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2-09-28 17:54:26 教育 我要投稿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11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玫瑰与教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11篇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1

  读完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全书,掩卷沉思,这本书给我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象和感触,她以相当平实的语调诉说了一个个教育教学故事,阐述了她的一些理念。读着这本书,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老朋友在促膝交谈,朴实的语言如涓涓细流进入干涸的心田,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常令我不忍放下,常常跟随着她的优美的语言进入教育思想领域中。

  “我们萧潇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这是《玫瑰与教育》这本书的卷首语,读罢令人心动。除了序之外,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后感。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着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老师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去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当我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去很“蹩脚”。往往不自觉地把别人的一些话,当成自己文章中的内容。后来读到鲁讯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心里这才颇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读到窦老师书中的这些话,我感到强烈的惊喜。总是给自己寻找懒于写字的理由,即使话在嘴边,也懒得下笔,久而久之,想再表达,已经难以入手。想想文人书豪的.鲁讯和特级教师的窦桂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个平凡的人呢?窦老师的这段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在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窦老师那质朴而真实的语言,透露出的是她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她的机智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她有广博的见识,有深度的思想,并且以己及人,从个人对教育的理解推到整个教育的广大的范围中去。如她在书中说的那样:“面对学生,我是全心投入,激情满怀,毫不保留地释放自己,彼时的我不是演他人的戏,而是演自己的心”。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像窦老师那样全身心地投入,让师生的激情互相感染和激发,让智慧和思想在课堂上交流和汇合,最终演绎一曲动人的旋律。课堂上的师生虽然不是尽善尽美,却一定是独有的风格和个性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是真正的教育。

  总之,我喜欢窦老师的书,它引领我渐渐走进理想的课堂,走进教育的春天;我喜欢她的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宽厚仁慈,对教育不懈地追求,佩服之余,唯有感慨。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2

  《玫瑰与教育》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在轻松的文笔中,渗透出窦老师的思想和智慧,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本书一共分四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以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窦老师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教师的品格铸造以及如何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道理。

  把盛开的玫瑰移植到自己的园地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窦桂梅老师做了引申,她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事,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育事业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烂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努力做到黑玫瑰的稳妥,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把个人的生命溶入教育的使命。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每一个灵魂无论其智力高下,都应该得到尊重、得到温暖的照耀,从而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生长出鲜艳的花朵,而不是阴暗角落里的毒蘑菇。

  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这是为人师的底线。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怎样做?在窦桂梅老师看来,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既教师要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窦老师给与我们忠告。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就要养豪气而不失霸气,扬正气而不是邪气,养大气而不是邪气。对待教育事业,对待自己的学生,不仅仅有爱,还有一颗慈悲的感恩的心。有了这样的心境,遇到感性的问题就会模糊艺术的处理。我们改变不了的事情,就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态度变了,事情的意义就变了。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是一只小小鸟,然后感性做人,理性做事,这也许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和发展。

  窦老师特地摘录的冰心先生的诗句,警告我们:要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都感受到爱。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再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永葆激情。永葆激情是一种生活姿态,最终会由表象内化成一种精神气质。心中盛满阳光。境由心生,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你就在营造天堂。因此,面对教育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和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

  读书养气。教师的专业化道路,要求我们有底气、大气、灵气,既要有精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身后的教育理论功底,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3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在教育的路上,“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让一路充满花香,让一路充满爱。这是我读完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后最直接的感受。窦老师的文字平易、近人,好似一位友人在聊天,在看似不经意间,我们却能收获很多……

  本书分为四部分,读者可从她的“成长”中感受到高雅的“清淡与忧患”,并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风景,真的让人心潮澎湃。

  当我读了《小红花的背后》我的心为之一颤,我们的课堂也曾出现此类现象,课堂上部分孩子失望、期盼的眼神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40分钟的课堂,教师的提问,同学们高高举起小手,有的'甚至用口帮忙:“老师,我……”老师或许叫起前排的,或许叫到成绩差的,或许叫到好的,总会有部分学生没有机会。有些个成绩中等,又默默无闻者,大概一学期都得不到几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吧,可往往他们却是最需要鼓励的。

  课堂学习不是竞技比赛,没有谁是失败者,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抚慰。那些表现不积极的更应得到鼓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用温暖、公正的心去鼓励他们。正如窦老师所言:我们如果用形形色色的小红花娇纵一部分学生,同时会伤害一些无辜的学生。我们要时刻铭记:尊重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让爱的阳光滋润每一朵小花!

  在《心中盛满阳光》一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她说“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成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

  确实,面对每日繁杂的事务,面对孩子不经意间制造的麻烦,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不满现象,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不能改变这一切,我们只能换个角度想问题,从中过滤出一些快乐的因子,让阳光洒到疲惫不堪的心灵边角。人与人之间的心情是会传染的,当你带着埋怨工作时,你的学生能得到爱的滋润吗?

  教师在“赠人玫瑰”的同时,还要“手留余香”,即自我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读书、实践、反思”,只有从内心深处实现高“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才能对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从而表现出对专业当仁不让的信心,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积极有益的,甚至是一生的影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既是作教师的一种收获,也是作教师的一种职责。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热情的掌声,一次善意的举动……这都是在播撒着教师们的爱。对于教师们可能只是举手投足的瞬间,但是不经意之间,你可能在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4

  最近读了一本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文章记录的是窦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缓缓流淌出的是慈母对女儿的疼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领导对下属的期待;智者对朋友的友爱。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亲切,自然,引人入胜。

  卷首的一段话“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如同一首淡雅的小诗。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感受。

  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付出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给大家分享一个教学感动,那天中午在食堂吃完午饭,我准备回办公室休息,习惯性抬头向班级看了一眼,我们班调皮鬼徐伟琪正伸着头在班门口东张西望。我心想:不在班里写作业,就只知道瞎跑,看我怎么收拾你!没想到他看到我,赶紧朝我这边跑来,右手还捧着一块鱼饼。用他稚嫩的声音说:“任老师,今天中饭我们桌子上多了一块鱼饼,大家都没舍得吃,说留给您吃。”看着他手心里捧着的干瘪的鱼饼,又看看他那双被寒风凛冽过的已经皲裂的手,我顿时被感动了,同时又感到很羞愧。其实孩子们和老师一样,从早到放学一直在学校,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呵护。

  《玫瑰与教育》一书的末尾窦桂梅老师引用狄金森的那句诗,我也引来自勉:“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我的这本书就是教学实践,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5

  看到书名心里有一丝疑惑,玫瑰一般是与唯美的爱情、美好的童话故事相联系的,怎么还跟“教育”扯上了关系呢?带着这不解,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因为好奇开始读这本书,却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再也放不下。

  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写出了作者的多篇读后随笔,书籍点评。

  读完《玫瑰与教育》这本书,一个幽默,风趣,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见解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凸现在我的'眼前,她就是芬芳满园的“玫瑰”——窦桂梅老师。在字里行间,我强烈地感觉到了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她的这种快乐溢于言表,感染着我。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堂课不难,通过磨练上堂好课也不是很难,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是快乐的。窦桂梅老师的快乐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是一种缘于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真诚的爱的快乐。窦老师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断制造意外的孩子,厌烦的情绪总会爬上心头,这种厌烦就是因为我们还没能完全把自己的爱浸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

  窦老师认为“境由心生”,在书中毫不吝啬地道出了颇含人生哲理的四条建议:

  一是改变态度。“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啊,“再伟大的人物,历史也不能为你折腰”,重要的是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只是繁花盛叶中弱不禁风的一叶草儿,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二是享受过程。“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窦老师的这句话说得多好!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过程,有风景如画,也有残页败笔;有繁花似锦,也有落叶纷飞;有春华秋实,也有杂草枯荣……只要我们仔细品尝,品出它的意义,即便过程有些艰辛,即便其间会遭遇痛苦,我们就会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三是活在当下。“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这句话,听起来有几分禅意,但如果真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生的快乐便是无处不在了,知足长乐嘛!

  四是学会感恩。“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朴实中却道出了幸福的本质意义。我一直认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源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暖暖的感觉!

  “愿你把所有的艰难都遗忘。请收下吧,我送你的玫瑰,让你的生活充满希望。”这是她理想的愿望。她将教师从职业变成了身份,享受这份特殊的使命。这本书让我深深懂得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要以情动人,以爱的火点燃学生和自己的世界。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6

  玫瑰与教育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谈与忧患”,写了作者在具体教学中的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结缘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思、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是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写出了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和由次引发的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阅读一些书籍后的读后感。

  四辑都很精彩,读完感触太多,只简单谈几点。

  一是作者优美、贴切又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文中作者总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而且让读者感觉那就是最好的表达词语、最优的表达方式。“练笔就好比开花,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力量,是不可能让一瓣一瓣的花朵展开自己的面容的,以为刚一动笔就能一鸣惊人,那或者是天才,或者只是妄想罢了”,这是作者在自序中的一句话,说出了自己在写作练笔上的感触。作者的文笔,无疑与她的广泛阅读和勤奋练笔分不开,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的榜样。

  二是独特的有见地的.思想。窦老师概括性的提出了小学语文的质量目标: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同时也强调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他在文章中讲到“一个不曾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一个极少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孩子,他的情感世界将是枯燥无味的,他的精神世界也将是极其荒芜可怕的”,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加入阅读的教学,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应有的滋养。

  三是敢于提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在文中说到:“今天的学生是考试的连体儿,一方面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是上大学,一方面几乎听不到他们对教育的感恩之情”,“这不是读书的学校,这是只做题的学校”,“中国的教育常常是一阵风,没有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否应该有更多这样理性批判的声音,这样,才会促使大家对现行教育的思考,真正促进教育的进步。

  太多这样优美的语句、独特的见解、敢于批判的精神,出自窦桂梅老师,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她从吉林一所实验小学走到北京,成为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期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在人民大会堂做过专题报告......

  如果说她的这些还不足以让人敬佩的话,那么她在经历那些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无奈、忧伤时的热情不减,激情四溢,以及依然为大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坚持和超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在看书中间,读到精彩处,总想翻回扉页去看一看窦桂梅老师的照片:笑容满面、智慧、自信……无疑,她是漂亮的,就如她的笔名玫瑰一样,鲜艳夺目,热情四射。都说一个人的面容就是她灵魂的样子,在窦桂梅老师身上,这句话值得让人深信。

  窦桂梅老师是成功的,在教育这个行业中,能够成为这样骄人的玫瑰的确让人羡慕敬佩,这需要努力、天分甚至机遇,这样的成功也只会属于少数人。然而,成不了骄人的玫瑰又如何呢?只要我们每个人勤于自我浇灌,善于反思,不断进取,用心成长,至少也可以是一朵朵自在向阳的蔷薇,微风吹来,依然可以“满架蔷薇一院香”。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7

  最近读了《玫瑰与教育》,这本书记录了窦桂梅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窦老师在书中说:“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从她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为什么朗读水平不高的原因了。因为平时很少读,特别是像窦老师那样说的大声读。

  “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而同为教师的我却在写作大道路上有一种疲于应付的`感觉。特别是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的时候,就有一种凑的心理在作怪!没有真正陈夏鑫去写作。

  读着这本书,了解了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

  今后我需要像窦老师那样: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读后感·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我缺少的是名师们的那种耐力和坚持!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8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正文:《玫瑰与教育》读书心得本学期一直坚持坚读跟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关的理论书籍,当我第一次看到《玫瑰与教育》的时候,仅仅是书名都令我觉得眼前一亮,再看作者窦桂梅,更加确认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看惯了一脸严肃的理论性的文字,再看这本书有一种清新与飘然的感觉,佩服窦老师对语言和文字的驾御能力,就如她对自己写作的要求一样:“把话写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候要斩钉截铁,有时候要委婉蜿蜒,《玫瑰与教育》读后感。要追求文章的琅琅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诵读,能让读者来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得见作者的笑貌——它虽然是为自己而写,但却不拒绝朋友,它的每一句话,都应努力给读者亲切、可感、有味的感觉。”她做到了,每每读都她的文章都被一种激情所感染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对学生的无限眷恋与向往,对责任的充分诠释与体现……这本书一共有四辑:第一辑——清谈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心得体会《《玫瑰与教育》读后感》。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光是看完本书的'自序都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当我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往往不自觉地把别人的一些话,当成自己文章中的内容。后来读到鲁迅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心里这才颇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 窦老师的这段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想,即便是挤,是抠,是榨,笔耕不辍,才是真理。我不禁对她又多了几分敬仰之情,想想自己的教育之路,也曾付出过一些努力,但还不够,还需要多下功夫,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本书的第一辑里有一篇文章《小红花的背后》看完之后,感触颇深,本文主要讲了课堂上物质奖励的利与弊,很多时候,看起来有利的做法,却在无形当中把对学生的伤害从皮肤深入到心脏。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表扬,会对一些孩子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朵奖励的红花,会让一些孩子蒙上难以磨来的阴影;没想到一次不公正的评比,会在一些学生心中种下刻骨铭心的痛苦。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肯定会感触颇深,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以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引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9

  走近窦桂梅的课堂,她朴实、细腻、清新的语文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老朋友在促膝交谈,朴实的语言如涓涓细流进入干涸的心田,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令我不忍放下,常常跟着她优美的语言走进她的思想领域中。

  “我们萧潇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这是《玫瑰与教育》这本书的卷首语,读罢令人心动。除了序之外,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写了作者的教学随感反思并就学生和自己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与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所感;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见闻,并对中国和日本教育的进行了对比而产生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着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老师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去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当我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去很“蹩脚”。往往不自觉地把别人的一些话,当成自己文章中的内容。后来读到鲁讯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心里这才颇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读到窦老师书中的这些话,我感到强烈的惊喜。总是给自己寻找懒于写字的理由,即使话在嘴边,也懒得下笔,久而久之,想再表达,已经难以入手。想想文人书豪的鲁讯和特级教师的窦桂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个平凡的人呢?窦老师的这段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书中有篇文章《心中盛满阳光》,文章里的每个字都能触动自己的心,不忍割舍就全部抄写到读书笔记中永远保留着。开头是这样的,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地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你就能释放出光和热。因此,面对教育的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是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如新课程改革在给我们带来了契机的同时,也随之会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出现,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许多新矛盾。需要我们所有的探索者手牵手,朝前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之,我喜欢窦老师的书,它引领我渐渐走进理想的课堂,走进教育的春天;我喜欢她的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宽厚仁慈,对教育不懈地追求,佩服之余,唯有感慨。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10

  放假前走进图书室,在一排排严肃而略显厚重的教学著作面前,《玫瑰与教育》显得如此不同,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与我眼里严肃的职业“教育”,联系到一起呢?好奇的拿起它,却怎么也不能放下。

  这本书有四辑:

  第一辑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写出了作者的多篇读后随笔,书籍点评。扪心自问,自己总以时间少、工作紧为由,研读过几本教育专著,认真伏写过几篇有价值的文章?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无知。潜心读书,细细想来真是一件好事。

  有特色的教师容易被学生记住。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没有特色。究其原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家长、学生的压力导致教师缺少一个宽容、宽松的环境,令教师们不敢去尝试建立自己的风格,只能围着分数棒转,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的成长与培育风格的大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他们的专业水平刚刚成长,就要面对学生是否接受、领导是否肯定、同行是否理解的问题;如果参加比赛,还要面对评委老师们能否首肯的问题。而目前的评委们,可能会出于对新风格的把握不定,或自身水平的.局限,或为了规避风险,一般要求中规中矩、有板有眼。评委们只是按照时尚的理念或个人的印象给授课教师打分,也不给授课教师任何申辩的机会,更全然不顾教师的个人特点。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丧失自己,把自己当作体现某种理念的工具。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活生生的记录她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这都让我们觉得他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呀。

  走进《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则是感受到窦老师的独立思考、独家发现和独特表达等个性特征的彰显。这本书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著、专著等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不敢说!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爱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习惯的。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11

  走进图书室,在一排排严肃而略显厚重的教学著作面前,《玫瑰与教育》显得如此不同,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与我眼里严肃的职业“教育”,联系到一起呢?好奇的拿起它,却怎么也不能放下。

  《玫瑰与教育》其实是窦桂梅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集。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该书分为四辑,“清谈与忧患”写的是一些关于教育体制、名家教育思想和自己的教育随想;“在听说读写的背后”写的是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故事;“日本教育管窥”介绍了自己在日本一些学校的见闻;“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选登了窦老师写的一些读书笔记。与其他书籍相比,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而是娓娓道来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这是为人师的底线。”

  这不仅仅是窦桂梅老师的'底线,更应是每一位为人师者的底线。在我们的工作中,因为种种情形,种种原因,是不是也曾无意中伤害过学生们的心灵呢?窦桂梅老师甚至考虑到了“不可将竞技的奖

  惩原则过早地引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每一个灵魂无论其智力高下,都应得到尊重、得到温暖的照耀”。确实,当我们发出一朵小红花的时候,当我们向某些学生进行表扬的时候,却也有意、无意的伤害了其他暂时落后或者不够积极的同学,只是我们无暇顾及而已。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心灵的沟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在选择一种教学方法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保护好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生活的自信心,让每一朵花朵都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活泼的长大。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了,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了。”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是我们极少将这一平凡的职业做到极致。在窦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从教者走过的艰辛的成长道路;看到了一个教师心中永不言败为着理想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从教者的不普通之处。窦老师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成长历程向我们诉说着、向我们诠释着,普通的你同样也可以变得灿烂。

  人必须始终有一种动力,使自己从懒洋洋的状态中走出来,并常常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状态,这样惰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动力来自于哪里?窦老师告诉我,这种动力来自于对某件事的期望、信念、态度、行为!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对于教师而言,这份动力更来自于内心的一种责任,来自于对学生的爱,来自于对职业的幸福感,来自于对人生的永恒追求。

  窦老师就是一朵玫瑰,玫瑰于人,手留余香。读窦桂梅老师的这本书,就好比沉浸在玫瑰花园之中,只要轻轻呼吸,就能感受到那阵沁人心脾的滋养。也许,我一辈子也无法拥有那玫瑰的绚丽,但我也愿自己能做一朵路旁的不起眼的小花,静静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淡淡的幽香,给路过的人们以精神的慰籍。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01-01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06-04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09-29

玫瑰与教育心得体会01-25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7篇01-10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5篇09-07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8篇06-04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8篇)06-04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2篇09-04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5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