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9 20:20:15 设计 我要投稿

醉花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花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其人及其前期诗风

  2、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清新精美的词作特色。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把握词作内容及其情感

  难点:体会作者将抽象情思具体化时清新精美的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本文字词内容不难,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但若不将这首词分不同角度去欣赏,很容易将词作的情思落入俗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知识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主题的诗词比比皆是。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其词清新精美,富有真情实感,故名噪一时,称“易安体”。

  早期生活于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北宋,十八岁嫁给情投意合的赵明诚,婚后夫妇二人诗词唱和、共同整理金石文物,生活颇为舒心适意。对于此时的李清照来说,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满婚姻是她的人生理想。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中出现些许缺憾。因此,李清照早年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闺阁生活以及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词调清丽、明快。

  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剧,生活剧变,境遇孤寂凄苦,因此,李清照后期词作多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和寂寞愁苦,词调凄凉、低沉。

  三、诵读体会

  1、学生齐读,解决基本字音、断句问题

  2、老师(女)范读,情境引导,体会词人情感

  3、录音(男)范读,加强情感体会。

  4、再次学生齐读,回味词作。

  四、品析词作

  (一)说重阳

  问1:请在词作中找出,本词创作于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回归原文:佳节又重阳)

  问2: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说一说你对重阳节的了解。

  参考:①重阳名称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

  ②重阳节传说桓景治瘟魔

  ③重阳活动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④重阳诗歌

  A、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D、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二)品词作

  问1:重阳节所有的人都在高高兴兴与家人团聚、庆祝节日。我们的词人在这一天又是何种心情呢?词作中哪个字指明了这种心情?

  明确:愁。(原文:薄雾浓云愁永昼)

  问2:请同学们紧扣“愁”字,结合词作说说自己的体会。

  参考:

  环境:薄雾浓云

  重阳不阳,反倒是阴沉的天气,更衬得词人心情低沉阴郁。

  景物:瑞脑金兽

  这一句看似写物实则写人,描画了作者一个人无限凄凉地独坐窗边,呆呆地看着炉忠瑞脑慢慢烧完的形象,从而体现出词人孤独、无聊生活中无限的相思之意。

  玉枕纱厨:描画了作者秋夜独眠的情景,一个“凉”字看出词人的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也只有失眠之人才能观察到夜半时分凉意慢慢渗透的温度变化,这种凉不仅是天气之凉,也是词人身体之凉,更是词人心境之凉。

  时间:永昼、半夜、又

  “永昼”“半夜”说明作者的愁思从早到晚一直萦绕着词人。

  “又”说明作者独自过重阳已经不是一次了,词人的相思之长可见一斑。

  活动:把酒、赏菊

  重阳节词人依俗把酒赏菊,但词人喝的酒是闷酒、是愁酒,因此只能“愁更愁”。赏的菊虽有“暗香盈袖”,此时却只能让词人独自销魂。

  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A、修辞:夸张、对比、比喻。以菊喻人,将人菊对比,说人比菊瘦。

  B、意象:“黄花”即菊花,菊花在外形上淡雅清瘦,历来是君子之花,酷似作者清雅的品格;同时帘外“瘦”菊与作者体态相近,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因相思而日渐消瘦的体态。

  C、意境:词人在重阳佳节之日,把酒赏菊却愈觉孤独愁闷,匆匆回到闺阁,此时正有瑟瑟秋风吹起,露出帘内思妇比帘外黄花还消瘦的身影。

  D、情感:词人因愁而瘦,真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语)

  补充赏析:

  一则,以帘外黄花与帘内玉人相对比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

  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

  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思,与词旨相合,给人余韵绵绵之感。

  名句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五、总结

  《醉花阴》一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结尾,贯穿全词始终是词人的孤独愁绝,正因此,全词无论是天气还是景物,无论是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还是帘外黄花都染上了词人的一抹愁苦。通过景物、活动作者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表现得具体可感。

  六、作业背诵词作

  【板书设计】

  重阳

  佳节

  愁

  环境:薄雾浓云

  时间:昼、夜、又

  活动:把酒、赏菊

  瘦

醉花阴教学设计2

  课题

  《醉花阴》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常识填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 婉约 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 易安 体。李清照的词以 南渡 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 闺情(离愁) ,词风 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 怀旧悼亡 ,词风 凄凉低沉 。

  2、字音通关

  薄雾( )永昼( )纱橱( )盈袖(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四、 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答:① “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

  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 夸张、 比喻 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 数量 的。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 长度、宽度、深度 ;秦观的愁也是有 数量、深度 的。

  3、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明确: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答: “永昼”“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4.词人为何而愁?

  答:思夫

  5、《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把它概括出来?

  答:上片:重阳思亲而不得

  下片:饮酒赏菊愁更愁

  鉴赏评价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 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出门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2、下面是我们的合作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明确:“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2)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半夜凉初透”,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3、上片小结:

  上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愁苦。

  鉴赏评价下片

  1.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关于醉花阴教学教案设计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三.朗读·体悟

  (想象一幅画面——西风瘦菊,佳人对花兴叹的画面)

  四.赏析文本

  (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三小组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所以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再读课文,并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

  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

  师: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的形象吗?

  生: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师: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消金兽”的“消”——消失,消融。为什么想到消融?它写出了香炉内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气却一点点的弥散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了。而消失却有灰飞烟灭之感,既看不出过程也看不到效果。

  好一个消融,冰消融后留下个春天,香消融后留下个相思。

  “佳节又重阳”的“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初”是有“刚刚”的意思,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这个“初”表明气温开始下降,还没有凉透,但我觉得这个“透”不仅仅指温度上的凉,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寂寞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香气。

  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暗香”还有一个典故,所以它不仅仅指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但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

  生: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

  师:人不至于比花更瘦弱吧?

  生:可能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

  生:这是反衬吧,写出人尚不如花。

  生: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师: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五.总结词的意境

  六.情读·悟情

  【说明】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感情,说他们不会读书,其实他们不是不会读而是没有读懂,他连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读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读出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彻底领悟文章的基础上,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歌以咏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当然也要好好来吟哦一番,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刚才挖出的各种感情,每组选读一句,赛一赛哪一组读得最好。

  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同学点评(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

  在赛读过程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并逐渐把词人凄苦、哀怨的相思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七.课堂总结

  【说明】尝试着教给学生一个阅读方法,并适当进行总结,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的文学之门。这对于老师来说,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八.作业

  说说学完这首词的感受或收获?

  1.在描写中注入深情。

  2.用形象化的手法。

  3.词语不仅有字面意义,还有隐含意义,我们要善于提问,善于挖掘。

  4.要想读好诗,必须先理解好。

  师:培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谈话”,其实读一首好词也就认识了一个词人,希望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多读多问多挖,认识更多的词人,诗人,伟人。

  自选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

  教学后记

醉花阴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如梦令》,均属于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即便是写惜花、写离愁,仍格调清新,笔法自然,毫无矫饰。充分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代“婉约词宗”的大家风范。

  《醉花阴》讲述的是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事。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含蓄,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重点放在赏读诗句上,通过赏读分析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写惜花之情,此词篇幅短小,但意趣横生,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很有生活情趣。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限于课堂时间限制,在教材处理时不能兼顾,只能一主一次——重点赏析《醉花阴》,而将《如梦令》作为当堂检测,点到为止。

  二、教学目标设定:

  因为该两首诗编入选修课本,而且之前学过李清照的几首词,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基础知识和常识,而在于通过比较、分析、阅读,对李清照对李清照其人、其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鉴于此,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三、教学方法:强调诵读、引导赏析、比较阅读

  四、课前准备:

  1、搜集李清照的相关图片和照片,制作PPT。

  2、准备好《醉花阴》MP3音频材料。

  3、印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醉花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

  (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李清照创作分期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

  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板块教学,整体感知

  1.读一读。向学生提出四维诵读要求。

  读得准确

  读出节奏

  读出关键

  (愁:一个“愁”字开篇,反应的是作者浓浓的愁思,使全词都笼罩在凄迷、哀怨的氛围当中。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

  凉。表面上:重阳节,天气转凉。玉枕纱橱,难于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引申问题:本词写作的季节?时间?

  重阳节。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永昼”“半夜”“黄昏后”。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读出感觉

  2.品一品。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3.比一比:比较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阐释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创作风格,引进李清照创作分期。

  18岁之前,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李格非之女,)。代表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8岁嫁于赵明诚(金石学家),婚后生活幸福,44岁之前有时过着独居的生活;代表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难;46岁,丈夫赵明诚病逝于建康。

  最后,请同学为该词选一幅插图。

  三、总结提升

  本节课是在诵读和品味中体会李清照这首词中的情感(描绘孤独的生活、抒发相思之情);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分期。

醉花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气质娴雅;她,诗文书画无不通晓;她,曾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她,又不幸历经离合丧乱;中国文学女子的第一,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就是宋代婉约词宗易安居士——李清照。

  我很崇拜他,所以今年暑假里,我特意去拜访了她的故居——李清照纪念堂。(在济南趵突泉公园里面,门票40元,这是我拍的几张照片。)今天,我将带着大家随着她的作品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女性。

  走近作者:(该环节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二、赏读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文句。

  自读——一生读——释疑——齐读。

  二读: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感情基调:“愁”——相思、孤寂。

  本词内容:淡烟薄雾凄迷朦胧,秋凉渐侵,又逢重阳佳节,一个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终日寂寞无聊、孤寂愁苦,形容憔悴。

  生成交流:你从《醉花阴》的哪些信息中看出词人写的是思念丈夫?

  明确:“玉枕”,瓷枕。“纱厨”,即纱帐床榻。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补充背景注释一: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过渡:让我们沉淀心情,小声轻读,看一看,触一触,闻一闻,品味意象,感受意境。

  三读: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味感情,探究艺术效果。

  1、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愁

  2、你认为本词中哪些句子能传达出词人的“愁”情,试作分析。

  (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自由找相对应词句,并能作出对词句的赏析。集体讨论时,板书艺术手法和精炼的词语:比如移情于物、衬托、比喻、夸张,又、瘦、凉等)

  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生成问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明确:佳景衬愁情

  重九这天,寂寞无聊的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以酒消愁,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她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不能与君共赏,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这里寄情于景,盛满衣袖的哪里是菊香啊,正是满怀的相思寂寥!

  3、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讨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明确:词人踽踽独行,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卷”起,环境更凄清、冷寂,寒意更浓。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生感慨:这次第怎么不令人伤感哀怨啊,于是词人反诘、激问“莫道”,这份思愁能否让人失魂只有当局者感受最切!

  此处是运用比喻,以人喻花。菊外形上纤细,被秋风吹落恰与女词人憔悴神伤的形象吻合。菊花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这里写人“瘦”,以外部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在愁情。

  “瘦”字与上文的“愁”字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才衣带渐宽,形容瘦削憔悴。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出来,可以说愁是瘦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人似黄花瘦:除了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外,句子安排妥当也是原因之一。她先用一句“莫道不销魂”做引,再加上一句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之后,才拿出人似黄花瘦的警句来,三句连成一气,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4.本词的艺术手法都有哪些?

  明确:1。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所有意象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2。个性化修辞。如“人比黄花瘦”一句,一个衣带渐宽,腰肢瘦损。一个日夜思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笔调婉转含蓄。3。善于用典。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四读:想象入境

  再读诗歌,展开联想,把你心目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你的语言勾勒出来。

  明确:这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秋风之中,凉意袭来,一个消瘦的女子独自徘徊窗前,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又是重阳登高赏菊之佳节,难耐之中,她端起酒杯愁绪千重,独自徘徊在菊花丛边,倍增寂寥。这是一个少妇的寂寞离愁。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只有结合李清照的身世际遇,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味作品意蕴。

  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去表现。你想到的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

  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

  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

  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评价:相思是如此凄苦,而又如此美丽。凄苦——她使人愁肠百结,黯然魂消;美丽——我们从她彻骨的思念之中也读出了她与丈夫之间浓浓的爱意。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女子的情感是被压抑被束缚的,而李清照却把她的感情表露得如此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不禁要惊叹于她的非凡勇气、她的真实性情和她的高雅的品格。

  过渡:相思是如此凄苦,此时,她还有人可以思,但后来她的生活发生了变故,她就没有这么幸福的思念了。下面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其人其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几首词,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创作的主题及风格。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结: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南渡前】内容:悠闲生活、闺情、离愁;风格: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悲叹身世。风格:凄凉、哀婉。

  四、课堂小结

  完成三个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学生顿悟整理

  五、巩固检测: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懒起(节选)

  唐韩偓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明确:李词所表现的心情同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略同——写惜花之情,乃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此词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尤显活泼。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此中运用反衬手法,以卷帘人对花事的淡漠翻出出书请主人公惜花之情。与韩诗相比李词更给人意趣横生之感。

  《醉花阴》课后反思

  1、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该部分属于选修内容,与必修相比,它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内涵,使学生对某一阶段或某一专题人物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掌握。所以,这节课我没有像以前学习必修内容时那样将字、词、句的落实作为重点,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感悟领会李清照诗歌中的人物美、性情美,感受李清照作为“中国女子文人第一”的风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多样:诗歌鉴赏重在诵读品味。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的意境,课堂上,我先后采用了自由诵读、听同学朗读、听音乐诵读、背诵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使得赏析真正基于诵读品味之上,使学生获得真正的阅读体验。另外,课上我还采用了提问、追问、组织合作讨论、表演课本剧等方式,力争做到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在充分的思考和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导入新课时,我展示了自己参观李清照故居的照片,在介绍李清照的经历时用的是自己拍的照片,学生很感兴趣,也使得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

  4、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和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课堂上,我尽量保持“诗”情,使语言更凝练而富有诗意。制作课件时,我精心设计了背景图片,努力营造“诗”的文学氛围,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5、主次处理得当。课本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课上重点赏析了一首,而将另一首作为检测题来处理,点面结合,使得重点更突出。

  不足:

  1、“写”的落实不够充分。本来设计好的一个环节——在赏析结束时,让学生用富有诗情的语言将心目中的李清照形象描绘出来,但由于时间关系,最后还是将该环节放在了课下。

  2、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多而生生互动较少,还可以让学生的活动更充分一些。

  3、个别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还不够自然。

【醉花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醉花阴教学设计10篇04-28

《花非花》教学设计05-09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07-13

花钟教学设计01-09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05-07

《花钟》教学设计04-01

《金色花》教学设计02-22

语文《花钟》教学设计范文06-1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