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读后感

时间:2022-06-12 12:49:00 哲学 我要投稿

《教育哲学》读后感2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哲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哲学》读后感2篇

《教育哲学》读后感1

  读了《语文教育哲学导论》,疑惑不觉减少,反而更多。这是因为实际上所知范围比原来扩大了。一片混沌中仍然有些许清醒的收获,关乎语文教育实践指向的意义。比如关于语文教育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的论述,让人豁然开朗,大开眼界。通过有限的在场的文本、表征、言语、语言等穿越层层迷雾,找到言语存在的整体路标,完成对人格、精神世界的塑造。于是,师生在这样的语言哲学指引下,借由语言的敞亮、显豁,找到了生命诗意栖居之所。不是为应试,不仅为应需,是为对语文教育主体—客体存在论方式的全面超越。作者的论述并未停留于此,紧接着指出交往—实践立场的存在论超越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就在于把语文教育中的认识功能和诗意体验置于人的交往实践过程中去把握,摆脱了旧形而上学片面的静止性。同时也为语文教育的实践找到了理论的旨归。使语文教育实践由懵懂走向自觉,进而成为自洽有了一种学理上的依据,即为什么这样教,而不是那样教。当然,作为“活的”教育来说,语言哲学只能作为一种语文教育实践的参照,而不是唯一。

  还有道德教育的哲学等等。同时说他是一种参照的`意义还在于,语文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矿藏,永远不要忽视来自实践的智慧和真理。从实践出发,借由理论的反思与辨析,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检验。作为语文教育的现实呼唤实践的智慧,呼唤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而不是割裂,这就要求语文教育立足当下,立足实践,放出眼光,勇敢去拿,还要大胆扬弃与改造创新,使理论为我所用。

《教育哲学》读后感2

  近期购买《教育哲学》一书,平常时有接触一些教育名家的书籍,但有关哲人关心或关注教育问题的书是便是头次,试想他们能从更高的视角来思考教育,一些深邃的教育观点和思考值得深思。

  关于“开学第一课”事件,想必记忆犹新,微信、微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让重新审视现阶段社会培养怎样的人呢,我们的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呢?按《春秋公羊传》的分类,现在社会的`形态是正处于升平世(小康水平左右),教育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以追求审美主义、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为核心的浪漫主义。但如果长期推行智育、美育与情感教育的“休养生息”必然导致国家或者社会的危机。在我们追求“柔性”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或挫折的“刚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强大的个人或民族,并不见得头脑多么聪明,四肢多么发达,重要的是这个人或民族是否有强大的意志力。因此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刚毅坚韧的意志训练尤为重要。

  目前的学校教学还是偏向于智育,单向度地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校被简单理解主“学知识”或“读书”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似乎与情感、情趣、信念、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常常听到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而教师简单地抱怨学生的怠慢、冷漠或堕落,更有甚者指责“世风日下”。“对牛弹琴”固然有牛的冥顾不化的责任,但首要的过失在于弹琴者的鲁莽和盲目。对牛弹琴式的教学属于不顾对象、不顾时机的强迫教学。

  在这个地方缺乏情感、情趣、信念、信仰等教育该有的温度。如何使学生被唤醒、被激励、被引领、被召唤、被兴奋,更是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反应和回馈。因此教师要把“兴发”(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和使命,学生将自动进入“孔颜乐处”的自我兴发状态。同时在评价上能够以不同的形式满足学生“被尊重”、“被承认”的情感需要,学生将会主动学习或自学。

【《教育哲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哲学》读后感06-09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01-09

教育哲学读后感(通用11篇)05-07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7篇01-11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3篇01-10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7篇)01-12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0篇03-01

对哲学的认识08-01

哲学的说说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