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三、课时安排
2(上课1和实验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让学生以初中的知识来思考,回答。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板书〕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S(Ca)P、
主要元素: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提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主要看它们的分子组成中是否有碳元素,如糖类是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水是无机化合物,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对这两类化合物的严格区分,请参照化学教科书。
2.提示: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无机化合物是水。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水是生命之源,离开水,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
3.提示:植物的叶肉细胞、果实细胞和种子的细胞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如禾谷类的果实、种子中含淀粉(多糖)较多;甘蔗的茎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种子中含脂质多;大豆种子中含蛋白质多,等等。要想从植物的果实、种子中获得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就要设法使细胞破碎,再将这些物质提取出来。
三、实验
〔到实验室做实验〕
3.生物材料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不同。因此,我们应选择多种多样的食物,保证获得全面的营养。
〔小结〕略。
〔作业〕一二题。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1.(1)迹唬2)√拧
3.B。
拓展题
1.提示:细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动地从环境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元素。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统内部有严谨有序的结构,不是物质随意堆砌而成的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4
在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反思,这样才能有序的实现学习,实践,获得进步!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也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要有较强的预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新课和复习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且复习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新课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学生好奇心,学习动力的调动方法也应作相对调整;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即时的找出解决的方法,这就要求有非常明确的教学计划。理清思路,对症下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学习情况,在知识点掌握方面,找出学生原本存在的不足;
2.对考试大纲的准确把握,明确哪些是重点难点,特别是在高考当中常考的热点;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哪些内容只要求做到熟悉这个知识点,而不用花过多精力,加深习题练习,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明确目标的有途方法;
3.在讲复习课时,与新课在授课方式上的区别,如何组织复习课上的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信息等;
4.总体评价。这也是在反思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课后反思,能更清晰地明确,学生的不足与进步,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进步!针对以上问题,根据这一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作为平行班的学生,在新课时,仍然存在较多知识点的遗漏,甚至没能完全掌握。比如:减数分裂,孟德尔遗传规律,种群相关知识的拓展。这是许多学生
觉得头痛的问题,无法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或者只会背一些条款,却不知道灵活运用。这也是在第二点中要着重强调的。当然除了这些情况外,还有一部份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掉以轻心,等到高三的时候,想重新拾起课本,加入最后的拼搏。这部分学生有着好学之心,但是知识差距较大。这部份人也是最让老师头痛的人,一方面,我个人奉行着?一个都不能少??有教无类?的原则,但是现实是这部分的学生玩心较重,三分钟热度,需要时时督促。而且旧知识遗漏较多,补起来相对更困难。但是,老师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有求学之心的人的,所以只能利用平时多关注,尽力帮他们补救。
2.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是自己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具体如何解决,也只能说是在摸索中,有了一点小的见解:
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这个情况下,就只能靠自己做大量的`题,多涉猎。增加参考书的数量,老师只有做的题目,对于最新的题型接触远远多于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的解决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5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
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
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四点: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
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5、活性可调节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7、易变性: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如何输入?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单向流动
1、来源逐级递减
2、起点表现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推荐】02-15
【热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荐】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荐】02-15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热】02-17
【热】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2-17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精】02-17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热门】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