体讲每一个目时,均一一列出子目,然后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记录,每一子目的内容。第二步,只提示每一个具体目应列几个子目,让学生在限定时期内自己看书,作出笔记,然后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修改笔记。第三步,凡讲各目,不再提示,让学生自己看书后分析决定应列哪些子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课堂笔记,教师与学生讨论,借以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靠拢,同时也使学生修正了各自的笔记。第四步,每一节课各目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做好读书笔记,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讲,讲的正确即予肯定,不正确则让另外的学生来补充,内容一旦完善便予肯定。实际上到这一阶段,90%的学生都可做对。

  ②高三年级应安排三遍教学过程。原因有三:一是高考题覆盖面广,知识点分布较合理,重点突出,命题角度新颖,难度体现了高考的意图,经得起推敲;二是阅读、分析它尚可了解命题的规律;三是一切能力要求分别融会在各个具体试题之中,读、思历年高考题便可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适应高考的水平,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否则,要具体讲这些能力要求,是很抽象和有些枯燥的。③应努力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横向进行联系,促使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说,历史科教学,可以、并且应该:与地理学科联系;与语文学科联系;与政治学科联系;也可以与外语学科联系。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历史是门严肃的学问,严肃得甚至近乎枯燥,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学。但是我对历史却似乎有着无穷的兴趣,从来不会把它当作负担或累赘,反而越学越想学,许多别人很头疼的知识点,对我而言,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掌握了。其实我的“诀窍”,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历史趣味化。

  首先,我总乐意把自己“代入”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我们先辈的生活。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与结果。

  比如,有时,我把自己变成一方诸侯,在乱世中求生存,在面临乱世纷争时,尽自己的才能来使自己强大;有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想办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如何使自己在治世上大放异彩。

  我习惯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治世”方针中,就仿佛在脑海里自编自演了一部《三国演义》。这样,历史成了我的“工具”,我自然就越用越熟了。

  现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现实来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因此,我经常从现实出发,采用假设法来学习历史。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我们现在会怎样?”比如,“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会怎么样?”也许,没有鸦片战争,我们就不会流失那么多金银,沦丧那么多领土,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苦难;可同样,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轿车,不会有楼房,没有民主的`共和国。有时候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会不断发现自己以前的假设存在缺陷,或是这个假设就不应该存在。比如,我当时的这个鸦片战争假设,现在想来,问题就很多。但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正反面都考虑进去,有益于我把历史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对于那些无法按照逻辑记忆的,如时间、地点之类的知识点,我习惯把它们写成一张张纸条,贴在镜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这样就不需死记硬背,每天早晨起来就有意无意的看一眼,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记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三点心得,学无止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出许多比我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为让全体高一一线教师深刻领悟新教材,贯彻新教材当中的编写理念和国家意志,xx省于20xx年x月xx至xx日召开了新教材专题培训。为期三天的培训早已结束,回顾这三天的培训,收获满满。在这三天培训中,我聆听了名师精彩的讲座,感受了教学名师的风采,也更新了教学观念。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理解了新教材的主要导向,一是要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三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四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总而言之,新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时代性。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初高中课程相衔接,避免出现初高中课文跨度太大而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情况。新教材继续采用历史时序的编排,逐渐铺展历史的脉络。必修课程多为基础知识,又比初中有所提升。新教材既求贯穿整个通史,也要求全面覆盖各个重要历史节点,这就导致教材存在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密度大,课文较为浓缩等状况,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历史教学的价值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促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就不再是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学会运动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适当的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再从头讲到尾。

  此外,这次培训还让我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目的的贯彻新课标,因此,我们教师要专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家教学任务。而对于内容及其丰富的必修教材,我们可以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强干弱枝,突出重点。二是对单元内容整合,按朝代按专题等。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当中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在这次培训中,既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而又产生了新的困惑。比如在面对教材内容较多和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叶小兵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整合课程资源。我的困惑在于,若是按专题如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来整合是否违背了通史教材的初衷,回到过去老的专题教学中去。

  最后,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我简要的谈谈对于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思路。第二课的标题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的熟悉及感兴趣,许多典故他们的都耳熟能详。因此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历史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更上位的历史认识,通过争霸战争和商鞅变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并且在教学当中贯彻唯物史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什么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这个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的井田制瓦解产生了变法革新的需要。而变法革新又需要大量士人,这催生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通过这次教材培训使我对一堂课有了重新思考、一个知识点呈现方式的灵活多变也比以前思考得更深刻、更透彻些了。但我认为,要把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去实践和沉淀。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基层老师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其实,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把培训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思想应用到自己实际教学中去。

  培训是结束了,但是真正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这还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7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已经实施多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相信课程改革这个词在我们的脑海中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走进了数千万师生的现实生活。为了完成这项辉煌而艰巨的任务,不被历史趋势淘汰,我们的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成为一名新教师。在学习了新的课程改革和在教学中的应用后,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的理解。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其总体思路是面向所有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满足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放弃了过去困难、复杂、部分、旧的内容和专业、成人的内容,真正反映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基础和发展的特点。在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设置中,我们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品味、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在一起。把握时代的脉搏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改革要求知识的建设与学生的个人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要要要求,不仅要把知识的建立与学生与学生的个人世界紧密切相连,而且要把学生的个人世界紧密相连,而且要把历史知识的建立起来,把历史知识与学生的个人世界与社会的社会的现实际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现实际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社会知识与学生的.现实践相连,提升,提升,提升学生的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评价的过程、学生的过程的过程、自我们的过程、自我认知识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过程、自我评价,而且要更加注重视,而且要让他们觉得自己伟大和伟大。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纠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教材第一课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探究性(创新)学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不容易,成为其中的胜利者更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变观念,充实自己,迎接挑战。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已开始尝试。课堂中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辅助作用。我们还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时光飞梭,47天的兵二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已经结束,在学习的日子里,天天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体而言,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而兵二所有的老师十分勤奋好学,精于钻研,专业功底强,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到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探索了历史教学的新路子。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在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

  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兵二刘民老师的课有一大特色:授课时言简意赅,精讲精炼,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能够拓展开学生的思路,时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又能将所学的内容及时与必修一、二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有利于高三时的复习,为以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二陆冲辉老师的历史课,也有自己独特的闪光之处:制作的课件比较精炼,史料十分的新颖、独到,针对性十分的强,结合史料进行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听了他讲授的《海湾战争》这一课,感受十分深刻。通过现代化的战争,使用大量的图片和史料,进行重点知识的突破和强化,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远离战争,珍惜和平情感教育价值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高三漆志忠老师的课:讲练结合,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自成体系,形象直观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专题教学,便于难点知识的突破。另外使用自己总结的专题进行复习,自成体系,针对性强,能够锻炼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审题能力,尤其是材料题的审题和突破方法上,引导十分的到位,教会了学生做题的科学方法,因此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

  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直观新颖的教学材料,吸引、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信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只是单一的讲述,同时能够紧紧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学习,引用材料再给以证实,做到了论从史出。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难易适中。重在课堂的设计上,新颖直观、形象逼真,即使观摩课,并不是老师在做秀,反而更能再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的闪光之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够循循善诱,一丝不苟的给以辅导和鼓励,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了一个好头,培养了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各位老师都十分的爱岗敬业,在培优工作上,做得十分的突出,单人单练,责任到人,默默奉献,老师的责任心强,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便于增强高三学生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的学习动力。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历史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各位老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在大多的历史课堂上,老师都能运用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育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刘民老师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这一课时,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时刻启发学生的救国热情,始终贯穿课堂的始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陆冲辉老师上《海湾战争》这一课时,结合最新的材料和形象直观的战争图片,能够培养学生远离战争、珍惜和平的爱国情感和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理念,这些课在情感教育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上体现的很到位,受到了广大听课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花费时间多,传授的知识容量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地图、图示、表解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反映出来,扩大了信息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课堂容量大,并不是容量过大,课堂时间要延长,而是难易适中,重难点突出,重在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每一个内容针对性强,将所学的内容能够及时落实,便于真正将学习的内容能够当堂讲,当堂消化,避免课后学生用大量时间再来消化的“马后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四十几天的学习,在教学生涯中,促进了我的成长,同时给我的启发也很大:活到老,学到老,钻研到老。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用前沿的眼光和睿智的洞察力来认识问题,教好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9

  2011年初冬,我有幸参加了肇庆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来到了湖南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地方。这次学习主要是针对新课标的学习,湖南毕竟是全国高考强省,在传统课和新课改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做个新老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这次研修班的目的就是要更新我们的传统观念,更多的了解新的史学动态,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研修班是和湖南师大合作,这次学习请来了很多专家,有学识深厚的知名教授,也有力图创新的一线知名教师,每天都可以接受不同风格的思想洗礼。在这次学习期间总共听了12场专题讲座,2节教学实例,两次考察地方课程资源,课程虽紧凑,但学习内容丰富,总的来说这次学习给了我很多想法和感触。

  我在学习中深刻的体会到了新理念和旧观点的对撞冲击。余柏青老师的.《历史知识的传播与培训》,瞿建湘老师的《广东〈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胡续伯老师的讲座都是从理论上说明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中国的教育现状出发,让我们了解课改的必要性,为结合教学实际,有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美国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学习来说,我更希望是一线教师来给我们讲授教学经验,因为如何把理论结合进实践,还是真正上课的人最有说服力。新旧的对撞在于,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中,有老师指出了新课改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其实我个人更喜欢一线教师的讲课或者去学校里听课,这样才符合真正的教学学习。韩湘萍老师讲座,雷建军老师的《努力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王强山老师的《史家四长与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等等一线名家教师的讲座真正的切入到了教学实践中,指出了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也教了我们具体的解决方法。几个一线教师对于以时间衡量学生为主题的形式提出了质疑,这也是我们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很大的问题。我很赞同这些老师的看法,我们山区教育,以历史学习而言,除非所有的学生都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为功底,不然盲目的以学生讨论为主,学生没有观点的讨论,一节课下来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很差,很多同学都没有学到具体的知识,当然,该放手的也要放手,适当的让学生讨论,既开阔思维也提高兴趣,问题的深浅,讨论的时间控制,关键在于针对学生整体水平的度的把握。培训还给我们安排了湖南师大的教授来讲课,邹水杰教授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莫志斌教授的《新史观、新动态、新评价》,刘大明教授的《世界历史》等等,丰富了我们的史学知识,让我了解了更多的史学新动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也是老师必须要做的。

  这次学习真的学到了很多,回学校之后一定要重在落实,把学到的东西放到课堂上,做到学到做到。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当前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推进我们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我深刻认识到,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而现实中,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仍很普遍,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进课堂,对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不能熟练运用,甚至干脆不用。所以,今年我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高中技术能力研修是非常及时和有必要的。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次提升自己技术与能力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历史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历史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历史思维方法,获得广泛的历史活动经验。

  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片断,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已经是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历史学科也不仅局限于单一的历史问题,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许多政治、哲学、地理、文学、艺术问题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而各学科的老师又是不可能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及各种教育新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搞好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工作。

  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在此次高中技术能力研修活动中,我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提升自己应用现代教学设备的技术和能力,借助平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与指导老师及各位同仁进行充分的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以便实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目的。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07-25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学习计划04-17

高中历史高效的学习方法07-18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05-11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2-13

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范文09-14

高中历史高效的学习方法(优秀)09-15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03-07

(精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