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优秀教案

时间:2022-08-29 22:17:12 教师 我要投稿

教师优秀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优秀教案15篇

教师优秀教案1

  一、导课

  1、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越来越发达,如高楼大厦,桥梁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现代化的桥梁。看现代化的桥梁建筑)

  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雄伟、美丽建设者非常的聪明、能干)

  2、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就是李春,不但设计还亲自参加建造了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同时出示李春的头像)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板书,赵州桥)(齐读课题)它为什么会闻名世界呢?学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新授

  1、自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音,认清生字的形。

  ⑵从课文中找出写赵州桥特点的句子,用划出。

  2、检查:

  ⑴词语:赵县,隋朝,石匠,砌成,桥墩,创举,坚固,智慧,横跨,创举

  近义词:

  反义词:

  ⑵课文。抽生逐节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着,有没有读错的。

  ⑶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呢?(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板书坚固、美观)课文哪部分在写坚固,哪部分在写美观?(第二自然段在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在写美观)

  3、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第二自然段,哪句话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的优点呢?(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⑵这种设计指的'是怎样的设计呢?(出示赵州桥的图片)

  ①上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②洞顶上左右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

  ⑶那为什么说这样的设计是一个创举呢?创举是什么意思?

  ①帮助理解:这种设计指。它的好处,一是,因为;二是,因为。

  ②(这座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既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这种设计以前是没有的,所以说是个创举。)

  ③既又是什么关系呢?(并列)

  换成既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又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意思不变。

  ④造句。

  ⑷朗读:隋匠天工落奇桥,饮尽世代洪水恶,石骨长虹映燕赵,风雨梳妆岁岁立。带着崇敬之情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⑸刚才,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是先抓住重点词创举,然后再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单元提示,一段话中,有些词语或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阅读时,找出这些词句,想一想跟其他词句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们下节课学习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教师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练习写一个小动物。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住宅”一般是讲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师:蟋蟀会有什么样的住宅呢?作者怎样描述蟋蟀的住宅呢?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同学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逐个生字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找出每个字字音字形方面的特点,加深记忆。

  比方:“骤”字左边是“马”,右边是聚会的“聚”,“马”和“聚”合在一起就是“骤”,读作“ zhòu ”,不能读“ jū ”或“ zòu ”。

  3、解释重点词语,协助理解课文。

  4、讨论词义,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分析10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指导同学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知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知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知名。)

  板书:住宅

  二、学习第二段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选址 工具 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示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身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时间 建造 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 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局部,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锲而不舍,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同学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身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

  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观察一种小动物。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

  《蟋蟀的住宅》主要讲的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主要描写了蟋蟀挖掘、建造巢穴的事。

  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巢穴比喻为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很形象,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5、6、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

  二、朗读全文,体会拟人句

  课文中不少地方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请同学朗读全文,找出以上词语,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三、巩固练习,写一篇小动物的作文

  这种练习要求同学观察一种小动物,注意它是什么样的,它的眼睛、嘴巴、爪子等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也要写它的活动情况。

  教师指导这种练习时,可以先请同学读一篇习作例文,然后再进行习作指导,这样同学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选址:排水优良、温和阳光 (不随遇而安)

  特点:外部:向阳、隐蔽、干燥、弯曲、有门、有平台 (工程伟大)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

  时间:秋天动工

  建造 方法:扒、搬、踏、推 (不辞劳苦)

  整修:冬季不时整修

  要求:平整、光滑、干燥、舒适

教师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

  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 “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 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

  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

  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a、“托”——细节传情

  b、“劈头就问(第3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第七节)依依杨柳、柄柄睡莲,哪一样不是故乡之景、不蕴思乡之情呢?——叙事言情

  C、(第七节,生齐读)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d、“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第5、6段用不少的笔墨写“美籍华人”居所环境的幽美和家庭的美满,是不是有点跑题?——对比显情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1、在弄懂了“枣核”的奥秘之后,“我”对于“旧时同窗”索种枣核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男女生分组赛读第11段,要读的深沉而热烈,读出由衷赞叹之感,女生先读 )

  贝聿铭——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海外游子,思乡情浓 )

  2、萧乾是作家,在饱受中国“文化变动”折磨刚刚被平息的1979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国、不计个人恩怨,透过美国的灯红酒绿,以资深记者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美国社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去记录旅美华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萧乾创作《美国点滴》的经历。知其人、读其文,我们不能不说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爱国者,所以他能借“枣核”来发掘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浓,篇末的话不仅是对海外游子的褒扬,更是对所有爱国心的赞美。 (华夏儿女,爱国情深)

  这颗枣核大不大!——因为……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阅读一篇叙事类散文的一般步骤:知背景、理内容、悟主题、品写法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这位美籍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一定会久久地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下面我们就在《我的中国心》这一饱含深情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教师优秀教案4

  一、活动目的

  为落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同时提高我辖区幼儿教育质量和教学总体水平,经研究,拟举办20xx年幼儿教师微型课评比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加强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发挥观摩活动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继而促进我辖区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参赛要求:

  参赛领域:科学、数学、社会、美术任选一领域进行设计和比赛。

  三、评比要求:

  (1)本次微型课(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时间限制在10—15分钟,参赛教师在参赛前抽签决定参赛课程(课程)。

  (2)设计并展示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无须说课,开始前教师做自我介绍(幼儿园、教师姓名、课程领域、年龄段、课题。)

  (3)参赛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规律,运用最有效、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优质的效果。

  (4)教案一式6份,A4纸打印,仿宋字体,四号字。

  (5)为保证活动效果,参加观摩人员在活动开始时一律将手机调为振动或关机,期间遵守赛场纪律,中途不得小声议论、随意走动,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参加观摩后的活动反思,发言积极、热烈。

  五、评分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具体,适合本年龄段幼儿实际。

  2、教学过程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3、教态亲切,语言准确,简练。

  4、教具适用、简洁、美观,充分发挥作用。

  5、能完成教学目标,且目标达成度高。

  附:关于“微型课”

  “微型课”是教学过程的再现,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是一个没有幼儿实际参与的教学过程,由评委老师来判断上课老师的.教学过程能够(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微型课中,幼儿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讲解水平备受关注,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具有感染力的同时,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微型课”与“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都是在“纸上谈兵”,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而“微型课”是在上课,从导入到新授,从提问到点拨,从小结到延伸,都要按部就班一一落实,只是比实际上课少了幼儿的表现。

  二○一五年三月十七日

教师优秀教案5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鼓励幼儿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述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2.体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知道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不以大欺小。

  活动准备:

  PPT、相关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拥抱,体验相互拥抱的快乐。

  1.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拥抱一下,谁愿意?谁知道拥抱是什么意思?

  2、解释拥抱3、师小结:和谁拥抱就表示愿意和谁做好朋友。让我们听着音乐和好朋友抱一抱。

  4.提问:你和谁拥抱的?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师:"今天也是森林城的拥抱节,大熊也来了,大熊在拥抱节里过的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听听故事--大熊的拥抱节

  二、欣赏PPT《大熊的拥抱节》。

  1.倾听故事内容,了解大熊为什么伤心。

  师:"故事里大熊遇到了谁?他们拥抱了吗?为什么?他们是怎么说的?"

  2.复述故事第一段,引导幼儿理解、表达故事中小动物的动作、语言。

  三、引导幼儿讲述故事第二段,并尝试说出大熊的想法。

  1.倾听故事第二段(悲伤背景音乐)师:"大熊为什么难过呢?难过的时候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先和旁边的好朋友交流一下)师:"如果是你做错了事,你心里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呢?"2.师:"做了错事,除了道歉,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事情让别人喜欢你呢?"(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四、引导幼儿复述第三段故事内容。

  师:"大熊和你们的想法一样,道歉了以后小动物会怎么做呢?听一听故事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师:"大熊的眼泪越来越多,比刚才没有人跟他拥抱的时候还要多,那是为什么呢?"师:"你有没有和朋友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呢?是怎么互相原谅的?朋友原谅你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五、跟老师一起完整复述故事。

  师:"这是一个让人听了很感动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讲讲这个故事。"六、在《快乐拥抱节》的音乐声中自然结束。

  师:"你们喜欢大熊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大熊你觉得以后怎么做会让更多的'小动物成为你的好朋友?"师:"相信有了你们的建议,大熊一定会有更多的好朋友,那你们愿意成为大熊的好朋友吗?让我们也来给大熊一个拥抱吧!"附故事:

  大熊的拥抱节第一段:

  今天是森林城的拥抱节,和谁拥抱就表示愿意和谁做朋友。一大早,大熊就出门了,他远远的看见小山羊慢悠悠地走过来了,他连忙张开双臂走上去:"小山羊,今天是拥抱节,我们拥抱一下好吗?"小山羊转身就走,"哼,才不理你呢!你老是揪我的胡须。"大熊往前走,他看见小兔一蹦一跳地走过来,他连忙张开双臂走上去:"小兔,今天是拥抱节,我们拥抱一下好吗?"小兔子转身就走,"哼,才不理你呢!你上次把我的萝卜全都拔光了。"大熊继续往前走,他看见红狐狸大摇大摆的走过来,他连忙张开双臂走上去:"红狐狸,今天是拥抱节,我们拥抱一下好吗?"红狐狸转身就走,"哼,才不理你呢!你仗着力气大,老是欺负小动物。"第二段:

  大熊继续往前走,没有一个朋友愿意和大熊拥抱,大熊呆呆地坐在大树边,眼泪一滴又一滴地落在泥土里。天黑了,大熊晚饭也没有吃,他躺在床上,这时候大熊心里好难过。

  第三段:

  听,咚咚,是谁在敲门呀?大熊打开们一看,他惊呆了,小动物们全来了,他们在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微笑着看着大熊,一个接着一个跟大熊拥抱,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大熊的眼泪越来越多,比刚才没有人跟他拥抱的时候还要多,大熊真的感动了,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以后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大熊,让小动物都喜欢我。"月光的银光轻轻地洒在森林城,洒在拥抱着的小动物们身上,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拥抱节!

教师优秀教案6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领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得多,读得熟,可以领会得深切。为使学生加深对写景抒情的散文的理解,本单元教学可采用以讲读带自读的方法。课文《春》重点讲,使学生学会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后,再训练自读。精读是自读(往往是速读)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谈过精读和速读的关系。

  他说:“课内精读文章最用细琢细磨的工夫来研讨的;而阅读的练习,不但求其理解明确,还须求其下手敏捷,老是这样细磨细琢,一篇文章研讨到三四个钟头,是不行的。参读相关文章就可在敏捷上磨练;能够花一两个钟头把一篇文章弄清楚固然好,更敏捷一点只花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尤其好。参读的文章既与精读文章相关,怎样剖析,怎样处理,已经在课内受到了训练,求其敏捷当然是可能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殿话对如何处理讲读课文和白读课文的关系,很有指导意义。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首尾的盼春、赞春与主体部分的绘春;春草报春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一提到春,就会令人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都是传涌的名句。引用诗句激发学生想象,进入春的境界。进而告诉学生,课文《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著名的散文。朱自清先生(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他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也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土。他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他的著名散文,如《春》、《背影》、《菏塘月色》等,都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深受师生喜爱。

  2.朗读课文。

  教师先范读(或放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受到感染。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不漏字、加字,读顺畅。提示注怠以下加点字的音、形、.义。

  “水涨(zhang)起来了的“涨”不能误读为(zhang)。“涨”是多音多义字,读zhang,指“水量增加”或“价格提高”。读zhang,指“体积增加”,如“豆子泡涨了”;还有“多出来”的意思,如“涨出十块钱” “捉迷藏(cang)”的“藏”.不能误读为(zang)。读cang,指“隐蔽、收存”,读zang,指“存放东西的地方”,如“宝藏”。

  ‘散(san)在草丛里”的“散”是“松开”的意思,不能误读为(san)。

  “酝酿(yun niang)”不能误读为(wen rang)。

  “巢(chao)”不能误读为(chao)。

  “应和(he)”的“和”不能误读为(he)。

  “黄晕(yun) 的“晕”不能误读为(yun)或(hun)

  “蓑(suo)”不能误读为(Shuai )。

  (以上字词可先让学生,再在黑板或投影上出示。)

  3.引导学生了解全文。

  即对文章总的内容,对整体有所了解。学生初读课文,一对全文只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把内容作个整理,分别归纳一下,就会印象清晰些。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篇文章写了哪

  几个方面?教师明确:文章开头盼望春天,接着描绘春天,最后赞颂春天。

  板书:

  盼着 绘春 赞春

  对作者的思路了解清楚了,文章的结构也就能相应的明白了。课文第1段盼春,是引予,点题;第2段至第7段绘春,是文章的主体;第8段至第10段赞春,是结尾,也是点睛之笔。在把握文章整体之后,再细致理解局部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4.简析文章开头

  开头写盼春只有一句话,简明得当。虽然面短,可迎接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却突出地表达出来了。“盼望着,盼望着”,词语叠用,意思增强。一个“来了”,一个“近了”,写出感知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可让学生即时背出这个句子。

  5.引导学生研读文章主体。

  “绘春”是讲读的重点。第2段先写春大总的景象,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情态。“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于,欣欣然张开了眼”。让学生注“一切”这个词语和“刚睡醒”“张开了眼”这个拟人的写法。写山色,用“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写水“涨”了,再现了冰雪消化、春水涣涣的样子。写太阳,用“红”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具体描绘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下文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几幅图画。如有同学认为描绘春景图的只有四幅,最后是写人们在春天的活动,不算春景图,也是可以的。

  让学生读“春草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写春草。写春草从地里长出来用“钻”,又以“偷偷”修饰,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用得确切。“钻”表明小草破土而出的劲头,“偷偷”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这些描写显示了春草不可压抑的生命力。“嫩嫩的”说春草柔软纤嫩,“绿绿的”指春草青葱嫩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春草分布之广,绿满大地。从春草的情态、色泽、长势显示出春天的蓬勃生机。再由春草的可爱,写儿童在草地上欢快活动的情景。启发学生抓住写动作的词语,坐、躺、滚、踢、跑、捉;体会整齐流畅的短语短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口语化,活泼、自然。这样细笔描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目所睹、亲身经历之感。

  板书:

  让学生分组轮流读课文,当堂齐声背诵。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三(书面作业 ),练习四(准备口头发言)。

  2.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春花争春、春风唱春、春雨润春等细腻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

  (1)指定学生回答练习三、四两题。

  (2)指定学生背诵前三段,要求声音宏亮、背得流畅。有语气、有感情。

  2.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章主体。

  (1)让学生读“春花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明本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以培养概括段意的能力。教师明确:突出了春花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特点。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本段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层次分明地展开描述。教师明确: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竞相开放;花色艳,万紫千红;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井然有序。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与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

  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全段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仔细体会。还可以理解到这一段写得很有立体感,先写树上繁花似锦,次写花间蜂蝶喧闹,再写地上野花烂漫;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的果实满枝;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香甜,这种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动静结仑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绚丽的春景之中。上面是从抓春花的特点和先后顺序上理解,再引导学生从描述方法和语句上体会。拟人和比喻的写法,学生比较容易领会,可让学生自己分祈,老师给以比较、深化。

  如用拟入写法,写枕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讫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如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汉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从语言上看,选词精当,凝练有力。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虚词用得也好,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写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没有丰富想象意味了。

  板书:

  让学生齐读、默读、背诵第四段。

  (2)让学生读“春风图”,引导学生进行分祈。学了“春草图”‘春花图”,学生对景物描写有所体会,再读‘“春风图”,会有理解、感受。提问: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春风的?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发言,指出读这段要思考;风无形无色,怎样来描述呢?大家读了以后可体会到,作者是借助其池事物来表现春风的。首先,借助感觉写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模着你,”使人亲切地感到春风的柔和温暖。其次,借助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使人直接感到春风的`香甜、醉人。再次,借助听觉写春风的和悦,鸟儿‘精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这样,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回看前文,作者写春花等着景,除了视觉以外,也写到了触觉、嗅觉、听觉。

  这里,启发学生了解:外界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都靠五官去感觉,于是产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本文对香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有多方面感觉,获得深切感受分不开的。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梁能力。板书:

  让学生按座位分行轮流熟读,默诵第5段。

  (3)教师读“春雨图”(或放录音),朗读示范可常做。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由风写到雨,风是春大豹风,雨当然是春天的雨。那么,”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和春雨笼算下什么样的景物呢?启发学生理解:写春雨“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简明点出春雨连绵,这是一个特点。“可别恼”,三个字说得好,春雨虽然绵绵不断,可它看喜人的。文章用一个“看”字领起,引出各种雨景。首先写雨的形态,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表明细而密;“像花针”,表明细而亮;“像细丝”,表明细而长。“斜织着”,一个“斜”字,照应上文写的春风,春风春雨相伴。一个“织”字,又和细丝的比喻联系趄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又用比喻描述细雨蒙蒙的景状。这些都把春雨细密而轻盈的又一待点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这不由使人想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接着写雨中的树,雨中的草,雨中的人。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了树叶儿和小草儿,树叶在雨中洗过以后,尘土没有了,“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意境全出来了。文章由自然景物转到写人家。傍晚,“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是静景。当时,家家一灯如豆,隔着蒙蒙细雨望去,灯光四周就呈黄晕的光芒,“黄晕”和“绿”、“青”相连接,写出色彩。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雨中行人“撑起雨伞慢慢走着”,地里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各具特色,形象勾画得简练,又有江南地方特点,这是动态。房屋“在雨里挣默着”,表达了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景象,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板书:

  学生齐读、背诵。

  布置作业

  按课本练习五的提示练习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老少迎春描写的表现力量;比喻排比赞春的热烈感情。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

  全班学生齐背1-6段,再指名学生背,互评。

  2.引导学生继续研读,学习第7段。

  教师提示:课文从第2段到第6段都是写春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春草图”表达了对春的生机的赞扬,“春花图”流露出对春光艳丽的喜悦,“春风图”、

  “春雨图”融入了作者为春天孕育万物而感到的欢乐。启发学生思考:文章肘绪7段着重写什么呢?教师明确:由景到人,写人的春意,画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文章由“风筝”引起,

  写了迎春人数之多,“家家户户”,从小孩到老人;范围之广,“城里乡下;写了人的情态,“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和前面写春天的果树“赶趟儿”争相开花相照应。“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活力。写了人的思想,“一年之计在于春”,表现出人们正趁大好春光为创建美好生活奋发进取的精神。这幅“迎春图”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板书: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筋骨,抖擞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让学生齐读、默诵第7段。

  3.引导学生分祈文章结尾

  让学生反复朗诵课文最后三句话,有感情地背出来。

  课文结尾只三句话,写成排比句,用了三个比喻,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眷天的赞颂之情。引导学生领会这三个比晌形象、新颖,含意深刻,领会到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表明春天是“新生”的,富有生命力;比做“花枝招展的小拈娘”,麦明春天是“娇美”的,无限美好;比做“健壮的青年”,突出春天有无穷的力量,给人以希望和信心。“新”“美”“力”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三个比喻用排比句表达,显得整齐有力。三句分行排列,又光后有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发展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赞美春带给人们以活力,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一来一去,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意境深远。

教师优秀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介绍自己送给老师的礼物。

  3、通过送礼物、说祝福等形式、大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各种纸、水彩笔、胶水。

  2、教学音带《我为老师唱首歌》

  三、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引出教师节的话题。

  (1)提问:歌曲里说了什么?今天是什么节日?

  (2)小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是全体教师的节日。老师在这一天都会和快乐,因为有很多的人会祝福我们。

  2、幼儿回忆老师关爱自己的事例。

  (1)老师平时都为你们做过什么?

  (2)你想对老师说什么?你还想用什么方法表达对老师的祝贺。

  3、播放教师平时工作的课件,幼儿认真观看,了解老师的辛苦。

  4、幼儿制作礼物。

  (1)请幼儿讨论:你想做什么礼物?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礼物。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礼物。

  5、幼儿送礼物。

  (1)在歌曲《我为老师唱首歌》的音乐中,请幼儿为老师送上礼物并向老师说一句祝贺的话。

  活动建议与提示:

  1.将幼儿制作的礼物布置成展示角,大家共同欣赏。

  2.活动前可开展相关的`社会活动,了解老师的辛苦。

  3.可鼓励幼儿将礼物送给园长,其他班的老师或保育员。还可以组织庆祝教师节的全园大型活动,请幼儿表演节目,说祝贺的花语,送上自己自制的小礼物。教师对幼儿的祝贺白哦是感谢并提出心中的希望。

  【相关阅读】

  庆祝方式

  由于教师节并非 中国传统节日,所以各地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

  政府、学校方面,有举行教师节庆祝 表彰大会,为教师颁发奖金、证书;有组织学校学生、歌舞团等,为教师献上歌舞表演;有走访、慰问教师代表 ,还有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集体宣誓等活动 。

  学生方面,有自发通过原创参与、将祝福写在 板报、 贺卡、 绘画上;有将合影照及活动感言晒至 个人空间、 微博上,来表达对教师的真挚祝福及衷心问候 。

  香港在敬师日(教师节)当天,举行典礼表彰优秀老师,还会统一印制贺卡,学生可以免费领取后填好赠送给老师。卡片、鲜花、 公仔一类小礼物通常是香港学生对老师表达教师节祝福最常见的礼物。香港的敬师运动委员会在每年的9月10日举办“敬师日庆典暨表扬状颁发典礼”,典礼由学生乐队担任现场伴奏,家长唱歌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敬意,在现场也会播放师生间的感人故事视频,体现师生情。此外,敬师会还举办“表扬教师计划”、“师生共育苗”种植活动、征文比赛、心意卡设计比赛、香港学校音乐及朗诵节敬师杯等活动 。

教师优秀教案8

  为了切实增强全体教师课堂研讨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决定举行全校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现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切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促进教师加强学习,钻研教材,规范教师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组织领导

  三、参赛对象:

  学校全体科任教师。

  四、活动时间:

  20xx年3月1日至20xx年6月20日。

  五、参评教案要求

  (一)合格教案要求:

  1、全期教案;

  2、教案课时数充足(书写教案要标注课时数);

  3、教案各环节齐全(课题、目标、重难点、教具、前置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等不得缺项);4、教学过程科学有效,容量适中;5、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二)优秀教案评选要求:

  (在合格教案基础上,优秀教案应具备如下要求:)项目序号教学目标1要求指标满分得分5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重点、难点、要点阐述清楚、详略得当,知识点安设计2排有系统性3教材分析透彻,能根据每一章节特点设计教学过程104前置作业设计合理,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教学过程完整严密,各教学环5节安排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科学教学方法设计巧妙,新颖独特,注重启发性和研究6性,师生互动性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性过程设计7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5有层次的问题、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设计运用,能结合教学内容与8学科特点,合理选择教具、实验、多媒体等适当的5教学手段辅导教学有板书安排,有上课提问的设置,有与学生互动设9计,有辅导、答疑的问题与难点创新10及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注重培10551010特点11根据个人差异,写出有个性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教案512有教后记13教案完整、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其他14教案字迹工整、文字简练、格式合理、图式规范总分5510

  六、工作安排

  1、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制定的“合格教案、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2、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参照“合格教案”及“优秀教案”评价标准书写教案。

  3、在期中、期末两次教案检查中,各教研组对本期以来教师书写教案进行初评。初评分一、二、三等三个等级(一等占25%,二等占35%,三等占40%),选送评为一等的教师的教案(1-2位教师的)到教导室集中参评。

  4、教导室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选送的教案进行评比。评出15位教师的教案为优秀教案。

  5、将获学校教案评比优秀的教案集中向全校师生展示,供全校教师参观学习。七、奖励办法

  每期对荣获优秀教案的教师分别奖金60元,并在期末教师综合考核中奖励浓缩分0.5分。

教师优秀教案9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所谓“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季在于春”,那么,你们喜欢春天吗?是呀,春天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也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许多事人都用优美的诗句来描写,赞美了春天的可爱,你还记得那些赞美春天的诗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来自宋代著名诗人王令的《送春》 (出示古诗)

  二、作者介绍

  关于诗人王令,你都了解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大致有以下这些内容:

  王令,北宋诗人,字逢源。他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任要职,而他父亲只当过几年郑州管城县主簿。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至和二年(1053),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进京,路过高邮,他赋《南山之田》诗求见。王安石大喜,誉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并将其妻妹嫁给他。28岁卒。王安石在《思逢源》中有"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之句,对他的才高命短、未得重用表示惋惜。王令的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构思新奇,造语精辟,气势磅礴,意境奥衍。

  看来同学们在预习时下了很多功夫,不知道预习时诗读得怎么样?[都背下来了(大多数同学)]那好,就背一下,不能背的看着前面读(课件出示诗)

  三、解题

  “送”送别,送行。“春”春天。 送春:给春天送行,和春天告别。

  那么,现在大家想一下“送春”是和春天送行,和春天告别,突出哪个字“送”,你想象一下,作者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大家想象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送,肯定是你喜欢的人或事物,不喜欢肯定不会送,所以作者的心情肯定是感伤的`,舍不得的。现在大家带着这种感情读课题。

  四、初读古诗,正音

  春光限美好,那么作者优势怎样送春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页,读读这首古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容易读错的字和生字圈出来借助生子条多读几遍。

  1、正音

  老师听到大多数同学已经读的非常流利了,你在读程中你觉得哪些字音容易读错,你能帮大家找出来吗?

  A、我想告诉大家第一句中“落更开”中的“更”应读gèng。

  B、第三句“犹啼血”中的“啼”应读tí不能读成dī;“血”应读xuè不能读成xuě。

  C、第四句“唤不回”中的“唤”应读huàn。

  (同时课件出示这几个字及字音,让这几名同学带大家读一读)

  这几个字音还真是容易读错,谢谢你们的提醒,那就让我们试一试,看看这回读得怎么样。(齐读古诗)

  五、解诗意

  1、再读古诗,提出问题

  (1)名同学读诗,其他同学评议,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2)自已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在暮春时节看到了什么呢?引出诗的第一、二句。

  找同学读,找出多音字落和更。

  “残花”是什么花“落更开”是什么意思?

  小檐是什么?(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2解决问题、理解诗意

  (1)前两句

  题目既然是送春,说明春天已经开始悄悄逝去,第一句中的三月指的就是“暮春”即春天要结束的时候,那么这句话中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意思?

  (残花就是晚春撒落在地上的开败的花,更是又,更开就是又开了。)解释的不错,那么你能用自已的话说说这一句吗?

  (三月暮春时节,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

  (我们知道“檐”是屋檐是意思,“日日”就是天天、每天的意思;就是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

  (三月暮春时节,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见到这样的景色,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看到花落有些失落,看到花开又高兴)

  是呀,诗人和同学们有同感,花落使人伤感,可是看到又开了的花朵又使人看到了春的生机。从这两行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天的留恋) 你能读出使人的这种感情吗?指导朗读。

  面对暮春的花开花落,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后两行作者又在表达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读读古诗的后两行,理解那诗句中的字词,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出三、句诗。学习生字,拆字法。

  (“子规”别名杜鹃鸟,它常在暮春季节啼鸣。夜半就是半夜,犹是还的意思,啼是啼叫,犹啼血指的是杜鹃鸟不停地叫,叫的声音很凄切就像要啼出血了一样,是个夸张的写法,并不是真的啼出血来了。)刚才同学们的问题中有“子规为什么啼出血来?”引出“子规啼血”的典故。

  那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诗人在这里用“子规啼血”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鹃鸟为什么这样啼叫呢?)

  (第四句就是答案:它不信呼唤不回来春风)即要唤回春风

  唤回春天实际是换回什么?(春天)(美丽的春天)

  作者通过唤回春天又一次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眷恋,也是表达对春天的挽留。 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行诗,他挽留春天、眷恋春天的这种情感强烈么?你是从这行中的哪个词看出来的?(我是从“不信”这个词看出来的)

  诗人不相信什么?(唤不回春天)诗人也就是一定要把春天留住。

  哦,看来连杜鹃鸟也在为即将逝去的春光感到惋惜。送春的方式各有不同,诗人却以杜鹃鸟留春的方式来送春,叫人感受到了杜鹃鸟在半夜里苦苦啼叫的悲切,别有一番意境。除了感伤,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吗?

  (一种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说的太好了,其实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应有杜鹃鸟那种为了追求美好事物,而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诗的后两行。

教师优秀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秋天,我们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2、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

  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

  (1)注音

  肥硕shuò 栖qī 息 乌桕jiù 梦寐mèi 清冽liè 枯涸h é 镰lián 刀 蟋蟀xī shuài 廖阔 liáo kuò

  (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把握诗歌节奏,熟悉读歌内容。

  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3、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

  4、请男/女生朗读 (师生互评)

  5、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文中描绘了几幅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小组讨论合作)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由远及近的顺序,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请同学怀着热爱喜悦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三、作业

  1、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或是把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绘画出来,展示给同学。

  2、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第二课时

  一、描绘秋天、感悟秋天

  1、学生朗读诗歌,渐入诗歌意境

  2、请同学试着背诵诗歌

  3、检查作业?请同学出示图画,并结合讲解

  ?请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一幅图画。

  师生互评,教师引导总结,初步体味诗歌意境。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二、师生合作,品析语言

  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师生补充互评)

  要求: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诗

  说说喜欢的理由

  如: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品味诗歌意境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2、请同学(结合美句赏析和图画讲解)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意境?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

  教师补充总结:表现了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

  四、仿写歌词,歌唱秋天

  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这首诗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教师把诗歌第一小节改成了歌词,作为范例: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

  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请同学小组合作就把这首诗的二、三节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秋天在哪里?并在小组内演唱。

  五、背诵比赛

  采用自背、全班齐背、分组背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

  六、作业

  1、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作点评。

教师优秀教案11

  社戏的优秀教师教案

  教学目标 :

  认识鲁迅先生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难点 :

  片段精读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猜谜(二选其一):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先生)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先生)

  导入 (1分钟):

  你读过鲁迅先生那些文章?(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先生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先生。)〈〈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先生全集〉〉第1卷)。

  破题(4分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社戏”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发现题目“社戏”中包含了哪些问题?问题有:什么是社戏?为什么要去看社戏?哪些人去看社戏?什么时候去看的?在哪里看?看的结果怎样?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会怎么写?题目为什么不用“看戏”?本文是重在说明什么是社戏,还是记叙看戏的经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默读(15分钟)

  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

  练习(15分钟)(板书):

  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 B )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2,什么是社戏?(看P111注释)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蹿”。)

  发作业 本。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学生自己打等级。规范作业 格式(把题目写起,要抄题,不空行)。强调书写。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去找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

  第二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板书:鲁迅先生,原名 , 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代表作有 。(周树人,浙江绍兴,文学,思想,革命,〈〈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导入 (5分钟)。把你喜欢的词语圈出来(圈在下面),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用“~~~~~”)。

  听写(30分钟)。

  带上书笔,草稿本,找一个合作伙伴,结成对子,听写。本着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听写的方式,用自己所圈的词语,所勾的句子来考对方的积累和听力。

  如:我念“八癞子”(这是我喜欢的词语),考对方写得出吗,他写不出,我就教他,他写错了,就叫他改——罚他抄十遍。对方也可以反问:“八癞子”什么意思?或,你写得起“大拇指”不嘛?或,你能不能用“八癞子”造个句子嘛?

  又如:我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只念两遍,考对方能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且标点无误。对方也可以请他谈谈喜欢的理由,或,也念一个句子。

  争取听写20个词语,5个句子。在合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讨论解决。可以举手求助老师。不认识的字就。听写完后,交换检查,打上等级。必要时加以小结。

  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全班或个别对子念些词语或句子。

  如:极偏僻,很悠扬,最惹眼,太怠慢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写包票,,中状元,吃炒米,掘蚯蚓(动宾短语),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复句)

  方位还原。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回去把课文朗读一遍,家长签字。

  第三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对对联:老旦出台,扫兴(小丑登场,开心)或,在文中找几个与“极偏僻”“写包票”结构相同的短语

  导入 (1分钟)

  给你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你觉得有那些阅读步骤?

  请学生把自己宝贵的阅读经验介绍。然后引出老师的经验之谈,隆重推出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学法指导(30分钟)

  问题包含在一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一, 题目

  如“社戏”,从识字角度,可问:你能给这个词语注音吗?“社”字什么结构?共几画?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同样,“戏”字也可以这样问。从语法角度,可问:“社戏”这个词语什么结构?“看戏”什么结构?“戏曲”什么结构?从文学角度,可问:由“社戏”,你能想到哪些诗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萧鼓追随春社近”)从写作角度,可问:这个题目如果我来写,会怎么写?这个问题必不可少。把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思考进行比较,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作文水平。从说明的角度,可问:什么是社戏?从记叙的`角度,可问:哪些人去看社戏?好久去看的?在哪儿看?看的经过和结果怎样?

  学会提问,首先要选好提问的角度。还要注意提问的表述方式。

  二, 作者

  如鲁迅先生,原名什么?哪里人?我们对他是怎么评价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你能不能讲一则鲁迅先生的故事?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那么科学家、政治家呢?

  三, 喜欢或重要词句(喜欢的句子用“~~~~~~”重要的句子用“————”)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这个词语写什么?山。什么山?“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淡黑的”写山的什么?(色彩。“起伏的”写山的形状;“连”写数量。)为什么看见的不是青山,而是淡黑的山?(暗示时间是晚上。)如果把“起伏的”删去,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若把“起伏的”提到“淡黑的”前面,可以吗?(不可以,不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填空: 的峨眉山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在文中找到勾出,读一遍,背一遍。男生读一遍。

  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吗?(山跑船慢。)什么山?怎么跑?山真的在跑吗?(山是静止的,不动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化静为动,更形象生动。)船真的慢吗?(NO,船慢是我的感受。)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看戏心情迫切。船已经开得很快了。作者没有直接写船行之快,而是通过写山跑来衬托。)

  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谈谈理由。(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连山”比做“兽脊”,把山当成人来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戏的迫切心情。)

  四, 开头

  朗读〈〈社戏〉〉开头第一段。

  有无悬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在这里得到了什么优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什么当中的句子?什么意思?不看注释你知道吗?难懂,费解。而旧时孩子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还记得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吗?P9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拗过去,拗过去。”

  注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体对开头,结尾的影响。

  五, 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否照应开头?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的豆,为什么觉得没有昨夜偷的豆那么好?偷的豆好在哪里?(豆是一样的,只是偷豆这件事让我难忘。结尾照应了开头,双喜等许多小朋友陪我去看社戏,在看戏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偷豆这样有趣的事情,,这不是我得到的优待吗?免念枯燥的书本,那我干了什么呢?不正是看戏和偷豆吗?)

  六, 过渡段

  怎么从这段过渡到下段?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七, 精彩段落

  朗读《社戏》“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练习:略

  八, 全文

  问主要内容,问中心思想,问写作特色。

  小结(8分钟)

  学会提问,以提问方式可以深入文章内部,加深对词句,段落,篇章的理解,理解了的朗读背诵和未理解的朗读背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 一个词语,句子,段落上多花一点时间,就会有多一点的收获。

  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比较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

  教学后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课文为例子,首先要把语文当工具来教。

教师优秀教案12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距离、有目的地观察和描述蜗牛,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 了解蜗牛是通过腹足进行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蜗牛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以及操作蜗牛在水中的反应实验等活动来了解蜗牛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信息的整理和理解。

  【教学准备】:

  每组两只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片等食物,记录表、老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了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呀?大家来猜一猜,“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它是什么?

  生:蜗牛(齐声回答)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板书,并且打开课件)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师:大家有没有见过蜗牛?

  生:有

  师:大家来说一说你们对于蜗牛的了解,以及你们想研究的问题。

  生:我知道蜗牛口中有两千多颗牙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电视,电视上说的。

  师:×××同学真棒,课外知识面可真广呀!大家有没有想研究的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么生宝宝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样拉便便的.?

  师:大家原来有这么多问题想研究呀,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这么几个问题:

  1、蜗牛身体上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2、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3、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用铅笔碰它,它会怎样?

  4、蜗牛是怎样排泄的,你能找到地方吗?

  三、合作探究、落实目标合作讨论如下问题,老师划分任务:

  1、蜗牛身体上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1、2合作组)

  2、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3、4合作组)

  3、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用铅笔碰它,它会怎样?(5、6合作组)

  4、蜗牛是怎样排泄的,你能找到地方吗?(7、8合作组) 老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蜗牛要轻轻的拿,要轻轻的碰触,要爱护小动物。

  2、要积极参与实验

  3、实验完后,举手示意,上交实验器材后洗手,注意卫生。 (老师分发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片等实验器材) 注意:

  1、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为10分钟。

  2、老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并用一定的时间到各小组的桌旁观察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讨

  论,通过积极鼓励,促使他们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

  3、老师在来回巡视中不要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只需引导他们观察。

  四、交流展示、体验成功

  同学上台展示,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可以询问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答案是怎么来的?蜗牛爬过之后也有粘液,它有什么作用呢?

  五、抽测达标、拓展延伸你们知道吗?

  蜗牛有22000种,他们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滋补品,但并非所有的蜗牛都能食用,因为有微毒。能食用的是褐云玛瑙蜗牛、高达环口蜗牛、海南坚蜗牛、皱疤坚蜗牛、白玉蜗牛。(ppt展示图片)你们还想知道关于蜗牛的知识吗?下课后查阅资料吧!板书设计壳--------------保护自己 蜗牛 腹--------------腹足蠕动 口--------进食头触角-------探路

  《蜗牛的教学反思》

  蜗牛这堂课是以实物观察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如何让同学们一直拥有极大的积极性,这边是我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在导入部分,我采取了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众所周知,猜谜语、脑经急转弯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这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的部分,让大家来聊一聊,你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对蜗牛有哪些了解呢?你们想在这堂课上研究什么呢?大家都兴奋异常,想法都千奇百怪、异彩丰呈。你不要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想法,因为那可能都是无穷的想像力。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能每一个问题都研究到,所以老师总结发言,挑出最有价值、最能符合本堂课内容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这一步便起到收的效果。研究和观察开始后,老师只是引导和鼓励,最关键的还是让他们自己自由的讨论。

  在展示环节,老师也非常重视趣味性:蜗牛是怎样运动的?你能模仿一下吗?上台的同学通过自己夸张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在拓展部分,老师采用的是幻灯片的形式介绍蜗牛的种类,鲜艳的颜色,清晰的图片,各种形状各异的蜗牛。给孩子们带来的震撼是难以想象的,很快新课便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结束了。

  科学课如果能寓教于乐,培养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这边是一堂成功的课。

教师优秀教案13

  一、引入课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类繁多,千姿万态,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习性互有差异,要总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食物从何处来》却把它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第三篇事理说明文,因此要着重让同学们自读分析。

  二、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

  卵赫脂肪贮藏

  供应参天糠麸供给

  吃荤细菌细胞

  (教师和学生一起辨析正误)

  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归纳出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一2)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3一12)说明食物从何处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来。

  第一层(3)总说。

  第二层(4——12)自养和异养。

  4——8自养。(说明重点)

  9——12异养。

  第三层:(13)总结第二部分,同时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部分”和“层次”的划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应肯定。)

  四、请大家一起来总结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让学生发言,不须教师多作解说。)

  回答: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问。

  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这样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第一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两个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开始就自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2.分类别。(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是恰当的。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属于异养型。然后,文章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①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见的大量的绿色植物);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举,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几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对“食物”下定义。“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对“自养”、“异养”下定义。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对“光合作用”下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

  4.列数字。

  ①“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②“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5.比喻法。

  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

  为了说明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这篇文章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恰当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集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过程。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逻辑顺序:光异后同的顺序

  2.知识性科学性

  3.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讲评作业。

  二、今天咱们来探讨课文的说明顺序。(先让大家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

  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试以本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必须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局分明;能给读者一定的知识。而这知识,是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是所说明的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规律、而介绍具有科学性的知识,也正是说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说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物质的来源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因此本文选取的各项材料以及各个解说的具体问题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起着某方面阐释的作用。这个中心就是: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质的来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本文正是为说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这一共同规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本文语言准确,周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实,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

  四、布置作业。

  教案点评:

  一、要求学生联系生物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本文如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二、下定义。分类别、用比喻等说明方法,学生在前册课本中接触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反复作些单项小练习的实践中.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本文连题目在内,共有五次设问,要让学生根据这些设问的不同用法,进一步了解说明文中运用设问句的作用。

  四、根据练习编绘示意图表,或根据课文编绘一套示意图表,巩固绘制示意图表方法的运用。

  五、基本知识,可利用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进行落实。

教师优秀教案14

  优秀教师精编教案:秋夕

  一、 谈话:

  美丽的秋天又来了,让我们与黎明共舞,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迎接这金秋时节。

  二、 复习诗歌《赠刘景文》、《山行》。

  1、师:全体起立,调整呼吸,准备诵读。

  2、生齐诵: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学习新诗《秋夕》。

  1、导入:古代的诗人描写秋天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

  2、出示《秋夕》: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3、师范读全诗。

  4、领同学们诵读。

  5、同桌互读,不会的字请教小伙伴。

  6、同学们齐声读。

  7、小组赛读。

  8、男、女生对读。

  10、全班齐读。

  11、指名背诵。

  四、延伸活动。

  谁还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请读给同学听吧。

教师优秀教案15

  精选优秀教师教案设计: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认识鲸是哺乳动物,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鲸是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鲸的图片、视频展示仪、学生搜集有关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养过小动物吗?由于禽流感我们都不敢养了,因此、老师决定养一只大鱼──鲸,同学们觉得怎样?

  2、如果想劝说老师放弃这个主意就来学《鲸》这课(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想想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老师不养鲸这种鱼。

  3、小组讨论。

  4、交流反馈,劝说教师不养鲸,并相机指导朗读及展示教师、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

  ⑴从鲸是用肺呼吸及胎生的证明鲸不是鱼,是哺乳动物。

  ⑵鲸体型大。

  ⑶鲸食量大。

  ⑷鲸寿命长。

  ⑸鲸是群居动物。

  5、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展示鲸死亡的图片,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其死亡的原因。

  2、学到这儿大家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找找课文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教师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教师优秀教案08-29

教师优秀教案(15篇)08-29

教师优秀教案通用15篇08-29

教师优秀评语03-16

教师优秀作文02-27

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精选10篇)09-24

舞蹈优秀教案11-11

舞蹈教案优秀11-02

书法优秀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