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7-14 16:25:16 总结范文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1, 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 移动的电荷;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纯油(自由电荷大部分被原子核束缚住了,所以才不导电的),纯水等。 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1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

  常用:千伏(kv),毫伏(mv)。 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 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14、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我国规定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36、24、12、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5、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国际单位:欧姆(ω);

  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1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7、滑动变阻器:

  a。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b。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c。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18、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公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19、电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电功的单位,俗称“度”符号kw。h

  1度=1kw。h=1000w×3600s=3。6×106j

  20.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

  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b、“10(20)a”指这个电能表长时间工作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2

  1、静电感应:把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等量正负电荷的现象。

  2、静电现象:静电一般由摩擦产生,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分别带上了正负电荷,它们之间就产生电势差。电荷积累到一定数值时,带电体就发生放电现象。

  3、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

  ⑴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内部合场强处处为零。

  ⑵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表面附近任何一点的场强方向与该点的表面垂直。

  ⑶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⑷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于导体的外表面。导体表面,越尖的位置,电荷密度越大,凹陷部分几乎没有电荷。

  4、尖端放电

  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电场很强,能使周围气体分子电离,与尖端电荷电性相反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奔向尖端,与尖端电荷中和,这相当于使导体尖端失去电荷,这一现象叫尖端放电。如高压线周围的“光晕”就是一种尖端放电现象,避雷针做成蒲公花形状,高压设备应尽量光滑分别是生活中利用、防止尖端放电。

  5、静电屏蔽

  处于电场中的`空腔导体或金属网罩,其空腔部分的合场强处处为零,即能把外电场遮住,使内部不受外电场的影响,这就是静电屏蔽。如电学仪器的外壳常采用金属、三条高压线的上方还有两导线与地相连等都是静电屏蔽在生活中的应用。

  6、电容器

  ⑴任何两个彼此绝缘而又相距很近的导体都可以构成电容器。

  ⑵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与电池的两极相连,两个极板就会带上等量异种电荷。这一过程叫电容器的充电。其中任意一块板所带的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做电容器的带电量;用导线把电容器的两板接通,两板上的电荷将发生中和,电容器不再带电,这一过程叫做放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3

  压力

  1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的方向总是指向支持物并和支持物的表面垂直。在具体的问题中,压力的方向和支持物的位置有关.这里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有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错误认识。

  2.压力和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产生压力的因素很多,而重力仅仅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在数值上才等于物体的重力。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4

  压强

  1.压强是描述压力产生的效果的物理量,这种效果不仅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受力面积的大小也有关。

  2.压强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它存在于受力的两物体的接触面上。压强不但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和压力的方向相同。

  通过上面对压强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5

  一、电荷

  (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物质为“带电物质”。

  (2)电荷,为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正电或负电,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实质:电子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②感应起电

  实质:将金属导体中的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二、电路

  (1)电流: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3)导体:是指电阻率很小且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4)绝缘体: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5)电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

  (6)电路由电源、开关、连接导线和用电器四大部分组成。

  (7)串联: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用电器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 若想通过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电器, 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

  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 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8)并联:并联电路是使在构成并联的电路元件间电流有一条以上的相互独立通路。

  特点: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损坏,其他支路不受影响。

  三、电流

  (1)电流的强弱用电流强度来描述,电流强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量,简称电流,用I表示。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五、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滑动变阻器

  ①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从而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

  ②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压、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②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俗称正进负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否则会烧坏电流表)可用试触的方法确定量程。

  ④因为电流表内阻太小(相当于导线),所以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⑤确认使用的电流表的量程。

  ⑥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流值。

  四、电压

  (1)电压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2)电压表

  电压表,测电压,电路符号圈中V。测谁电压跟谁并(联),“+”进“-”出勿接反。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6

  物理导体与绝缘体

  说明1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

  说明2 本知识点的难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

  说明3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两者的区别,知道二者并无绝对界限。

  说明4 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电流的形成。

  说明5 本知识点主要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规则2:导体和绝缘体的用途

  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

  规则3: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规则4:导体和绝缘体的机理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 初中语文,所以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相反,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

  突破物理“三重门” 期末轻松得高分

  对于生来说,作为新增学科,从入门到冲击优秀 初中数学,需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门是声光热。第二重门是力学。第三重门是电学。

  第一次入门,是上学期的物理入门。也可以理解为是声光热的'入门。在声光热等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要是以感性为主。很多时候只要做好感性的认识,略加上一些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这部分的大体精髓。

  第二重门是力学。力学对于同学们来说,区别于声光热的根本特点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同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转向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习。如果说在第一重门的时候,同学们的成绩普遍都很高,并且差距比较小。很难体现每个同学的真实实力.那么到了第二重门的时候差距将明显拉大,也将会是同学们快速提升自己脱颖而出的关键时期。

  第三重门是电学。电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对于孩子的理解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入门的电路分析,对很多同学来说,入门较为困难。电学后期的综合计算也将会是同学们冲刺优秀的拦路虎之一。

  由于三重门的本身特点,第一重门声光热入门较容易。所以同学们容易在意识形成物理拿分容易的感觉。而实际上物理的真正入门是在力学及电学。对于同学们来说,三重门的意义各有所在。声光热的入门同学们要务必做好初二上学期的期末,争取。因为等到下学期的四轮将主要针对的是力电部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争取初二上学期物理期末。源于初二下学期的力电部分的难度,需要同学们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习吧。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 υ> 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8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第三章 透镜知识归纳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u——物距、v——像距、f——焦距。

  5.凸透镜成像的作图: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6.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7.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8.与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相联系的光学器件及应用:

  9.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10.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11.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2.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四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知识归纳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1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1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9

  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是一种电磁波。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光的反射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

  6.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9.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1)为什么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便于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能够比较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大小。

  (2)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也不能和A的像重合?

  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

  (3)怎么找到A的像的位置?

  挪动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光的折射

  10.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2.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透镜

  1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两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2)物近像远像变大。

  (3)实像都是倒立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

  (1)等高共轴调节:

  等高:将蜡烛、凸透镜、光瓶三者中心调整到同一水平高度。

  共轴:目的是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处。

  (2)焦距确定:平行光源照射得到最小最亮光斑为止。

  14.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15.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0

  1、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 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 电荷

  1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

  常用:千伏(KV),毫伏(mV). 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 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14、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

  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5、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国际单位:欧姆(Ω);

  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1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7、滑动变阻器:

  A.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B.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C.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18、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公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19、电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电功的单位,俗称“度”符号

  kw.h

  1度=1kw.h=1000w×3600s=3.6×106J

  20.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

  的电路中使用;B、“10(20)A”指这个电能表长时间工作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C、“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D、“6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600转。

  21.电功公式: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22、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KW)公式:P=W/t=UI

  23.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暗,

  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2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

  成正比,表达式为. Q=I2Rt

  25.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等组成.

  26.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27.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 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28.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9.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30.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31.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2.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 是南极(S极)

  3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3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3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7.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8.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

  在磁体周围,磁感线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39.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40.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其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41.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4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铁芯的有无,线圈的匝数

  43.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改变.

  44.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45.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46.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应用:发电机

  47.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48.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49.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

  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电动机.

  50.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电 学 特 点 与 原 理 公 式

  第六章 《欧姆定律》复习提纲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1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

  速度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习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识点:照相机和投影仪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2

  本知识点重点掌握的知识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

  对于规律我们可以如此记忆“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题目的难度较大;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误区提醒

  正确区分实像和虚像

  物体通过透镜可能成实像,也可能成虚像。而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什么呢?

  (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会聚而成的像为实像,经光学器件后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相交形成的像叫虚像。

  (2)成像性质上的区别,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3)接收方法上的区别:实像既能被眼睛看到,又能被光屏接收到,虚像只能被眼睛看到,不能被光屏接收到。

  【典型例题】

  例析: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中心50cm处,所成的像是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50cm B. 40cm C. 30cm D. 20cm

  解析:

  本题描述的是凸透镜成像的一种现象,所用的成像规律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这条规律放到本题中就可以逆向分析,从而得出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由此判断出50cm这个距离大于2倍焦距,即:50cm>2f,解得f

  答案: D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3

  熔化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4

  一、杠杆

  1.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2.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当有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杠杆上时,杠杆能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则我们说杠杆平衡。

  (2)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滑轮的应用

  1.定滑轮

  (1)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支点是转动轴,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的半径。

  (2)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

  (1)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支点是上端固定的那段绳子与动滑轮相切的点,动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

  (2)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

  (1)连接:两种方式,绳子可以先从定滑轮绕起,也可以先从动滑轮绕起。

  (2)作用: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3)省力情况:由实际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决定。绳子段数:“动奇定偶”。拉力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其中n是绳子的段数,h是物体移动的高度。

  4.轮轴和斜面

  (1)轮轴:实质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是一种省力机械。轮和轴的中心是支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F2,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F1,轴半径r,轮半径R,则有F1R=F2r,因为R>r,所以F1

  (2)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斜面的坡度越小,省力越多。

  三、功

  1、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物体受到了力,但保持静止。②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不受力。③物体受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互垂直,这个力也不做功。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还有kW。1kW=103W。

  (2)公式:p=W/t。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

  (4)功率与机械效率的区别:

  ①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

  ②它们之间的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W有用: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也就是人们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时必须做的功。在提升物体时,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

  (1)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2)额外功的主要来源: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绳重等所做的功。②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3、总功——W总:

  (1)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实际所做的功叫总功,它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 W有用+ W额外。

  (2)若人对机械的动力为F,则:W总=Fs

  4、机械效率——η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公式:η= W有用/ W总。

  (3)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减小摩擦,②改进机械,减小自重。

  六、动能和势能

  1、能量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单位:焦耳(J)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单位:焦耳(J)。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单位:焦耳(J)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单位:焦耳(J)。

  (3)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七、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

  (1)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2)单位:J。

  (3)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①动能的大小;②重力势能的大小;③弹性势能的大小。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2)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5

  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u

  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六种物态变化。

  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07-14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7-14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11-23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12-21

初中物理期末会考知识点总结12-02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11-09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11-09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11-24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15篇)11-2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1, 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 移动的电荷;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纯油(自由电荷大部分被原子核束缚住了,所以才不导电的),纯水等。 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1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

  常用:千伏(kv),毫伏(mv)。 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 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14、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我国规定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36、24、12、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5、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国际单位:欧姆(ω);

  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1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7、滑动变阻器:

  a。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b。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c。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18、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公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19、电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电功的单位,俗称“度”符号kw。h

  1度=1kw。h=1000w×3600s=3。6×106j

  20.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

  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b、“10(20)a”指这个电能表长时间工作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2

  1、静电感应:把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等量正负电荷的现象。

  2、静电现象:静电一般由摩擦产生,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分别带上了正负电荷,它们之间就产生电势差。电荷积累到一定数值时,带电体就发生放电现象。

  3、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

  ⑴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内部合场强处处为零。

  ⑵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表面附近任何一点的场强方向与该点的表面垂直。

  ⑶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⑷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于导体的外表面。导体表面,越尖的位置,电荷密度越大,凹陷部分几乎没有电荷。

  4、尖端放电

  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电场很强,能使周围气体分子电离,与尖端电荷电性相反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奔向尖端,与尖端电荷中和,这相当于使导体尖端失去电荷,这一现象叫尖端放电。如高压线周围的“光晕”就是一种尖端放电现象,避雷针做成蒲公花形状,高压设备应尽量光滑分别是生活中利用、防止尖端放电。

  5、静电屏蔽

  处于电场中的`空腔导体或金属网罩,其空腔部分的合场强处处为零,即能把外电场遮住,使内部不受外电场的影响,这就是静电屏蔽。如电学仪器的外壳常采用金属、三条高压线的上方还有两导线与地相连等都是静电屏蔽在生活中的应用。

  6、电容器

  ⑴任何两个彼此绝缘而又相距很近的导体都可以构成电容器。

  ⑵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与电池的两极相连,两个极板就会带上等量异种电荷。这一过程叫电容器的充电。其中任意一块板所带的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做电容器的带电量;用导线把电容器的两板接通,两板上的电荷将发生中和,电容器不再带电,这一过程叫做放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3

  压力

  1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的方向总是指向支持物并和支持物的表面垂直。在具体的问题中,压力的方向和支持物的位置有关.这里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有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错误认识。

  2.压力和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产生压力的因素很多,而重力仅仅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在数值上才等于物体的重力。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4

  压强

  1.压强是描述压力产生的效果的物理量,这种效果不仅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受力面积的大小也有关。

  2.压强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它存在于受力的两物体的接触面上。压强不但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和压力的方向相同。

  通过上面对压强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5

  一、电荷

  (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物质为“带电物质”。

  (2)电荷,为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正电或负电,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实质:电子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②感应起电

  实质:将金属导体中的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二、电路

  (1)电流: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3)导体:是指电阻率很小且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4)绝缘体: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5)电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

  (6)电路由电源、开关、连接导线和用电器四大部分组成。

  (7)串联: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用电器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 若想通过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电器, 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

  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 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8)并联:并联电路是使在构成并联的电路元件间电流有一条以上的相互独立通路。

  特点: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损坏,其他支路不受影响。

  三、电流

  (1)电流的强弱用电流强度来描述,电流强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量,简称电流,用I表示。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五、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滑动变阻器

  ①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从而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

  ②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压、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②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俗称正进负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否则会烧坏电流表)可用试触的方法确定量程。

  ④因为电流表内阻太小(相当于导线),所以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⑤确认使用的电流表的量程。

  ⑥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流值。

  四、电压

  (1)电压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2)电压表

  电压表,测电压,电路符号圈中V。测谁电压跟谁并(联),“+”进“-”出勿接反。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6

  物理导体与绝缘体

  说明1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

  说明2 本知识点的难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

  说明3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两者的区别,知道二者并无绝对界限。

  说明4 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电流的形成。

  说明5 本知识点主要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规则2:导体和绝缘体的用途

  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

  规则3: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规则4:导体和绝缘体的机理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 初中语文,所以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相反,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

  突破物理“三重门” 期末轻松得高分

  对于生来说,作为新增学科,从入门到冲击优秀 初中数学,需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门是声光热。第二重门是力学。第三重门是电学。

  第一次入门,是上学期的物理入门。也可以理解为是声光热的'入门。在声光热等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要是以感性为主。很多时候只要做好感性的认识,略加上一些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这部分的大体精髓。

  第二重门是力学。力学对于同学们来说,区别于声光热的根本特点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同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转向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习。如果说在第一重门的时候,同学们的成绩普遍都很高,并且差距比较小。很难体现每个同学的真实实力.那么到了第二重门的时候差距将明显拉大,也将会是同学们快速提升自己脱颖而出的关键时期。

  第三重门是电学。电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对于孩子的理解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入门的电路分析,对很多同学来说,入门较为困难。电学后期的综合计算也将会是同学们冲刺优秀的拦路虎之一。

  由于三重门的本身特点,第一重门声光热入门较容易。所以同学们容易在意识形成物理拿分容易的感觉。而实际上物理的真正入门是在力学及电学。对于同学们来说,三重门的意义各有所在。声光热的入门同学们要务必做好初二上学期的期末,争取。因为等到下学期的四轮将主要针对的是力电部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争取初二上学期物理期末。源于初二下学期的力电部分的难度,需要同学们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习吧。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 υ> 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8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第三章 透镜知识归纳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u——物距、v——像距、f——焦距。

  5.凸透镜成像的作图: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6.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7.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8.与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相联系的光学器件及应用:

  9.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10.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11.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2.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四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知识归纳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1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1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9

  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是一种电磁波。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光的反射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

  6.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9.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1)为什么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便于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能够比较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大小。

  (2)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也不能和A的像重合?

  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

  (3)怎么找到A的像的位置?

  挪动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光的折射

  10.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2.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透镜

  1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两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2)物近像远像变大。

  (3)实像都是倒立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

  (1)等高共轴调节:

  等高:将蜡烛、凸透镜、光瓶三者中心调整到同一水平高度。

  共轴:目的是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处。

  (2)焦距确定:平行光源照射得到最小最亮光斑为止。

  14.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15.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0

  1、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 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 电荷

  1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

  常用:千伏(KV),毫伏(mV). 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 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14、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

  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5、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国际单位:欧姆(Ω);

  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1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7、滑动变阻器:

  A.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B.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C.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18、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公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19、电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电功的单位,俗称“度”符号

  kw.h

  1度=1kw.h=1000w×3600s=3.6×106J

  20.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

  的电路中使用;B、“10(20)A”指这个电能表长时间工作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C、“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D、“6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600转。

  21.电功公式: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22、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KW)公式:P=W/t=UI

  23.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暗,

  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2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

  成正比,表达式为. Q=I2Rt

  25.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等组成.

  26.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27.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 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28.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9.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30.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31.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2.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 是南极(S极)

  3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3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3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7.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8.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

  在磁体周围,磁感线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39.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40.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其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41.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4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铁芯的有无,线圈的匝数

  43.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改变.

  44.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45.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46.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应用:发电机

  47.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48.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49.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

  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电动机.

  50.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电 学 特 点 与 原 理 公 式

  第六章 《欧姆定律》复习提纲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1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

  速度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习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识点:照相机和投影仪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2

  本知识点重点掌握的知识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

  对于规律我们可以如此记忆“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题目的难度较大;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误区提醒

  正确区分实像和虚像

  物体通过透镜可能成实像,也可能成虚像。而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什么呢?

  (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会聚而成的像为实像,经光学器件后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相交形成的像叫虚像。

  (2)成像性质上的区别,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3)接收方法上的区别:实像既能被眼睛看到,又能被光屏接收到,虚像只能被眼睛看到,不能被光屏接收到。

  【典型例题】

  例析: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中心50cm处,所成的像是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50cm B. 40cm C. 30cm D. 20cm

  解析:

  本题描述的是凸透镜成像的一种现象,所用的成像规律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这条规律放到本题中就可以逆向分析,从而得出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由此判断出50cm这个距离大于2倍焦距,即:50cm>2f,解得f

  答案: D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3

  熔化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4

  一、杠杆

  1.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2.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当有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杠杆上时,杠杆能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则我们说杠杆平衡。

  (2)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滑轮的应用

  1.定滑轮

  (1)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支点是转动轴,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的半径。

  (2)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

  (1)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支点是上端固定的那段绳子与动滑轮相切的点,动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

  (2)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

  (1)连接:两种方式,绳子可以先从定滑轮绕起,也可以先从动滑轮绕起。

  (2)作用: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3)省力情况:由实际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决定。绳子段数:“动奇定偶”。拉力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其中n是绳子的段数,h是物体移动的高度。

  4.轮轴和斜面

  (1)轮轴:实质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是一种省力机械。轮和轴的中心是支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F2,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F1,轴半径r,轮半径R,则有F1R=F2r,因为R>r,所以F1

  (2)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斜面的坡度越小,省力越多。

  三、功

  1、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物体受到了力,但保持静止。②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不受力。③物体受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互垂直,这个力也不做功。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还有kW。1kW=103W。

  (2)公式:p=W/t。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

  (4)功率与机械效率的区别:

  ①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

  ②它们之间的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W有用: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也就是人们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时必须做的功。在提升物体时,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

  (1)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2)额外功的主要来源: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绳重等所做的功。②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3、总功——W总:

  (1)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实际所做的功叫总功,它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 W有用+ W额外。

  (2)若人对机械的动力为F,则:W总=Fs

  4、机械效率——η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公式:η= W有用/ W总。

  (3)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减小摩擦,②改进机械,减小自重。

  六、动能和势能

  1、能量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单位:焦耳(J)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单位:焦耳(J)。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单位:焦耳(J)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单位:焦耳(J)。

  (3)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七、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

  (1)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2)单位:J。

  (3)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①动能的大小;②重力势能的大小;③弹性势能的大小。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2)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5

  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u

  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六种物态变化。

  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