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

时间:2022-09-25 23:20:29 新材料 我要投稿

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通用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1

  地震发生后,在灾区,平凡的人在灾难面前,用团结、坚强、温情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地震发生时,她用身体为孩子挡住了水泥板;废墟下,同桌的鼓励让她挺过4小时;素不相识的人们,感受到了邻里间的真情……

  有一种瞬间叫震撼;有一种忍耐叫坚强;有一种爱心叫感动。在地震抢险救灾现场,有一种纯洁叫白色,在塑造着新的生命里程。山高路险,挡不住他们行进的脚步。地动山摇,摧不垮他们必胜的信念。危险面前不抛弃,困难面前不放弃。紧急救援,是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天职。

  5月24日,接魏家桥乡卫生院电话,魏家桥乡长在赴抗震救灾现场救援因地震失踪群众途中,不幸因山石滑落摔下150余米山坡受伤,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元坝中心卫生院第一时间立即启动《抗震医疗救护应急预案》,迅速组成了以院长张涛为组长,副院长何林为副组长,瞿正永,侯小辉为成员的应急救援小组。立即准备好药品器械,同时及时安排魏家桥乡卫生院院长刘正元,立即组织医护人员赶赴现场,组织援救,并不时叮嘱,进行急救指导和要求。

  灾情的严重程度难以想象。首先由魏家桥乡梨树村卫生室村医巫春秋赶赴救援现场,实施救援。由于事发地点处于魏家桥相芷房村绵长沟原始森林,因地震多处山体滑坡,交通十分不便。村医巫春秋随同魏家桥乡干部及5名村民一同前往,经过两个多小时艰苦跋涉才到达事发现场,只见山石滑落砸伤的乡长浑身黑土,满脸是血,躺在山坡下的.石堆里呻吟,不能动,发现左下肢骨折。时间就是生命,顾不上步行劳累,立即展开了救援。立即对乡长进行简单的伤口清理包扎,和骨折部位的简单固定。随即跟村民一起用自制的简易担架,把受伤的乡长在陡峭的山路上往下抬。此时见田乡长伤势很重,伤情超出了先前的预料,情况十分危机,只想迅速地往山下赶,县医院的救护车和医护人员也积极的在赶往事故现场。所有的人都被乡长不顾个人安危,步行30多公里去搜寻因地震失踪群众所感动,只想能够快速的把乡长转移到山下。经过2个多小时,终于将受伤的乡长转移到山下,县医院的救护车和救护人员已经到达,立即转乘救护车到医院救治。由于组织救援反应迅速、组织得力、措施有效,为伤员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我为谁工作?为了自己,为了患者,为了社会……”村医生巫春秋这样说。是小事,却足以给人温暖,给人力量!透过这件小事,所以医护人员们也一次次感受到人间真情,一次次接受着灵魂的洗礼。紧急救援,是我们医护人员共同的天职。

  在这里,我们要借此机会介绍一个最平凡最不起眼,而又让我们心灵感动的乡村医生,他就是魏家桥乡梨树村卫生室村医巫春秋。但巫春秋医生这些都不是让我们感动的原因,让我们感动的是灾后所有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伤员。我们想应该把巫春秋放大,让他成为卫生医疗战线的典型代表,让这样的白衣天使护卫人民健康,让所有的人都健康!

  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2

  吴俊峰,男,墨江县哈尼族自治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通关中队中队长,最先确定的救援第一梯队的一员的名单中是没有他的,但他听说家乡地震了,他向大队主动要求,“我是党员干部,我先上”。就此他成为了36名救援第一梯队的一员……

  其实,“9.08”地震发生时,吴俊峰正在家里陪伴刚刚出生10天儿子睡觉,然而,一个熟悉而又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他和亲人团聚的姻缘。出于职业敏感,他将儿子托付给妻子,没有回头,便迅速往单位赶,因为那里有更多的人需要他的父亲前往“战场”。10时54分,墨江县“9.08”地震号角吹响,一场突入起来的“5.9级”地震给通关镇蒙上了面纱,一路往回赶,吴俊峰多次接到妻子打来电话,此时的他,就像被针一次次扎心,表情凝重。因为,地震重灾区通关是他的家乡,更是兄弟们并肩作战的战壕,还有父老乡亲们。11时23分,吴俊峰的电话再次响起,电话那头值班小杨告诉他,地震已导致通关镇14人受伤,房屋不同程度受损29398间,道路摧毁4条,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地震发生后,国家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启动抗震救灾四级响应,云南省启动抗震救灾三级响应,普洱市和墨江县分别启动二级和一级响应。灾区不容怠慢,在千钧一发之际,吴俊峰同志带领中队全体人员冲锋在前,勇挑大梁,奋力组织村民抢险自救,经受住了震灾的考验,最大限度的保住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畅通,他的足迹踏遍家乡的救援通道

  险情就是命令,为了不造成村民恐慌和车辆长时间滞留,吴俊峰回到中队第一时间召集中队所有民警、辅警,分赴各救援通道路段,井然有序地对交通实行临时管制,并在第一时间和相关部门联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地震损毁路段进行保障予以清除。面对突然其来的灾情,他身先士卒,冒着大雨,奔波于四个村组之间,针对各村保通路段进行实地安排部署。当他再次返回形势最严峻的丙蚌村时,上线通往牛库方向路段已经出现塌方,路基眼看要被冲垮,危急时刻,他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立即往来车方向下令,堵截一切通往生命线的车辆,并告知绕行行车路线,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死看死守,调整进入灾情通道任务顺利完成。12个小时过去了,穿梭在各个主要路口的'他,也该歇歇了,就在他那打哈欠的时候,同事小杨告诉他,峰哥,你该休息吃饭了,你已经走了5万多步了。

  救险情,他是最有战斗力的突击队员

  面对灾情,他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守护在通往灾情核心区道路上,重点对隐患路段的摸排,及时疏导安置灾民,指派队员专人负责保通绿色通道,确保通往灾情救援车辆顺利通过。同时,加强重灾区路段巡查,要求驻守在灾区的执勤点24小时要自始自终在岗在位,对所有进、出灾区车辆进行登记及全面排查,对运输物资车辆给予优先通行。在抗震救灾的三天里,他基本没有合眼,联系24小时没来得及吃上一口饭。他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抢险中,使受灾群众损失达到最低。据统计,在三天抢险中,吴俊峰带领中队民、辅警共疏导车辆3580余辆次,无一救援车辆被堵。当地群众一提到他,无不竖起大拇指,说:“这样的干部真够赞”

  讲担当,他扛的是一面挺起“脊梁”的旗帜

  在灾区现场,吴俊峰谈到。家里新生命的呼唤,让我挺起“脊梁”,永往前行。但是,在我赶往现场的途中,接到妻子的电话,妻子谈到,“儿子他爸,我跟家里人商量了,为了让你全心投入救灾工作,打赢这场艰苦硬仗、家长一致表决,我们先带孩子回娘家,你放心,孩子我会照顾好,你是孩子的榜样,加油,警察爸爸,我和孩子是你坚强的后盾,等你平安凯旋”。挂断电话后,他的心里不能久久平静,眼角旁不经意流露出眼泪和对家人的愧疚。他说,“对爱人、孩子,我想说一声抱歉,身着这身藏青蓝,我肩上不再仅仅是对家人的责任,更多是社会责任和担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内心依然如旧,将心中默默的坚持化为文字,感动你我。冬去春来,从警10年有余,投身基层,当初的新兵,现在也成了师父。责任在肩,请原谅我的不能陪伴,舍小家为大家,吴俊峰用他对社会的担当,谱写了一曲公安交警为人民服务的华丽篇章。

  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3

  “一束白花为你送行,泪眼蒙眬中又看见你的身影,你那短暂一生就像一道彩虹,你用青春奉献人民,用生命书写忠诚……”这首《为你送行》,传唱的是“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大桂。在10多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他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11名乡亲的重生。

  陈大桂,羌族,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陈山村人。1982年11月出生,2001年3月入党,同年9月入伍,2005年6月毕业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生前系某旅技术分队副连职排长,中尉军衔,曾荣立三等功1次。2008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陈大桂“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家准备筹办婚礼的陈大桂,临危不惧,组织村民撤离。

  “地震了!快跑——”村民们惊慌失措。陈大桂迅速环顾四周,发现西南方向的山体没有发生滑坡,立即把手一挥向大家喊道:“快,快向那边跑!”跑了10多米,一条水沟挡住大家的去路。陈大桂迅速站到水沟旁,帮助群众通过水沟。此刻,他的家人还挤在人群后面。时间就是生命。陈大桂顾不上家人,一个接一个将身边的村民托到沟对面。

  就在这一刻,巨大的泥石流猛扑过来。陈大桂一家5口和另外4名村民被吞没。村民们悲痛万分:“我们的后半生是大桂用命换来的,就是用手挖也要把他挖出来。”在震后的废墟一角,他们挖出陈大桂的一些荣誉证书和遗物,这已成为陈大桂留给乡亲们永久的纪念。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仅仅追溯陈大桂在部队当排长的3年,就可以看到一个革命军人的`光辉形象——

  2006年春,部队驻地发生森林大火,陈大桂奉命带领官兵赶赴火场。战士刘清华被困在火中,最后因缺氧窒息,晕倒在火海中。危急时刻,陈大桂冒险冲进火场,把小刘背到安全地带……

  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陈大桂主动请缨,带领官兵赶往训练场,清理积雪。大棚突然垮塌,战士高新伟正站在棚底。陈大桂猛冲上前,用力将高新伟向后一推……高新伟毫发无损,陈大桂躲闪不及,倒下的钢筋砸在小腿上,血流不止……

  2008年4月,营里组织阵地伪装。一辆装满砂石的自卸车高速倒车,陈大桂发现一名战士正在车后整理伪装网。眼看就要撞上了,大桂大喊一声:“闪开!”一个箭步冲上去,把这名战士推到一旁,自己的右臂被撞了一下,造成右肩肱关节脱位……

  “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在陈大桂的学习笔记本扉页上,留下这样一句话。

  如今,在陈大桂的墓碑前,已是山花遍野。这里的人们永远铭记陈大桂,因为他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书写了一名革命军人对党的无比忠诚。

  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4

  “现在还不知道老人、小孩怎么样?我俩都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也不知道家里现在情况怎么样!”

  墨江县人民医院基层科科长王美荣,在云南墨江5.9级地震发生后,夫妻双双丢下在县城的父母、小孩,立即奔向重灾区。她告诉笔者,这几天太忙了,电话都没来得及给家里打一个,因为小孩他父亲是做疾病防控工作的,又是主要负责人,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夫妻俩纷纷来到了重灾区开展医疗救援与疾病防控工作,“等过两天,这边任务轻松一些,再回去看看父母和小孩。”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作为主管医疗卫生应急工作的墨江县卫计局副局长李家荣在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紧急与县应急部门取得联系,会同卫生应急医疗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灾区医疗救援一线,全力组织指导医疗卫生伤员救治工作。他的爱人同样是一位卫生计生监督人员,随抗震救灾应急队伍一起赶赴了此次地震重灾区的村村寨寨进行震后卫生监督。

  和他们一样的还有来自墨江县疾控预防中心的赵海东夫妇,因爱人是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道深入抗震救灾的每个角落展开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备灾与救灾物资的.发放。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就是有向他们这样“舍小家顾大家”的卫生计生夫妻搭档,在地震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卫生计生、红十字会干部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5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日喀则市震感强烈,其中吉隆、聂拉木、定日、拉孜等县受灾严重,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发生后,拉孜县立即投入抗震救灾,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多的感人事迹和先进榜样,他就是其中的一个,欧珠罗布,男,藏族,中共党员,拉孜县副书记、县长。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他加班点,忘我的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优质高效的完成了抗震救灾的每一项任务,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受灾群群众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一、一线指挥、统筹全局,安置点保质保量按时建成

  “4.25”地震发生后,他顾不上与家人联系了解家里的情况,迅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县受灾情况及研究部署受灾群众的救治、安置工作。会议结束,他带领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医疗队对全县11个乡(镇)的受灾村逐乡逐村进行灾情核查。每到一个受灾点,他首先明确人命关天,尽一切力量确保群众的人身安全,由于我县迅速有效的救援行动,拉孜县群众无一人伤亡。当一切工作安排托当时,已经是26号凌晨5点多,他没有顾得上休息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对下步抗震救灾的卫生防疫、物资调运等做了紧急的部署。地震发生的第三天,28日中午,接到市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紧急通知,需在拉孜县安置聂拉木和吉隆两县的大约2000人受灾群众,一边是本县的灾情一边是兄弟县的求助,他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会上,他当机立断成立“4.28”受灾群众安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成立,理顺了工作机制,明确了任务,细化了分工,为安置点的建设提供了机构保障。29日,市委、市政府要求安置人数从最初的2000人增加至5000人,任务量整整大了一倍多,他没有一句怨言、没有提一句要求,带领全县干部职工争分夺秒的投入到安置点建设工作中。

  二、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展现当代共产党员本色

  安置点的建设任务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拉孜县气候恶劣、风沙大、昼夜温差大,安置点位置在两座大山之间的风口,每天下午风吹人跑,沙尘满天,夜晚温度在零度以下。从4月28日他带领全县干部职工连续两天两夜在安置点搭建帐篷。他对参建干部说,这次灾害不仅考验了受灾群众,也是对我们党员干部的一次考验和检验,考验我们的战斗力和奉献精神,检验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我们多搭建一个帐篷,就是对受灾群众多一份保障,就是对入党誓词兑现了一份承诺。从物资的下车、物资的搬运到帐篷的搭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用自己的行动激励大家、鼓舞大家,有的同志看他太辛苦,就主动过去帮助他,说县长你先休息一下我来,他生气的说道,在这里没有县长没有领导,有的'是党员是干部。他饿了他吃几口方便面,渴了喝几口饮用水,安置点的帐篷搭建好了,但他脸上的皮晒脱了、嘴唇列了、手上磨出了血泡、眼睛布满了血丝,但他脸上挂着喜悦,心中充满了无愧,他无愧于组织的培养、无愧于受灾群众重托。

  三、认真负责、严谨求实,安置工作有力有序

  他要求务必确保受灾群众下车就有热饭吃、热水喝,每一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并特别叮嘱服务人员在安置的过程要注意工作方式,受灾群众刚到一个新环境,肯定会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工作人员要耐心的解答,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安置点。凌晨1点多第一批受灾群众抵达安置点,看到受灾群众的安全抵达,他马上紧紧握住受灾群众的手,仿佛迎接多年未走动的亲人,组织安置组送上热饭和开水,医疗组对他们体检,当把受灾群众安置妥当,轮到他回去休息了,他却说我就在车上睡会就行了,就是我回去了也睡不着,在这睡反而睡的踏实,大家都知道他是不放心后面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凌晨5点左右第二批受灾群众才抵达,负责迎接第二排受灾群众的同志半夜起来,冷的站不住、原地跺脚,有些人发起了牢骚,但当听到县长就在旁边车上睡着的时候,他们都沉默了,每个人都在想,这么冷他是怎么睡着的,是我们的县长太累了,他又一夜没有休息。当第二批受灾群众抵到的时候,他又投入到工作中,就是这样废寝忘食的工作,每名受灾群众都得到了妥善安置,脸上纷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时安置点每一名受灾群众和工作人员心里有句话想对他说,县长您辛苦了。

  四、携手同心、同吃同住,与受灾群众共度难关

  “回家”,他对每一个受灾群众说,安置点就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是家人,有什么困难就不要和家里人客气,我们一起想办法,一起解决。他对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要认为受灾群众不提要求、不提意见,就是代表我们的工作作好了,受灾群众不主动提,是理解体谅我们,但不代表我们的工作就做圆满了,我们要主动找问题、找不足,我们要想对待家人一样的照顾他们。他每天坚持和受灾群众一起吃住,许多人不解,就主动问他,他说,和受灾群众一起吃住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融入他们、了解他们最直接、最有效方法,我和受灾群众同吃同住可以了解伙食到底怎么样,饭量足不足,味道好不好,营养高不高,睡的暖不暖,还可在共同进餐中,了解受灾群众口味,了解安置点那些工作做的不够,了解他们的思想波动。同时也方便了解、监督我们的工作,这样我才心中有数,对我们的工作有直观的判断和尺度的衡量。我们要做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重建美好家园。

  五、科学调度、全力保障,解决受灾群众后顾之忧

  4月28日,县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00万元用于受灾群众保障物资的采购,他对采购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定要在受灾群众到来前保证所有物资到位,在他亲自督查下所有物资在受灾群众到来前全部到位。受灾群众住下了,他又为更好的为受灾群众创造居住条件忙碌了,在他的指导下建立了医疗、金融、通信、超市、警务站等便民服务网点,方便群众的正常生活;县民间艺术团精心编排特色节目,深入安置点各区域进行演出慰问;县文广局电影队在安置点各区域进行电影放映,丰富受灾群众业余生活;在安置点开办临时幼儿园;对安置点道路进行平整、硬化,逐步改善安置点基础设施。组织消防队对安置点进行洒水降尘,净化空气、净化环境。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为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提供的保障,为他们幸福、安心的生活解决了所有后顾之忧。

  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6

  陈红兵,男,44岁,中共党员,现任九寨沟景区荷叶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自从事社区工作以来,甘于奉献、干练创新,在社区这方舞台上服务居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7年8月8日晚21:19分,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面对突兀其来的灾难,陈红兵同志身先士卒,临危不惧。一方面,按照九寨沟管理局纪委书记白志远现场指示,迅速组织社区党员和社区两委干部组成突击队第一时间将留宿荷叶寨的游客和社区居民900余人疏散到安全地带,并积极与社区内小卖部店主沟通,为疏散人员发放了食物、水等基本生活用品;另一方面及时安排人手进行人员搜救和灾情调查,并积极组织挖掘机对堵塞的道路进行抢修。

  地震造成日则沟交通、通讯完全中断,日则沟变成了孤岛,20余人被困于箭竹海和熊猫海之间,进出不能。8月9日,陈红兵同志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带领社区居民突击队冒着山体滑坡、余震不断的危险,徒步进入日则沟进行搜救。由于山体滑坡严重,阻碍了搜救道路,搜救工作被迫停止。经管理局领导批准,8月10日上午,陈红兵同志带领突击队员长海绕行熊猫海再次进行搜救,走悬岩、过险坡,全程数十公里,鞋破了、脚肿了,两进两出,他没有一句怨言。

  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已告一段落,进入过渡安置时期,陈红兵同志丝毫没有松懈,他抖擞精神,忘我拼搏,带领社区群众奋战在第一线。

  陈红兵同志作为一名社区党员干部,他始终保持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原则性强,明辨是非,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舍小家顾大家,不畏艰难、不怕吃苦、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处处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奉献牺牲本色。

【抗震救灾精神人物事迹】相关文章: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09-29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精选6篇)09-26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精选7篇)09-26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通用11篇)09-24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简介(精选11篇)09-26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01-08

抗震救灾精神的英雄事迹(精选10篇)04-26

抗震救灾人物事迹(通用5篇)09-26

抗震精神人物事迹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