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
近期,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受益颇丰。我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折服了。在读过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深思玉,感悟颇多。
感悟之一:教师应坚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真的有些后悔,后悔今日才读了这本名著,又有些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好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平时也想读点书,但有时总以工作累,家庭琐事多为由,没能坚持下去。从此,我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多读好书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教师应善引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他这个比方很恰当,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 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到了高年级,有的学生对学习有些无所谓了,学习成绩也下滑的很快,任凭老师怎么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减退了,消失了,而我们做教师的有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有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感悟之三:教师应善学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向哪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确实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素养的一个缩影。其次,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这就犹如“邯郸学步”,这些确实困扰着一些很想努力提高的教师们。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学习,善于抓住优秀教育思想的精髓,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今后,我将像苏霍姆林斯基建议的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做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在学习与生活中引导学生的老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确是一本好书,它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这本书的确值的得我认真地去读,认真地去思索。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
是的,“没有时间啊!”几乎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口头禅,现在的我们任务重,压力大,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写心得、交论文、发帖子、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活动……这件事还没处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简直喘不过一口气来。
这个问题,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也让我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时常在课堂上教育、引导学生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但是,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让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除了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外,唯一的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大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吸取别人的精华,去掉自己的糟粕……。
二、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教师都应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这句话不由地让我想到他所说的另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让它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这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对你所教的知识产生兴趣了,那么他也就会热爱你的学科了。在这里,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该先热爱这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带有激情,这样才能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对没有兴趣的课程怎么能学的好呢?其次,教师应该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对教材、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最后,教师应该掌握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教师在授课当中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 地学习。
如前段时间, 我听了黄老师的一节研讨课, 在坐的每一位老师没有一个不赏识他的才学, 正是由于黄老师的博览群书,才使得他在课堂上纵论古今,挥洒自如,学生学习也自然充满热情。由此想到自己,当务之急还是多读些书。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 久而久之,就会透出书卷气,一种特有的气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有这样勤于学习,善于积累,才能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博学的老师。只 有这样的老师,学生才会由衷地佩服!
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教育处处充满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 “做教师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穷尽毕生之力,研究如何做一个最优秀、 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正如高尔基说过的: ”“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教书从爱学生开始,育人从育心开始. 无论自己是什么岗位的老师,我们都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真心的去爱学生,努力把爱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感受到 老师的爱。因为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之一,是架设在师生心灵间的一座桥梁, 有了爱,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关爱每一个学生要落实在行动上,一个眼神、一句表扬、一 声问候、一次谈话、一次家访、一次辅导、一次提问等等,都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3
半年的忙碌,半年的辛勤耕耘,即将迎来的快乐的暑假,在这个假期当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懂了很多的东西,他摒除了较为空洞的理论,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娓娓道来。让人读了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书中的第2条建议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吸引了我的眼球。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一天过得非常紧张,总是觉得没有其他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教师这个行业好似一架永远干不完的机器,甚至有时还感觉某些工作没做好,让人心力交瘁。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建议,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呀,只有多读书,充实了自己,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教起书来才能游刃有余,才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讲课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由苏霍姆林斯基举的.这个例子,我明白了: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自己毕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一直坚持不懈,最终做到讲课游刃有余,其实,上天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每天24小时,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寒暑假及节假日,应制定合理的计划,保证学习时间,不断为大脑补充营养,增强知识储备,到教学用到时就不必再去现学了,这就节省了一部分时间,正如那位上课的教师,对课题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其实课题的内容早已存在他的脑海里。我一定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节约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不断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到上课时就应如“探囊取物”般的容易了,再也不会感到天天忙忙碌碌了。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上会受益无穷。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令我深思、考虑的是本书中的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从早忙到晚,时间真的是不够用。
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还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知识,因为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但是,想要做好这些,我们一定要安排好时间的问题,让自己每天都要与书接下不解之缘,不导致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情形。相信只要处理好这个时间问题,自己在教学中一定会如鱼得水,教学的质量也会又很大的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5
早在一百多年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就给了中小学教师如下建议:“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
今天的教师最需要什么呢?
在“同伴研修”、“反思成长”、“有效教学”等教师专业成长理念对于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已经不再陌生的今天,教师怎样才能找到有利于其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呢?
学习,积累,反思,永远是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对于身处知识爆炸时代的当代教师而言,以往我们所倡导的“积识成智”应该被予以新的注解,即在新课程背景下,谁能够更智慧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谁就能够获得更快速的成长。
看看我自己,其实是一个很不爱学习的人。看了这本书,看样子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从看书学习中获取经验,少走冤枉路,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其实,教育是一个受经验左右的行业,从事教育的人较容易为以往的经验羁绊。如此,学会有效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会有效借鉴他人的智慧,并有选择地在“积识”中有效“转识成智”,已成为当代教师成长的最佳路径。《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一书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邀请了至今仍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有着丰富经验教学实践的全国各地著名中小学各学科特级教师,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成长中的经验总结,以“现身说法”的形式给教师以最实用、最贴心的建议。
是啊!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美的词语吧!
【给“准”教师的三句话】
第一句:选择教育需要一种勇气。选择教育就是选择清贫,选择平淡,选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认为这只是从表面现象而言的。其实,教育的世界跟天空一样深邃和高远,教育的世界跟人的世界一样广大,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教育。因此,选择教育需要勇气。勇气则来之于梦想;勇气来自于远见;勇气来自于真爱。
第二句:从事教育需要一种底气。教育是一项智慧的事业,是一项心灵对心灵的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的事业。因此,从事教育需要有一种底气。这种底气至少包括文化底蕴、专业知识和教育素养。底气来自于读万卷书;底气来自于行万里路;底气来自于阅人无数;底气来自于专家指路。
第三句:研究教育需要一种灵气。从事教育,如果不去研究,会很快被教育淘汰;如果研究不深入,难以成为有卓越成就的教师,更不用说成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和教育家了。但是,并不是说只要你研究,就一定会取得成就。研究教育需要一种灵气。灵气是理解力的表现;灵气是想象力的表现;灵气是创造力的表现。
【需要“生命的学问”】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要想在教育上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得让自己的心性进入志存高远的境界。正是这份信念,使我们可以从容面对死神的威胁而一如既往地钟情于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信念,使我们可以对赛课、评模的不公一笑了之,依然沉浸在科研的充实和愉悦中;正是这份信念,使我们成了一个在外人看来毫无生活情趣却能自得其乐的书呆子。
第二境界:要有坚忍不拔的事业境界。古人云:小人常立志,君子立长志。人生、事业多变故,面对各种变故,改变了当初的目标和愿景,有人始终保持着心灵上的那份淡泊和宁静,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始终奉行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事业信条。
第三境界:豁然开悟的事业境界。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智慧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奉献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创新的事业。其实,教育实在是一种修炼的事业。时代呼唤着“生命境界”的教师,时代呼唤着有更多的教师进入“生命境界”。
【学会“沉下去”】
“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潇潇洒洒地浮起来。”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就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沉下去,要安于平凡,不甘平庸;
沉下去,要立足长远,持之以恒;
沉下去,要身在其中,心在其外;
【做“英雄校草”】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好教师?印度教育家说,我们队教育所能谈及的'是,当我们忘记所学但仍在脑内留下印象的,才是教育。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忘记所学但仍遗留下来呢?答案就是人格。没有人格,教育便是徒然的。教育的成果就是人格的建立,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产生的长久影响。
“校草”实为学生对于教师的尊称,学生喜欢把喜欢的老师当成一种喜欢的形象,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长久的情怀。对于学生来说“教育无小事”,一个教师也许就是一个榜样,一个“偶像”。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书看了其实只有一小半,收获可是一箩筐啊,看书确实能增长知识,加速前进的步伐,好书慢慢“品”,下期再做精彩感悟,相信收获会更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让我们一起倾听特级教师们讲述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及科研中的所思所悟,从中学习他们在反思中悟出的教育真谛。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6
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由尹刚和陈静波老师主编的教学专著《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是一批南京市英语骨干教师结合赴澳洲学习、培训所得和丰富教改经验,对中学老师的英语教学理念、课程观、教学观、资源观等提出的切实的、可操作的建议。书中的建议主要围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评价方式,外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法与教法等方面指出英语教学的新视野。《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立足于英语教学的实践,结合国内外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外语教学课堂教学;建议涉及交际教学法、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中纠错等。这本书的理论性比较强,比较适合初、高中英语教师阅读,我看完以后颇受启发。下面我想从两个大的方面表述我读完后的最大的感受与启发。
一方面,“公开课”听什么?看什么?
新课程的逐步推进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教研室也推出了一些公开课,示范课让同行借鉴学习。曾经一味追求让课堂充满活动。教师讲解只有几分钟,课堂上同学们热热闹闹,但却缺乏一些自然的东西。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但师生互动,从表面上看学生活动量大并非是真的课堂,主要体现在思维活动上。那么“公开课”我们听什么呢?看什么呢?
第一,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应考虑“怎么教”,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选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适当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第二,要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课堂教学目标有两块构成:一是教学大纲赋予我们的教学目标,二是课堂中生成的。作为教师,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之上,不可随意更改。众所周知,课堂上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上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最终要看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会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能力。
第三,要看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否默契有效。一节好课应从过程和结果中来看。看过程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教师,二是看学生。教学过程应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是师生互动与对话,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加了,投入了,还需要看课堂教学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发现,理解知识的产生,解决过程,师生互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路的体现。凡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两个以上飞跃和各种教学活动的措施都可以看成师生互动。
在听课过程中不仅要勤看,勤听,而且要勤想,勤记。因为在听课时,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这个教学环节有无更好的引导思路?自己应怎样对“闪亮点”,活学活用?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什么?对自己的启发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边听边想。需要指出的是,听,想,看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听课者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听课的范围可以灵活,听听自己截然不同的课,多加比较鉴别,批判继承,消化吸收会更好的开启教学思维,顿悟教学灵感。更要多学别的教师的个人魅力。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成效。
另一方面,学会朗读和背诵。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和课文,只会拼写。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英语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朗读和背诵也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还有以下几几点好处:
第一,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第二,通过大量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吟诵,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特别是精彩段落和句子。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受益匪浅。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第三,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如果养成了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能大声的朗读,积极的背诵,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会记住其中的一些句子、段落、习惯用法。那么到后来的学习就会很自觉的去朗读、去背诵英语,还愁英语学不好吗?因此,我想对学生说:“珍惜时间,在学英语过程中,请尽量的放出声来朗读英语,力求把一些课文,精彩的对话、句子背下来,这样,以后学英语就很轻松了。”不管你现在的成绩如何不理想,都不要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这句话用英语说就是It’snevertoolatetolearn(学习总不晚/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只要你们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读多背一些实用的英语句子,形成一定的语感,英语成绩照样也可以提高。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7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触颇深。学习外国教育史时曾经了解了这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但没有系统深入的学习领会其教育思想和精神实质。这一次满怀敬意认真读了他的这篇名著,为他在教育实践中艰苦卓绝的工作、无私无畏的付出所感动,真的是受益匪浅。
我在师范大学和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也学习了很多教育家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事迹,但没有哪一位教育家给我如此大的心灵触动。育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用心,在日常教学中投入我们的全部身心,身体力行。教育就又是这么单纯、愉悦和美好的事。教学确实是辛苦的工作,当我们选择从事教师这一光辉职业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和美好愿望,愿意承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身心劳累,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使祖国明天更美好。
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其精髓是:提高教师素养,关注学生健康,给学生自由学习时间,走向大自然。结合我们高校体育教学,我的感受是:
第一,提高教师素养。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品德高尚,用心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要具备教育能力(体育知识技能、教育规律、教学方法及个性魅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知识更新,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学习的.意识,丰富教学理念、加强知识储备、增强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关注学生健康。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使每一个学生掌握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十几年应试教育造就的身体素质水平较低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我们在大学补课,给我们的高校体育带来很多挑战。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抓住这最后时机,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而努力。
第三,给学生自由学习时间。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兴趣不足,主动性不够。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高校体育使其提高体育意识,养成体育习惯,达到主动锻炼,终身坚持的目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会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着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最大障碍是懒惰、怕苦怕累。我们的目标是在大学促使学生走出去、走到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发挥能力和水平,通过课内和课外双向引导,引领学生克服惰性,培养学生勤劳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达到身心全面发展。
教无定法,却有一个共同目标:一切为了学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我细细思索,慢慢回味,对自己前面的教学工作做了一个总结,也对今后教学提出更高目标要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必将一直影响并指导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使我在前进道路上有了动力和方向。用心感悟身体力行。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8
近来我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一本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这些名著,接受专家的建议,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说实话,面对这样一本厚厚的书,我知道我没有耐性一页一页把它读完,现在我只能简单地谈谈我所读过的章节,以及这些建议给我的启发:
当我读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时我感触很深。苏霍姆利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参加工作13年了,每天都是上课、下课、感觉没什么可写。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读他的一个个故事,心里有说不出的敬佩,为什么我就无话可写呢?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之间的一次争吵,课堂上一次激烈的争论,老师生病时同学们的一句问候,都可以点燃我们心灵的火花,只是我们没有及时把它记录下来。记得20xx年腊月二十九晚上,我在家看春晚,我的手机响了,我猜肯定是好朋友发来的祝福短信,谁知我打短信一看,我猜错了,上面写道:“老师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接着我给他回复了一条短信:“老师也祝你新年快乐。”接着他马上回复了我:“谢谢老师.”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例子,也许大家会说像这样的小事我每天都会发生。但是当我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不把这种震撼心灵的事记录下来呢?原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呀。都怪自己太粗心,太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总结了。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都要随时随地把它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若干年后这将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呀。这些教育日记不但记录了学生的点点滴滴,还记录了教师的成长过程。我想我们把观察到的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这对教师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的。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大家都知道在大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因为这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要注意节约时间,如果你一个挨一个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是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他建议我们首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如果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在这个班里你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为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学校里的优秀教师魏瑞攒老师,她班上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写字都清清楚楚,每次乡里统测都是第一名。她是怎样要求学生的,怎样为学生做好示范的,她的许多经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要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即,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对象的现状,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做到移植别人的思想精华而非形体。
每一次县里组织听评课活动,这都是我们学习先进教师经验的机会。当我们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观摩课时,常常热血沸腾,也想回去以后一试拳脚。可回到自己的课堂,却常常是无从下手,因为生搬硬套的东西永远不是自己的。教育的行为受教育思想的.支配,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透析他的教学理念,那么感受必定肤浅,学到的也必定是皮毛,所以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和思想精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在这条建议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就是让我们在老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更快的速度前进。作为新教师,我们要借鉴、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更要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相信通过努力,我们新教师会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优秀的。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理解加深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阅读未读完的章节 ,继续学习书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吸取书中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得到自身的发展。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9
20xx-20xx学年上学期,我认真学习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由尹刚和陈静波老师主编的教学专著《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教学专著是由一批南京市英语骨干教师结合赴澳洲学习、培训所得和丰富教改经验,对中学老师的英语教学理念、课程观、教学观、资源观等提出的切实的、可操作的建议。书中的建议主要围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评价方式,外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法与教法等方面指出英语教学的新视野。《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立足于英语教学的实践,结合国内外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外语教学课堂教学;建议涉及交际教学法、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中纠错等。学习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我的体会很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感受。
《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第17条建议是:新课标背景下教案设计的新思路;第40条建议是:不要“为语法而语法”。这两条建议让我明白了: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法教学教案设计要有新思路,高中英语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加于认识,在教学中切实领悟好正确进行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决不能为语法而语法而造成教学的不良倾向。笔者在参与实施龙岩市曾放珍英语名师工作室的课题《创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之子课题《高中英语语法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坚持把语法教学与语境结合起来,设计有新思路的语法教学教案,指导学生学习系统扎实的语法知识,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语法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判断、识别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动词非谓语形式、倒装、省略、一词多义等现象;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阅读方法、广泛阅读、积累语法知识与词汇,对文章中的长句进行快速分解,并理出句子的主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语法知识理解分析长句、复杂句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第78条建议是:努力成为一个批判反思型教师。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这条建议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我深刻领悟到:教学需要有新思路,作为教师,应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教学,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学,以“反思”的襟怀走进教室。我将不断思考探究反思自己的高三复习教学,提高高三英语复习教学的有效性,为高三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奉献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智慧,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需要拥有教育智慧。学习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我还深刻地明白了:优秀的教师是智慧的教师。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作为一名教师,我愿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我将反复学习《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借鉴其中的优秀教学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到达教育的较高境界。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0
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我们的教师首先得从“爱”开始,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要明白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得“简单”;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再做教师设计的王国里的顺民;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使他们的心智活跃在一个“真实丰富而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我把以上对充满爱的教育的愿望归结为“简单——有趣——丰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下面我再结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分别加以阐述。
一、追求教学的“简单”。
教学显得繁难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所教学科的规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让学生拥有让教养、智力发展和信念的血肉能够依附在上面的那个“骨架”,这个骨架就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即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思考,表达出自己关于所见、所做、所想的思想,阅读,书写共五种;他认为缺少这个教养的牢固的“骨架”,常常是学校工作中最为严重的缺点之一。我认为在这五种技能中,最首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培养这种达到自动化程度的阅读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概括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从“具体的概括”到“抽象的概括”;有了概括能力以后再培养反咀细节的能力。这个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具体概括——抽象概括——反咀细节”。教师应该牢记这种规则,通过足够数量的事实材料的演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牢记了这种规则,从而能够自动化地运用这种规则。
关于教会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二、追求教学的“有趣”。
这里所说的“有趣”,不是一般的低级趣味,而是一种来自于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从事紧张而又快乐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并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劳动中由于激动和自豪而快乐地战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各种的活动小组,力求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组员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
努力追求教学的“有趣”,是追求真知识的必然途径。关于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的相当透彻,他认为,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所以,教学没有学生的绝对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触动学生精神、思想和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只要在教学的第一线工作了一些时日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采取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这样哪里还会有真正的教学存在呢?
三、追求教学的“丰富”。
追求教学的丰富,就是使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之路走向真理,从而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地丰富多彩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鼓励优秀的学生超大纲”的教学理念到了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谓“两套教学大纲”,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的两套材料,第一种就是来自于教材中的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种就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他认为第二种材料就是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的一个智力背景。所谓“超大纲”,就是让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他们有能力的那些学科上和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因为在这种丰富的智力生活的气氛中,那些最有才能的学生了解、听到和想到的东西很多,这样就能激发他们去从事深入的研究,而且使他们理解和学会必须识记的材料变得更加的容易。而这些超越大纲的富有创造性的智力生活必然使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对学习较差或比较平庸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学理念关键就是要靠把课堂教学与以阅读和小组活动为中心的整套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力求通过组织并激励学生阅读和组织小组的活动,使他的学生在最喜爱的学科或创造性活动方面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好几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避免学生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个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了“简单、有趣、丰富”,那么我们的爱就能真正地得到了体现,这种爱才成为了真正有价值的爱。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1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前不久,从网上下载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在书中,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来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脑力劳动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素养
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掌握新教材的,这里面尽管学生有其自身的动机所在,但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劳动素养乃是教师的劳动素养的一面镜子。”教师想要在课堂上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并适时地进行引导,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身上,而要想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是如何思考上,就必须对所教的教材有深厚的了解,必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有精力去顾及学生,才会根据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而随时调整自己将要采取的措施。
二、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何为掌握知识,如果是将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装入学生的脑袋,那不叫掌握知识。“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童话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想的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去真正领会知识及其实质。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更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并认真分析他们是在哪个思维点断了线,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他结上。
三、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学生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 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四、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五、用知识武装自己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特权,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2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3
读书可以使人心明眼亮。怀着对大师敬仰,我又一次在灯下细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后,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斯基就好像一位智者, 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我的理解是: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王宇,三年级时转入我班。父母都有残疾。二年级时只上了一个月的课.到六年级时由于基础非常的差,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学习态度也很不端正,我始终坚持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多次鼓励.请同学们对他进行帮助.在班会上表扬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爸爸生病时,能做饭照顾爸爸,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另外,他的家庭困难,每天只带一点干粮在学校吃。我又给他进行申请,学校给他免去每月伙食费.这样,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到第二次月考时他已经能达到80分了。他从进步中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于班级工作也积极了许多。还有个女孩叫孟雪,家庭特别贫困,我就悄悄地把女儿穿小的衣服送给她。有好吃的也当做奖品给她,渐渐地她变了,愿意和同学一起玩,也能抬头听讲了……
这些就是我与学生相处的一些点滴、一些剪影。每每回想起来都会有很多的感慨。每到过节时都会收到不少学生的短信贺卡。我想,教师的幸福就在这里:和工人相比,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工作不是生产劳作,而是和学生一起过有滋有味的生活。所谓师爱,就是孩子的.心加上爱心。在爱的路上我已迈出了第一步,我会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4
不管任教哪个班,总会有优秀生和后进生,优秀生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兴趣,有着非常好的学习;那些后进生对学习缺少热情,不感兴趣,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于是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解,家长用物质奖励做诱饵,但都无济于事。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孩子不讲学习,他什么都好,爱劳动,礼貌好等,说起学习,让人头痛。其实,每个孩子在入学前,都是羡慕着哥哥姐姐能背着书包上学,自己也会背着小书包学哥哥姐姐的样子,非常想进入学校读书。那为什么有孩子会从一开始的无限向往学习到后来开始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呢?我觉得除了孩子的自身、家庭原因外,作为老师的我们恐怕也要找找问题。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五十三条建议——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使我受到了不少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动因就是产生动力动机的原因,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的动力原因,最重要是来自于他自身的愿望和兴趣。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教学目标之第三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对“情调”理解就是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起点,学生已有经验中就激发他自身的愿望;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自然而然产生想亲近想投入的愿望。我们数学课要创设情境,让孩子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课堂中要让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孩子养成聆听别人的回答。我在课堂上给孩子“智慧论战”的机会,我始终把握的是让他们在交流中思维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及时反思。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他去认真地思考学生知识薄弱的原因。教师带着同样冷漠的心情给学生打‘五分’、‘三分’和‘二分’,因此,学生也并不把优异的分数看成是顽强劳动的结果,而认为是碰巧;对不及格的分数并不认为是失败,而认为是‘正好碰上了难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任何一种表现,都要认真思考,分析原因,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肯定他。对孩子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个常常有挫败感的孩子,基本上不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因为他们的道德品质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的自信得不到满足,内心会产生不良情绪,对学习活动产生不了自然而然想亲近的愿望。其实,就算一个大人也大多如此,很多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一些些小成功,而更用心的向上伸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说到:“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提问方式,看出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学生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办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学生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谁来回答的。有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既然教师平时很少向这些学生提问较难的问题,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形成这种想法呢?”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也经常是这样做的。我总是会把难的问题让优秀生回答。在我心里一直这样认为反正后进学生不会的,叫他们回答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让后进学生回答最简单的问题。我还一直认为自己的做法非常正确。我却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扣上一顶无形的,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帽子。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片叶子都美丽,每一个绿儿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独特的,孩子都是最棒的自己。有时候,不用老师说,周围的环境,已经让孩子们无形中感受到了这顶帽子的存在。作为老师,要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要消除孩子们的这种想法,建立班级平等的同学观,让每个孩子都自信轻松的环境中进步、成长。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离不开激情的课堂,关爱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肯定的表扬和。但要解除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寒冰”自然也不是一日之事,这可能需要所有老师付出长期不断的努力。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5
这几天看了美国教育界知名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深有感触,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此书给我的感觉无论你是一位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手,还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都能在书中得到启发。既然我们都已经选择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那么就需要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自信且超群的能力。
首先,《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这本书里,安奈特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你觉察不出教育专著的干涩和乏味,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读了让你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其次,《给教师的101条建议》里针对具体问题提供的解决办法非常好。例如: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掌握课堂纪律;如何与“刺头”学生相对;如何与同事相处等。本书没有高深的科学理论,有的只是应对复杂挑战时给大家的简单回答,帮助新教师成为优秀老师以及普通指导教师升级为优秀指导教师。而且此书中的策略不仅对小学教师、初中教师有裨益,甚至对高中教师都不无裨益。
再次,《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论,更没有泛泛而谈的纯理论。它通过实际的例子
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看了以后使人受益匪浅。
总之,学习《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的心灵滋养,心胸开阔,让我更加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积极的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最平凡和最有效的方式来关爱幼儿,使自己成为能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老师,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成功。
书中锦句
1、优秀的老师从来都不会和学生比试谁的`力量更大。
2、惩罚学生的根据是他们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而不是你个人的精神状态。
3、很多时候,学生们之所以被不公正地对待,就是因为还没有见到他们,老师就已经受到了“警告”而对他们抱有偏见。
4、每一个错误都是学习和提高的良机。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错,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够以此为鉴,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学到有
利于自身提高的东西。
5、教师并不是一门精密科学,所有的老师都应该保持一种勤学好问的状态。
6、学生们不会永远都听你的话,可是却会一直模仿你所做的一切。所以,请确定你的言谈举止能为他们起到一个积极地、良好的模范表率作用。
7、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天赋、技巧、有点和梦想。但是我们却常常让他们变成别人。
8、微笑是获得学生信任的最快的途径。微笑具有感染性。
9、老师的影响力是永久的,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会在什么时候消散。你要记住,你的点点滴滴都将决定学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不仅一时,更是一生。
10、平庸的老师,说教;好的老师,解说;更好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06-09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5篇04-29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8篇06-15
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3篇06-10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8-19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5-31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2-21
2022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1-07
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