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诸葛亮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诸葛亮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诸葛亮的读后感1
读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章节,使我深受启发。
《草船借箭》讲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了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十分嫉妒,甚至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左思右想终于生出一计,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在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命令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就军法处置。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趁着大雾弥漫,只用三天时间就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
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之所以能神机妙算,主要由于四个原因,其一,他明知道周瑜想陷害他,却仍然顾全大局,为他借箭;其二,他熟读兵书,有计划有谋略,知已知彼。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所以让鲁肃帮他准备船只;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大雾天决不敢大举进攻。其三,他识天文、懂地理,他算准了那天有大雾,敌人探不清虚实,又算准了那天有大风,借风势顺水推舟,可以很快把借了箭的草船送回去。其四,他认真仔细地安排好完成任务的每一个步骤。他在借箭时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受箭时调转方向,使船两面受箭。
《草船借箭》饱含人生哲理,使我大开眼界,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当我们羡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我是个粗心的人,数学很少考满分,老师说我犯的都是低级错误,很可惜地被扣1至5分。我有时还会小鸡肚肠,听到批评自己的.话,往往不是考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是追究别人给我提意见的动机是什么。我要向诸葛亮学习,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才;做人就要虚怀若谷,心胸宽广,宽宏大量;做事就要顾全大局,鞠躬尽瘁,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诸葛亮的读后感2
《诸葛亮传》主要写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平生经历,以及魏蜀吴三国的争斗。
在人们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对诸葛亮的称赞。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这几点:
一、他会用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国的败落是因为诸葛亮不会用人,但事实证明诸葛亮一直是蒙冤受屈的。比如说得到诸葛亮赏识的姜维,原只是一个小官位,但诸葛亮一眼看出姜维的能力,以至于发挥了姜维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的`这块金子。再比如说赵云,诸葛亮同样看到了他的能力,以至于赵云成为诸葛亮今后最好的合作对象。
二、诸葛亮有智慧。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吴国的孙权和大将周瑜、鲁肃等人的疏忽,巧占荆州。周瑜和孙权大怒,周瑜又让孙夫人出嫁,来杀刘备,但诸葛亮派赵云前去,成功避开锋芒。
三、他战斗经验丰富。正是因为诸葛亮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才抵挡得住司马懿的团团进攻,好几次让司马懿吃了败仗。
四、礼贤下士,法道兼济(法律、道德兼用),懂得治国安邦。吴蜀再次联合以后,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而这时,诸葛亮减税增收,减少百姓税收,打击贪官,大批生产蜀锦,建设诸葛堰、煮制井盐。短短数月,这些资源已经为蜀国支起了巨大的护盾。之后,诸葛亮又立“宪法”制定“八务”“七诫”“六恐”“五惧”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制度化,不需要特别努力,大家就能遵从。
诸葛亮的哲学,人们至今还在研究,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成功之道。
诸葛亮的读后感3
我读了三国志—————诸葛亮传后,有很多感受。
这一章主要写了诸葛亮的许多故事。他的确是一个有志之士,他以自己出色的才华描写了一次次不败神话。
开始,刘备只是一个地方豪杰,投奔各方,一个小沛几失几保,却有光复汉室的远大理想。开始只有曹操、袁绍、孙权他们三个势力处于鼎立状态,而有了诸葛亮之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壮大,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跟他们共争天下。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占据荆州。出征时,只要有了诸葛亮,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诸葛亮成为曹魏的一个心腹大患。
他忠诚于蜀。在出师北伐中,着《出师表》。(。)上面有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怎样一种忠诚?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他提出“南和孙权,北拒曹操”这又是怎样一种忠心?
诸葛亮,他被后人称为神人。他有远大的`志向,他谦虚,他富有智慧,他爱民如子。他政治上是先主的得力助手,他忠诚主公。他奖罚分明,用兵如神,深得军心。他很多事情上为农民着想,使人民安居乐业,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早年如果刘备听了他的劝告不要兴兵伐吴,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三国之后不是晋,而是刘备创建的一朝。
诸葛亮,后人之所以都把他当做榜样,千古传唱,百世流芳,就是他有许多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也要把他当做榜样来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品格与智慧,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诸葛亮的读后感4
读完全文,我有许多感想。
首先,我也赞同“诸葛亮是人不是神”的说法。毕竟诸葛亮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其次,我不赞同文章说“诸葛亮是一群笨蛋中较为聪明的一个。”原因在于文章所举的例子有不少错误。
第一:文章说“火烧新野”诸葛亮是在被逼的走投无路而烧了自己的老巢,撑面子的做法。其实,诸葛亮这是采取失小取大的战术,烧了一座城池可退曹操数万大军。这不正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吗?
第二:文章提到平定南方的叛乱,之所以要七次“平定”是诸葛亮的做法不能令人心服。我认为七擒七纵以攻心为主才能体现诸葛亮的'诚意使叛乱从“根部”去除。
至于“空城计”。诸葛亮能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如此镇定地用计吓退司马懿。这难道还体现不出诸葛亮十分聪明吗?文章说到:“司马懿能察其弱点,攻其弱点,将诸葛亮置于极度危险中由此看来,司马懿比诸葛亮聪明一大截。”如果正是如此,为何当时不下令攻城,而吓得火速撤退呢?要证明诸葛亮比司马懿聪明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数十万大军居然被诸葛亮的木像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地往后速退数十里,从此司马懿落了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柄。
我认为,诸葛亮真正的“智慧”在于他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在有雾的情况下使十几条草船轻而易举地向曹操“借”借来了十万多支箭;在“华容道,捉放曹”中,又是诸葛亮算准曹操要走的线路,一一派人埋伏,使曹操狼狈不堪。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而言之,我认为诸葛亮的确使一代奇才,不愧称为“卧龙”
诸葛亮的读后感5
说起诸葛亮,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让别人输,就要让他输得心服口服!
当时,正是刘备死后不久的日子,曹丕派出四路人马前去攻打汉中。诸葛亮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后方,决定率领大军去讨伐孟获。孟获得知后,便率领兵马迎战。孟获远远看见蜀军队伍交错,旗帜混乱,也就放心了。谁知,这正是诸葛亮的`一个计策。孟获拍马出阵,没战几回合,蜀军回身就跑,孟获一路追赶。忽然三名蜀将带兵从山谷里冲出,切断了他的退路,把他活捉了。孟获被押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给放了。孟获回山寨后,让弟弟率领一百多人带一大堆珠宝给诸葛亮,这些计谋怎能瞒过诸葛亮?最后,又把孟获抓住了。但诸葛亮又把他放了。之后四次,他仍然败给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孟获只能向乌戈洞主借藤甲兵。藤甲兵身上的藤甲衣是刀枪不入的,诸葛亮就用火攻,把藤甲衣烧个精光。孟获第七次当了俘虏。这一次,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决定谢恩投降,永不造反。
读了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正在玩耍,看见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跑步。第一次,较小的小朋友输了很不服气,要重新比过。他接二连三输了多次后,终于对另外一个小朋友心服口服。
现在,我想,要是每一个人都像诸葛亮一样以智取胜,而且还让别人输得心服口服的话。那我相信,世界一定会变的和平!
诸葛亮的读后感6
文章《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破产,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众人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能的表现啊!
读《草船借箭》,我不由得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可以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算术常常不及格。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灰心,更没有嫉妒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就此华爷爷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发现和推荐了陈景润叔叔,去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华爷爷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学习呀!
读《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嫉妒的心理不是也曾有过吗?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以便脚踏实地地学习,相反,却希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在下次考试中也出个大差错,可以和自己拉平。事情虽小,这不也是妒忌吗?回想起来,真是惭愧呀!妒忌这个东西,害处是非常大的。我们一定要从小就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诸葛亮的读后感7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亮的一声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成就?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六岁时,诸葛亮失去了父母、十四岁时,他带来全家南迁,一路谋划躲过兵乱和仇杀、二十六岁时,对于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用了356个字让刘备茅塞顿开,看到了宏大的未来、四十三岁,他独掌军政大权、开启了蜀汉十年的'鼎盛、五十四岁,五丈原临终前,还将军政、人事等安排妥当,并定下退敌之策,留下了千古名作《出师表》。
诸葛亮去隆中学习时,由于在辩论赛上出色的表现,一度被认为是“卧龙”,与大名鼎鼎的“风雏”不相上下;出山后辅佐刘备,把刘备变成了常胜将军,并对刘备的忠心可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功名后”。
合上这本书,我认识的一个全新的“卧龙诸葛”;合上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合上这本书,我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所鼓掌;合上这本书,我为诸葛亮的孤胆忠心所敬佩;合上这本书……
诸葛孔明:料事如神、胆大心细、神机妙算、熟知天象;"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疑周得吕望,汉得张良”,是人们对他最好的评价。
不过这本书也让我更全面的认识了这位智胜。诸葛亮远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通广大,料事如神。如“空城计”“火烧新野”等等伟绩都是后人虚构有。现实中他更多充当的是一个贤相。我也从这本书中了解了许多轶闻趣事,对诸葛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也提醒了我,看人看事需要辩证地去看,不能仅仅因主观因素就对其一方面加以夸大或抹杀。
诸葛亮的读后感8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风云万千的三国会让人感叹万千!我将分享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智慧的代表,家喻户晓的孔明。
刘备三顾草庐,不顾关羽和张飞的反对,只为了可以让传说中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共成大业。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帮助了一个寂寂无闻的人,最后成为了帝王,成就了辉煌的`霸业!诸葛孔明的计谋非常高超,刘备十分器重、尊敬他。他足智多谋,屡立战功。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收姜维的等精彩纷呈的典故耳熟能详,让所有人很佩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孔明非凡的军事才能,刘备因为有了他,因此可以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刘备对孔明非常信任。刘备因为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所以兵败,在退守白帝城托孤时对孔明说:如果自己的子嗣刘禅没有治国的能耐,孔明可以取而代之称为蜀国的君主。孔明在刘备心目中的到位是至高无上的,愿意把大汉的基业交给他。刘备逝世后,虽然刘禅无能,但孔明仍然一直全心全意辅佐,并没有取而代之,由此可见孔明也是一个十分忠诚的人。
孔明也用他的才能和忠诚奠定了三国时蜀国的地位。风流人物虽然已随滚滚大江而去,但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那页,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诸葛亮的读后感9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是我们华夏儿女遗传基因和精神支柱,我们要像神圣的生命火炬一样将国学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这么多精彩的'故事中,我比较喜欢、感受比较深刻的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驾崩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当了皇帝,但他是位无能的皇帝。不久后,南蛮王孟获举兵十万准备谋反,诸葛亮率领人马迎敌,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猛获。七擒七纵使猛获比较终心服口服,彻底归顺。读了这段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而且面对敌人的时候心胸也很宽阔。
回想起我在学习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情。我的笔被同学弄坏了,如果我们都板着脸,恶声恶气得大吵大闹、大打出手,比较后两个人心里都很不开心,还要被老师放学留下来叫家长来学校,回家还要被父母批评教育。这时在我脑海里突然略过了这些像狂风暴雨般可怕的“场景”。冷静三秒后,我们并没有动手打架,而是和同学好好沟通,我主动说一句“没关系”,他也一句“对不起”,我俩都笑了。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和胸怀去解决问题,这是我从这个故事里悟出的道理。以此可见,比较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是自身的实力和宽广的胸怀。
诸葛亮的读后感10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青少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他们性格各异,有的足智多谋,有的阴险狡诈,有的忠肝义胆,还有的心胸狭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诸葛亮三气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发现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害怕诸葛亮将来成为东吴的大敌,所以千方百计想要除掉诸葛亮。但是他设下的很多计谋都被诸葛亮识破,先是诸葛亮趁周瑜与曹军苦战而夺取南郡,然后刘备弄假成真娶了孙权的妹妹,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诸葛亮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打败周瑜,这就是三气周瑜的故事。经过几番斗智斗勇,周瑜不但没有除掉诸葛亮,自己却在愤恨中死去,临终前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很多人觉得周瑜心胸狭隘,妒忌诸葛亮的才华,容不得别人比他强,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但我并不完全认同。周瑜想铲除诸葛亮的主要原因是诸葛亮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不能被东吴所用,将来一定会成为东吴统一天下的阻碍,所以除掉诸葛亮也是为了东吴的利益。
我觉得周瑜的`才华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因为性格原因导致周瑜败在诸葛亮之下。周瑜在计谋失败后,会急于复仇,不能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局势,所以考虑问题就不会很周全,导致一错再错,最终失败身亡。反观诸葛亮却能顾全大局,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冷静巧妙地与对方周旋,最终取得胜利。
我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气量过于狭小,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胸宽广顾全大局,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人们说的“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诸葛亮的读后感1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这个寒假我看了很多的书,可最经典的就属《三国演义》了。它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罗贯中,书中主要描写的是都埋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三国争霸统一归西晋的历史故事。
打开《三国演义》细细的品读,一场场激烈的打斗,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个阴险狡诈的计谋,仿佛把我带进了历史的长河,让我流连忘返。
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苦肉计、借东风……这些故事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但读起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周瑜因妒生很想害死诸葛亮,设下圈套让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且不给他造箭的材料,没想到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只要二十条船和一些草把子,三天之内如数上交。前两天诸葛亮没有任何动静,到了第三天夜晚诸葛亮把二十条船绑在一起,插上草把朝北开去。并且让士兵在岸边敲鼓呐喊助威。生性多疑的曹操以为有人偷袭,但当时满天大雾看不清敌情,曹操不敢出兵只能放箭。这时箭如雨下……就这样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借”到了十万支箭。
从这个故事中我获得了两点启发,一是当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我们不能嫉妒,要虚心学习,用自己的实力超越别人。二是,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跟他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获得了知识,还让我累积了古人的智慧,它是一本值得品读、收藏的好书。
诸葛亮的读后感1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每句话都是描写公瑾的,身为主将的.公瑾,手摇羽扇,头戴儒帽,指挥若定。哦!英姿潇洒,年轻有为的周瑜哦!竟然活活被诸葛亮气死了。周瑜对于诸葛亮,简直是:猛虎盯野兔,蛟龙持明珠,诸葛亮虽身在虎口,却安如泰山。
诸葛空城计最为有名:马谡失陷街亭,司马懿率大军来到西城,诸葛手下个个惊慌失措,诸葛沉着冷静,唤来各个士兵叮嘱几句,士兵无不服从,但心里莫名其妙。原来诸葛让十来名老士兵扮作老百姓,在门口旁若无人地扫地,城内士兵,不许大声喧哗,自己面带微笑地弹琴,旁边立两个小童,一个小童手捧宝剑,另一个小童,手持麈尾。司马懿远远望见,心中疑惑,亲自上前去看,果真如此,急令前队换后队,后队换前队,望山北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此必诸葛无兵,故打扮成这样。”司马懿曰:“吾素知诸葛,此人一向谨慎,从不冒险,此样必有伏兵。”空城计是诸葛迫不得已而用的,不然,他怎么肯冒那么大的风险呢?此表现了诸葛亮过去未来无所不知。
要说他胸怀大志吗?巧摆八阵图,这八阵图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开。里面有家家户户,要不是诸葛亮的岳老太爷相救。陆逊恐怕会死在里头。
诸葛亮事际完。
诸葛亮的读后感13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诸葛亮的读后感14
最近,重新拜读《三国演义》,让我对里面的章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诸葛亮舌战儒群,让我赞不绝口,拍手叫绝。
三国时,面对曹操的百万熊兵压境,诸葛亮只有与吴侯孙权结为同盟才是上策,否则定是寡不敌众。但是如何能说服孙权身边这些满腹经纶的文臣武将呢?看完这一章回以后,我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原来他靠的是他的七寸不烂之舌。当看到第一个谋士张昭满怀敌意的问诸葛亮为什么言行不一,不断躲避曹兵时,我不禁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因为张昭是吴国第一谋士。诸葛亮当然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借物喻人,用大鹏日行万里来喻人。又用治病吃药来比喻当时的战略格局。他巧妙的化解了尴尬,让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接着又用“围魏救赵”之计来驳回虞翻刁难。可见诸葛亮面对不同的儒士论辩方法也随机应变,加上自己的沉着冷静,心理战术和还有他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最后孙权决定攻打曹操。这一回真是太精彩了。俗话说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一点都没有错。
读完这个故事,你可能觉得诸葛亮的口才让他插上了翅膀。但是他的口才也是来自他的高学识。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在聪明的人也枉费。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我觉得一个人的学问不是装就能装出来的,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质华。我终于领悟到老师为什么每天让我们要多看四大名著了,之前我也觉得反正看不看老师也不知道。为了自己以后不会落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地步,还是要行动起来,多储备知识啊。同时,我觉得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活学活用,如果一天到晚,背死书,最后可能也会变成一个书呆子。
最后合上书本,我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要博览群书,储备丰富的知识,用知识缝制铠甲,将来才能披甲前行。
【诸葛亮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诸葛亮的作文01-03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12-19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04-27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04-18
诸葛亮读后感02-25
诸葛亮求婚的历史典故12-18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03-02
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03-13
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