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时间:2024-10-15 07:46:17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1

  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在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方面的雏形。家庭教育状况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决定着国民的整体素质,然而家长们却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意识的形成了一种教育误区,塑造了一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加强,中国家庭出现了一种6+1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溺爱当仁不让的名列世界前茅。所谓溺爱,实际上是一种畸形心理,是一种被扭曲的爱,是一种以爱为名的爱暴力。原本出发点是好的,由于种种因素,以至于结果超出了本质。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切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一定的空间来独立成长,这成长路上难免遇到种种挫折,父母只需要给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包揽孩子的一切。除了过分溺爱,部分严格的父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是相当的可怕,往往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严重扼杀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把孩子当作成人,忘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的违背孩子的意愿、命令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创新能力透明化。这是一种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树立的方式。自古至今,中国家庭一代代用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当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将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所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二、物质刺激膨胀、心灵关爱缺失

  咱们中国孩子对物质刺激这一词并不陌生,特别是当下的孩子们,似乎一切都直接与金钱有关,在学习成绩方面尤为突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教育,这些家长们常常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与坏,他们感兴趣的是孩子的分数,分高则眉开眼笑,各种奖励随之而来。这一切对于一个个朦胧的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殊不知当一个人的人生观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时,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如果分低了则谩骂不止。“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为孩子唯一奋斗的目标,精神、心灵上长期的空泛,致使孩子成为父母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孩子们一个个成为高分低能甚至人格不健全的次品、废品。

  三、过于严厉或过于民主

  相对于溺爱,有些家长却继承了另外一种方式,用大棒之下出人才的古训教育着孩子。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父母们应该在平时养成奖罚分明的习惯。假使孩子犯了错,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只要简明扼要的指出孩子的错误,讲明道理及如何去改正即可。打孩子不是最终的解决方式,适当的惩罚可以起到警告提示的作用,反之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应多一点赏识,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包容。还有另外一种父母却截然不同,过于民主,“晓之以理”泛滥,结果理没有谈成,孩子被惯出一身毛病。同样,孩子是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是需要父母引导的,过度的民主很容易让孩子为所欲为。家长们不要忘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坚持不懈、未雨绸缪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言行一致的去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往往是多面性的,在父母老师面前是一面,在其他人面前又是一面。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一种被压状态,无意识地形成了一种宣泄的方式。中国父母似乎爱的不是孩子的真实,而是爱自己所期望孩子成为的那个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要成为自己的空间,严格的说没有自我权。父母们还会忘了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忘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想要孩子优秀,别忘了从自身出发,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育人”不是养育人,而是教育人,它不单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的重任。我们的家长们要敢于和传统的家庭教育说不,还孩子们一个理性健全的成长坏境。孩子的一生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作为影响力最深的父母们更应该深思。

家庭教育论文2

  一、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但原始社会的氏族大家庭教育可以认为是古代家庭教育的萌芽。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家庭教育便显示出鲜明的阶级性,例如在奴隶社会时期,能够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只有皇室贵族,普通老百姓是少有机会的。即便是汉唐之后,平民百姓能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了,其家庭教育内容也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面。皇室贵族、仕宦之家与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内容又也有着不小的差异。同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又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和继承性。随着年代的发展,家庭教育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和改变。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价值观念体系正在逐渐瓦解,新的价值观念体系还未形成,新旧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碰撞与冲突之中。而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由于受社会变革的影响,也正处在深度变迁之中,家庭教育处于一种盲目,无序的境地。只有继承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去其糟粕,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借鉴外国优秀家庭教育理论和经验,才能顺利完成转型。而现在有必要对古代家庭教育进行再认识和再继承,因为古代家庭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不仅作为历史作用于过去,而且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不仅作为集体意识影响着宏观社会,而且渗透在个人的观念中影响其具体行为”。

  二、以德为首,以孝悌为本,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放在重要地位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和终身受教育的场所,家长要通过家庭教育给予子女长大独立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规范、知识,如生活常规、人际关系等,实质是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这一点,在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中都是一致的。古代家庭教育把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是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搞好“修身”,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家庭的孝悌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的和谐和巩固,还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和安定。虽然古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其目的在于移孝作忠,但不可否认,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孝悌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很积极正性的一面,而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所比较欠缺的部分。唐柳玭在诫子书中强调子孙要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时,要以“孝悌为基,以谦恭为本,以礼让为务,以勤俭为法”,概括的很是精到,值得借鉴!

  三、家庭教育与家族教育日益紧密融合,与“学院”(官学、私学、书院)教育和谐共存

  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在家族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人聚族而居,既有自身家庭的需要,也有统治阶级提倡的因素。在古代生产力还不发达,大多数老百姓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之下,家族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当多的老百姓的家庭教育是依托于家族教育完成的。而家族教育的内容很多,包括儒家伦理规范的教育,也包括家风的教育,及族内子弟的文化教育等等。这其中流传至今的许多家训、族规、乡约也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古代教育三角体系,即家庭教育、家族教育(包括宗族教育)、“学院”(官学、私学、书院)教育因其和谐均衡而发挥着稳定的作用。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家庭观念、家庭结构甚至于家庭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迁具有时代性,比较之下,家庭教育功能总体正在弱化(在某些方面,如家庭教育中的“学习至上”的观念与行为的过分强化则是家庭教育失衡与异化的结果);家族教育也不复存在。在当代教育三角体系中,家庭教育沦落为从属地位,学校教育一家独大,替代家族教育位置的社区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三角体系失衡,教育乱象丛生!根本出路就在于强化家庭教育,做实社区教育,使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各取所长,并驾齐驱!

  四、重视言传身教,提倡勤俭,耕读传家

  古人非常重视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强调言传身教要“端本清源,以身率先”,对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古人认为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讲到“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赵匡胤虽贵为皇帝,但仍然处身节俭,以节俭为家法,以身传教。他自己就“常服浣濯之衣。乘舆服用,皆尚质素”,他曾对皇室子孙说“每纳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曾国藩位列三公,但每餐只用一道荤菜,时人称为“一品宰相”;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布衣布鞋。他在家庭教育中主张力诫奢侈,坚持以“耕读二字为本”。明吕坤在《孝睦房训辞》中也认为“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在耕读等日常生活中教化子女,修养性情,重视环境习染,也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反观当代家庭教育,许多父母说的多,做的少,能以身作则的更少;失去了“身教”这一家庭教育的法宝,不重视家庭环境建设与熏陶,又不做学习型父母,家庭教育又有多少效果呢?

  纵览古代家庭教育,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地方,如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循序渐进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历史惯性,与西方现代家庭教育的时代趋势,决定了我国当代家庭教育要在两者的矛盾与冲突中前行。在家庭教育深度变革的今天,只有立足实际,博取古今中外家庭教育之所长,构建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体系,才能促进当代家庭教育顺利转型。而作为父母,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积极建立学习型家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家庭教育!此文仅作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共同关注与努力!

家庭教育论文3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方式。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家庭的抚养,更需要家庭的教养,而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家庭教育教人学会走路、说话,教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无论是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是良好道德品质的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正确的教育。社会活动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游戏、学习、劳动。处于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主要从事前两者,当年龄逐渐增长以后,才慢慢过渡到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而家庭正是为儿童提供了最初的游戏与劳动场所,并在家庭中逐渐过渡到参加劳动的过程,这种由家庭逐渐引导的方式,便是家庭教育。所以说家庭教育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与起点。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教养行为总体特征的概括,是在抚养教育孩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正确的教养方式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榜样,管束合理;恰当评价与赏识;关爱有加,进行挫折教育;平等沟通,适当引导等都是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与港湾,在这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无形中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学习成绩更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家庭教育中,每个父母都应该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孩子鼓励与赏识。并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恰当评价他们的行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爱没有人可以轻易代替,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动力,也只有充分感受到爱,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去爱;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理应拥有自由的空间与独立的人格。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摆正位置,平等沟通、遇到问题民主协商,并在一定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命令,令其服从。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更多地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家庭的不完整,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健全的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才是最安全与温暖的港湾,完整的家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障与快乐的源泉。当变故发生时,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往往需要比成年人承受更大、更多的痛苦。这也就造成了,未成年人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由于脆弱敏感导致的过分自卑、由于缺少关爱导致的冷漠自私、由于过分保护导致的溺爱娇惯、由于缺少管束导致的肆意妄为、由于情绪疏导不畅导致的焦虑抑郁或者更加极端的攻击报复行为,这些都是家庭结构不完整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健全的家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疑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会导致不良问题出现的概率增加。然而我们无法避免家庭结构的调整以及家庭变故的出现。唯有做到当问题发生时,给予孩子最及时与正确的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结构,重新树立开展新生活的信心,并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才能避免让孩子在家庭结构调整后受到更大的伤害。

  三、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的自身素质代表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家庭教育环境也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家长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尤其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国民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巨大责任。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靠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才能得以实现。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的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如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整个家庭教育的根,根系的强壮与否决定了花叶的茂密程度,也就是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

  四、结语

  毋庸置疑,教育不仅丰富了“人”的内涵,也充分拓展了“人”的发展,更使人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价值。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未来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使得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们能够更好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终身财富。在这种情况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衔接,同时才能保证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及实现不同教育方式理念等的互补,从而更加增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xx。

  [2]王勇。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兰州学刊,20xx,05:352—353。

  [3]黄小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xx,10:130—131。

  [4]郭时永。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3:196—197。

  [5]何琼。浅析如何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J]。老区建设,20xx,12:50—51。

  [6]余继武,叶忠华,侯小华。浅析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xx,04:88—89。

家庭教育论文4

  摘要 :快乐、开朗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当孩子脸上整天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享 受着自由无忧无虑的童年,努力快乐地进行学习时,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快乐成长

  通过的家庭教育的培训学习,我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中学生的家长,收获颇多。曾经的困惑也渐渐明朗,特别是在管理学生方面颇有感触,有的孩子,苦于和同学、老师处理不好关系而烦恼,更多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苦闷,因此,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要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我认为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放手孩子追寻快乐、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四个方面。

  一、 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

  从报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一位叫谢丽尔的25岁女孩,患上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躯体变形障碍症,她总以为自己是个丑八怪,每天对着镜子自怨自艾,早晨不化妆十来遍,就不敢出门。她极度讨厌自己的模样,甚至常常考虑自杀。但是后来,这个女孩居然成了模特大赛冠军!一个心理如此阴霾的人,是如何变得阳光灿烂的呢?

  心理医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帮助谢丽尔恢复自信。她先给谢丽尔拍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化了浓妆的照片,一张是素面朝天的照片,然后陪她来到街头,问每一个路人他们更喜欢哪张照片。结果,躲在一边的谢丽尔惊奇地听到,几乎每个人都说他们更喜欢没有化妆的那张。谢丽尔渐渐意识到自我认识的偏差,慢慢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并且在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模特竞赛,证明自己的美貌和能力,结果竟然一举成功。可见,自我认识对于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人往往会误解自己,心理医生就是起一个矫正作用。这个医生的.方法,是让这个女孩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矫正自我评价。如果一个人,他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获得成功,那么再努力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厌学”就是这样形成的。总之,让孩子听到客观而真诚的赞扬,让他从中得到积极的自我评价,这会让他的心中充满阳光,也充满力量。

  二、放手孩子追寻快乐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道:“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父母们常常想给孩子攒更多的钱,实际上多少钱都买不来孩子的快乐。财产今天损失了,明天可以找回来,但孩子的成长中的幸福感、教育机会一旦损失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育的人,这才是父母所能给孩子最丰厚的、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

  在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做许多事才是他们最终走向社会的最好礼物。第一、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也是防止他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喜欢阅读,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更好,他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同时他的思想会更成熟更理性,他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舍得让电视浪费自己的时间。第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鼓励孩子去独立地做一件事,首先自己不要一脸愁容和不放心。要认真评估孩子的能力和事情的可行性,如果觉得可行,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表现出轻松愉快;把紧张和担心藏在心里。 放手不是冒险,而是让孩子通过种种实践机会,锻炼胆量和能力,从而也能学会防范危险。如果家长总是怕孩子出意外,总是保护得严严的,将来他真遇到什么事,可能还没有能力和勇气应对。这如同担心孩子摔跤,就不允许他去学习走路,结果是他将来会走得更为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度呵护也给孩子的安全留下隐患。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的,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孩子在独立尝试中获得了自我成长的机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第三、培养了兴趣,一切都好说。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只是“痴”,其中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成功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持不利。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孩子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

  “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那么怎样尊重孩子呢?

  首先,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然而,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受此心愿的驱使,我们越来越急切地想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以便他们将来进入小学后,学得更好一点,更轻松一点,将来走得更顺利一些。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其次,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孩子在两三岁时,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许多父母生怕他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到时候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受到父母的指责与埋怨,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父母,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孩子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最后,尊重孩子,就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常常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父母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常常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孩子受父母支配太多、指责太多,家长往往把自己太多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期望,强制性灌输给孩子太多的知识,剥夺了孩子游戏和自我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所以,作为父母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不要以成人的知识嘲笑孩子的无知,不要以成人业已成熟的思维方式批评孩子想法的幼稚可笑。每一种和儿童相处的细节,都是一场德行教育,也是一场心理健康辅导。

  参考文献: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家庭教育论文5

  摘 要:如何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本文分析了单亲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单亲;关怀;关心

  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单亲家庭,成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家庭的孩子,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笔者针对班中一个单亲孩子(陈同学)展开深入地调查研究,制定了操作措施,努力改变这个单亲孩子的行为与认知,让他重新找回自信,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上。

  一、广泛接触并深入调查,对单亲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解和研究

  通过多次家访以及全面接触,笔者基本掌握了陈同学平日的行为表现、家庭情况,发现这个单亲孩子的异常心理及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孤僻、任性、自卑与敏感。(2)逆反、撒谎。(3)意志薄弱,成绩下降,厌学、逃学。(4)自由散漫,不思进取。

  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其一,孩子孤独,缺少积极性和对他人的信任。父母的离异,使他在心灵深处感到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其二,孩子自卑,匮乏自信心。家庭的破裂,给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了莫大的创伤。其三,孩子仇视社会,粗暴不冷静。

  二、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单亲孩子营造温暖快乐的环境,努力改变孩子的行为与认知

  (一)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适时恰当的心理疏导

  1.无痕的关爱是打开孩子心锁的钥匙。陈同学这种家庭背景的孩子往往敏感而自尊,如果直接关心反而会适得其反。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比较注意,在不经意中给予他较多的关注,并加以肯定与鼓励,让他有种被人重视的感受。

  2.平等的交流是获得孩子信任的基础。根据陈同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利用课余时间,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找他谈心,逐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3.细心的关怀是疏导不良情绪的关键。 陈同学的情绪时有反复,一个周末他到校很晚,下课后,笔者走到他身边说:“陈某某,还没吃饭吧?”他点了点头,笔者拉着他的手到餐厅给他要了两个馒头,又去小卖部买了一份牛奶。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笔者的心里难受极了,对他说:“等一会儿认真上课,晚寝时我们再聊聊天好吗?”他恢复了精力,边走向教室边说好。

  晚寝时,陈同学告诉我,他爸爸昨夜喝醉了,把他一顿狠打。 “爸爸为什么打你?” 笔者问他,“你有没有做错事情?”他告诉笔者,昨天傍晚,他和一个同学打球,由于玩得忘了时间,害怕回家受到责骂,便等到天黑溜回家,谁知……笔者对他说:“陈某某,有关这件事,哪天我去跟你爸爸好好谈谈。但是,你也有责任,有没有想过你迟迟不敢回家,奶奶和爸爸心里多着急,多担心?”陈同学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二)教育班内学生,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环境

  1.开展主题中队活动,引导每个孩子关心他、帮助他。在一次自由组合小组活动的班队课前,笔者事先请数学老师让他帮忙整理作业为由,把他支走。然后,笔者在班内不提陈同学的名字而给全班讲了他的不幸遭遇,班上的同学纷纷叹息,表示自己一定会帮助他。此时,笔者说:“咱们班的陈同学就是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孩子。他经历了那么多不快乐的事,还这么坚强,但我发现你们不怎么跟他玩,有的同学还取笑他!”很多孩子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笔者接着说:“等一下搞活动时,我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手来,邀请陈同学参加你们这组的活动。”等他回来时,同学们争着邀请他,这次活动课上,陈同学成了班上的焦点,他因为同学的友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2. 鼓励班上的同学与他多交往。在学习、生活上多关心、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

  (三)家校结合,共同引导孩子树立自信

  1.前后数十次进行家访,与家长(孩子的父亲与爷爷奶奶)推心置腹地交谈,劝说他们调整心态,做到以下几点:(1)夫妻尽释前嫌,允许孩子的妈妈探望孩子。 (2)平时对孩子多关心,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了解孩子想法。(3)不在孩子面前讲另一方(妈妈)的坏话,不破坏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4)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2.与孩子的母亲取得联系,邀请她来到学校,与她进行交流。通过多方打探,去年十月,笔者终于联系到了孩子的母亲。电话里,笔者简要地告知了这位母亲孩子的心愿,就是希望和妈妈一起过一个生日。孩子的母亲哭了,答应来学校一趟,看一看自己的儿子。去年孩子生日前夕,陈同学的妈妈如约来到了学校。笔者与她推心置腹地谈了许多。 与此同时,笔者邀请了孩子的父亲,整整半天的交流,不难发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为了孩子,两个原本形同陌路的人达成了许多共识。这一天,孩子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幸福的微笑。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起为单亲孩子营造健康温暖的环境,使他们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周兆安.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与性别意识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xx,(1).

家庭教育论文6

  摘要

  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关键词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可行性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一、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产生,是人类社会的最初教育形态。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思想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古人家庭教育的经典。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职能逐渐发生着变化,到了近代工业社会,逐渐呈现出核心家庭化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现了“家庭教育与抚养经验的真空”。学校教育的家庭化成为了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不成熟的体现。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系统等特点,但对个人的发展而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所以,好的教育必然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彼此支持、互补,而非单一职能的异化。至于如何实现,这就需要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使得学校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把家长请进学校,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互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间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和发展了学校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彼此的理解,密切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校合作将成为一种必然,使得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互利共赢。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当地农村学校就读。这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由于家庭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本应享受家人团聚之乐时过早地担负起学习和生活的双重重任。留守儿童因家庭缺失,在学习上缺少家长的辅导。更多的情况是,由于分担了过多的照顾自己及家庭的重担,留守儿童较之其他学生少了更多用于学习的时间。因此,学业负担会比同龄人重。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了家庭所给予的关爱,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障自己的权利。在这些孩子中,经常会有合法权利被侵犯的时候,而由于年龄小,这类孩子往往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在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缺失接踵而至。内心的孤独感、不认同感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及时、妥善进行疏导处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更是影响颇多。留守儿童因其双亲一方或双方出外打工而留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由于缺乏与家长的沟通而显得关系生疏,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由于溺爱或推脱责任的原因,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闲暇时光质量难以保证。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回家后总是以金钱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往往会滋生孩子更多的恶习,以至于妨碍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使之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除了经济上的补偿外,没有更多更好的专业机构支持,家长似乎无计可施。在如此这般情形下,家长只好无奈地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因此,学校除了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能外,还要额外担负起这些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关于家校合作可行性的思考

  除了物质上的投入外,更为重要的是对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爱。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后便及时予以社会资源的分配,学校和教师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期望从软件资源上进行支持。但问题依旧得不到明显的改善。原因何在呢?这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家校合作包括家长勇于承担教子职责、学校对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以及双方参与制定系统科学的家校合作计划。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对孩子要予以更多的关心帮助,不要仅从金钱层面给予孩子补偿,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给予关心和爱护,积极参与家校合作专业支持机构的活动,给予孩子全方位、系统、专业的帮助。学校除了在硬件上的投入外,还需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用爱心对其亲情的缺失给予补偿。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方面要联合家长一起构建一个力图共同减少家庭教育缺失的家校合作平台。家长和教师在此平台上共同交流探讨、补充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论文7

  一、流动儿童家庭状况

  1.家庭经济条件流动儿童家长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基本令人满意,有半数家庭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但百户家庭中也有47%的属于经济“困难型”,月收入千元以内的6人,1000-20xx元的17人,20xx-3000元的24人。家庭住房条件相对拥挤,29%的家庭孩子没有独立的房间,家庭成员多人一起居住的达15%。另外,他们中有一半以上家庭育有两个孩子,13%的家庭有三个及以上孩子。

  2.家庭教育情况

  (1)家长育儿观念相对落后。从孩子入学看,超过6周岁入小学的共34人,其中5人9周岁以上才入学。从学生转学看“,随亲就读”是流动儿童的就读的主要形式,32%的学生有过两次及以上的转学经历,就读学校成为孩子一次一次被动适应的“托儿所”。

  (2)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有97%的家长认为孩子必须要上学,96%的家长认为在人生的成功中学历起很大作用,希望孩子获得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有42%的家长还期望孩子上到研究生及以上,这与自身学历实际形成鲜明对比。另外,83%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且60%的家长能抽时间关注甚至辅导孩子的作业。

  (3)家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的达92%,而当孩子学习成绩退步,能和老师、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励孩子,增强其自信心的达72%,能与学校老师经常联系或偶尔联系的占84%,27%的家长也经常和孩子一起活动。

  (4)亲子关系一般较为和谐。每天和孩子交流的达到57%,几天一次的也有21%,孩子对家长管教能积极听取,心服口服的达56%,85%的家长认为自家类型属于民主型和随意型,能在双休日带孩子去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的达74%;孩子能主动与家长说心里话或当遇到烦恼时,最喜欢找父母诉说的占54%。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归因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家长家教知识贫乏。从流动儿童家长的学历与职业看,他们在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上都存在不足。百户家庭中,有45%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家教知识一般水平,33%的家长觉得自己家教知识贫乏,另外,有44%的家长觉得“不知道教育方法”是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烦恼。

  2.家庭教育时间不足。调查中发现,有17%的流动儿童不和父母住一起,有31%的家长感觉“没时间教育孩子”,日常几乎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的占14%,从不会在双休日带孩子去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的占26%。

  3.家庭教育品次不高。

  (1)少部分家长的一些“陋习”对孩子影响是消极的。例如:有26%的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64%的家长很少、有时、甚至经常会在孩子面前吸烟、喝酒、打牌,而面对孩子学习成绩退步,有4%的家长会选择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

  (2)少部分孩子在家里属于“散养式”。家作辅导靠爷爷、奶奶、家教班老师或无人辅导的占39%,而晚上大部分时间是自娱自乐的,包括看电视、与同伴玩耍、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占33%。

  (3)一部分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确实比较贫困,再加“儿多女多”,因而对孩子的成长环境的优化也就“顾不许多”了。

  4.教育子女依赖性强有些家长思想上存在“学校依赖症”,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过于依赖老师,认为“家长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穿暖就行,教育则是老师的事”,有15%的家长“从不”主动与学校老师交流沟通,他们期待学校给予其“顺向”的引导帮助和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指导。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归因

  1.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根本制约因素。流动儿童家庭月收入大多低于本地居住户的平均水平,改善家庭经济现状成为广大家长迫切而现实的目标,因而,他们在快节奏的城镇生活中“没时间陪孩子学习、没时间找孩子谈心、没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就可以理解了。

  2.家长个人素质。流动儿童家长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首先,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品次不高,有时甚至是消极的。其次,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因而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上简单化、机械化,有时是“粗糙”甚至是“粗鲁”。

  3.儿童自身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地区教育质量的悬殊,新旧生活环境的对比,让大多数流动儿童感到自信心不足、交往有压力,时常会表现出“担心别人看不起”,遇有烦恼“不告诉任何人”。另外,流动儿童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大多都比较“野”,性格倔强、不听话。对家长管教“置之不理“”一时管用“”怀有敌意或对立情绪”有近一半的孩子。

  4.学校老师责任。面对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而此时老师却不太理解家长的“苦衷”,总认为家长管教孩子“不配合”,显得无力又无能,因而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帮助引导也就“怠慢”了。

  三、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成立“家长学校”为加强家校联系,我校建立了“流动儿童家长学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和校内的德育名师组成“讲师团”,利用双休日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为流动家长和儿童上课。内容有“家长言传身教“”学生习惯养成“”亲子交流沟通“”儿童适应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向流动儿童家长推介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读物,下发由我校课题组编撰的《家庭教育读本》。

  2.举办“家教沙龙”家教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师及专家备咨询。家长们的“共同语言”很多,经验也好,困惑也罢,这些都是鲜活的教育资源。而和专家、老师的“对话”更能让家长们找到成功教育的理论支点。

  3.开设“亲子课堂”为解决流动儿童家庭中一些“沟通难”的问题,我们组织了一些亲子活动。流动儿童家长应邀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在新环境里的精神状态、心理负担和学习情况,感受新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体验孩子在学习与交往中的喜悦与失落。我们还创设一定的“互动情境”,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共同想方设法,携手解决问题。亲子课堂拉近了亲子距离,增进了亲子感情。

  4.搭建“交流平台”传统家长会及家访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老师、学生、家长一起面对面地交流,非常有针对性和感染力,但信息社会一些新的交流平台也以其便捷高效、形象生动、互动性强的特点正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如:、家校通、班级博客、家长交流的群等,正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青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相辅相成,紧密配合。作为家长,要多学习家教知识,多树立榜样,多陪陪孩子,多与学校沟通;作为学校,对流动儿童要多一些关注、关心、关爱,而对家长也要有一份理解与宽容,并主动担当起家校沟通的义务,多渠道、多形式地给予帮助与指导。这样,流动儿童———这朵家校合育之花才会越开越艳。

家庭教育论文8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甚少见到龙应台对于孩子衣食住行的嘘寒问暖,偶尔有一句“喔,孩子,答应我,踢完球满头大汗时,不要直接吹风。”除了她对安德烈信中提及吸烟、“性、药、摇滚”等原则问题的追问之外,几乎见不到她对孩子生活方面的“唠叨”。

  这并不是不关心孩子,相反,这反映出她对孩子的自理、独立能力是相当信任的,就这一点来说比一般的中国父母开明多了。她不宠溺孩子,不过于纠结繁琐的细节,但是善于在重要问题上把握方向;她更多关心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成长,启发他思考文化、美学、哲学问题或现有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观察和认知,积极参与进这个世界。从书信中的口吻来看,更像是和一个晚辈朋友在做平等的探讨和辩论。《为谁加油?》里,她分析了比赛中别人为国家队加油时,自己为什么异于常人的“冷”———脱去简单狂热的激情,对“国家和乡土之爱”保持一份警惕和思考,最后用整个段落、一连六个问号向儿子提问关于对“德国”的认知和感情。我想,这不仅是一个母亲因为长时间缺少和儿子沟通而造成的交流饥渴,更是循循善诱地启发儿子去思考自己与国家、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向左走,向右走》一文中,和菲力普与安德烈讨论政治里的“左”和“右”,肯定他们的一些见解,分析真正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区别,表达此时此刻对孩子深切的希望和担忧。

  《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和《文化,因为逗留》中,龙应台深入观察分析了香港快节奏、缺乏生活艺术的现状,并做出总结———“文化,来自逗留”,向孩子们完整呈现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过程,这除了增加母子间的沟通,也间接让孩子学习思维方法,培养对问题的敏锐观察与感悟。关于对“香港有没有文化”的观点,在读者来信中,有反对的声音指出:“你们的文章让我感受到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并以文化之名,否定其他文化。”两者相对,能很好说明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同,或者说两者相冲突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小范围、具有特异性和一定封闭性的,家庭内部传播或认可的的价值观念不一定普适于基础教育的价值观,龙应台对香港文化的判断和价值取舍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这位读者提出反对和质疑,可以说又是基础教育对家庭教育中价值观念的审视和批评,因为基础教育的开放性要求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而非单个家庭的价值选择。

  2有效的双向沟通,对孩子的价值选择保持尊重理解的态度

  两个孩子每次的思想或观点,龙应台都会认真分析,把不能理解或有补充、质疑的问题提出来继续探讨。她在向孩子剖析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念,也在接受两个孩子向她传达的思考和观察,尤其是小儿子菲力普,他对中国社会现象的两次精确分析和总结,让她感到“震撼”,觉得上了人生从没有的课。这种有效的双向交流和相互影响,在两代人之间,尤其是在中国家庭中不常见。很多父母只向孩子灌输他们的观点,而对孩子的想法和思考极少倾听,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欲望了解孩子这个独立的个体,甚至觉得孩子提出不一样的想法便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这种不正常的单向沟通,对孩子的身心和思维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因为如此,孩子就没有多少机会真正去“表达自己”。相比之下龙应台的这种双向交流意识和做法,难能可贵。

  当然,这种沟通态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母子间还隔着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然而她能意识到“恐怕每一代年轻人都比他们的父母想象得要复杂、要深刻得多。”,并且表示“我不会‘判’你,我在学习‘问’你,‘瞭’你。”这是在向孩子虚心求教的态度。对于两个孩子观点或选择,龙应台也相当尊重:孩子喜欢玩,她理解:“玩,天地学问之本”;孩子拒绝和妈妈住在一起,她虽伤心却宽慰自己“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欣然接受这个事实。这种耐心和尊重,甚至“自降辈分”的诚恳,可供父母们借鉴。无论是书信里、散文中,龙应台在字里行间总是传达出对两个儿子理性和情感这两方面始终矛盾的复杂情绪。作为母亲,她面对的是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两个生命。

  母爱让她想一步不离地护着孩子,然而理智却告诉她要学会“放手”,把他们当成某个程度的“别人”。正如《目送》,父母便是不断望着孩子背影越走越远,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一语道破天下父母心。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会无尽牵挂子女,那时候我们也能像她这般,主动用理智克服对孩子无尽的管束和占有欲,学会倾听孩子每一点细微的想法,尊重并理解他们的选择,而不去试图改变在我们看来孩子们不正确或不好的想法吗?

  3剖白自己对孩子的希冀,并敦促孩子知行终极人文关怀

  孩子曾担心自己“将来会成为平庸的人”,在最开始,龙应台就坦诚“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给河马刷牙》中,她更明确表示:“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很多父母渴望儿女出人头地,以世俗对成功的判断要求子女努力。“很多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极少数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对之孩子,她有难得的、非功利的价值判断。要求孩子读书用功,最大的'希望只是看到孩子“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高眼界地指出终极负责的对象是自己,不必为攀比、追名逐利、符合上一代对自己的想象而活,这个理念可以说相当前卫。两个孩子是幸福的,拥有一个尊重、理解他们,让他们遵循自己内心而活的老妈,便少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负担(从读者来信选登中看出多少人的不幸与此有关)。

  上辈人对后辈理应如此,应有意识地为下辈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非把自己的遗憾、家庭的希冀压在后辈身上使他们无法喘息。在龙应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的台大演讲稿中,她提到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区别。一个“会弹钢琴的刽子手”比文盲还要可怕,因为他们没有把知识变成素养和判断力,反而去做坏事。这也是为什么在给安德烈的第一封信里,龙应台便提问“你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就像哲学终极三问一般,是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级的问题。“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这也是为什么龙应台尊敬“那些有了权力却仍能跪下来亲吻贫民的脚趾头的人”,所以她会和孩子探讨到消极道德和积极道德;能由自己所经历的闭塞和磨难,推己及人去体会别人所受的苦难,反思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要求孩子把“知道”变成“意识”,知行结合。在终极关怀这里,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理念相吻合促进,即要求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有悲悯的、对全人类苦难深切关怀并为之努力的姿态。龙应台的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和理念,可以说给全天下的为人父母做出了示范:原来两代人之间也可以谈得这么广泛深入,这样轻松愉快,以家庭问题和人物为出发点,以天下和全人类为关怀,独立思考、双向沟通、坦诚相对。

家庭教育论文9

  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青少年家庭教育论文,我们来看看。

  一、引言

  教育是树人之本,家庭教育更是所有教育之源。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持久的、基础的作用与影响。家庭教育的基础性、长久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受到社会转型、应试教育的思想的影响,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当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很多青少年在心理、行为、能力等方面产生了诸多不良状况。正如顾秀莲同志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家庭教育不仅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得重要基础,更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与保障。家庭中父母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与成长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更影响到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认识到在我国当今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社会转型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认真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要么盲目的照搬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与模式,要么传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制的教育模式,迫使孩子走向所谓的成功,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失败后显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深思的问题。

  二、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虽然对增加人均收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一政策对家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从自己学生的身上深刻体会到作为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大多数班级中的独生子女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有很强的攀比心、任意浪费钱物、流行享乐等问题。严重的还出现了自杀、青少年犯罪等不良现象。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农民工走进城镇,选择在城市打工维持生活。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每年都在以数百万的人速度递增。在这些务工人员中,有的家庭把孩子带在身边接受当地的教育,从一个方面来说,这些孩子从农村走进城市上学,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得到了转变,有利于孩子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身体发育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对于那些不能跟随父母进入城镇打工的留守儿童而言,造成了这些孩子严重的心理偏差。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有家里的老人照料,而老人由于身体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只能照顾好孩子的吃穿温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留守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产生了沉迷于网吧、沾染了社会上不良习气等犯罪行为。

  3.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看中的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发育、健康等状况,很少有家长能够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发育于健康。在不同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是不同的,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与需求也是不同的。由于缺乏对孩子心理变化的了解与重视,使得很多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了明显的叛逆行为、早恋行为、犯罪行为。很多家长总是将这种无奈归结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殊不知,家庭教育的缺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

  4.暴力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存在

  当今青少年正处于身体与心理的发育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尊重,但是,多年的教育经验让我看到很多家长一直信封的就是“棍棒下出孝子”的古训。有的家长由于在单位中出现工作不顺心的事、家庭成员关系恶劣,就经常将心中的怨气撒在孩子身上,采用命令、恐吓、惩罚的方法,甚至是动手打孩子,根本没有顾忌到孩子的自尊心。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地伤害。例如,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位父亲,他的拳脚使得自己的儿子失去了自尊心与自信心,经常产生情绪不稳定、反抗、叛逆等行为,同时还使得父子关系不断恶化,最终逼得孩子离家出走。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1.重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为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而为家庭教育带来了苦果。因此,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正视独生子女问题,转变观念,淡化独生子女的特权与优势意识,扬长避短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科学的`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

  2.尽力弥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

  妥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对于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与团结、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觉得在这方面主要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留一位家长在家中监护孩子的成长与发育,也可以将孩子带在身边,从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3.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作为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发育。例如:关注孩子的性格形成与发展、可以正确的鼓励孩子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

  4.选择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说服教育是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方法。我觉得家长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孩子仪器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打骂孩子,孩子虽然在家长的威慑下口服,但是,伤害了自尊的他们是不会心服的。总之,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也是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繁荣稳定地重要保证。因此,我建议在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必须形成以中国特色的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功能。

  作者:邱** 单位:***中学

家庭教育论文10

  一“、理解”训练,教出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有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用任性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欲求,一旦不能得到满足,蛮横的行为甚至从家中上演到超市、商场、玩具店等等。有的孩子则显得很懂事,令其他父母羡慕。其实,这种善解人意是父母可以教出来的。平时,父母拒绝孩子合理的要求,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拒绝的理由,并且理由要充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如在超市购物,孩子吵着要买奥特曼机器人。父母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首先,家里有同样的玩具。现在只是图新鲜,玩一阵子便会搁一边不理了。其次,玩具太贵,这个钱可以用来给宝宝买其他玩具等,不能浪费钱。”这样分析之后,孩子便会立即明白父母的意思,不会再纠缠不清地闹腾了。相信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形,孩子还会学会自己分析需求呢。

  二“、尝试”训练,培养胆大心细的好孩子

  一些孩子在家人面前说起来眉飞色舞,一旦家里来客人了,父母邀请他在客人面前表演一个节目(比如唱首歌曲),平日一向活灵活现的孩子突然变得退退缩缩,不愿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家长强迫,孩子不愿,闹得很不开心。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原因:宝宝平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表演”,一下子让他转换到一个“正式”的场合,或多或少会害怕或者害羞。父母可以试着先这样做:在晚上休闲的时候,一家人当观众,尝试让宝宝表演节目给家人看。对于孩子的表演,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接着,可以邀请邻居小朋友来欣赏表演,或者到邻居家互相表演,逐渐培育孩子展示自我的欲望,丰富表演的经验,让孩子在展示中变得自信大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尝试”,需要父母给孩子机会。如独自去超市买东西、去邻居家送东西等等。但父母的“暗中保护”,是必不可少的。

  三“、分析”训练,塑造不骄不馁的好孩子

  经常有孩子回家“报喜不报忧”,在幼儿园得了小红花,回家便邀功请赏,要这要那。如果挨了批评,会默不支声。这跟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期望和表现是息息相关的。孩子得到表扬,父母觉得荣耀,孩子挨了批评,父母会责怪。长此下去,孩子便会“报喜不报忧”。家庭中,父母长辈有时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如下棋。有的孩子赢了很开心,输了则会赌气、甚至哭闹。因此,有的父母长辈为了孩子开心,会故意输棋,孩子成了“输不起”的人。父母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无论孩子是优是劣,家长都应与孩子坦然面对,分析成功与失败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明晰努力的方向,塑造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好孩子。

  四“、目标”训练,练出坚持不懈的好孩子

  房间里,孩子一个人自由玩积木,津津乐道,还能对自己建造的东西讲得绘声绘色。而当父母提出“新要求”———搭一座城堡花园时,孩子不乐意了,一句“我不会”搪塞逃避任务。面对孩子知难就退的情形,父母可以尝试将“城堡花园”目标进行分解。比如,第一天先试着造一座尖顶的高楼,第二天试着造两栋连在一起的高楼,第三天尝试造围墙,第四天尝试建构花园,到了第五天,孩子就可以轻松地造出“城堡花园”。其实,当孩子遇到一件事情过于困难时,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直到实现大目标,培养孩子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好品质。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终身的教育方式。生活中看起来很普通的事例,都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好时机。如果父母能够抓住这些小事情,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力、心理素质等,孩子遇到挫折,就会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处理,缓解消极情绪,战胜挫折。

家庭教育论文11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学新生入学的家庭教育就是要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帮助大学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各项准备工作。当下的大学新生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尤其是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育效果。大学新生家庭教育不但要做到与大学相衔接、与社会相适应,还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前置高校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协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提高大学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大学新生;家庭教育;教育前置;社区教育

  一、引言

  大学新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期。在入学前的近三个月时期,父母或其他年长者的家庭教育替代学校教育,成为大学新生入学前逐渐完成角色转变的依托。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会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与中学相比,现代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与大学生不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之所以不在中学阶段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阶段普遍延后,另一方面是“高考的沉重压力暂时掩盖了因不良家庭教育带来的心理问题”。[1]大学新生入学前,如何避免家庭教育的误区,探究依托家庭教育推进大学生新生的前置教育,对于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未来大学生活,培养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此对所在学校大学新生进行了调研,以此来分析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误区以及解决的路径。

  二、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体现出启蒙性与终身性、个别性与灵活性、感染性与权威性等特点,具有不可替代性。[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离不开家庭教育。大学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心理上还不很成熟,在进入大学前后,仍然要依赖于家庭的帮助,加强入学前的家庭教育相当必要。家庭教育作为非正规教育,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而言,前者是指“家庭成员之问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后者是指父母或家庭中的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3]

  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属后者,即在正规学校教育暂时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家庭中年长者的言传身教,帮助大学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有别于中学时期的传统家庭教育。传统的学生家庭教育是偏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中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考取理想的高校,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家庭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除了学业成绩外,其他似乎可有可无。高考结束以后,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使得传统的家庭教育失去重心,学生家长普遍出认为,子女已经考上大学,成为大学生,将来要远离家庭,独立生活,无需再如以前那样严格要求,“所以现实中很多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向子女提供充足的资金方面”,家庭教育不太关心。[4]

  这其实是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新生尤其要加强家庭教育,只不过是家庭教育的侧重点由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适时转变到教育子女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子女在离开家庭呵护的情况成够成长。大学新生入学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大学新生入学以后会面临的各种困扰,这些困扰归根结底是心理适应能力不够。心理适应能力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相关,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不高,会使学生产生“新生综合症”,严重的可能会引发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研究报告表明,在大学生新生心理适应困扰中,“资源利用、人际关系困扰最为明显,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最低”。[5]

  因此,大学新生入学前,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围绕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确定自己职业目标、如何学会独立生活等问题,进行有针对地进行预备,是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尽管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教育,但是也不是简单的过程,家庭教育也受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的家长素质、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成员关系等内部因素,都会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子女考取大学,对家庭而言是件大事。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大学生活是陌生的、充满期待的人生新阶段;对于家长而言,离开家庭生活庇护的子女进行大学生活,同样也是未知的、充满期盼的新生活。调查表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新生入学前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误区。

  一是将未实现的愿望设定为子女目标,误导大学新生未来职业规划。许多大学新生在对大学生的生活充满期待的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在对大学新生未来职业规划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中,长辈的教诲影响很大。部分家长尽管并不了解新生所学的专业,甚至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兴趣、志向,但却对孩子将来做什么都进行了设计,而这些设计往往更多地渗杂了父母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包含了家长对于社会功利化的理解。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成为大学新生职业规划的目标。由此,在大学新生中,由于期望的目标与现实的条件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落差,专业兴趣不浓、追求目标不明以及学习动力不足,使得大学新生产生诸多的困扰。

  二是将大学教育简单理解为学业教育,忽视大学新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尽管都是正规教育,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却有根本的区别。如果说中学教育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那么大学教育是综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主旨。大学新生入前的家庭教育,最常见的教诲就是:到大学以后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其他什么事也不要问。教育大学新生入学后抓好学业成绩,这并无不妥,但是仅此还不够。大学教育毕竟不是应试教育,大学新生,在有效地开展大学学习之前,“最重要的莫过于大学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急于埋头努力读书,毫无遗漏地接受新的书本知识,而是要首先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充分的认识,明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6]

  大学教育的内容丰富,除了知识学习外,还有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理想信仰教育、职业道德培育、社会责任感养成,等等。三是将大学生活基本等同于物质生活,延长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周期。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利用课外时间,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培训、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科研项目、文学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但是初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面临选择困惑问题,因为在入学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入学以后的衣、食、住、行,认为大学除了学习以外,生活就是简单的物质生活,鲜有家长会告诉孩子大学生活会面临什么。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家长对新生入学以后生活的关注,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在入学前的教育中,缺失帮助新生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内容,甚至有些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参与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这无形中延长了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周期。四是将部分社会陋习视为社会的阅历,传递大学新生错误的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期,大学新生入学后新生第一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入学前的家庭教育是新生迈入大学,树立人生新标杆的起步教育。以自己的社会阅历教导孩子掌握为人处事的方式,这对于提高大学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部分家长将投机取巧、贪小便宜、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等一些社会陋习作为社会阅历,渗杂在新生入学的家庭教育中,显然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出现的功利思想、自私自利以及不诚信行为,住住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联。

  四、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路径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既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又要讲究适当的方法,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7]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中,围绕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活,有针对地选择切合实际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培育积极的情感,使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事半功倍,从而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打好良好的基础。但是,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做到与大学相衔接、与社会相适应,这还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协同。现代教育学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注重情感的作用,富于情感感染力;社会教育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富于兴趣吸引力;学校教育全面系统,能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方向明确”。[8]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相互配合可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与整体效率,促进教育方向的统一。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大学新生入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并辅之基本的社会教育。从中学毕业到进入大学,这段时间虽然只有二个多月,但却是正规教育的空档期,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可以促进大学新生完成角色的过渡。由此可见,新生入学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前置高校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协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提高大学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前置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就是将高校的专业思想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入学教育内容前置新生入学以前,由家庭教育来完成。通过教育前置,使大学新生了解大学、了解专业,从而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缩短入学以后的适应期。新生入学教育前置关键是要构建大学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相互沟通机制,学校提供教育内容,而具体如何传递给大学新生,需要家长根据家庭情况和学生个性,自行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时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生入学教育前置不仅可行,而且必要,这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学新生“空档期”可能出现的失范问题。同时理为重要的是,借助前置教育,家长与大学之间架构起相互通联桥梁,这无疑对大学生入学以后的成长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协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就是依托社区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公德、社会服务、社会交往等内容融入家庭教育,培养大学新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为大学生入学以后的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社区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和目标,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家庭教育本身就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形式。[9]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大学新生社区教育需要注意教育形式的趣味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方式的时效性。例如,通过社区桥梁,组织大学新生家庭,参与社会调研、社区义工、尊老帮扶活动,这些活动看似简单,但却能培养大学新良好的社会风尚,同也提升大学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当然,前置入学教育与协同社区教育只是提高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效果重要路径,但是不是唯一路径。实施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还涉及到家长观念的转变、高校入学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针对不同家庭环境与大学新的个性特点,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xx:31.

  [2]王世意.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xx:145.

  [3]闫旭蕾,杨萍编.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7.

  [4]王春梅.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4):32-34.

  [5]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xx(4):128-132.

  [6]赵百刚,王明哲,顾念念.大学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xx:12.

  [7]柏凤岐.现代家庭教育实践与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读者出版集团,20xx:53.

  [8]杨兆山.教育学原理[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93.

  [9]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90.

家庭教育论文12

  摘 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早已深入每一位父母的头脑中。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父母们都有清晰的答案呢?从一位小学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在这几个问题上掌握好教育的尺度,理性地实施“家庭教育”。

  关键词:小学;家庭教育;理性

  一、发生在小学校园的案例

  案例一:老师经常在家中或办公室中接到家长打来的类似电话,“老师,您在学校里多管管这个孩子。他不愿学习,只想着玩,不听大人的话,光听老师的。”“老师,您管管俺孩子,给多费点心。”言外之意,比其他的孩子要给予更多关注,不要忽略。基本上,打电话的这些家长多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存在若干不良习惯,或比较调皮,或对学习不大感兴趣的孩子。老师也总是煞费苦心、语重心长地回应:“您在家里也要好好地管管孩子。”

  案例二:五年级一班有一位小男孩,天生好动,走路都要连蹦带跳的。有一次,上课时老师发现他的左眼角发青,下课时眼睛肿胀了起来。老师问他怎么弄的,他把经过告诉了老师:是一位同学和他迎面撞上,来不及躲闪,一下子把他推在了墙壁上。看着他那眼睛睁不开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因为已经是五年级学生,老师叮嘱他回家和妈妈好好解释。第二天,老师问他妈妈怎么说的,他说:“妈妈没说什么。”这怎么可能?老师反复追问他怎么跟妈妈说的,他说:“我骗妈妈说,我去讲台边上看课程表时,不小心摔倒了。”老师看着他笑了一笑,对这样的孩子,还能再对他说些什么呢?想不到的可能是家长吧!

  案例三:班上有位男孩几乎每节课都被点名,自理性较差。几位任课老师都普遍反映这名男孩有同样的毛病:(这名男孩坐在第一排)老师一进入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的书桌前面或座位下面总有废纸,老师都必须告诉他将废纸扔到垃圾箱内;上课,需要做练习时,随便从书包中取出个本子,放在书桌上就开始写。本子下面垫着的不是书包就是一堆课本;写着写着,一会书包掉落在地,一会课本掉落在地;有时还经常钢笔不下水,再修理钢笔。经常一节课下来,他的书桌前面或座位下面乱糟糟一片。

  以上只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其实案例不胜枚举。当我在学校内忙得焦头烂额、力不从心时,就经常思考是不是存在一个“事半功倍”的解决办法,于是试图在学校教育的“上游”――家庭教育上推进一步,其实家长们也非常希望和老师一道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二、家长应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1.家长要把握整个小学教育的方向

  引用彭泗清博士的一句话:“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成长’。”孩子的天性是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当然学习也不例外,可是造成许多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长把学习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确实,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恐怕是史无前例的。如今就业压力如此之大,足以把家长“逼疯”、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不顾一切地逼迫孩子学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回避竞争,与其趋之若鹜,倒不如适当淡化它,正确地对待它。试想,当孩子处于健康、阳光、上进的状态时,他的学习成绩不也就会随之提高吗?

  2.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权拱手相让,完全寄希望于老师

  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还包括心理和道德健康,以及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等非智力因素。其实,家庭才是孩子学习,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主要阵地。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中的威信下滑,总是觉得有求于孩子,可怜巴巴地乞求孩子好好学习,像旧社会大户人家的丫环一样伺候孩子,丧失了家长应有的威严。有时还会看到孩子像斥责仆人一样给家长说话,像使唤下人一样支使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居然连大气也不敢出。试想一下,一个不懂得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甚至瞧不起父母、拿父母不当回事的孩子,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谦和有礼之人呢?因此,家长要用心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迁就孩子、讨好孩子。

  3.家庭教育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靠孩子自己控制自己

  家长总会说:“他才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还不懂事。”许多专家也在新闻媒体中宣传:孩子是天使,孩子纯洁无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赏识教育”没有错,当然我们家长和老师也都不会做扼杀孩子的天性的“罪魁祸首”。但是,千万莫把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千万莫把他们完全当做受害者。要知道:对孩子的控制越多越紧,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会越差。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那样家长会更累。我们要对孩子强调:任何人没有不接受教育、不读书的权利,因为我国的义务教育,说白了就是强制教育,不接受教育、不读书就是违犯国家法律的。当然,这是战略上的把握,在具体操作手段要尽可能地灵活,尽可能地让孩子自愿、自觉地接受。凡是存在孩子有希望管控好自己的契机,家长千万要把握好,不要画蛇添足。孩子只有自己战胜自己,战胜懒惰、退缩,抵御各种诱惑,才有可能真正强大起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努力战胜自我,而不是“剑拔弩张”地试图战胜孩子。

家庭教育论文13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身教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教的主要内容应是德育;婴幼儿时期是家教的关键期;家教场所随意化可以遇物则教,遇事则诲。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存技能的复杂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机制有所分化,功能形成互补。家庭生活包括人类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存的活动,以亲子、血缘为纽带的交往活动,日常生活的观念活动,其特点是直观性、重复性、经验性和习惯性。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以言传的形式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与这种智育相比,德育更具生活化的特征。而家庭教育的生活性,也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延续传统,重视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亲代对子代在道德发展方面的全部影响和作用。德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知善,更是希望孩子行善。就儿童道德学习、道德发展而言,家庭所独具的生活性机制,还有家庭所承载的礼俗的德育功能也与家庭德育融为一体,构成家庭独具的德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关键期

  中国家庭历来重视早期教育,《易经·蒙》写:“蒙以养正,圣功也”。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潜意识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远大于意识所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的早期经验影响人的一生。

  人在婴儿以及幼儿时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几乎具有独揽性的价值。人类较之其他生物而言,从出生到能独立行走乃至独立生存的时期较长,在这个时期对养育者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

  父母和长辈要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联系和互动,与孩子建立亲密温和的依恋关系。蒙台梭利认为,婴儿时期是一个创造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个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下来;婴儿的精神世界与所处的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流,因此成长中的婴儿需要外界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这个时期有如神助,婴儿的心灵得到神秘力量的激发,……这种无声无息默默的、内在的爱的激发,必将留下高贵的品质,并将伴随儿童一生。

  三、家庭教育场所的随意化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组织形式来看,教育大体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大类,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教育场所的随意化,需要父母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善于发现可供教育的素材,遇物则教遇事则诲,适时对子女进行教育。古代有很多以言行一致、身教统一、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动子弟,成功教育的.名人。如唐朝皇帝李世民,虽日理万机,仍然抓紧点滴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弟。尤其是废承乾、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例如,吃饭时就问: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于是就教育他不夺农时:“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李治骑马,就问他:你知道马吗?他回答不知。便教育他不尽民力:“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李治乘船,又教育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李治在曲折的树下休息,又教诲他:“此木虽曲, 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 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 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这几则短短的事例,也充分反映李世民的高超家教艺术。

  四、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身教,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源自《后汉书·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在本文中,也可作示范理解。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身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从家教的主要内容来看,德育的生活化的特征需要身教的影响;家教的关键期方面,婴幼儿的生理特征离不开身教;家教场所的随意化更需要言行一致、身教统一。

  马卡连柯说过,“父母监督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是首要的、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还告诫父母:“你们自己的行为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以为只有当你和孩子谈话,或教训他,或嘱咐他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你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孩子,即使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和别人交谈……你们怎样快乐和忧伤,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和母亲本人以身作则是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的榜样,那么任何特殊的努力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你在家里很粗暴,或者爱吹牛,或者常酗酒,那么你就别想教育孩子了;你已经教育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糟。”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xx年版,第28页。

  [2]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3][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家庭教育论文14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都不可能替代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着孩子的素质和品德,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孩子家庭教育的现状、内容、方式等,旨在寻找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以促进中国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内容

  中国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市每个家庭只允许要一个孩子。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政策上的调整,允许夫妻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胎。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独生子女时代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因此中国的“小皇帝”依然大量存在。家庭教育对儿童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日本人的国民素质较高,电视上、网络上屡屡对此都有很高的评价。那么这种素质是如何而来的呢?毋庸置疑,是通过教育而来的。因此,有必要将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从而借鉴其优点,以改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中日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大部分父母都要上班,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这样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孩子优先”的观念非常普遍。吃饭时要让孩子先吃,看电视要让着孩子,孩子是一家的宝贝。有学者指出:“中国儿童吸收了过量的营养,以至于造成身体上的肥胖,而精神上是非常脆弱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要什么给什么,即使很多事情孩子能做,家长也要代替孩子做。家长对孩子的能力训练以及精神教育的认识不足。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分享,自私、任性。或者干什么都听大人的,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独立性也不强。做事总是不积极,处于被动地位,容易胆小怕事。另外,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孩子身上担负了全家人的重托。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用做。孩子只能为了全家人的梦想去学习,在学习中度过自己的童年。近些年,总能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到处参加兴趣班。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要送到早教班去。实际上,孩子是没有什么童年的。有人批判中国教育是偏重知识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育”。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能够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获胜,孩子的学习通常被放在第一位。孩子每天除了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以外,还要去培训班学习。数学、作文、英语等培训班非常受家长欢迎。除此以外,孩子还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比如游泳、棋类、弹琴等等,而这些通常和孩子的兴趣爱好无关。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一部分家长是因为从小没有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避免孩子放假在家一味地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从而给孩子报兴趣班,既能学习又能消磨时间,一举两得。大部分家长还是从社会竞争的角度考虑,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才报兴趣班的。日本家庭更重视对孩子素质方面的教育。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整理房间,帮忙做家务等。此外,还注重培养孩子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培养对集体对国家的忠孝。这和日本人崇尚的“武士道精神”有着相同之处。在道德教育方面,日本父母从小就教孩子要懂礼貌,即使是很简单的打招呼,也要求孩子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方面,日本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的。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父母干涉比较少。比较注重孩子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母亲们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还参加各种学习。比如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妈妈们通过读书,互相交流教育经验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还有“家庭教师协会”,家长们按地区组织起来,老师们自愿参加,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来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2中日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

  2.1中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启蒙教育的认识不足。其次是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很早就将孩子送到早教班,兴趣班,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第三,根据地域不同,家庭教育的观念也不尽相同。内陆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农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是谈不上。即使在城市相对重视家庭教育的,也只是担心孩子的将来,家庭的荣誉,并没有把孩子的将来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而在日本,对儿童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虽说重视教育的家长也非常之多,但并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过分地重视学历。也没有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那么强烈。但是,日本家庭存在一个问题是容易破裂。以前一家人通过相互对立、冲突、反抗,家庭结构逐渐固定,但现代日本人不愿意经历这个过程,有些父母为了避免和孩子起冲突,不批评孩子,更有甚者对孩子的坏行为不闻不问。同时,日本家庭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现在女性出去工作已经很普遍了,但是照顾孩子是妈妈的责任这一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通常都把孩子扔给妈妈,爸爸每天工作到很晚,很少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来。

  2.2中日家庭教育的内容

  中国家庭为了能让孩子出人头地,通常非常注重智力的培养,而比较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其他素质的培养,从而出现了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决断力。由于看重学习成绩,因此中国父母非常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中国孩子大多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除了学习以外,身体也非常重要。因此,中国家长们也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吃各种补品。但却疏于对孩子心理方面的指导,使得孩子心理脆弱,抗挫能力较差。日本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活教育。也就是说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生活教育还包括对孩子进行礼仪、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日本人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都有固定的一套礼仪,比如回到家要说“我回来了”,吃完饭要说“多谢款待”,熟人见面要互相鞠躬问候等等。在心理方面,注重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受挫能力。很多学校的校服都是短袖短裤或短裙,冬天也不例外。在自立性方面,孩子能做的,父母就不会代替。日本的小学生每个人都是自己背书包,父母替孩子背的情况是看不到的。

  2.3中日家庭教育的方式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连续性。大部分父母认为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也不应该给孩子完全的自由。并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父亲是正义、权威的象征,担当着对孩子的理性教育,教孩子区分善恶。而母亲总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担当者对孩子的感情教育。孩子有了喜欢的人,一般会先告诉母亲。相对而言,中国孩子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是分散的,并不是固定的某个人。日本的家庭教育是不连续的。日本人来通常将孩子和大人清楚地区分开来。因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因此也是区分对待的。幼儿期主张让其自由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严格教授规矩。因为要让其在成人之前,必须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礼仪。日本家庭的身份意识较强,父亲为了维持自身的威信,通常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孩子和父亲较为冷淡,只是表示顺从或尊敬。而和母亲比较亲密,对母亲的依赖性较强。

  3中日家庭教育的比较探究启示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情,既不能像中国父母那样全家围着孩子转,一味溺爱孩子,也不能像日本那样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母亲。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给孩子带来不良习惯的影响。通常父母爱玩儿手机,孩子也会爱玩儿电子游戏。在学习方面,应该借鉴日本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全面发展。应注重孩子的素质培养,能力培养。让孩子将课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善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山下俊郎.家庭教育[M].光生館,昭和60年.

  [2]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家庭教育论文15

  【摘要】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仅关系到小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未来的教育走向。在新时期的今天,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而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家教纵然有益处,但是决不能代替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道德发展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道德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学校、社会相比,家庭起到的是最基础的作用。而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永远是第一场所,它可以推动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让小学生们富有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就是家庭中的道德教育。这就应该要在体系和内容中都有所突破,培养出健康的心理,提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要从小开始进行培养。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可以深入浅出进行道德启蒙的培养和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文明礼让,在家庭的引导下让孩子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并且在家庭的生活中,通过父母的良好言行来影响孩子,在互相学习中共同提高,并且最终会形成良好的家风。

  2.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重视智力教育,对于德育则是认为次要,他们知道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虽然父母的认知水平达到了,而受固定的思维模式限制,父母无法理性的教育孩子。父母可以说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孩子在小时候的模仿性很强,但是由于经历太少,因此他们是没有判断力的,父母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他们的模仿者,如果教育的不正确,很有可能让他们误入歧途。父母可能还抱有传统的教育观念,希望孩子都听他们的,但是已经新世纪的今天民主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孩子在家庭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地位,做时代的新主人,父母也应该与孩子成为朋友关系,可能父母的行动力较认知力存在滞后性。

  3.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第一,家庭是孩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场所,家庭是基础。孩子要在父母营造的这个家庭氛围中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第二,家庭教育是一个延伸,当孩子开始上学,成为了学生之后,在课堂上接受的`都是正面的正规的教育,而之前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够顺利的适应学校中的各种教育,不会形成错误的思想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充当了一个补充的功能,家长应该做得是要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在家里要正确的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发展。

  4.家庭教育如何影响小学生德育发展

  首先家长需要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的素质,这样才可以配合好学校的工作,可以让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家庭作为学校的延伸,也是为了配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升家教的水平。其次,家长要注重塑造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这是孩子的无形资产,这也是影响他终身的财富。这就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去实现。既然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那么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这样既可以教育孩子,又可以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掌握好教育的主动权。最后,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重大的。

  这是由一家人共同创造的,孩子在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中成长和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中长大是不一样的。在健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是幸福快乐的,但是在缺爱的家庭里面,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会变得更敏感。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只有深刻的理解了家庭教育的意义与影响,才能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正如前文所述,家长如果没有扮演好在家庭中的责任,认为孩子上学后就能够全权交由学校监管,那么这是大错而特错的。我们一直强调家庭教育是基础,是第一位的,甚至比学校的教育还要重要。只有家长重视了,并且在正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够为孩子起到带头作用。总之,家庭教育必须要重视起来,因为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品德等,也决定了他们的未来,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这是每个家长都想要看到的。切实转变家长传统的思维观念,掌握好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够最终促进小学生的德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佳胜,李颖芳.民族地区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xx(03)

  [2]王海岳.文化资本理论研究述评[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xx(01).

【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家庭教育名言12-20

给家庭教育的建议07-10

家庭教育作文09-27

家庭教育的语录02-08

家庭教育心得12-13

家庭教育事迹01-03

家庭教育文案06-05

家庭教育心得02-05

家庭教育感悟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