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29 16:23:08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1

  摘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在当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幼儿园都安排大量的课程让幼儿进行学习,给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对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希望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多学科视野;幼儿园;小学化;透视研究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超前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来说这违背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会对家长造成误导,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及时改变这种“小学化”现象,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将对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讨论。

  1.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种失范现象。人本身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从生理上来说,每个人是世界中存在的一个个体;从道德上讲,每个个体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如果对他们的本性进行了限制,他们势必会受到约束。[1]在幼儿教育阶段过于严苛地对幼儿进行管束,并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就会导致出现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家长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承受过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却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只能让孩子尽量地参与更多教学活动,却根本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孩子。此外,家长们普遍对科学的幼儿教育缺乏认识和情感支持,家长总是认为自身与教师之间是存在对立关系,从而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

  (2)幼儿园办学观念不正确。我国很多民办幼儿园在创立初始阶段大都只是为了盈利,而并非为了幼儿的发展。这种幼儿园会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而故意采取“小学化”的教育方式,让家长迅速看到教学效果。但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幼儿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近年来一直采取应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认为,只有高考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一切的努力都只是为了高考,因此导致在幼儿园教育中出现“小学化”现象:只看重幼儿的知识性学习,而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有所忽视。这种现象的'出现,将对人才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2]

  2.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改正路径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先进的思想观念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基础。针对幼儿的教育,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幼儿掌握某一项基本的技能,而是要在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给幼儿营造欢乐的氛围,让幼儿能够在幼儿园阶段受到心智上的启蒙。因此,在教育观念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正确看待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完善幼儿园教育制度。要想纠正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使之能受到限制。幼儿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应做到尊重幼儿的基本人格,同时教育内容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置,以基础的游戏方式作为活动,并将其融入教育内容中。[3]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我国虽然也有相关内容规定,但这些法律限制并没有对幼儿园教育起到作用。对此,国家应更加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以此来扭转当前这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3)跟进教学法。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不够完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需要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加以区分。对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跟进式教学方法,让幼儿能将所学过的知识与日后的学习产生联系。

  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的成长发育规律,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正确看待幼儿教育,让幼儿尽可能地感受童年快乐,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成长。只有这样,这对幼儿来说才是最好的,对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做出努力。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2

  秦都品格奥林匹克幼儿园膳食营养调查分析 学龄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其营养膳食状况处于保障儿童身心发育,预防疾病和长期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的膳食结构、饮食行为、食物加工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迁,为了解幼儿园儿童营养膳食水平,有针对性地做好幼儿园儿童膳食指导工作,特对我园各年龄阶段幼儿作膳食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我们幼儿园餐点实行的是三餐两点制,大班组抽出幼儿100名,中班组抽出幼儿100名,小班组抽出幼儿100名,小小班组抽出幼儿50名。

  2、方法:对20xx年10月第二周的带量食谱进行抽样调查。按称重法逐日进行调查,并输入电脑营养分析软件计算每日每人摄入量。

  二、结果:

  1、主要营养素摄入量经营养分析,计算出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主要营养素的供给情况见表可见营养摄入量达到或大于ROA的'有热量,蛋白质,铁。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摄入方面Vc、铁、锌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

  2、营养素供热情况从营养素供热情况看,三大营养素脂肪,糖、蛋白质供热比例属正常范围。 三、讨论

  1、本次营养调查表明我园的膳食营养水平能基本满足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但Vc、锌、铁还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在下次的食谱中,我们会改进不足,全面满足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

  2、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有赖于充足的营养素的供给,本次营养调查的结果说明我园的膳食营养结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食堂操作人员也是至重要的,因为他们是带量食谱的实施者,负责质量把关和具体加工。其业务水平和膳食营养水平密切相关。以后我们会定期在幼儿园中开展营养调查和培训,真正做到食谱带量准确,膳食营养结构全面,均衡,适量。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3

  姓名:

  学号:

  专业:教育管理专科

  教学班: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本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实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课程;农村;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集体园14所,私营园165所(六星级1所,五星级4所,四星级3所,三星级15所——我们将幼儿园分成6级,六星级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勤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浙江省省编教材(新旧均用)。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特别是浙江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

  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一认识在星级幼儿园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大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从抽查的27份调查表中我们发现,有18家幼儿园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占67%,开展的科目有:书法、美术、珠心算、舞蹈、器乐、英语等。其开设的原因:

  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改革的旗帜。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

  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

  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四、讨论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任教年限来看,20xx年以上有168名,占19%,5~20xx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该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4

  一、调查背景: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都明确地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很明显,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的典型代表,源自于开放教育理念,是以个别化学习为前提,将活动室布置成几个学习区,设置充分的教具,玩具等,让幼儿观察、取用、探究,最终的目的是为幼儿未来生活打下基础,并借此丰富幼儿想象力,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及同伴友好相处等能力的游戏形式。于是,区域活动幼儿园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的喜爱。不少幼儿园或以此为主要活动形式,或做为主题单元教学的辅助,都在尝试着区域活动这一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各类幼儿园发现,区域活动在运用的过程中已有了各种可取的经验出现,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缺失,有必要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为了了解和掌握目前各级各类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及时发现问题与困惑,并从中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议,特开展本次“幼儿园区域活动调查”。籍此,进一步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区域活动的重视,为贯彻和落实《纲要》精神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调查目的、对象与时间:

  1、目的:本次调查将对三类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开展的意义、频率、时段、模式、内容、材料提供、运作状态、评价作初步了解摸底,以明确区域活动开展的主要困惑及障碍,有待于通过专业研究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引领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师结合地域、园况、班况实际,提高区域活动的组织和领导策略。

  2、对象:

  部分县市区各级各类幼儿园。

  3、时间:20xx年7月

  4、步骤:

  第一阶段 20xx年7月 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 20xx年8月 发放调查问卷

  第三阶段 20xx年9月 回收问卷、阅卷、统计整理数据、研讨

  第四阶段 20xx年9月 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方法:

  问卷法。

  四、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放问卷份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37份,其中公立园140份占35.6%、集体园150份占40.1%、个体园120份占48.4%。

  经过游戏组成员将近2天时间的阅卷、数据统计和整理,我初步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之现状。

  从问卷显示:三种性质的幼儿园教师对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已经均有足够的认识,有将近95%以上的教师认为“开展区域活动很有必要”、“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在公立、集体园中有部分(3%左右)教师认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可有可无!这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更值得思索的是公立园还有小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个别集体幼儿园的领导对区域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园务管理中竟然未作开展区域活动的要求。

  三类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教师的精力不足而未开设区域活动的现象,而个体园未开设的较大原因是受场地的限制和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原因。

  2、区域活动组织的现状。

  (1)活动时间与次数:幼儿

  园均能把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在园游戏的主要形式,公立园每周开展2~5次的区域活动军比较正常,所占比例较高;集体园和个体园较公立园开展区域活动的频率就相对显略低。而集体和个体园随机性开展区域游戏的比例就相对较高,分别达30.3%和46.2%。

  同时,数据显示:各类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都比较灵活,能充分利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空隙。相对集中的时间在晨间、课间、离园前和上下午的整块时间。

  (2)区域活动的形式:由于目前幼儿园开设的多为主题课程,因此三类不同性质的幼儿园都有较大比例的幼儿园以主题和自由活动的形式开展区域活动,并有60%以上的园所已能将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而个体园以主题形式开展游戏的比例就略偏低。

  3、区域活动的内容与材料之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容多数源自《纲要》和课程目标,且能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选择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内容,但也有近12%左右的园所在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三类性质的幼儿园均已不同程度地将区域活动的组织和领导以课题的形式实施行动研究,并都能注重将区域活动作为班级自主尝试活动;公立园和集体园更注重将区域活动作为规定性的游戏活动,而部分集体园(占15.5%)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不足,是以应付性暂留的态度看待区域活动的存在。

  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各类幼儿园均有较大比例的园所能注重按游戏的计划和幼儿的需要更换合适的材料,但也存在不少的幼儿教师根据自身的精力更换和投放游戏材料,另人惊讶的的有为数不少的公立园教师(占3.9%)从不更换材料。

  4、区域活动的评价之现状。

  对于区域活动的评价,各类幼儿园更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同时也伴以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且有较大部分的以能以师幼共同参与的形式进行游戏的评价,但还是有不少的教师以自己为主开展游戏的评价。

  五、思考和建议:

  1、对区域活动的作用应有更清晰的认识。

  各类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提高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并以《纲要》的精神指导区域活动的组织和领导,真正理解区域游戏与幼儿自主发展的辨证关系。

  尤其作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公立幼儿园,更加应当重视区域活动,从上至下地引领各级各类幼儿园科学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

  2、教师对区域活动理念需要有全方位的理解。

  区域活动这一活动模式,幼儿教师更多的是通过参观学习、吸取外来模式所得到的,看看别人开展的效果挺好的,于是,自己也照着设置各种区域。较少系统地思考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采用它?是全盘照搬就可以呢?还是借鉴思想精髓,结合本园、本班实际进行嫁接呢?教师往往是较肤浅地学习他人的表面形式,这样常常导致表面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回事,其实难于从区域的规划设置、运用中的指导等方面达到开放教育所追求的“鼓励并提供幼儿自主并达成个别化学习的机会”这样的一个目标。

  开放教育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理念、态度。教师如果没有理念的支持,不能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仅仅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设计,就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任何的改革都必须根植于理念,因为实践是理念的鄣显。我们认为在区域活动理念方面,老师们还有待进一步全面学习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要重视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组领导区域活动的能力,改变区域活动形式的'随机性、活动主题内容的随意性,使班级教师将幼儿的发展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将区域活动作为班级自主的、适合满足幼儿现阶段学习及探索兴趣的平台。

  3、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自己角色的把握要有分寸。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开展区域活动的困惑这个问题上,许多教师在提到最多的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对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区域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辅导者,这样的模式尤其明显,这对教师的专业及经验要求较高,教师首先是观察者,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比如,幼儿操作时为何皱着眉头?是否碰到困难为什么那个学习区老是很乱,是不是不方便整理?------除此外,教师还是引导者,参与者、协作者,将教育目的藏而不见,与幼儿亦师亦友,也可以和幼儿在某个区域玩,不过介入及退出应把握好。作为协作者,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但并不是代劳。再者很重要的一点教师也将自己做为学习者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大空间,在自由气氛中达到学习目的,开放教育讲求的是理念及态度的落实,教师的行为不符合开放教育的精神,那么规划的环境也将失去生命力。

  4、各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区域活动。

  在目前的条件下,许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场地等相对不是太理想,但幼儿园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办园条件,挖掘潜力,积极开拓和创设活动性的区域游戏角,以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区域的数量、规模可以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设计,内容、形式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选择,以真正实现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5、幼儿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通过本次调查研讨,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我们有责任在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和发展上起好引领的作用!但是毕竟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有限,目前的研讨还只停留在调研的层面上,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在游戏理论、理念和实践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殷切地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幼儿园游戏的研究将步入更高的境界!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5

  调查人员:xx

  调查的时间:xx

  20××年3月11日星期五上午

  调查的目的:

  此次调查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的,更好的了解幼儿园设计在功能交通外观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的对象和遇到的问题:

  此次我们一组八个人对青岛市南幼儿园进行了调查。由于幼儿园老师们对孩子的关切,我们被大多数幼儿园挡在门外,费尽周折我们来到了市南幼儿园。青岛市南幼儿园始建于1994年,系市南区教体委直属单位,座落在东部风景秀丽的浮山三小区,是一所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富有创意的园设环境、高素质的

  教师队伍及创造教育特色的集示范、实验为一体省级示范幼儿园。

  调查的资料: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的造型设计》、《幼儿园、托儿所设计规范》

  整理其中自己觉着对此设计比较有用的。

  应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宜小于下式计算值:室外共用游戏场地面积(㎡)=180+20(N-1)(注:1、180、20、1为常数、N为班数(乳儿班不计))。室外共用游戏场地应考虑设置游戏器具、30m跑道、沙坑、洗手池和贮水深度不超过0.3m的戏水池等。

  严禁将幼儿生活用房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布置在当地最好日照方位,并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少于3h(小时)的要求,温暖地区、炎热地区的生活用房应避免朝西,否则应设遮阳设施。

  托儿所、幼儿园宜在供应区内设置杂物院,并单独设置对外出入口。基地边界、游戏场地、绿化等用的围护、遮拦设施,应安全、美观、通透。

  单侧采光的活动室,其进深不宜超过6.60m。楼层活动室宜设置室外活动的露台或阳台,但不应遮挡底层生活用房的日照。

  幼儿卫生间应满足下列规定:

  一、卫生间应临近活动室和寝室,厕所和盥洗应分间或分隔,并应有直接的自然通风。

  二、盥洗池的高度为0.50~0.55m,宽度为0.40~0.45m,水龙头的间距为0.35~0.4m。

  三、无论采用沟槽式或坐蹲式大便器均应有1.2m高的架空隔板,并加设幼儿扶手。每个厕位的平面尺寸为0.80m×.070m,沟槽式的槽宽为0.16~0.18m,坐式便器高度为0.25~0.30m。

  四、炎热地区各班的卫生间应设冲凉浴室。热水洗浴设施宜集中设置,凡分设于班内的应为独立的浴室

  厨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托儿所、幼儿园的厨房与职工厨房合建时,其面积可略小于两部分面积之和。

  二、厨房内设有主副食加工机械时,可适当增加主副食加工间的使用面积。

  三、因各地燃料不同,烧火间是否设置及使用面积大小,均应根据当地情况确定。

  四、托儿所、幼儿园为楼房时,宜设置小型垂直提升食梯。

  托、幼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公共建筑造型的共同规律及托、幼建筑自身所特有的环境特征及空间特征。它们都是通过各种造型相关的要素,如体量的组合、虚实的排列、色彩的处理、光影的变化及材料、质地效果等来创造托、幼建筑所特有的心理感觉与个性特征。

  (1)托、幼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2)托、幼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新、奇、趣、美”的幼教建筑个性风格,并应处理好建筑内涵与形态之间的关系。

  (3)托、幼建筑的造型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形式美的法则,即遵守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视觉与视差等构图法则。

  托、幼建筑造型特征

  1)体量不大,尺度小巧。

  2)错落有致,虚实变幻。

  3)布局活泼,造型生动。

  4)新奇、童稚,直观、鲜明。

  3)托、幼建筑造型设计

  1)主从式造型

  ·托、幼建筑主体是幼儿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是其配体。托、幼建筑的平面布局已确定了这种关系,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应突出主体建筑鲜明的个性。而且儿童活动单元因其数量多且反映幼筑个性,常组合成富有韵律感的建筑群,形成托幼建筑的主体,起主导支配地位。音体活动室因其功能要求及体量较大,常独立设置,从而形式了儿童活动单元组群与音体活动室之间的主从关系。在建筑形体组合时应突出主体富有韵律感的形态,强调某一建筑符号的重复运用,强调形成整体组合群,并考虑活动单元群与其化体部之间的均衡。

  ·在造型设计时,应注意儿童活动单元这一群体的整体感,不应追求过多的变化,从而削弱其整体感。在具体处理时,应从建筑形体组合、色彩的'明度、材料质感等方面加强对比,强调其主导地位。

  2)“母题”式造型

  母题造型即运用同一要素做主题,在建筑造型上反复运用,并以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使“母题”产生一定的相异性,以达到托、幼建筑的活泼、生动之感。

  托、幼建筑的儿童活动单元因其形状、大小,色、质等相同或类同,而且数量多,应强调并重复使用某种要素如体形、屋面、门窗等构成“母题”强烈的韵律感。

  “母题”有多种形式,托、幼建筑的形体一般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形、矩形、六边形、圆形及圆弧与直线相结合的复合形作为建筑外形的基本要素;托、幼建筑母题的内容还包括了门、窗、屋面、墙面及某些装饰等均可作为托、幼建筑母题的基本要素。

  “母题”的相异性即在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下产生基本要素的霜些部分的不同(相异),如圆与圆弧,直线与圆弧等等,变化不宜太多、太大,否则会破坏“母题”感。

  3)积木式造型

  幼儿建筑的造型特色在于它与幼儿生理、心理的内在联系,积木这种游戏器具不仅被幼儿所认知,而且其形体简洁、明快,符合幼儿的特征,常被用作托、幼建筑重要的造型手法之一。积木式造型的基本要素是方、圆、三角形等几何形体。积木造型并不是简单地积木堆砌,而是要经过加工、提练并在托、幼建筑的重点部位大胆使用。

  积木式造型常采用模拟手法表达“童话”意境,如有的似城堡、钟楼,有的似林中营寨,有的似大自然中的动物等,形象生动活泼,静中求动,多姿多彩,颇有童稚之气和新奇之感。

  调查的内容:

  孩子们都是童真无邪的,喜欢童话,喜欢漂亮的颜色,所以幼儿园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立意构思要反映出明快、活泼的儿童建筑特点。从建筑空间到建筑细部、家具、卫生设施、采光照明、绿化配置的尺度都要适合儿童的需要,选择生动、鲜明、有趣而为幼儿所喜爱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造型、材料和色彩

  保证流线互不干扰,即活动流线和供应流线分开,后勤供应与垃圾处理应避开活动区域,最好设两个出入口;合理安排道路,尽量少用地;

  出入口设置上,主要出入口应面向次要街道,避开拥挤车辆,若必须放在主干道上,则应该内退一部分;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晨检室宜设在建筑物的主出入口处。

  幼儿园应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对建筑物、室外游戏场地、绿化用地及杂物院等进行总体布置,做到功能分区合理,方便管理,朝向适宜,游戏场地日照充足,创造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环境空间。

  为了安全防护,不同性质房间的分区要明确,儿童用房与辅助用房要明显隔离,防止幼儿到锅炉房、洗衣房等处去,以免发生事故。楼梯、阳台、建筑细部的棱角以及大型活动器械的周围要考虑安全和防护措施。户外场地不宜种植有毒、有刺的植物。学前儿童不仅有游戏、运动的需要,还有获得知识的需要。活动室内应提供视听电化教育设备和有利于激发智力的色彩装饰等。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6

  主题活动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的具体实施,我们发现:主题墙、活动区、家园栏等活动环境其价值并不是装饰品的摆设或是硬件设备的堆砌,而是与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的共同体。环境与主题活动之间的良好互动,不仅能进一步完善主题教育活动课程,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多元化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有效地主题活动环境?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有效环境又应该如何创设?环境与幼儿是否能产生共鸣,深化了活动课程?对此,我于20xx年1月,对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丽华地段的两所幼儿园大、中、小三个年级展开了调查。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常州丽华地段两所幼儿园的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幼儿园创设主题活动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达到在优化环境的同时,促进主题活动的多元化开展,使幼儿能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满足其自主学习、自我服务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向丽华地段的两所幼儿园的大、中、小三个年级展开了调查,并向班级老师发放了问卷,本次问卷采取无记名填写方式,有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向天宁区丽华第三幼儿园发放了44份,天宁区丽华第二幼儿园发放了16份,回投率为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二、问卷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1、教师对主题活动环境的理解。

  (1)在主题活动教学中,您认为是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吗?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有72%被调查的老师,认为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有26%的老师认为不一定,要根据主题生成的难易度来决定是否需要创设某个主题活动环境,只有2%的教师认为是不需要创设相应主题环境的。这说明在活动中创设相应的主题环境所发挥的教育教学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师重视,因而解决在创设中的问题刻不容缓。

  (2)主题活动创设下的环境您认为包括哪些方面?这是个可以选择多个答案的问题。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56、7%选择了两个方面,26%选择了三个方面,还有17、3%只选择了一个方面。其中对家园联系栏这一内容是否需要进行主题活动创设最起争议性。

  (3)您认为主题环境的创设应该是以何种形式进行呈现的?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有半数不到的教师认为主题环境的创设是以观赏、装饰为主的,环境是否可以起到互动和操作是无所谓的。但是也有三分之一被调查的教师提出主题环境的创设应该是由美观和操作两种形式相结合,这有利于整个主题有机的呈现在孩子面前。

  (4)您现在所创设的环境是否能诠释整个主题活动的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3。9%的教师觉得自己现在所创设的环境能够完全诠释整个主题活动的目标,有50%的教师觉得因为所创设环境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完全的诠释整个主题活动的目标,还有36。1%的教师觉得难度太大,认为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将整个主题活动的目标渗透到所需创设的环境中去。

  (5)您所理解的主题活动下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有何作用?21。7%的教师认为创设环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应该是孩子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也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整合化、生活化、活泼化的学习氛围,努力使主题环境创设体现其支持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还有78。3%教师是一知半解的,知道环境育人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具体有何作用,应该如何着手进行。

  2、孩子对主题活动环境的参与。

  (1)您所创设的主题活动环境,是否能与本班孩子产生互动?

  在被调查教师中表示有15%所创设的环境能引起孩子浓厚地兴趣,产生互动,35%教师觉得环境的某些部分有时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但可持续性较差,50%的教师觉得所创设的环境形同摆设,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无法产生互动。这就提出了如何利用环境与孩子进行互动,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这是值得思考的。

  (2)本班孩子主要是以何种形式参与到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的?76.6%的教师主要是以孩子的作品为主,如绘画、手工等,还有16.7%有教师是让孩子回家与父母一起收集有关主题的资料。

  3、家长对主题活动环境的参与。

  (1)本班家长对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是否关注?

  在被调查教师中,有8.3%表示有家长非常关注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57%表示家长关注得较少,32.7%表示班里的家长从来不关注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这说明大多数家长对于本班主题环境的创设关注度还不够,还不了解其真正的用途,还需要老师逐步的引导家长关注班级里的主题环境,从而能进一步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去。

  (2)在您的班级里,有多少家长愿意参与到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中,并能收集、整理、提供相应的材料?

  仅有3.3%被调查教师表示有家长能非常主动地参与到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中,并能协助教师做好收集、整理材料的工作,有76.6%被调查教师表示有极少数的家长能主动参与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中,但大多数家长还需要教师在旁催促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有16.7%被调查教师表示家长不愿意参与到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中,认为此举是没有必要的,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

  4、合理资源的利用。

  您是通过哪些渠道来创设或完善主题活动环境的?这是个可以选择多个答案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选择的首先是教学资源,其次为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所选择的较少。这不难看出教师在完善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时主要是以教学资源(如幼儿有关主题的绘画、图文式的调查表等)、家长资源(网上收集的资源、照片,以及与孩子一起制作的作品等)为主,社区及社会资源利用的较少。

  三、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所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内容过于片面化。在实施主题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已意识到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环境能帮助她们更好地实施和完善主题教学活动。但在如何根据《纲要》精神,为谁创设环境,创设什么样的环境这些问题上,就使得教师无从下手,因此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简单、零散,缺乏整体的布局意识,并给人一种不平衡、不系统的感觉。例如:有时老师会为了环境的美观,会制作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漂亮的装饰物张贴到墙面上,这使得整个环境的主题不够突出,从而忽略了所创环境的真正意义。只注重物质条件的提供,不注重教育过程对环境利用的需要进行创设,这种片面的环境布置,是极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形式过于注重成人化,忽视了幼儿的参与。主题活动的教学形式是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这就要求所创设的环境内容要多样化、各版块的教学目标突出、幼儿可操作性强。但在具体创设环境时,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墙面是否美观、环境是否面向集体操作等功能,班级中的环境往往是由成人“自编、自导、自演”完成的,幼儿则充当旁观者、观赏者,很少是由幼儿参与完成的。由于所创的环境主要是为了装饰,完成布置任务,只追求外在的形式,这就使得所创设的环境内容不够深入,没有延续性,减少了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学目标不够突出,成效甚微。因此,所创设的主题活动环境也就失去了在主题活动中的作用,同时也让幼儿在思维的发展、个性和创造力培养等方面也错失了良好的时机。

  3、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动态性不足。主题活动所创设下的环境应与课程相结合,以丰富、互动、开放的主题环境,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在创设过程中,由于每个主题课程都是根据教材统一预设的,因而每个主题也是有时间上的限制,虽然在主题开展中,有时会深层很多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但由于时间或其他原因,教师不得不放弃,并更换下一个主题,创设其相应的环境。这就使得教师在创设主题环境中,产生了矛盾,失去了方向。

  4、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环境创设的空间也是一大重点,教师在创设的过程中一般只重视室内和墙壁的布置,忽视了幼儿园内其他空间对幼儿教育所隐藏的作用,如区域活动、家长园地等,整个主题活动环境的空间看上去有些分散,没有整体性。有的班级墙饰内容、区域活动的摆设以及投放材料的数量、种类变化不多,影响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从而导致幼儿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其次,创设手段及表现形式单调,失去了环境创设应有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力。

  四、调查建议

  调查显示,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是密切联系的,主题创设环境,环境生成主题。环境的创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随着主题活动的展开逐渐发展和完善,并自始至终地贯穿整个主题,是教师和幼儿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的主题必须依据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开展。现在,我们发现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改善措施。

  1、转变教师环境创设的理念,是通过环境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由于教师对幼儿园环境和教育的理解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忽略了环境创设的整体性和教育性,同时缺乏对环境创设的研究和创新。这需要加强教师学习《纲要》中有关环境创设理念,使她们领悟到环境不仅仅是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而是一种特殊的、潜在的课程。在园本课程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中,通过相互探讨,针对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

  2、遵循近期教育活动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我们在实施教材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主题活动的内容是以一个总的主题为线索展开的,活动的开展尤为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并通过主题情景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主题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来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与内容。从以往装饰性的环境转化为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使主题活动的内容能够融入到整个活动环境中,同时,还要根据各主题的要求创设出与主题相对应的各个小环境。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及时、准确地把握主题的进程,记录幼儿在活动中有价值的信息,为环境的布置提供素材。

  3、主题环境的创设应追随幼儿活动的需要而变化。环境的创设是追随幼儿的需要的变化而创设的。幼儿在与主题环境相互发生作用时,教师应鼓励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成为环境设计的主动者、参与者,而教师则是以观察者、记录者、指导者的身份介入的。环境的创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以静止的形态而存在的。我们还应注意到事物是发展的,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产生疑问中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并不断地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最终将其融入到主题这一大环境之中去。在创设的过程中反馈所学知识,使老师能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4、从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创设主题空间环境。每个班除了创设主题墙,还根据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创设了小栏目,如小班创设了以提高幼儿生活习惯和技能的墙面,记录幼儿吃饭、喝水、睡觉等方面的情况,在开展主题活动区时,既考虑到材料的丰富性,又考虑到环境创设对多种教学形式的意义,把教育目标隐藏在环境和材料中,实现个体操作和集体教学的互补。教师巧妙的将教育目标蕴含在区域活动的材料中,孩子们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欲望,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我、进行实际操作、便于学习交往、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获得情感的体验。

  5、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平台,使主题环境多元化。主题环境的展示虽然只是物化的环境,但记录的却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受教育过程。

  在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让家长参与到环境创设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去,才能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创造者。例如,将主题活动与家长园地相结合,透过家园联系栏和温馨提示,帮助家长了解每个主题的进展,以及所需配合的工作。另外,我们的主题环境并不只局限于幼儿园内,它还可以包括幼儿园外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将家长、社区资源与主题环境三者进行互动,成为孩子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增加、不断丰富、不断延续的循环过程。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7

  调查内容: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现状

  调查时间:20xx年6月—12月

  调查对象:西葛中心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

  调查方法:观察法、谈话法

  我们把游戏看作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这是对幼儿的人格和权利的尊重,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儿童学习成长的特点的尊重,是对幼儿教育规律的尊重。只有让游戏伴随着童年,让孩子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欢乐,让教育隐含在游戏之中,使游戏既能保证教育上的自由,又能使儿童发展的过程实行自主建构,才能促使幼儿个性健康的发展。总之,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满足各种发展需要,实现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游戏完成教育价值引导。幼儿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系统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领域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教育观是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新大纲提出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必然要求彻底改变现状,不仅要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 还应通过教育去实现教育目的。

  首先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这不仅是因为儿童最喜欢它,它占有儿童的时间最多,更重要的是游戏最适合儿童发展,最能满足儿童发展需要,能最好地促进儿童成长。由于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特点,而将幼儿教育与小学区别开来,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成为幼儿教育的特色。

  其次,由于幼儿园游戏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的游戏,它是在教育的特定环境下进行,因而具有教育性特点,幼儿园游戏已将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有机结合。把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性体验、游戏性体验看作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现将目前我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情况做调查,情况如下:

  一、幼儿园游戏中好的方面:

  1:我园的办园理念是“民俗乐童、游艺树人”,因此,我园开展的大部分游戏都以民间游戏为主,紧贴主题。

  2:我园的游戏丰富,形式多样,同一种游戏材料可以有多种玩法(如口袋的玩法,可以踢,可抛接,可头顶、可用腿加跳等)

  3: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利用废旧材料(如纸箱、易拉罐、PVC管、废旧报纸、旧地毯等)制作了大量的户外玩教具,如哑铃、套圈、轿子、毛驴、龙、高跷等等,丰富了活动材料。

  4: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后开展了关于如何幼儿有效开展民间游戏等教研活动,以便工作中更好的准备和组织游戏。

  5:教师在实际组织操作中,对部分游戏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如改编歌谣、改编游戏规格等,使游戏不枯燥,更适合本园幼儿。

  6:幼儿园在10月份举行了亲子游园会,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12个游戏,有效的促进了家园共育的进行。

  二、幼儿园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1、我们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比较差,游戏的材料、玩具及活动场地都受到一定限制。

  2、游戏时间相对较少。

  3、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仅把游戏当作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

  4、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在游戏中没有选择权,不够积极,有时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游戏。

  5、游戏目标的定位上,老师会定位在单纯的模仿练习动作上,而忽略儿童本身的游戏的兴趣点,很少给幼儿自我锻炼的机会。

  6、在户外游戏活动时儿童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分散。

  7、家长对游戏的偏见,有些家长孩子是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学了哪些知识,对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够了解。

  三、 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

  (一) 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二) 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

  1、 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如绘画、手工、玩积木、玩玩具、角色游戏、玩沙、玩水、唱歌。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主动性游戏可以再分为以下四种:

  (1) 操作性游戏:运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动来进行的游戏。大肌肉活动,如需手脚协调的攀、爬、抛、捉等动作;小肌肉活动,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图等,需运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进行。

  (2) 建造性游戏:儿童利用大小积木或拼插玩具来制作房屋、桥梁或其他物品。

  (3) 创作性游戏:需要儿童用心去创作、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物品,以表达其创作力。一切美工活动、玩沙、玩水游戏均属于此类。

  (4) 想象性游戏:利用现有的物件或玩具,凭自己的想像力来进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戏。

  2、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听故事、看录像、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

  (三) 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

  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

  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

  此两类游戏的分类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游戏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操作性的指导,致使游戏流于形式。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8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许多家长不看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里有儿童专门需要的设备和玩具;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有儿童喜欢的伙伴……然而更能吸引儿童的却是为他们准备的组织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

  二、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幼儿园活动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这里的生活活动特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了教学活动以外的一切日常活动。它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区别于其他阶段课程的主要特征。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是指来园、离园、进餐、盥洗、睡眠、散步、自由活动等。

  来园活动是指早上从儿童入园的第一次有组织的班集体活动开始之前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是儿童从分散家庭生活进入幼儿集体生活的过渡性环节。由于儿童入园时间不一,来园活动只能分散。来园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接待儿童,安定儿童情绪,为他们愉快的地转入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做好准备。来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健康检查和组织活动。

  离园活动是儿童一天集体活动的结束。教师的任务是做好结束工作,使儿童愉快的离开幼儿园。结束工作包括活动室玩具、用具的整理,儿童仪表的整理,以及让儿童上厕所,带好回家用品等。

  进餐包括早餐、午餐、晚餐和午睡后的点心。根据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幼儿园要制定正确的饮食制度,儿童进餐必须定时必须按定时定量,开饭要准时,进餐间隔应为3~4小时。儿童应在整洁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进餐。

  睡眠能恢复机体的活动能力,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大意义。保证学前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很重要。

  儿童的盥洗活动包括大小便、洗手、洗脸,养成早餐、晚上、吃东西前后、大小便、手脸弄脏后主动清洗的好习惯。培养儿童良好的大小便习惯和不随意地便溺习惯。

  散步是指教师组织儿童在公园、街道、或幼儿园内进行愉快的步行。步行可以培养儿童毅力。散步可以扩大儿童的.眼界,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智力。在新鲜的空气中散步,还可以增强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儿园的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幼儿园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幼不同,可分为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1、根据教学活动是侧重于多个领域还是一个领域,可以分为综合教育和分科教育;2、根据活动中的学前儿童的参与形式,可分为体验性教学活动和表现性教学活动的两大类。

  1、根据组织形式分

  根据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集体教学是一种按学生年龄,学习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固定的时间表进行连续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是按照儿童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来分不同的小组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对个别儿童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班级教学”相对,为集体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个别教学,教师能够更好地考虑每个儿童的能力,接受程度,照顾个别儿童的特点和兴趣,但需要花费教师较大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

  2、根据活动领域分

  根据活动是侧重于多个领域还是一个领域,可分为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是指融合多学科的教学内容,以主题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以主题为基本线索的综合活动。在同一个主题内部,充分综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各种教学方法和收段,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综合效益。综合教学强调儿童发展的主题性和学习的主体性,但相对地忽视了知识系统与连接线,未能较好解决综合的策略与方法问题,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综合素质。

  分科教学是以科学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各学科分别按照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每一学科以本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材按相应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分科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重视教师的知道作用。目前幼儿园的分科教学活动主要可分为健康活动、语言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以及科学活动和数学活动。

  3、根据学前儿童的参与形式分

  根据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体验式教学活动和表现型教学活动两大类。

  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以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为基础来考虑教学问题,它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因此,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一种价值取向,指引着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独特感受与个性发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将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创设情境,保证学生获得亲身的感受与认识。

  表现性教学是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为基础进行教学的一种类型。它以学前儿童在教学中的表现活动为重点,目的是让儿童在教学活动能够参与,并展示自己的各项能力。体验式教学活动包括艺术审美、科学探索活动、语言阅读活动、社会活动等表现性教学活动包括健康活动、语言讲解活动、数学活动绘画、手工、音乐活动等。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9

  调查目的: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调查时间:20xx年4月25日~5月10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全园教师

  调查方法:访问法、谈话法

  调查人:杜召红

  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活动,能给幼儿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可以促进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儿童健康、和谐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

  通过对幼儿园老师进行调查,了解到幼儿园游戏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班级儿童最喜欢的游戏:

  体育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音乐游戏、小型结构游戏。

  二、幼儿园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1、游戏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2、材料投放不够丰富,不注重游戏环境的创设;

  3、游戏时间少,有匆匆收场的感觉;

  4、游戏的安排上过于死板,没有给老师灵活安排的机会;

  5、在游戏活动中重表演轻游戏;

  6、儿童比较多,老师关注不够;

  7、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许多幼儿园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

  8、游戏目标的定位上,老师会定位在单纯的模仿练习动作上,而忽略儿童本身的游戏的兴趣点;

  9、游戏活动组织方面,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太自由化,常把游戏活动等同于自由活动,教师指导和观察不到位,使游戏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而另一种是不能让儿童体会真正的游戏的快乐。

  三、组织游戏方面存在的'困难:

  1、在区域活动中,由于要关注整个班级儿童参与的情况,所以对于在区域活动中要观察、倾听、有效指导等都不能较好的得到落实,以致区域活动中儿童的参与游戏的目的性不强;

  2、如在户外游戏活动时儿童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分散;

  3、要考虑游戏与主题的匹配,又要考虑所选游戏的年龄阶段的要求,有时就会顾此失彼。

  四、幼儿园游戏中较好的方面:

  1、在游戏活动上教师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没有教师不喜欢组织游戏活动;

  2、在游戏价值理解上大部分教师都能认识的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知道游戏是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大部分教师在游戏活动前都有计划有安排,不是随心所欲地安排游戏活动;

  4、在活动上教师都能给儿童在评价活动中的话语权,认识到儿童有能力评价自己的活动。

  五、常见的游戏与其教育意义:

  1、过家家

  幼儿常玩的过家家游戏除了具有帮助幼儿了解、熟悉现实世界、认识不同社会角色的作用之外,还能因幼儿将自己的经历、感情、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或幻想中的人物投射到玩具等物品上,帮助幼儿通过认同某一个角色,从而达到心理状态的平衡。例如玩“在医院里”的游戏,有助于害怕上医院看病的孩子表达出对医生、医疗器械、疾病与死亡的恐惧。在游戏治疗中,我们让幼儿扮演医生,而由教师(或家长、玩偶)代表看病的孩子,表现出孩子的害怕与需求。比如在幼儿扮演医生不停地给洋娃娃打针时,教师可在旁边替洋娃娃说:“哎哟,好痛啊,你把我弄痛了,我不要来这里,我要走!我要回家!”在这个游戏里,孩子被赋予医生的力量,并在成人的协助下把作为患者的弱势角色投射到洋娃娃身上,获得控制感。这类游戏不仅能重现幼儿的经历,而且可以释放他们的恐惧,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下实现玩伴间的相互认同、支持。

  教师还可利用各种玩偶和房间模型,和幼儿一起玩“家庭剧”的游戏,一方面通过幼儿摆放房间物品的格局,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了解他对家庭的认识,一方面在下一步的游戏中引导幼儿(或象征幼儿的那个玩偶)在房间内经历某些事情,实现心理成长。

  幼儿通常很早就会在生活中表现出对电话的浓厚兴趣,每当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他们往往会抢着去接听。接打电话,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能像成人一样做事。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玩具电话,可以模拟出假想情境下与另一个幻想角色的对话,幼儿既可以作他自己,也可以模拟生活中的某一角色,如妈妈、医生、朋友、已离开(包括去世)的亲友。这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配合幼儿的想象,扮演他想像的那个人与之对话。在电话中,幼儿往往会和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说话,从而表露出自己的情绪体验、生活经历。在使用电话时,幼儿会获得这样的体验:当我不想讲话时,我只要把电话听筒放下就行了——我是可以控制与人交互的活动的。这是一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非常有意义的控制感。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以其天真浪漫的反传统的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他们善于思维、乐于创造的一面。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10

  论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及影响

  摘要: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但近几年,在幼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相违背的“小学化”现象,严重危害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述、分析危害和原因以及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健康发展

  一、引言

  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近些年很多幼儿园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致使很多幼儿开始厌学,对学校产生了恐惧。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述

  目前,对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外国专家学者提出了2种模式:一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主要是指幼儿园对小学课程资源、教学理念、评价标准、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渗透到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和状态,以及普遍趋势的功利教育。二是从实践层面上,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学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是对幼儿的行为和形式的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在,首先,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幼儿园提前开设本不属于这个阶段的课程,把小学内容放到幼儿阶段进行,片面追求知识的获得。其次,教学方法陈旧。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学校的多样性办学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滞后,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也急需发展。目前的幼儿园教师大多在幼儿教育中没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过早地对幼儿教育采用小学教学法。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一)危害

  1.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小学化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该承受的学习范围,孩子存在不安全感,压力随之升高,使刚进入校的孩子不喜欢上学,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如果对幼儿的教育采用教授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机械背诵和习惯化的思维就将严重地阻断孩子本来该得到发展的智慧和想象力。

  2.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人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幼儿个性的形成。在幼儿园,教师们喜欢的是听话的孩子,忽视调皮捣蛋的孩子。但实际上,那些孩子常常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教师甚至对那部分孩子问的那些奇怪的问题的态度比较冷淡,长此以往,孩子问问题的欲望也就随之熄灭。

  3.不利于幼儿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小学教育不利于正确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习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原因分析。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园的质量如何,主要看孩子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家长甚至支持小学化教育。在幼儿方面,部分幼儿园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扭曲学前正确的教学理念。一味地追求利益,不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老师不顾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为了符合父母的需求,设定小学化课程,给孩子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为此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我国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面向全体的、普及性的并非选拔性的。再加上一些学校只在乎学校自身的升学率的高低。该理念成了幼儿园小学化的基础。

  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一)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建立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设计适宜的活动,老师须明确活动的目的,然后依据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对学期目标进行确定,然后老师根据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以及幼儿的特质,进行区域安排,让幼儿自主的表现自己,从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二)幼儿园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因材施教,特色办学。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兴趣班似乎都有存在。甚至认为兴趣班是自己的特色。很多幼儿家长也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只要是幼儿园开设的兴趣班,并且在他们的经济范围承受之内,都要求孩子学习。幼儿教育应遵循不同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转变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对于幼儿园小学教育而言,家长的作用也不很大。现在,有些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对此,各地的幼儿园的老师要经常开展幼儿专家教育内容的相关论坛会,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准确的理解幼儿教育的核心观念。幼儿园要不断加强家园之间的交流,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更加多层化的发展。

  (四)加大政府的监管。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投资和管理。由于前期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导致幼儿园办学趋势不好。为了纠正中小学儿童教育管理部门的倾向,政府应明确其责任,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保证学前教育的有效领导和管理。总的来讲,政府的教育的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教育情况,对教育理念出台适合的政策。此外,政府还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进而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11

  摘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当前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教育部门正在出台相关的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政策,坚定地遏制幼儿园的“小学化”,坚持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调研,并且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希望能够为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教育界对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个问题仍然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分析都很匮乏,例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小学化”问题,如何考察并且量化小学化问题,如何解决小学化问题等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在20xx年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部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与此同时,教育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正在大力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化”是人们在研究幼儿园教育时所经常用到的专业术语,从文字本身而言,人们通常认为“小学化”这三个字是指:把小学所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把小学中的教育评价方式也相应地迁移到幼儿园教育中;从教育形式来看,通过小学化,幼儿园课堂由课堂教学取代了游戏;从教育内容来看,幼儿园过于追求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课后作业来看,课后作业较为繁重,孩子们用来玩乐的课余时间减少;从学校制度来看,教学考试评价成为判定教师水平的主要标准,过于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幼儿的教育过程。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组合最终所导致的结果,有许多根深蒂固的因素都是导致小学化的原因,例如我国重视早教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和功利化教育等等。我们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小学化并不仅仅是幼儿园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教育界出现的问题,小学化问题只是整个中国教育界应试教育问题的延伸,学生从幼儿园教育开始,然后经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学,一直离不开考试,幼儿园作为一切教育的始发点,自然得到了广大家长们的格外重视,每个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把孩子们送到各种辅导班,补习英语、算术,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细胞,还给孩子额外报了钢琴、跳舞等艺术辅导班,大大缩短了他们的周末娱乐时间,孩子们成为竞争之路上的牺牲品,幼儿教育也逐渐成为生存竞争工具。

  有许多幼儿园是直接对接小学的,从某个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会被直接送往固定的小学,因此,这些幼儿园中,有的就直接模仿目标小学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为小学教育打基础,实际上这对孩子们的危害极大。从应试教育的原因看,我们可以继续向深处挖掘,那就是我国的文化环境和思维惯性,我国的文化传统是实用性较强的文化,因此,我们的教育界比较重视具有实用性质的文化,例如算术、文字等等,而精神文明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则显得不太关注。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1.重视舆论引导,传递科学幼儿园教育理念

  要想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帮助广大家长和幼儿教师走出幼儿园教育的误区,这是解决小学化问题的一个重点。在20xx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背诵《百家姓》的女孩子王仙妮红极一时,在广大家长朋友中掀起了一阵“神童热”,一时间,背诵元素周期表,背诵百家姓,背诵圆周率的趋势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是,这种死记硬背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应当让孩子成为为家长撑面子的工具。因此,社会和公共部门应当传递合理的幼教理念,不要一味地向社会推荐幼年神通,而是要向社会传递培养综合素质优良、拥有欢乐童年、能够健康成长的孩子的教育观念。

  2.要规范小学学校的招生规章制度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想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小学招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力求小学招生的合理化、规范化。小学的招生标准应当降低,不应有拼音、识字和算术知识的过高要求,从而让幼儿园教育中的此类课程逐渐消失,在小学教育安排中,我们应当尽力实现小学的零起点,也就是让孩子们刚刚步入小学时都处于一个相同的学习状态,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家长对孩子们的“抢跑”行为。

  3.严格监管幼儿辅导市场

  随着家长对孩子幼教的重视,许多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多种多样的辅导班之中,这对孩子们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有效监管幼教辅导市场的角度出发,杜绝幼教辅导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当严格要求幼教辅导机构,对其资质提出严格的高要求,不能让其变为一味的盈利机构,在学前教育越来越火热的情形之下,幼教市场的有效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我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遏制幼儿园的“小学化”,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成长的童年。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12

  目前,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提前把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数学运算等小学一年级的部分教学内容纳入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甚至把幼儿园的学前班办成了“小学预科”班。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做法,需要教育部门下大力气加以纠正。

  曾有新闻报道,广州某小学在今年的“幼升小”入学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些试题:“4-1在什么时候等于5?”“哪个词既是它的反义词又是它的近义词?”“17-18+19+20=?”许多试题不但孩子答不上来,连家长也被难倒了。面对这些试题,我们忍不住要问:“这些知识,孩子如果都知道的话,那还有必要上学吗?难道在幼儿园提前学习掌握小学知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了吗?”

  学不完的知识,孩子变成小学预科生;课外辅导班成负担,孩子害怕上小学;被迫学习成压力,孩子拿桌子出气,等等,这些现象说明幼儿教育问题多多。

  一、“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1.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地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2.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他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4.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首先,是广大不懂幼教规律的家长的错误需求。当孩子回到家时,多数家长最先关心的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吃没吃饱?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今天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当家长把这些方面作为考查幼儿的主要发展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幼儿的自我为中心和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之路。

  其次,有些幼儿园办园目的不端,违心去搞小学化。许多被学生家长叫好的幼儿园的办园“秘诀”就是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体育专项训练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

  再次,有些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倾向于管理、教学小学化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研究部门监管、培训不够,也是造成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原因。

  三、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1.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行政监管

  幼儿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幼儿园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广泛的关注、理解与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幼教事业的监督管理,切实发挥监管与扶持的职能。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为改善办园条件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支持;另一方面,要给改制幼儿园提供政策性援助,使幼儿教育在进行成本核算后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这是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根本。

  2.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幼教理念

  正确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幼儿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要把幼儿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切实贯彻“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入学准备理念,当前国际流行的入学准备教育包括五大领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语言发展、认知和一般知识、情绪和社会性、学习方式。幼儿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3.注重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

  幼儿园应开展各种培训,帮助教师践行以下观念和行为:一是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培养幼儿非智力因素等;二是幼儿是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的。教师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尝试。要使教师能够真正关注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和主体性的发展,将教学目标与多方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教育行为上避免“小学化”现象。

  4.统一课程设置,编撰标准教材

  目前,学前班课程设置大多照搬小学,教材编写不规范。有的编撰出版者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效益,对教材胡编乱印。有的幼儿园直接选用一年级课本,这种教材并不适用于学前教育阶段,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士统一编撰科学、适用的学前教育教材。

  5.加强家长教育,摆正家长幼教观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教育观念和需求的牵制,可以利用幼教专家讲座、大众传播媒体、家园合作等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教态度,从而使家长淡化对幼教的功利心态。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13

  在探索春天的过程中,孩子们有许多发现,并对春天的风、春天的人、春天的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幼儿的兴趣,结事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中班教研组经过反复的讨论,寻找到预设与生成的最佳结合点,确定了“幼儿园的树”这一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关于幼儿园的树的调查报告”是其中的一个活动。

  活动目标:

  1、细致观察樱桃树和桃树各部分的特征,乐于主动探索、发现它们的变化。

  2、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共同完成本组的调查报告,懂得协商与合作。

  材料准备:

  教师为幼儿提供用于记录的纸、笔、胶车、胶棒;

  幼儿需要的观察、测量工具可以在活动区中根据需要自己搜集。

  活动程序:

  1、讨论观察内容;

  2、分组设计制作调查报告;

  3、搜集作报告使用的工具材料;

  4、分组观察、记录,完成本组调查报告;

  5、讨论观察结果,提出树的`相关问题。

  活动延伸: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去资料查询室查找小朋友提出的“树的相关问题”的资料。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1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长期以来倍受幼教工作者关注但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始终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幼儿一旦升入大班,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常规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也是在积极的寻求一种两者相互结合的交融点。但由于双方很少达成共识,就具体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所以还是形成了衔接工作的不统一性。事实证明,学校、家庭、幼儿园三方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九月,大班幼儿即将迈进小学的校门,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如何在儿童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与小学和谐接轨,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首要保证。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为了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入小学适应性教育,幼儿园于开学初向大班170位家长发放了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二)调查方法:就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需求;家庭幼小衔接的做法;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热点问题”三个方面六大项内容进行了调查。包括三大项多项选择题两道访谈题。所有问卷都由孩子的父母填写,因此他们的信息填写更为真实可靠。选择题的选项有罗列了各种可能的选项也有供家长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的空间,这样就考虑了所有家长的需求。主观题的设置给家长提供了说话的空间,也给幼儿园老师带来了更贴近事实的信息和最想了解的内容。本次调查问卷回表率100%,体现出家长对孩子幼小衔接工作的高度重视。以下是对家长问卷中所提问题的数据统计:

  1、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令您感到困扰或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83.7%)能否及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3%)能否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

  (60%)能否大胆发言。

  (57%)能否习惯老师的教学风格。

  (55%)学习是否跟得上。

  (41.2%)能否会与新朋友友好相处。

  (3.75%)其他。

  2、就幼小衔接来说,您认为幼儿园教学应包括哪些内容?

  (92.5%)良好的学习兴趣培养。

  (75%)倾听、理解、运用的训练。

  (71.2%)基本加减法(20以内)。

  (67.5%)常用汉字的认读和书写。

  (67.5%)拼音符号的拼读活动。

  (65%)数字认读和书写活动。

  (50%)英语口语的基本句型和字母发音。

  3、就幼小衔接来说,您认为幼儿园教育应培养幼儿哪些生活适应能力?

  (87.5%)会大胆的表现自己。

  (85%)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

  (85%)会整理、准备自己的物品。

  (80%)有主动结交朋友的能力。

  (71.25%)热爱劳动。

  (60%)会根据天气变化自己增减衣物。

  (6%)其他。

  4、在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您认为幼儿园教育应培养幼儿哪些方面?

  (88.7%)自信心。

  (83.75%)懂得怎样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与沟通。

  (80%)有一定的.受挫能力。

  (78.75%)自我保护意识。

  (75%)集体观念。

  (53.75%)自主性。

  (45%)行为意识。

  5、您会为孩子的幼小衔接做哪些准备?

  在这个问题中,多数家长填写了如:参观小学,给孩子讲述小学的生活,调整作息时间,在社会上报识字班、速算班等。

  6、希望幼儿园为孩子的幼小衔接做哪些准备?

  家长填写的内容比较统一:

  (1)、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2)、熟悉小学各项活动与生活。

  (3)、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现状与分析: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长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关注问题的角度较传统认识而言更加全面科学。他们从原来的重知识技能轻能力习惯,转变为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爱学、乐学的兴趣。

  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家长也在重视幼小衔接这个热点焦点问题,他们也希望和幼儿园老师合作交流,共同商讨幼小衔接的最优方案,幼儿进入小学,最让老师和家长困惑和难解决的问题是自制力差,不会倾听他人讲话,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是否要提前学习拼音、识字这个问题,大部分家长认为可以学习一些拼读和简单识字,以“少写多认多听”为原则,还要注意发音的正确,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四、反思与体会

  孩子从幼儿园走到小学,幼儿期的自由、活泼、散漫的自发学习环境转换为分科学习、有专业、受纪律支配的学习环境,环境的陌生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烦躁不安,使孩子情绪易受波动。我们是不是应该降低期望值,允许孩子出错。其实孩子上小学了,还是孩子,所以,当孩子的行为表面看来有点破坏性时,我们是不是不急于批评或制止,而是应耐心地观察和倾听,真诚地询问和了解,使孩子心理上有安全感,增强孩子适应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引导家长用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与我们同步。经常召开家园交流会,听取家长意见,向家长传达幼儿园教育新理念,家庭教养信息。请小学老师对幼儿园家长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学习状况,制定幼儿家庭作息时间表。请已毕业家长返回幼儿园,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自理能力培养、尊重孩子、创设良好学习环境等方面谈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用现身说法的经验交流,营造家长间的互动。培养幼儿做自己能做的事观念的转变使家长注重幼儿做事能力的培养,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家长就大胆让孩子去做。如:幼儿自制“图表式”功课表准备好第二天应带的学具,自己洗脚、洗袜子,按时入睡;每天早晨,孩子自己起床、叠被、盥洗,按时到园。一些较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倒垃圾、购买生活小用品等都由孩子承担起来等等。

  为了更好地衔接,除了家长的指导外,幼儿园的教师和小学教师还要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的任务和特点,尤其是双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经常组织幼儿园教师到小学听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幼儿园参观,现场指导、听课等,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定时或不定时的召开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会,并能制定出详实、具体、有效的可行性计划,多方位准备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五、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从观摩小学课堂,和与小学老师的直接对话来看,重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课堂常规、学习习惯和兴趣、生活自理能力是当务之及的事,让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手忙脚乱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才会有进入小学后有条不紊的生活。

  针对本次问卷和许多小学老师提出的小学语文识字量增多,幼儿阅读能力较弱的问题,我觉得在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儿的特点培养幼儿前阅读的能力,培养幼儿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以及阅读的兴趣,并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老师、家长达成教育的共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下阶段我们将根据我们调查反馈的情况讨论制定各项内容研究的方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有效衔接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15

  一、概念界定

  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

  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

  二、幼小衔接的现状

  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三、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1) 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

  2) 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栾萍萍、黄俏乐、刘东、钱玲玲等都认为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单向性问题,即在不少地

  区,幼儿园积极的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

  3) 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

  [5]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

  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

  4) 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王后玉、秦志敏、杨凤芹均强调家长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我国计划生育计划的实施,各家庭越来越重视独生子女的教育,同时,知识经济时代迫使家长考虑如何使子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尽可能多的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知识,以期为儿童未来提供足够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家长的教育功利性和狭隘性。

  5) 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小教师沟通不畅

  张宏、张燕、陈景凡、王雅明等认为幼儿园师资薄弱,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很少对幼儿发展进行探讨和沟通。20xx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但是,相比国外的幼儿教育师资而言,我国在教师资格申请的严格性、教师资格证的多样化、教师职后培训保障等方面相对较弱。在教师资格申请的学历规格上,只要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基本学历即可申请,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只要通过相应地将教师资格考试即可申请。在教师职后培训上,幼儿教师的“国培”和“市培”等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职后教育提供了保障,但这仍然满足不了我国庞大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需求。

  四、 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1) 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从学前期自身发展特点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所以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是为小学打基础,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赵旭曼提到幼儿园应该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明确办园宗旨;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 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

  黄俏乐在《关于幼小衔接指导策略方面》指出应当从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端正对幼小衔接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赖瑛在《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出幼儿园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因素,家庭是幼小衔接不可缺少的因素。王雅明认为应当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之间的交流。

  3) 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性这个方面。多年来,传统的幼儿园正规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面对问题,教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让儿童自己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幼儿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王冰冰认为在幼小衔接中要逐步强化学习常规要求,初步养成学习习惯,引导、培养、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赵月娥在关于幼小衔接解决策略中提到,幼儿园应该以能力衔接为重点,科学制定儿童入学初期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康建琴在《幼小衔接——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应准备》中提到幼小衔接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孩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五、述评

  在已有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中,对幼小衔接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的研究文献较多,许多学者都认为幼小衔接主要存在小学化、片面性、单向性、表面性等问题,因而无意识地缩小了衔接的范围,把衔接局限为知识上的准备和延伸,一味地强调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训练。我们发现在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1)基于城市幼小衔接进行的研究较多,而对农村幼小衔接进行的研究较少;2)绝大多数是对正常幼儿进行的研究,而忽视了特殊儿童的幼小衔接工作;3)研究人员开展研究主要关注学校与幼儿园,而较少关注家庭和社会对幼小衔接的影响;4)已有研究绝大部分是以成人的视角研究幼小衔接,而忽视了幼儿这一主体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高敬.幼儿园课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8):284

  [2]赖瑛.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G].学前教育.20xx(9)

  [3]钱玲玲.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J].内蒙古教育.教职版.20xx(10)

  [4]赵旭曼.我国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20xx(7)

  [5]高敬.幼儿园课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8):290

  [6]王芳.基于幼小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J].教师100(教师版).20xx(4)

  [7]刘东. 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G].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1)

  [8]王雅明.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前教育.20xx

  [9]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xx(11)

  [10]程诗杰. “幼小衔接”现状背后的冷思考[G].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xx(2)

  [11]王后玉.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J].课程教学教材研究(幼教研究).20xx(1)

  [12]秦志敏.家园同步,做好幼小衔接[J].家教世界.20xx(20)

  [13]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xx(27)

  [14]黄俏乐.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J].校长阅刊.20xx(06)

  [15]陶翠萍,林存敬.小学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2)

  [16]张娜.论幼小衔接对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贡献[J].教育导刊.20xx(6)

  [17]王声平.幼小衔接研究评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xx(1):61-66.

  [18]王冰冰.谈幼小衔接策略[J].吉林教育.20xx(13)

  [19]张宏. 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3)

  [20]杨凤芹.幼小衔接——家长工作的五个一[J].好家长.20xx(6)

  [21]康建琴.幼小衔接——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应准备[J].教育导刊.20xx(4)

【幼儿园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幼儿园调查报告04-07

幼儿园的调查报告11-30

幼儿园调查报告04-09

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04-29

【荐】幼儿园调查报告12-23

幼儿园调查报告【推荐】12-23

幼儿园调查报告【热门】12-23

幼儿园安全调查报告07-27

与幼儿园相关的调查报告12-20

幼儿园教育调查报告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