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时间:2022-07-20 19:07:07 文化 我要投稿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

  一汉赋基础:1、《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它又简称为为《吕览》,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汉书·艺文志》称这为“杂家”。

  3、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散文家是贾谊和晁错,贾谊的政论文名作是《过秦论》,鲁迅称它为“西汉鸿文”,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书》、《贤良对策》等。

  4、汉初楚声短歌主要有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5、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赋,但真正标志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诗歌中的汉乐府民间歌辞和由中下层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6、最早写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现仍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战国时的荀子。

  7、汉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主要流行的是追随楚骚余绪的“骚体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第二阶段是汉赋的鼎盛时期,流行“散体大赋”,主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大人赋》是讽刺汉武帝好神仙的。杨雄的代表作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其他如王褒、东方朔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第三阶段流行的是抒情言志的.“小赋”,著名的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

  8、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七发》的形式对后来的辞赋是有影响的,它的体制结构后来被看做是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称作“七”或“七体”。

  10、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短篇小赋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揭露了当时弥漫官场的种种丑行。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2

  (一)古人名、字、号辑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圣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号亚圣。

  司马迁,字子长,官太史令。

  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韩愈,字退之,谥号文

  杜牧,字牧之,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关汉卿,号己斋叟。

  施耐庵,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二)古人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

  《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聊斋志异》(蒲松龄)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

  《惜抱轩诗文集》(姚鼐)

  《七录斋集》(张溥)

  3,以谥号命名

  《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卒谥“文忠”)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

  4,以名号命名

  《诚斋集》(杨万里,别号诚斋)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3

  1、杜牧的咏史诗往往带有史论色彩,如《泊秦淮》不仅咏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杜牧在七绝的写景上有独特成就,如《山行》、《江南春》等,都不以奇峭或词采取胜,却自有一种风流俊爽之气。

  3、李商隐诗歌的内容有:(1)政治诗,这类诗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隋宫》;(2)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多属这一类。另外,《夜雨寄北》表现了飘泊他乡怀念妻子的思想感情。当属爱情诗类;(3)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诗,代表作是其晚年所写的把咏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细腻地表现自己不幸遭遇和理想破灭的《锦瑟》。

  4、李商隐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活用典故,但有些诗显得晦涩难懂。

  5、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又因李商隐、温庭筠皆排行十六,文学史上又戏称为“三十六体”。

  名词解释:晚唐讽刺小品:晚唐讽刺小品是继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传统,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类作品见于罗隐的《谗书》、皮日休的《皮子文薮》、陆电蒙的《笠泽丛书》等。他们的具有讽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其气势和锋芒引人注目。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首先,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通过想象和象征构成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其次,善于对情景做细致入微的刻画,于纤细中见深厚,精巧中见浑成。第三,他善于活用典故,这些典故丰富了诗的形象,也深化了诗的主题。但因善用生僻典故,以致有些诗晦涩难懂。

  “李杜”和“小李杜”:李杜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二人互相倾慕,友谊深厚,创作了“千汇万状”的诗篇,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李白上承屈原,将浪漫文学推向高峰,杜甫反映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本色,达到写实文学传统的最高成就。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也并称“李杜”,为区别于李白、杜甫,或称 “小李杜”。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4

  一、《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二、称号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三、《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四、《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五、《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六、《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七、《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5

  1,古代战争

  古代军队的编制和我们今天的编制不同。春秋时期,许多大国设立上、中、下三军,晋国、吴国甚至还扩大到五军、六军。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以五人为一伍,十五为一戎,十戎为一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以后各个朝代沿用“军”为作战单位,但人数多少不同。“冠军”的说法最早是在军队里使用的。一般把战功显赫、英勇善战的人封为“冠军将军”。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时候,军队行军,被派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叫殿军。殿军往往走在军队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军”。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出征前祭天祭地,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出征前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古代的战争非常频繁。除了击、攻、战等表示一般的进攻和作战外,其他一些表示战争的词大都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义,指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战争;伐是中性的,它强调“师出有名”,是一种正式的.战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其后秦伐赵,拔石城”;侵含贬义,是不宣而战的入侵,如《六国论》说“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古代的战争,指挥者通过旗和金鼓来指挥,军队中的各种旗帜很多,其中帅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词,义同“部下”,如《垓下之战》“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战旗不倒,表明指挥者仍在指挥,如果战旗倒了,则表明彻底失败了,所以《曹刿论战》中,曹刿“望其旗靡”,然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擂鼓是进攻与冲锋的信号,并能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子鱼论战》中捉“金鼓以声气也”,《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金是钲之类的响器,古代鸣金收兵。

  古代的战斗要列战阵,古人对阵法极为重视,《子鱼论战》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军列成了战阵。

  从殷商直到战国时期,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比如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中记录的就是这次战斗),就是一次车战,所以齐军失败后,曹刿“视其辙乱”,因为溃不成军,所以车辙才乱成一片。古代大败“败绩”,据认为就是“败迹”,也就是“辙乱”,由此来指称惨败。古代天子有兵车万乘,诸侯有兵车千乘,所以《过秦论》中称秦始皇统一天下登帝位为“致万乘之势”。

  先秦时期,大国有上、中、下三支部队,称为“三军”,如《子鱼论战》上说“三军以利用也”。

  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剑、戟、箭等,火药发明后,才逐渐出现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 仍是冷兵器。

  2,古代刑律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史记 商君列传》“行之四年,公子虔诚,劓之”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如:成名“旬余,杖至百”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也”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即受此刑)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07)大辟:砍头。如“惟大辟无所要,然犹质其首”

  (08)炮烙:将人烧烤的一种酷刑。如:“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如“秦惠王车裂商君”

  (10)汤镬:将人煮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

  (11)腰斩:从腰部斩簖。如《史记 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6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

  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

  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

  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

  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7

  《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天文地理和纪年纪时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

  2、搜集有关诗文,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预习案

  1、阅读《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的内容。

  2、全班分七个组,根据导学案分组完成知识梳理与探究。

  预习遇到的疑问,请写下来:

  探究案

  探究之一:天文地理

  1、什么是“二十八宿”和“分野”?(第一组)

  2、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二十八宿”“牛郎星”和“织女星”等的语句。(第2组)

  3、古代地名中有些习惯性称呼,很多与现代所指不大相同。(例如:河北,指黄河以北)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类似的古代地名。(第3组)

  4、古人为何如此重视天文?(第4组)

  知识归纳:1.“二十八宿”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2.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3.一般情况下,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4.古时称江河,以东面为左,以西面为右。

  5.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探究之二:纪年纪时

  5、归纳整理古人纪年纪时的方法(第五组)

  ①纪年

  ②纪月:

  ③纪日:

  ④纪时: 天色计时 地支计时 序数计时

  6、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介绍一个你比较熟悉的节日的习俗?(第六组)

  7、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纪年纪时的.语句,思考古人是如何纪年纪时的。(第七组)

  知识归纳:1.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2.古人纪月纪日,除了用序数,还有特殊的称谓(孟、仲、季,朔、望、既望、晦)。

  3.古人纪时比较复杂,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

  训练案

  1、五岳是指:

  五湖指:

  四海指:

  九州指:

  2、P94第2题。

  3、P95第3题。

  《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姓名字号与礼仪制度方面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探求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预习案

  1、阅读《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的内容。

  2、全班分六个组,根据导学案分组完成知识梳理与探究。

  预习遇到的疑问,请写下来:

  探究案

  探究之一:姓名字号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古人姓名字号的语句,说说古人在称呼上有什么习惯。(第一组)

  2.举例说明古人名与字有何关联?(参考P96第2题、第3题)(第二组)

  知识归纳: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但也有特殊的时候。古人名与字是有关联的,有些名与字之间是协同关系,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有些名与字多出自我们学过的古诗文。

  探究之二:礼仪制度

  1.《周礼》把古代礼仪制度分为哪几类?(第三组)

  2.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古代礼仪制度的语句。(第四组)

  3、分析关于“礼”的名言警句的现实意义。P97第4题。(第五组)

  探究之三:避讳尚礼

  P97课外延伸第2题。(第六组)

  训练案

  1、“卑已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 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 等。

  2、“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

  3、古人说的“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至 时。

  4、科举中连中三元分别指乡试中的 、会试中的 和殿试中的 。

  5、河南的洛阳位于洛河的 ,湖北的汉阳位于汉水的 ,陕西的华阴位于华山的 。

  6、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 、 、 和 。

  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 、 。

  8、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答案:《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第一课时

  探究案

  1、二十八星宿(xiù)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商)、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牛、斗、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 、娄(lóu) 、胃、昴(mǎo)、毕、觜(zī)、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

  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2、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王勃《滕王阁序》)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之死》)

  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4、古代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与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5、①纪年干支纪年法、帝王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②纪月:孟、仲、季

  ③纪日: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

  ④天色计时 地支计时 序数计时

  夜半—— 子—— 23-1点

  鸡鸣—— 丑—— 1-3点

  平旦—— 寅—— 3-5点

  日出—— 卯—— 5-7点

  食时—— 辰—— 7-9点

  隅中—— 巳—— -11点

  日中—— 午—— 11-13点

  日昳dié—— 未—— 13-15点

  晡bū时 —— 申—— 15-17点

  日入—— 酉—— 17-19点

  黄昏—— 戌—— 19-21点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8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9

  【元旦】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0

  不少成语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这些成语,就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纪时。如:寅吃卯粮半夜三更钟鸣漏尽丁是丁,卯是卯

  2.科举。如: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名落孙山

  3.建筑。如:登堂入室大相径庭门当户对户枢不蠹蓬荜生辉偷梁换柱雕梁画栋

  4.服饰。如:峨冠博带袍笏登场被褐怀玉纨绔子弟集腋成裘

  5.器物。如:钟鸣鼎食觥筹交错举案齐眉席不暇暖循规蹈矩奉为圭臬权衡利弊

  6.度量衡。如:咫尺天涯枉尺直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壁立千仞以升量石才高八斗千钧一发半斤八两锱铢必较

  7.军事。如:烽火连天大动干戈剑拔弩张折戟沉沙围魏救赵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8.艺术。如:五音不全黄钟大吕引商刻羽滥竽充数室如悬磬胶柱鼓瑟铜琶铁板急管繁弦哀丝豪竹龙飞凤舞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铁画银钩胸有成竹画龙点睛梨园子弟插科打诨一板三眼

  9.宗教。如: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无主天花乱坠昙花一现聚沙成塔醍醐灌顶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1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2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城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3

  1.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座次,因为座次是分别尊卑的重要标志。请问以下哪种座次是室内最尊的座次?( )

  A.坐西面东 B.坐北面南 C. 坐南面北 D.坐东面西

  解析:我国古代贵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它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在室内,则以“东向为尊”。这是因为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后是坐东面西。答案选A。

  2.上古时期人们盛饭盛菜用( )。

  A.盌(同“碗”) B.簋 C.尊 D.鬲

  解析:上古人们盛饭盛菜不用盌(形似小盂旁边加上一个柄的容器,用来舀水),用簋(gui),一般圆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状),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制的,也有木质或竹制的。尊是上古的盛酒器;鬲是上古用来煮饭的器具,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举火炊煮。答案选B。

  3.在近年来逐步复兴传统习俗的浪潮中,冠礼、笈礼等纷纷被人们重新演绎。古代典籍中记载的传统礼俗还有很多,三书六礼就是其中的一种。三书六礼是古代的哪种礼俗?( )

  A.婚礼 B.葬礼 C.祭祀 D.寿礼

  解析: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俗。“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包括聘书(订亲之文书)、礼书(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和迎书(迎娶新娘之文书)。“六礼”指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礼法。 答案选A。

  4.在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场合常有鞠躬的礼仪,请问鞠躬礼源于( )。

  A.祭天仪式 B.投降者伏地叩首

  解析:“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一直保持到现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答案选A。

  5.历史剧中出现的官制常常令人费解,比如鸿胪寺,名虽为寺,实为一国家机关,它的主要职责是( )。

  A.司法 B.民政 C.司礼 D.监察

  解析:鸿胪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并鸿胪引奏。”可见,鸿胪寺是司礼机关,答案选C。

  6.中国最早的书肆“槐市”出现在( )的长安。

  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解析:汉武帝设立太学后,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对书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学术思想,互通有无。更始元年(23年),太学在战乱中解散,槐市随之消失。答案选B。

  7.甲骨学在近代语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号“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

  A.罗振玉 B.王国维 C.董作宾 D.郭沫若

  解析:甲骨四堂即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广泛接受。文学家、金石学家唐兰曾说“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对他们四人的甲骨文研究的评价颇准确扼要。答案选A.

  8.北宋是我国古代纂书、修书的繁盛时期,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书籍事业成果的是四大类书。下列哪部书不是四大类书之一?( )

  A.《册府元龟》 B.《太平御览》 C.《太平广记》 D.《佩文韵府》

  解析:北宋官修四大类书,即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太平御览》、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它们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佩文韵府》是清代康熙年间官修大型类书——词藻典故辞典,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由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答案选D。

  9.“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 )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解析:金:指钟。玉:指磬。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 “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后比喻人有学问,或声誉广为传播。答案选B。

  10.柳永的词作虽然一直很受欢迎,但是却不为当时士大夫所看重,甚至为他们所不耻,因为在他们看来,柳永的词很是俚俗。苏轼也对柳永持贬斥态度,但是柳永有一首词却受到苏轼的推崇,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首词是( )。

  A.《望海潮》 B.《八声甘州》

  C.《雨霖铃》 D.《满江红》

  解析:柳永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工于填词,深受歌妓们的欢迎赏识;一生潦倒,死后也只有歌妓们怀念,逢时设祭。这种文士,旧时讥为“无行”,但是他并不像那些正统士大夫们所估计得那般微不足道,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其中《八声甘州》被苏东坡巨眼所识,说其间佳句“何减唐人高处”。这是何等高的评价,须知东坡不曾轻易以此许人的。答案选B。

  11.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流派纷呈,其中有个影响特别大的诗派叫做“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请问一祖指( )。

  A.杜甫 B.黄庭坚 C.苏轼 D.贾岛

  解析: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其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答案选A。

  12.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

  A. 三个月没吃肉,不知道肉的味道 B. 读到一本好书 C. 听到一段好乐曲

  解析:《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喜爱之极。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身心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答案选C。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4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4、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5、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5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岁时历法

  1.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辛未三月。

  2.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 如崇祯十四年。

  3.纪月常用序数 (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4.干支纪日 如:元丰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纪时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die)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时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 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诗文集,这些诗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孙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参集》、《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白香山诗集》、《东坡全集》)外,还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号式。古时君王常给臣子封号,封号也能作为集名。如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作品集有《王荆公诗笺注》。

  ②谥号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叫"谥号"。"谥号"也可以命名诗文集,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死后加谥"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为《范文正公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其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③官爵式。西汉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世称太史公,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唐代诗人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官翰林学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学士文集》。

  ④籍贯式。古代以籍贯称人表尊敬或表自谦雅趣,并常以此作为集名。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县人,也称柳河东,其作品集名为《柳河东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其作品集名为《临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职地或隐居地地名为诗文集命名,如唐文学家杜牧别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故有《梦溪笔谈》。

  ⑥书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贺取书斋名,斋名也可以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其诗文集名为《惜抱轩诗文集》;近代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其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

  ⑦年号式。以皇帝的'年号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而得名;苏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

  ⑧显志式。以书名显示撰文编书的目的。如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古代文化常识】相关文章: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04-06

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12-27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02-24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7-20

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0题02-16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07-21

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文化常识12-27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10-15

高考文化常识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