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养老情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1
为了真实地掌握全区老年人在基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方式、社会活动、文体娱乐、家庭亲情等方面的需求情况,以便为政府更加关注与改善老年民生,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区老龄办会同有关部门单位,组织开展了河口区老年人生活需求问卷调查活动,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活动自20xx年10月20日起组织筹备,具体制定工作方案、印制调查问卷、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11月15日进入调查实施阶段,调查人员发放问卷开始调查工作;截止12月20日基本调查与问卷回收工作全面结束;12月25日起实施整理、统计、分析、汇总、总结等工作。此次问卷调查的范围,包括新户、义和、孤岛、仙河、河口、六合等6个镇(街),辖区内胜利河口采油厂、河口社区管理中心、渤海钻井总公司及济军生产基地等单位。问卷共设置问题30个、选项142项,调查了解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医疗保险、中意的养老方式与养老机构、社会活动、家庭亲情需求等方面。问卷调查的重点人群为80岁以下的老年人。这次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收回1210份,收回率93%.
此次问卷调查活动,采取了入户调查与到公共场所集中调查、召开座谈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调查工作始终坚持严细认真、实事求是、真实客观、科学合理的原则,防止调查工作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浪费人力物力。设置问卷问题与选项以及安排调查工作时,充分考虑问卷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原从事职业、居住地、是否空巢或独居等综合因素,力争做到调查结果客观翔实、科学合理,能够真实反映广大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日常生活、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开展老年人需求调查,使我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老年人,今后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更能够立足于老年人所急所盼,着眼于老年人所想所需,进而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主要调查情况分析
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问卷调查对象中,80岁以下的老年人占91.5%;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2%,小学文化程度与文盲及半文盲的占58%;原职业为农民的占40%,城镇非离退休人员占10%,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占48.2%,其他人员为1.8%;只有1个子女的占14.5%,2个以上子女的占84.5%;需赡养1个老人的占29.2%,赡养2个老人的占23.8%,赡养3个以上老人占12.2%,只有34.8%的问卷调查对象无赡养义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需求及愿望情况,可以看出广大老年人对现实生活状况以及政府制定出台的老年人优待政策比较满意,切实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但同时对今后和未来仍充满着期待,热切关注某些社会热点问题,思想上存有较大的担心和疑虑。
(一)赞成政府惠老政策,满意目前生活状况。调查情况与数据显示,94.1%的老年人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满意的就达总人数的61.8%,只有6%的不满意或不好说;对政府制定出台的老年人优待政策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90.8%,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只占9.2%,不满意的仅占总人数的1.5%.能有这样高比率的老年人对当前生活状况满意,对政府的惠老政策充分认可和肯定,绝非偶然,而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广大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的缘故。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区不断制定出台惠老为老政策,老龄事业投入逐步加大,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成绩有目共睹。()对于那些历经过交公粮、出工程、"三提五统"困扰,饱尝过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生活难以为继滋味,甚至是旧社会苦难的老年人来说,那些经过和记忆刻骨铭心,而对现在生活的幸福、经济的繁荣、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他们体会的更深,感受的更透。就河口而言,不仅国家、省、市一系列惠老政策都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还从本区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加快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办法,将切实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来抓,把关注和改善老年民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老年人保障和救助不断"提标扩面",为民为老实事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全区老年人合作医疗、基本养老、生活救助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列全市全省前茅,"银铃安康"工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头。
(二)选择养老服务怀有较重政府情结。这次问卷调查专门设置了养老服务需求和愿望调查题目,着重突出了"举办养老机构是政府责任吗"、"您乐意入住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还是民营养老机构"、"您对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的印象如何"、"政府在社区举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是不是您最中意的养老方式"等选题及选项。据统计,调查中认为举办养老机构是政府责任的老年人比率为83.1%;有90.5%的老年人选择乐意入住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对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整体印象较好的老年人比率为34.8%,整体印象较差的比率为3.2%,不了解的为25.8%;对民营养老机构整体印象较好的比率为22.1%,整体印象较差的比率为13.3%,不了解的为38.3%;对"政府在社区举办的居家养老机构是不是您中意的养老方式"选项中选择"是"的为885人次(此题为多选题),选择"不是"的为325人次;在"为什么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选项中,选择"自己身体多病或不能完全自理时入住养老机构"的人明显多于其他选项的人。通过这几组数据的比对,不难得出在养老服务需求和愿望选择上,老年人有着较重的政府情结。这一情形可以说明,老年人对于养老寄厚望于政府,政府在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上,还有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当然,正确引导和鼓励个人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大力促进和发展民营养老服务业,也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从客观上讲,政府举办的各类养老机构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民营养老机构可作为公办养老机构的有益补充,承担起部分社会养老任务,有效地解决社会需求问题。
(三)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具有推广前景。调查统计显示,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选择在自己有病或不能完全自理时入住养老机构,这样选择明显多于因其他原因才入住养老机构的人,这一情况在前面已有分析。再如,一选题为"您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选项分别为"高龄适"、"生活不能自理后"、"只有自己一人时"、"子女无法照顾时"、"什么时候都不去",选择生活不能自理时入住养老机构的占29.4%,选择其他的依次为22%、15.6%、21%、12%.在"您最看中养老机构的哪些方面"选题中,27.7%的调查问卷对象选择了最看中养老机构"医疗"这一选项,选择率明显高于其他选项。由此看来,不少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对其是否具备医疗条件还有一定的考量,同时也说明医养结合是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医养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医养结合有着一定的市场。
(四)老有所乐是老年人社会活动的重要选择。广大老年人尤其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朋友,如何愉快地度过幸福的`老年生活时光,这既是老年人自身关心的一件大事,又是子女、家庭和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做好这方面的调查了解,较为准确地了解把握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精神生活氛围和环境,是我们的重要责任。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您参与的社会活动类别是什么"一题,其结果是,44.5%的人选择了"文体娱乐";29.8%的人选择了"社会公益活动"、10.7%的人选择了"科技服务"、10.5%的人选择了"关怀教育"、4.5%的人选择了"参政议政".在"您平时最主要的业余生活是什么"的选题中,选择最多的是"体育锻炼"选项,比率为36%,远高于选择比率相对较高的"养动植物"、"读书看报"等选项。调查统计说明,人到老年,自以前的劳动工作中解脱出来,衣食无忧、清闲惬意,特别是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数老年朋友的生活需求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和满足的同时,将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摆上了重要位置,通过积极参加参与文化娱乐、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关心教育下一代等系列活动,愉悦身心、健康快乐、颐养天年,已成为当今多数老年人的重要追求。
(五)在生活上既有期待也有忧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为老惠老政策的相继出台,老年民生不断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尽管如此,但关注关心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不容忽视,反而要切实抓好。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做好这方面工作的重要前提。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在家庭亲情、身体健康、老年产品、老龄事业投入、尊老敬老等日常生活需求方面仍有不少期待,同时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有着忧虑和担心。如,针对"最希望子女怎样孝敬您"、"您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的问题时,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与交流、希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分别是41.4%、51.9%,远远高于希望子女经济上帮助、生活上照料、自己收入增加、老有所为等选项的比率。调查显示,老年人在社会对其关注及政府的老龄事业投入上仍有较高希望与期待,81.6%的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政府还应增加老龄资金投入,老年民生进一步改善,生活更加美好;29.9%、22.1%、12.7%和18%的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最急需的老年产品分别是老年书报等文化产品、老年食品、老年旅游产品和其它。老年人期待政府增加老龄资金投入的人数多、比率高、愿望强烈,而对老年产品的需求除书报文化产品外分布较为均衡。在回答"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时,29.1%的老年人选择了"生病时没钱医治"、27.5%的选择了"物价上涨"、22.7%的选择了"需要时没人照料"、12.3%的选择了"社会不安定"、8.4%的选择了"没有生活来源".由此看出,仍有不少的老年人在面对医疗、物价上涨、生活照料、社会治安等社会热点问题时表现出了担心和忧虑。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问卷调查情况,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主要意见和建议。
(一)未雨绸缪,切实做好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截止20xx年底,我区社会老龄化程度一达18.5% %,高于全市水平,养老的紧迫性、重要性越发凸显,应对任务更加重大和艰巨。目前,全区共有公办养老机构1家(区中心幸福敬老院)、民营的2家,总床位不足300张,距发展规划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加之人们养老和选择养老方式观念上的转变,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会逐步增加,因此对养老床位的需求也会不断扩大。如果养老机构的规划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的话,届时供需矛盾将十分突出。基于此,我们应及早规划,合理布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二)加大财政投入,促进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从目前我区实际来看,不但现有养老服务机构难以满足老年人未来养老需求,并且文化娱乐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与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使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为老服务"油、地、军"融合机制,整合资源共享共用,为广大老年人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和环境。
(三)加大政策扶持,促进民营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尽管公办养老服务业尤其养老机构更受老年人青睐,但民营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中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有益补充功能应对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当前民营养老机构的建设发展还受不少因素的制约,归纳起来主要瓶颈在于用地、融资、从业人员短缺等几个方面,除此,自身推介欠缺、舆论宣传不够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只要正确引导,加强政策推动,切实帮助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及服务业必定有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前景。
(四)重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随着养老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各类服务需求会趋于旺盛,服务人员会大量增加,甚至能形成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观念认识、社会偏见、服务报酬等多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业,而导致从业人员短缺,需求矛盾突出,对整个养老服务业带来不利影响。这种局面如若得不到改观甚至持续下去,今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将更加短缺,矛盾更加突出,养老服务业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更加严重。为及早做好应对,有效防止以上问题的发生,保障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养培训纳入全区职业培训计划,作好人才储备,将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培训走上养老服务岗位。
(五)着力解决老年人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对医疗、社会稳定、物价上涨、尊老敬老风气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为了减少老年人的担忧和困惑,让广大老年人生活的更踏实、更安心、更幸福,各级政府及部门要从解决看病贵看病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采取有效措施平抑物价、大力倡树尊老敬老之风等工作入手,着力解决老年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2
为认真做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早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经市民政局研究决定,于2013年11月6日启动了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研。本此调研采取普遍调研、抽样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全市共抽查了10个县区,24个城镇社区,51个行政村,成功访问了19048位老人。
一、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经过逐村逐户普查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人41.616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73%,其中农村老人24.54万人,城镇老人17.06万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59%和41%。通过对比分析,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现“一快二化三多”的状况,一快就是增长快。年增长速度为3.2%,预计到2020年,将达47万人,约占总人口15%以上。二化是指高龄化和空巢化,我市70岁以上高龄老人19.2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6%;由于我市主要以劳务输出为增收项目,农村“留守老人”达12万人,城市“空巢老人”5万人,分别占到全市老年人口的29%和12%;三多就是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全市“三无”老人2525人、“五保”老人50633人、贫困老人41664人,三类人员共占老年人总数的21%;失能老人12488人,半失能老人21626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3%和5%。
(二)养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民生为本,积极构建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城乡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已有50299位企业离退休职工和城镇其他就业职工按月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47292位老人按月领取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7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有序发放,全市享受高龄补贴老人192514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惠及全市8.5万老年人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18104位老人享受到了每年1200元的计划生育奖励扶持资金;“五保”和“三无”老人供养政策不断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全省领先,全市已建成敬老院200个、社会福利院5个,共有床位2586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了61.5%;养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XX县级老年公寓4个,民办老年公寓3个,社会化养老床位达到了1640张;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农村幸福院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养老惠老、爱老助老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入常态;各职能部门都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大养老保障投入,老龄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态势。
(三)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基本规范
目前,全市200所敬老院、5所社会福利院和7个社会化老年公寓,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为事业单位的144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6个,落实管理服务人员编制250人,聘用服务人员2198人,50%达到持证上岗;管理及服务工作人员工资逐年提高,达到了2300元/月;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经费每人达到1200元/年。同时,各级敬老院积极开展以院养院、以副补院工作,基本保障了入住院民的生活水平。
二、全市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从调查问卷分析看,作为贫困地区,我市老年人整体经济收入低,自我保障力差,全市有基本工资保障的老年人756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25347人,企业离退休职工27090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209人,81.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创收或子女供养。
(一)服务需求多样
由于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居住地域、家庭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从问卷的19048位老年人回答的情况看,15619人选择居家由子女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82%;1905人选择社区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10%,1524人选择机构养老,占被访问老年人的8%。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只要是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都习惯住在家里由子女赡养,希望村(社区)能经常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身体一般,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最需求的是村(社区)能提供上门送餐、日间托老、家政服务、服务热线、文化娱乐和上门看病就医服务;真正需要机构养老的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家庭困难老人。从调查的1.9万老年人的反馈情况看,老年人普遍对社区开展助餐、家政、医疗护理、日间托老、呼叫热线等便民服务有需求;对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有渴盼。
(二)能承担养老费用不高
从调查情况看,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能承受机构养老费用2000元以上占被访问老年人10%,主要是本人有离退休工资或子女条件较好的老人;21%的老年人能承受的机构养老费用在1500元左右;69%的老年人只能承受1000左右的机构养老费用,特别是农村没有固定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承受费用均在1000元以下;对居家上门服务能接受的服务费用是10元/次。
三、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市41.6万老年人口,仅有7所不足2000张床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以安康城区为例,5.1万老年人,仅有一所容纳30人的低标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而大量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社区为其提供上门送餐、医疗护理、家政料理,呼叫热线等服务,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开始探索,投入方式、服务内容、运行模式、管理办法还不成熟,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
2、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我市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容量大、高规格的敬老院,但敬老院对入住老人要求必须是生活自理的“五保”老人,且配套设施简单,服务单一,以吃住为基本保障,而留守老人、贫困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等社会老人本身无条件入住,而另一方面敬老院配套功能也无条件满足。当前最缺乏医护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养老服务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生活状况十分恶劣。一个家庭要有一名失能老人,就必须有一个劳动力专门在家照护,不但不能从事经济创收,还要支出基本的医疗费用,给家庭也带来了沉重负担,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我市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决定了我市只能建设保底兜底作用的低档次养老机构,部分收入高的离退休干部、条件优越的空巢老人想入住功能完备的高、中档养老机构还相对较少。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吸引来安休闲养老、“候鸟式”养老、生态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集休闲、养生、娱乐为一体的`高档次养老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
3、养老服务机构自我保障力差。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供养标准低,医疗设施配备不到位,每个机构配备1-2名管理人员,聘请2—5名护理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在社会低状态下运营,勉强维持。目前正在运营的3家民办养老机构,因政府没有给予任何政策优惠,全靠自己融资,主体房屋建成后,后期房屋装修、防火、防滑、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备受资金或政策影响,无法一次性到位,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因民办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不配套,不能入住,而真正能掏出钱又愿意在老年公寓颐养天年的老人,又嫌民办养老机构条件差,不愿意入住,这样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尴尬境地。养老机构本来就是一个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周转时间长的微利行业,这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负债大,运行艰难状况。
4、养老服务业发展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持。我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安政办发【2010】42号),但政策扶持粗线条,支持力度不强。如:民建老年公寓、康复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土地供应、资金扶持、财政补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提出号召和意向,由于政策的弹性,到了具体项目就无法落实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由于缺乏刚性奖励扶持政策,所以目前社会力量投入社会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全市仅有民办老年公寓3所,且规模不大,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老年人迫在眉睫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形成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我市区位优势、生态环境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是:以打造独具陕南特色的生态养老基地为引领,构建公办养老机构为支撑、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民办养老机构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使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39250张,其中农村敬老院总床位达到330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65%,净增床位7500张;市、县社会福利院总床位达到1100张,“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43.6%,净增床位660张;公办养老床位达到2150张,净增床位1450张;民办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000张,净增床位2500张。100%的城镇社区建设起日间照料中心,50%的村建立起幸福院互助院。
五、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和建议
1、合理规划。科学制定全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在重点规划好生态养老服务产业园区的同时,将老年休闲娱乐场所(公园绿地)、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人口总量,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的类别、规模、规格,切忌不顾社会需求,一哄而上,浪费资本资源。在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注意整合资源与新建设施相结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布局结构与服务需求相结合。按照“建设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明确新建住宅小区500户以上的,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列入土地出让合同,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由开发商移交给民政部门统一调配使用;老旧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的,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完成达标建设。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要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闲置校舍等建设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通过科学规划,逐步推进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大格局的形成。
2、分类实施。围绕“打造一个生态养老服务产业园区,实施两个投入机制,重点推进五项工作”的思路,分类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打造一个生态养老服务产业园区,即依托高新开发区、恒口示范区、瀛湖旅游风景区,统筹规划建设一个集老年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配送、展览展销等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我市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水质丰优、富硒保健、交通便利的区域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广泛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建设3-5个功能突出、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休闲养生、特色医疗、文化教育、科技服务养老基地,打造独具陕南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引领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实行两个投入机制,即公办和民办两个投入机制。政府要重点建设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托底保障作用。公办养老机构要重点为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提供集中供养,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低偿优惠供养。政府投入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要以实用适用为原则,避免讲奢华铺排场;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推行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行业,推进生态养老、休闲养老等不同档次、不同类别养老服务机构的应运而生,满足不同层次社会老年人的需求。重点推进五项工作:一是推进公办社会福利性老年公寓建设。到2020年末,每个县区要有一所医养结合的面向社会失能、半失能老人开放的老年公寓。同时,城市近郊要建成一所300张床位的社会福利院、一所200张以上床位的回民老年公寓、一所200张床位的老年人康复医院或临终关怀医院。二是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通过新建、改扩建或项目引导的方式,整合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等资金,合理规划布局设立具有一定规模、适应社区需求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使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依托日间照料中心,采取政府补助困难老人、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监管等方式,鼓励网络平台、家政公司等各类服务实体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紧急呼叫等服务,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要选择人员居住集中,村干部热心,老年协会建设完备的村开展农村幸福互助院建设。整合农村党建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等资源,完善农村互助院功能,按照“政府主导、村级领导、社会参与、老协运营”的建设管理模式,通过发挥村民自治功能和老年协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会组织作用,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倡导低龄为高龄服务、会员间互助帮扶,实行互助养老服务储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实际问题。经过多年运营,达到良性发展,实现政府省心,老人满意的双赢目的。四是持续加强老年协会建设。实践证明,基层老年协会是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维权的靠山、倾诉的娘家人,在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家庭纠纷调解,开展互帮互助,传承孝老文化等发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要切实贯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精神,协调解决老年协会活动场所、活动经费、活动器材问题,积极为老年人老有所为、开展活动搭建平台。通过整合农家书屋、全民健身、社区建设、幸福院建设项目资金,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活动内容,让更多的老年人都能参与到老年协会组织的活动中来。五是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卫生管理部门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报销待遇。要鼓励全科医疗人才到基层服务,配齐乡镇医院基本医疗设备,确保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不出县,重病不出市,分层分解就医,缓解市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的诟病。
3、政策扶持。要尽快出台鼓励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办法,主要解决民办养老机构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融资政策。增加养老服务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信贷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在必要情况下政府的财政可以予以贴息补助。二是土地供应政策。对民办养老机构征地,可按照公益性用地予以征用,并减免相关地方性收费。三是医疗服务政策。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院、门诊等机构,经审批合格后,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疗定点范围。没有条件的机构,也可以与当地条件好的医院建立定点合作关系,医院要给予优惠和支持。四是税费优惠政策。要减免相关的营业税、所得税以及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对城市养老机构捐赠的企业,可以抵扣企业税收。各类养老机构要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同地同价。五是政府补贴政策。各级政府的财政要每年列支一笔资金,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开办补助和运营补贴。建议:新建养老床位每张补助3000元,一个民办养老机构最高补助不超过100万元;运营费按每年养老机构入住人员每人500—1000元/年予以补助,一个养老机构年补助总额不超过10万元。六是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将失能半失能老人、低收入家庭困难老人情况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老人可享受到不同标准的政府货币化养老补贴(发放代金券),老人可拿代金券在社区日间托老所、农村幸福院享受就餐、休息、学习、娱乐和托管等服务,在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享受医疗服务,在家可享受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家政、养护等服务,也可以在公办或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入住养老等,尽量为困难老人居家或机构养老提供优惠保障。七是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结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根据养老服务机构、社区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的规模大小安排适量的公益岗位,通过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免费专业培训后,安排到养老服务机构工作;养老机构应当积极改善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条件,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提高职工工资待遇;要对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
4、规范管理。依据民政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我市《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服务机构年度检查办法》、《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养老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工作标准》、《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及服务管理工作考核评估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民政、老龄、财政、卫生、住建、质量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根据文件规定对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年审、年检,促使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不断的改善和提高。要成立养老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通过组织开展互查互评和交流,促进养老服务机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保证养老服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5、齐抓共管。坚持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密切协作,有序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要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发改、财政、规划、人社、公安消防、质检、工商、供电、税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形成民政、老龄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必须进行法人登记。明确由民政、老龄部门实地考察初审后,下达筹办行政许可通知,建成竣工,经相关部门质检合格后下发设置行政许可文件,并每年接受一次年检;发改部门负责立项和审批;规划部门根据全市总体规划负责养老服务机构的规划和布点;国土部门负责按照需土地的审批划拨;财政部门应根据社会化养老工作所需的资金比例,列支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发展保障金;人社部门负责落实公益性岗位的相关政策;消防、供电、税务、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配合落实相关减免政策。民政、老龄部门作为总牵头单位,要做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加强与各单位协作,搞好政策衔接,每年要牵头组织召开一次协调小组会议,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3
摘要:近年来,随着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劳动力需求量急剧扩张,吸引了大量外地民工进锡务工。这些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职业的外地民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推进无锡城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作为外地民工,他们该享受的社会保障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很多人没有双休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仍然很低。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素有太湖明珠之美誉的无锡,是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之一。这里人杰地灵、气候宜人、交通便捷、生活富庶。优越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宜人的社会氛围,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外地农村劳动力来锡务工。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作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其乡镇企业也迅速蓬勃发展,劳动力需求量急剧扩张。其中无锡市佳盟服饰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该公司位于无锡市胡埭镇,是一家小型的乡镇企业,由于服装企业的特殊性,许多当地劳动力都不愿意加入,所以外来民工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在本企业有二十多名员工,其中除了老板自己的亲戚之外,其余都是外地民工,如何管理好他们,也着实让老板大伤脑筋,为了规范他们的行为,企业和他们签订了劳动协议,协议大致如下: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合同,规定了合同期限,期满后双方有意可以续签;乙方同间厂方的工种安排,应遵守各项劳动纪律及规章制度,执行劳动安全规程;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的、违反规定的、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患病或因非工伤有能从事原工作的、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甲方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期间职工工资按规定支付,乙方在合同期内自动离厂的,需扣工资500元,作为厂部补偿损失;乙方在工作期间,不准饮酒,酒后不得上班,酒后上班造成事故,后果自负;乙方在工作期间,不得偷盗工厂任何物品,一经发现,按情节轻重,予以处罚等。综述上面的合同协议,不难看出,企业是本着自愿平等的态度订下了此劳动协议,在整个协议中,对工资,工作年限都作了一定的规定,然而对员工除了义务,好像没有什么应该享受的权利,特别是在此协议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及外地民工关于养老保险的问题,无锡市从开展大规模的扩面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城镇企业招用1个月以上的,不论户口性质,都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会保险,,市委又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把农村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企业在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养老保险的问题呢,是企业自身的,还是外来民工自己不愿意参保呢,为了了解服装厂外地民工的参保状况,近期做了一次农民工养老保险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各项保障政策的逐步落实,本厂外来民工的生存状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厂里提供食宿,水电费都由厂里承担,但同时也发现,由于观念和制度的桎梏,外地民工的参保状况仍存在急待提高的地方,应当引起厂部领导的密切关注。在服装厂工作的绝大多数员工为青壮年劳力,跃出“家门”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于经济上的需求,调查问及外出务工最大的原因时,大多数人选择“多挣钱,改善生活”,外出务工已成为外发民工增收的主要渠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里都希望他们多挣点钱回去养家糊口,所以多挣钱是他们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随着近年来外地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逐年提高。
他们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改变自己的境遇做着不懈奋斗。服装厂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单位,由于服装企业的特殊性,加班加点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很多人没有双休日,作为高工时、超负荷的外地民工,他们的社会保障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很低。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调查中我感到,他们从事着繁重而长时间的工作,但他们的付出与获得却不成正比,特别是社会保障很不健全。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没有为他们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从养老保险来看,无锡市早在就明文规定,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按照国家规定应是员工个人自缴一小部分,企业为员工缴一大部分,调查中发现,他们对此规定一无所知,甚至有的都不知道什么是养老保险,有的虽然知道一点,但对于企业能否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不抱任何奢望,他们觉得这是只有当地人才能享受的特权,虽然目前无锡市对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提出了要求,但企业主还是不愿意为外地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外地民工出来做工,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在做工期间就是工人,就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法享受产业工人的应有待遇。
谁都不能否认,农村出身的工人与城市出身的工人应同样对待,应一视同仁,但实际是天壤之别。他们的劳动条件很难得到公平的合法的对待,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公平体现,他们的子女教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他们在别的城市更享受不到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究其原因,一是体制障碍;二是政绩考核标准障碍。市场经济必须逐步改变这种局面,因而体制要创新,政策要调整,法治要跟上。这种调整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种创新是符合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创新,在调整和创新过程中解决“外地民工”问题。在调查中问及是否想参保时,多数人表示不想,问及原因,大多数人都表示服装厂是流动性最大的单位之一,今年虽然在这里干,但是至于以后会不会长期在这个企业干,谁都不会对此保证,因为出来打工都希望能多挣点钱,所以哪里工资高就往哪里去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是否参保不抱太大的希望,再者他们工资低,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也不强,“依靠儿女防老,依靠土地养老”的养老模式根深蒂固的嵌在他们脑中,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综合来看,养老保险覆盖农民工层面仍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不愿为农民工办理保险,再加服装厂的外地民工流动性大,工人自己参保意识弱,个人帐户在地区间的转移还无法衔接,从而导致了农民工参保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5名外地民工中,已由单位帮其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为零,至今没有购买以上保险的各占100%。造成外来民工参保率低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服装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为了追求利润,维持低成本竞争,只能千方百计减少人工成本,不愿为外来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二是服装企业工人自身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再加入外地民工对社会保险的政策不了解,对享受社会保险,感到遥不可及,喜欢现实惠多拿钱,调查中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农民工来说,如果他们打工后能够按时足额的拿到工资,那就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对于社会保险,他们一般不敢奢求;除了工伤保险外的其他险种,农民工本人还要按照工资数额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这对他们来说,不如不交保险费而直接拿到现钱来得更实惠;加之部分地方政府把征缴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费作为填补本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资金缺口的一种途径、在农民工离开用人单位后不能把社会保险费予以移转,导致农民工本人也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费,更不去关心用人单位是否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目前无锡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是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的,外来农民工认为缴费基数太高,灵活就业的外来农民工参保不稳定,断保现象较为突出。
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受勤俭节约的饮食,工作强度大和经常加班加点的劳动等诸因素的影响,难免有头痛脑热的时候,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农民工更多的采取大病拖、小病扛的态度由于外来农民工没有医疗保险,医疗无保障,医疗保险覆盖面低,他们有病不敢轻易上医院。而农民工生病不愿上正规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太高,近一半的农民工生病后无力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不敢轻易去医院看病,小病能熬则熬,实在熬不过了,才选择自己到药店或个体诊所去看病或买药,如果得了病情较重,一般都选择回老家治疗,因为对他们来说,无锡的生活水平较高,费用较大,而相较之于无锡,老家的各项检查治疗费用较低。据了解,目前外来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要占年收入的17%左右,而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支出约占工资比例的7%,最高也不过10%,这种不平等让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农民工难以接受。再者由于尚未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如果农民工要异地转移保险金,则只能转移个人账户部分,即相当于自己的没有利息的储蓄,企业和社会统筹部分大都不能转移,而输出地也没有接受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措施。
“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和短期性,他们人走了,顶多只能带走自己缴纳的'那一部分,只占其养老保险金的30%,他们很难享受到足额的养老保险金。其次,很多农民工也不愿意买养老保险,因为他们不大可能在一个企业干15年,而即使满了15年,离开打工之地时,仍然很难享受到。尽管农民工对公共财政的贡献也十分巨大,但他们并未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相应的福祉。周庆行认为,这是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个制度缺陷,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存在了20年,直接导致“一城两制、一企两制”,而在社会福利上又往往优先考虑城市人口,包括养老保险问题,因此,除了财政、税收等体制需做调整外,必须对具有某种经济待遇和社会福利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真正享受到养老保险。对于异地转移问题,必须实行全国统筹,办理统一的保险卡,将农民工个人、企业和地方统筹部分都打进卡里,一旦离开,所有账户也随人走,接受地区的社保部门也不难办理转移手续。“要想靠企业主的良知来推行养老保险是不现实的,因为有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现在开始全面推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应当“逐步推进、区别对待”。
具体而言,企业首先是对劳动关系比较稳定的农民工,如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可与当地职工并轨,享受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其次,对于大量流动性强、工期较短的农民工,可以从工伤、大病的养老保险开始,这对他们而言,更为紧迫也更易接受。
再次,养老保险可以采取“低进低出”,降低门槛,扩大覆盖面,尤其企业缴纳的部分,可以考虑降低至10%左右。再一点就是关于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问题,对于异地转移问题,必须实行全国统筹,办理统一的保险卡,将农民工个人、企业和地方统筹部分都打进卡里,一旦离开,所有账户也随人走,接受地区的社保部门也不难办理转可以采取全国联网的方式,通过商业保险等渠道,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发放。
同时,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履行最低工资标准。本次调查发现,无锡市佳盟服饰有限公司不与农民工签订合同的现象倒是没有,但是,在合同工中没有明确规定外来民工参保的事情,由于没有劳动合同规定的保护,导致外地民工在和企业发生参保纠纷时,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应切实规范企业的用工制度,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有了这层保护伞,他们基本权益才会得到根本保障,外地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和养老”四大保险缺失问题才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其实,要解决外地农民工的劳动保险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企业主的思想认识,只有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产业工人的合法待遇,企业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积极主动逐步地为外来民工办理好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让他们有一种当家作主人的感觉,让他们觉得企业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我应该主动为企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1企业设计2市场营销3(人权新闻)4《经济》杂志3月号5《无锡社会保障》
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现在的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普及,为了了解单位外地民工对社会保障的想法和意见,特设计了这张调查问卷,以便能及时了解你们的意见、心态、想法。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工种
1请问你参加社会保险了吗? □有 □没有
2请问你参加了哪些社会保险?
□ 基本养老□医疗、补充医疗□工伤□失业□生育
3你希望单位为你缴纳保险金吗?
□非常想□想□不想 □无所谓
4你对社会保险缴纳的规定清楚了解吗?
□很清楚□知道一点□不知道
5对于个人承担部分你愿接受吗? □愿意 □不愿意
6你对目前单位的状况满意吗? □满意 □不满意
7如果单位要为你们缴纳社会保险,你们最愿意先缴纳哪一部分?
□基本养老 □医疗,补充医疗 □工伤 □生育 □失业
8你对社会保险有什么想叙述的问题吗?
9你想缴纳或不想缴纳社会保险,为什么?
谢谢你的协助!非常感谢!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4
按照全年工作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就我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我区现有总人口26.5万人,60岁以上人口5.9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4%。 75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317户,“三无”人员406人。
(一)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自20xx年底以来,为满60周岁以上的城乡低保老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300元、购买助老健康预险;为满85-99周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1000-1200元;对百岁老人每月发放300元生活补助;20xx年政府出资10万元,为全区75周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购买了500部老年机。20xx年区财政为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410.6万元,目前累计1641万元。
(二)服务模式趋向多样化。一是全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56个,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区、街、居三级网络全覆盖。以此为支撑,打造了集日间生活照料、康复保健、老年教育、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如XX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福乐园社区、新华家园服务中心等。二是政府为城乡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以社会服务机构加盟承接方式,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依托“12349便民服务热线”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购、助急及精神关爱等居家养老服务。自20xx年底开始至20xx年8月底,为462名居家老人提供服务154次,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社会对居家养老认识不足,尚未形成综合合力。居家养老管理工作涉及民政、财政、老龄、人社、发改、卫生、食药监局等多部门,从我区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基本是民政部门在单打独奏,没有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家庭资源合力;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委员们认为,这些因素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社区服务功能尚不健全,缺乏有力地推动机制。从调研情况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能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只限于打扫卫生、走访等相对简单的上门服务,更高一级的如日间陪护、医护、家电维修、上门理发、提供送餐等家政服务在我区还是空白,而这些服务却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无法提供的,形成了需要的服务没人提供,而提供的服务又不是老人最需要的。20xx年我区投入建设了“电子保姆”呼叫系统,因受人员、服务内容的限制,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造成了资源浪费,设备空置。20xx年由市民政局牵头重启了“12349便民服务热线”,试点设在XX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情况看,虽然为老人提供了一些服务,但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提供服务的加盟商服务水平和价位高低不等,老人消费水平不一样,对服务价位的需求不一样,供求双方容易产生矛盾。二是老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解有偏差,老人往往提出超出服务范围要求,认为政府服务应该是全包,不应让个人产生费用,如送老人去医院打车的费用不在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内,而被服务的老人认为应在政府购买的服务里,达不到本人的要求,就质疑服务的真实性。
(三)服务覆盖范围有限,可持续财力支撑不足。一是我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由政府出资,其他社会力量很少涉及这个领域,导致资金投入单一,数量不足。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保障。各社区虽然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务,但是因后续资金来源有限,使服务受到制约,各社区的服务中心成了“摆设”。三是政府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政府财力的制约和社会参与的不足,真正享受政府购买的`服务和社会提供的低偿服务的老年人数量占特殊困难老人的比例偏低。
(四)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和服务队伍,服务质量不高。一是由于居家养老工作社会参与度低,基本是在政府主导下,依托社区,由社区工作人员负责,而目前社区承担街道和政府部门转移的大量行政性工作,就目前人员配置而言,工作已超负荷,无法抽调专职人员开展居家养老工作。二是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以下岗人员和农民工为主,文化水平低,又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的培训,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高低影响老人及家属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五)社会各界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低,无发展后劲。虽然养老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关注的重心大多在建立养老机构、增加床位等供养能力上。对切合老年人情感和心里特点的居家养老形式,缺乏了解和认知,一些社区服务中心还处于应付上级检查、面子工程上。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缺乏“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意识,走访过的老年人及子女、社区干部等,均认为居家养老就是“住在家里养老”,导致此项工作推动过程中既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也缺少群众的鼎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三、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我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一是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建议由民政局牵头、各社区参与,对各个社区居家老人进行摸底,分类,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出我区居家养老规划及服务项目、服务标准等。二是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充分利用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设施,明确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居家养老工作,以助餐、护理、照料等服务项目为切入点,在具备一定条件的1-2个社区进行试运行,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借鉴试点经验逐次推开。三是健全工作监管机制。要认真细化居家养老各项服务标准,要对收费的服务项目进行公示,体现公平公开原则;要根据老年人服务需求,制定长期、短期、定期、临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办法,采取协议方式与老年家庭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服务项目、标准、价格,建立完善“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的市场信用体系,保证供需服务长期稳定;要联合公安、工商、人社、卫生、食药监等部门定期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服务质量、服务范围以及服务收费的收支情况进行全程监管。
(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业建设发展。建议政府:一是将“居家养老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要明确标准、细化项目、专款专用,一事一表列入财政预算计划,保证居家养老融入的公共经费足额到位,为老年人提供看得见、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服务。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有利条件,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同时,借助慈善组织、企业捐赠等方式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资金,实现服务多元化投资。
(三)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立足社区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现有人力资源,扩大网格化专业服务队伍,为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二是加强服务人员培训。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入手,培养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建议政府将其作为免费培训支持范围。三是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老年志愿者招募社会化、管理正规化、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促进老年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
(四)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一是高度关心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真正把养老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凝聚力量,在落实上狠下功夫。二是大力宣传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各街道社区要组织力量“进门进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摸底普查辖区老人养老意愿,为政府提供居家养老情况的翔实信息数据。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5
一、全区老年人口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20xx年底,全区总人口86万,其中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16.53万人,占总人口的1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老龄人口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日趋高龄化的特点。全区共有养老机构42个,床位5126张(其中民生工程建设床位3775张)。其中:(一)农村敬老院28所,床位 4291张(含开发区敬老院228张),农村五保供养对象4092人,五保机构供养能力已达100%。目前供养标准散居五保户人年均不少于2250元,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不少于3750元。(二)社区养老机构2所,床位数75张,活动人数15人。(三)社会办养老机构12所,其中经过民政部门审批并登记的 5所,床位数500张,收养对象170人。(四)XX区福利院床位数260张,入住院民228人。
二、全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自20xx年将敬老院建设纳入民生工程以来,我区坚持政府主导,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硬件建设,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0806万元,共建设养老服务机构37个,新增建设床位3775张(其中农村敬老院33个,3570张),均购置家俱、电视机、电扇等相关配套设施,有效改善了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及生活条件。自建院开始,乡镇政府就安排敬老院配套生产用地,供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用,以解决、提高院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区敬老院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所到乡镇,最醒目的就是民生工程建设的敬老院、学校及幼儿园。
(二)完善政策,建立机制,五保老人的生活、医疗得到基本保障。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敬老院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扎实做好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XX区农村敬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对做好五保老人的养老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完善了具体措施,各乡镇养老服务机构也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是认真落实供养及管养经费。20xx年全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标准为3400元/年、人,分散供养生活费标准为 20xx元/年、人(分散供养按季打卡),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期拨付;全区建立了敬老院及院民供养经费机制,并按600元/人、年的标准将管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区财政负担50%),每半年拨付一次,保证管养经费的足额到位,不足部分由乡镇兜底。二是切实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全区所有五保老人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范围,全额资助五保老人参加“新农合”,五保老人住院的给予“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住院看病不设起付线,对住院结算后由五保老人个人负担的费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再给予50%的比例救助,五保老人生活实行用水补贴等等。三是切实提高供养水平。全区共为养老服务机构安排生产基地 70亩,用于发展生产,改善老人生活。
(三)加大力度,增加覆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近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一是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医疗救助等重大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二是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完善被征地农民和村干部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五保老人除享受五保生活补助外,与其他居民一样同等享受60元/人、月的城乡居民养老补助。三是从20xx年起已连续两年向高龄老人发放高龄补助,20xx年发放高龄补贴664.5万元。
(四)强化管理,积极创新,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按照民政部门颁布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我区不断细化措施,强化管理,促进了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0xx年,我区投入管养资金907万元。其中,院民生活费496万,工作人员工资203 万,工作人员及院民管理费96万元,日常维修管理费用100万元,工作人员养老保险12万元。具体做法:一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全区统一制定了敬老院基本服务规范、院长责任制度、饮食生活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各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建立了院务、财务、门卫、食堂管理制度,建立了院民台帐、健康档案,同时对院内服务人员坚持进行定期考核,强化服务人员的责任。二是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区养老服务机构推行经营方式改革,实行“公建民营” 试点。沈村敬老院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在不改变其用途及保障五保老人入住的前提下,将沈村敬老院新院转租实行社会化入住,放开让有入住要求的老人入住并合理收费,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给经营人一定的补助等。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6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xx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活动形式:
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中国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xx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xx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
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三)实地走访所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六、问题与建议
(一)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二)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干部们真正地明白我们的
用意,实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着想。全社会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养老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养老情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情况调查报告01-24
社会养老调查报告06-29
养老体系建设调查报告06-29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01-15
社会养老问题调查报告04-11
社会情况调查报告06-25
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06-27
写字情况调查报告06-26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