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了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之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候扫墓,孩子们还是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2
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可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汉代刘向在《新序》中有“寒食塌青蹴鞠”的`记载,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是清明人们最喜爱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就是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荡秋千”。南北朝时,从后宫逐渐传到民间。梁朝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说:“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朝羊士谔的诗写道:“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描写了人们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这种种景象,诚如清人杨韫华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明朝王磐在《清明日出游》一词中写道:“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反映了清明时节除了要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3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风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风俗了。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4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明清以来,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故又称“聪明节”,江南民间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说法。现今,清明有祭祖、扫墓、祭扫烈士墓、植树、踏青以及吃青团子等风俗。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幼儿教育《给孩子讲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诗句
NO1.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清明》
NO2.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途中寒食》
NO3.撩乱春风惹杏花,断送清芬到天涯。《清明祭诗》
NO4.清明节气杏花天,诗酒清吟祭华年。折尽长条倚春雨,为君垂泪小窗边。《清明祭诗》
NO5.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清明祭诗》
NO6.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清明》
NO7.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长安清明》
NO8.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清明祭诗》
NO9.欲清明把酒释别愁,欲赏春花且忘忧。《清明祭诗》
NO10.一沾春雨一断肠,飘零无计觅君乡。《清明祭诗》
NO11.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NO1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清明夜》
NO13.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清明祭诗》
NO1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清明》
NO15.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
NO16.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
NO17.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NO1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NO19.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送陈秀才》
NO20.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清明祭诗》
NO21.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清明祭诗》
NO22.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清明祭诗》
NO2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
NO24.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清明日》
NO25.朝听细雨润门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诗》
NO26.半园新杏连绵雨,送尽清明百姓家。《清明祭诗》
NO27.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清明》
NO28.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苏堤清明》
NO29.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郊行即事》
NO30.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清明》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5
冷雨纷纷,清明,回忆。
清明的雨,滴落在杏花枝头,回忆如散落地上的花瓣,片片;滴落在湖水中,往事如镜花水月,毫无痕迹。落在脚步匆匆的行人鬓间,不知何时,韶华尽白头。
回忆尽头,是温馨的画面。
“外公,你快一点儿啊!”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拿着棉花糖的我冲他喊着。“哎哟,外公老了,都追不上巧巧了。”他一手扶着腰,一手抚着胸膛气喘吁吁地应和着我。
我跑到他身边,扶住他,咧开嘴冲他笑着说:“外公不老,外公一点也不老!”他宠溺地揉着我的.头发,慈祥地笑着。蓝天,白云,老人,少女,这一幅风景定格在永恒中。
回忆尽头,是清冷、空灵。
那年寒风凛冽,几年不遇的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抬眼望窗外,心里不由得嘀咕:今年莫非要发生什么大事?果真,当天晚上噩耗就传来了:外公病了,很严重。
妈妈接到舅舅的电话后,立即和爸爸一起去了医院。我一个人在家里寂寞地坐着,脑袋空空如也,只剩下外公病重的消息。但我心里仍固执地相信,外公会依然陪着我……窗外的雪还在下,天地间一片肃杀。
电视剧中生离死别的场景看得多了,似乎过早地看淡感情看淡生死。可我从没想到有一天我会成为电视剧里的主角。
外公走了,很安静地离开了我们。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自以为会风轻云淡,没想到居然是号啕大哭,泪水如断线的雨珠顺着脸颊滑落,剜得心里生疼,只觉得整个天都塌下来了。但现实告诉我,外公不会再陪着我了。
雨过清明,人过清明。
冷雨淅淅沥沥,滴答在心头,泛起涟漪。我突然想起“逝者如斯,生者安矣”这八个字,外公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一定不希望在清明看到我悲伤的样子。清明,是祭奠的日子,也是与亲人会面的日子。追念先人,重悟感恩,获得对生命的新的认识理解,这也是一种美好!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6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7
徐向前率部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三千余里,战斗数百次。到1933年初,在川陕边界找到了立足之地。徐向前在这里抓了三个月的大练兵,然后,发动了仪陇南部战役、营渠战役和宣达战役,歼敌二万,缴枪一万二千件,还缴获了敌人的兵工厂,造市厂,被服厂等全套设备。他利用这些缴获的武器,投入到反对蒋先生发动的`六路围攻之中,蒋军出动二十多万兵力,而徐部仅有近8万人。经过十个月的战斗,歼敌八万多,仅最后二个月,就缴获枪具二万多支,火炮一百多门。这是红军时期缴获武器最多的战役之一。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8
今天吃饭时,妈妈说怎么又下雨了?爸爸用一首诗回答了妈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妈妈直点头表示赞同。可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啊,于是爸爸就详细解释了这首诗。意思是清明节的时候天气就会像今天一样,小雨纷纷的下,因为人们要趁着清明节去给已故的'亲人去扫墓,就想起了逝去的亲人。所以走在路上都非常伤心。又让雨淋湿了衣服,就想借酒消愁,于是就问哪里有酒卖?放牛的娃娃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喔,原来如此,我又掌握了关于清明节的一些知识。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9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後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0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汉高祖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汉高祖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汉高祖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汉高祖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汉高祖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汉高祖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1
林先生来蟠龙村不到一年,就对四周的大山烂熟于心了,连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黑森林他也能进出自如。村人经常看到他背着药篓,拿着药锄,朝出暮归。采来的草药有的免费给村民治病,有的拿到城里换些钱来维持生计。
这天,小野找到林先生,说听人说他对黑森林很熟悉,想让他带他们进去找到那口铜矿井。林先生当即拒绝。小野是板田师团的特别行动大队的队长,这个特别大队执行的都是特别任务,一百多号人都是从师团数万人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是精英。小野能出任队长,显然不是浪得虚名。这样的人从来都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
第二天一早,小野又来找林先生,这次他早有准备,拿林先生妻子、孩子以及全村人的性命来威胁他。林先生愤怒地指着小野说不出话来。这正是小野想看到的结果。他知道,只有这样,林先生才有屈服的可能。
接着,林先生不再看小野,而是抬头看天空。天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远方天际处,大片大片红色的云朵仿佛火焚烧着一般,不停地翻腾舒卷。一群群各种各样的鸟从山那边飞过来,奇怪的是,它们都不鸣不叫,只是无声无息地飞着。林先生看了好一会,终于开口对小野说:“好吧,你赢了。”
小野的队伍是早晨出发的。那天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天气就格外地热了起来。待太阳从东边的.山冈跃出,天气就更热了,仿佛置身在炎热的夏天里。
林先生一袭青衣,背着药篓,手执长嘴药锄推开门走了出来。他并没有看站在院子的小野,而是又自顾自欣赏天上变幻万千的美丽云彩了。天上再也没有鸟儿飞过了,那昨天还流连在天际的红色云朵此刻已无端地碎成了无数块。
小野用手擦着额头上的汗说,林先生,我们可以出发了吧?林先生点点头,然后回过头朝屋里大声说:“放心吧,这么好的天气,我一定可以成功的。”说完,他就迈步向院子外面走去。他走得很坚决,目光一直看着前方,跨出了第一步后再也没有回头。小野冷笑一声,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他想,小不忍则乱大谋。待找到那口铜矿井,再找林先生算总账也不迟。
雪是快到傍晚时分才下起来的。一开始是刮风,风很大,顷刻之间就吹走了满天红色的云朵,厚厚的阴云眨眼就布满了天空;接着,天气一下子就冷了起来,似乎从夏天一下子走进了三九寒冬。还没有等人反应过来,鹅毛般的大雪就铺天盖地下了起来……
到了第十天,山上的积雪多少化了一些,村里人壮着胆子进山找人,费尽了周折足足用了三天时间才在黑森林的附近找到林先生。
他已经成了冰雕,但他并不是冻死的。在他身边,有七个鬼子被长嘴药锄一锄毙命。他也身中十弹五刀,最致命的一刀是小野的那柄东洋刀,那刀穿胸而过。他中刀之际全力锁喉一掌,与小野同归于尽。那场大雪,让上山的一百多人没有一个能活着走出大山。除了林先生杀死的那八个鬼子,剩下的鬼子不是冻死就是摔死……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2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3
我来告诉你有关于我和清明的事吧。清明节的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杭州游玩。那里有太子湾公园,西湖……。妈妈爸爸先带我去了太子湾公园看樱花。
那一些樱花是早樱,有粉色的,淡红色的,朱红色的,颜色非常鲜艳。有一种樱花很特别,呈粉色和雪白色渐变,非常好看。远看它们,就像一团团粉色的棉花,它们长得高高的,摇摆着树枝,笑颜逐开,好欢迎我们的到来。近看,花中间有几根上面是黄色的,下面有一丝丝奶白色的茎,它的花片是粉色的`,就像小姑娘穿了一条粉色的裙子一样,花片的外面则是淡粉色的,花片摸起来非常平滑,薄薄的,它的样子非常好。它的树枝弯弯的,就像害羞的小姑娘,越走到里面,樱花就越好看,看得让我心旷神怡。樱花树很高,要好几个我叠在一起才能跟它比,我还摸了几下树枝,非常粗糙就像一块石头。
突然,来了一阵大风,把樱花吹得满天都是,就像下了樱花雪,那樱花雪就像雨点一样飘下来,樱花雪落下来,有一些落到了我的头上,有一些落到我的帽子上,真美啊,让我赞叹不已。
游客们有的大声地说:“真美啊。”有一些人扬起手,追着樱花跑,想抓住那几片花片,把花片抓住了,还有更多的花片落下来,把整片大地变得香气迷人。
多漂亮的花啊!多美的花呀!这就是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4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民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而清明是24个节气之一。在这24个节气中,每个节气的气温、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其实,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李,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5
今天我们放假了,放了三天的假。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清明节要放假,却不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要干什么。其实,清明节最初的含义是祭祖,扫墓。
清明节还是一个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还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要说起清明节的来历,据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就成了清明节。不过,要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清明节起源于介子推。
清明节扫墓祭祖,也可以踏青去。
【清明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清明节的故事09-03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11-08
清明节的简短故事11-08
清明节的故事与传说10-28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1-05
“清明节”的故事作文09-28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03-31
清明节的小故事12-07
清明节的故事作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