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评课稿(通用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借助评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羿射九日》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羿射九日》评课稿 1
《羿射九日》是一个神话故事,有着神奇的想象,夸张的表达,细细读来,充满了神奇。这节课,王老师非常关注课后练习题以及《语文课堂作业》本。听了王老师的课,我收获多多,下面我来简单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几点思考。
一、识字求实,形式多样,扎扎实实。
王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识字写字,课前以猜字谜的形式,渗透中国汉字的魅力,唤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同时带着这份浓浓的学习兴趣进去课堂,延续这份猜测。在猜一猜中,识记了生字“射”,也自然得进入了神话故事。
接着,在检查字词环节,王老师借助语文课堂作业上的词语,让学生采取自由读、同桌读和老师查的形式加以落实。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学和合学的过程中,能基本解决读音的问题。老师检查的时候,就是在难点处加以点拨。通过表演读,让学生感受到构词规律——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
课后习题有让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讲故事。于是,王老师借助四幅图,以及一定的文字提示来引导学生讲故事,从而在学生脑海里播种下“起因、经过、结果”的概念。这之后,又以儿歌的形式呈现了故事内容,巧妙地再一次识字。
在语境中识记“值日”,通过四人合作朗读,让学生轻松的理解了轮流的意思,简单而有效。
二、联读悟“神”,寻找神奇,感受魅力。
《羿射九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感受神奇是教学的重点。这节课的.核心人物就是感受神话的神奇,读出神奇。划一划让你觉得神奇的地方,说说神奇在哪里。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都能有话可说。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神奇与夸张。当交流到“扶桑的枝头上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时,老师以神奇为联结点,穿插了《日出扶桑》这一神话故事的阅读。学生学以致用,又一次寻找神话中的神奇,充分感受到了树的神奇,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而认识了五大神树。
联读之后,王老师再一次回归课文,感受世间万物受到太阳的炙烤,过得很艰难。于是,在朗读中又一次感受了神话的夸张。最后抓住神话故事的题目,感受他们做的事情充满了不可思议,比如射日、补天、填海、追日……唤起同学们课外读童话故事的期待。从神奇开始,又以神奇延续课堂……
但是,对于这堂课,我也有点小疑问。对于“1+X”联读,我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虽然时常提到它,但是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我们联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节课的联读活动在这一块做得似乎有些不足。另外联读活动应该不是简单的平移,应该有些提升,这个联读活动的提升在哪里?每一次课堂研讨都能留给我们不少迷茫和思考,我想这是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
《羿射九日》评课稿 2
《羿射九日》是一个神话故事,有着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描写,读来字里行间充满了神话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这堂课,抓住了神话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神话的魅力。课文的导入,字词的教学,整体感知,走进课文,展开联读,不管哪个环节,都体现了高效。以下就几方面来简单谈谈感受。
一、 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1、以课前猜一猜的方式吸引眼球,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古代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且开始的基调与神话故事的神秘神奇相融合,丝毫不突兀。
2、生字的教学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扎实有效。在巩固读音的时候,采取了自由读、同桌读和老师查的方式展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检查的时候也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出示有一定难度的词语进行检查,既巩固了读音,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构词上的特点。分散教学中,如值日一词,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了轮流的意思,简单且有效。
二、抓住神奇,感受魅力。
1、紧紧抓住神奇这一特点,展开学习活动 ——找神奇,划一划,说说为什么感受到神奇。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都能有话可说。有的说太阳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感觉到有意思。王老师的点评也很精彩:多悠闲,自在。有的说:扶桑的枝头上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为什么扶桑没有被太阳烤焦?这样的提问充满童趣,说明孩子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神奇。
2、以神奇为联结点,穿插了《日出扶桑》这一神话故事的阅读。这一短篇的神话故事既是课文的一个补充材料,也是很好的拓展阅读。通过这一故事的穿插阅读,让学生对文中的扶桑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又感受到神话故事同一个特点——神奇。
在整堂课中,王老师也不忘在感受神奇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神奇,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书声琅琅。还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作业的运用,在课堂中,多次用到课堂作业,将课堂作业本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效率高,效果好。
《羿射九日》评课稿 3
昨天听了严璐老师执教的《羿射九日》,以及陈老师他们的研讨,感受颇深。严老师提出两个教学目的,一个是传承文化,一个是涵养审美。
我个人认为,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的目的要明确。神话故事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有其独特性,神话故事是古人用想象或幻想来天真地解释宇宙的生成、人类的产生以及自然天体的形成等自然现象的传说性故事。由于受远古人类科学认知的限制,其表达特点大多借助生动的人物形象、离奇的故事情节乃至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猜想和善良愿望。而我国的神话故事与其他国家的又用极大的不同,话语方式,结构方式都不同,因此,这种文化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严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我认为一当面是严老师自己热爱了神话故事,这在她之后的发言中也提出了,热爱,深入研究,感受,才能将神话的`特点上出来。在朗读上,整个课堂没有特别热烈矫情的朗读,就是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分自然段朗读时,严老师的衔接语也多是类似于“接下去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朗读下一自然段,衔接十分顺畅。但并非没有朗读指导,开头一句“很久很久以前”在严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遍遍更有感觉,仿佛真的回到了那遥远的洪荒初始,入情入境。所以我认为,在神话故事的朗读教学中,要用适合讲故事的语气来指导朗读,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这神话故事的神。
第二方面,让学生感兴趣,一些直观的实物或视频能够呈现是极好的。严老师在教学中拿出了真实的弓箭,让学生试拉,学生一下子就兴趣十足。有了实物,哪怕只是看见没有摸到,学生的动作也做得更形象了。但在这个环节中,严老师后来也试拉了一下,箭没射出去,严老师来表现自己是普通人,而后裔是神,弓是神弓。但我认为可以录一小段视频,对着太阳射,那一定是差得很远,这样的对比,比箭没射出去憋屈感要好一些。
后来,严老师在详讲第一段的时候,播放了三星堆的《青铜神树》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人的想象力。相信这一段视频一定比老师再详细的描述都让人记忆深刻,感受到神话故事的魅力。读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梳理故事线索很重要,这也是学生逻辑性培养的一方面。在这一课中,严老师提取了两个环境关键词“炙烤大地”“勃勃生机”,这是两个不同方向的词,一个人们受苦,一个人们能生活,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变化呢?学生知道,就是“羿射九日”。再让学生把这三个词语排序,一下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有了。这样先将故事通读,简单理解,再让学生找到起因、经过、结果,是非常适合二年级学生的。
陈老师再谈话中一再提出,课堂一定是学生主导的,老师是引导着。是的,所以老师一定要非常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备好适合学生的引导语。比如陈老师举了一个“蚯蚓”的例子,蚯:虫子在山丘爬;蚓:蚯蚓爬的时候一会儿弓起身子,一会儿直起身子。这真是太巧妙了,学生也学得开心,有兴趣,他就会愿意学,爱上语文。从这次活动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包括但不限于神话故事的教学方法,在接下来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让学生能在神话故事中传承文化,涵养审美。
《羿射九日》评课稿 4
今天,听了李宝燕老师的一节传统文化课《后羿射日》,感觉很受启发。 可以看出,老师对这节课做了精心的准备,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很到位。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读的指导、感悟的引导,并适时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
开课伊始,李老师用课件出示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跟学生一块交流了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是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说明这些神话故事都出自我国西汉时期一部著名的著作——《淮南子》,而 “后羿射日”的故事就出自这部著作。这样,不知不觉的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做了介绍,渗透了“传承中华文明的'教育”的教育。
再就是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对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先跟学生一起,对生僻字进行正音,然后学生自读课文,谈体会,然后老师配阅读课文,使学生在古色古香的音乐氛围中体会到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抑扬顿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上收获,对我以后的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羿射九日》评课稿 5
20xx年12月5日上午,我有幸和学校的领导和几位老师到国际城小学聆听了张陆梅老师的一节传统文化课《后羿射日》,感觉很受启发。
听课中可以看出,老师对这节课做了精心的准备,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很到位。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读的指导、感悟的引导,并适时学习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
开课伊始,张老师采用讲故事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进行字词教学中,老师运用生动而又有趣的语言教学,学生学得很轻松,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师生配合得很默契。这节课张老师基于课程标准,科学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少而精,课堂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堂扎扎实实的真实的语文常态课。课上,老师交给了学生许多学习字词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一个亮点。
以上收获,对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羿射九日》评课稿 6
《羿射九日》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篇经典之作,讲述了英雄后羿为了拯救苍生,用神弓射下九个太阳的壮丽传说。这篇故事不仅富有想象力,还蕴含了深厚的道德寓意和文化价值,是进行文学欣赏、传统文化教育和品德培养的良好素材。下面是一篇针对《羿射九日》教学的评课稿,旨在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改进建议。
亮点分析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太阳炙烤大地的动画或图片,配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迅速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故事讲述,注重细节:在讲述故事时,教师不仅关注情节的连贯性,还特别强调了故事中的细节描写,如后羿的英勇形象、百姓的苦难生活等,这些细节描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性格和故事背景,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互动讨论,深化理解:课堂中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后羿要射下九个太阳?”、“从后羿的行为中学到了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这种互动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链接,拓展视野:教师巧妙地将《羿射九日》的故事与中国的天文历法、传统节日(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太阳崇拜的关联)等文化知识相联系,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改进建议
加强角色扮演,提升参与度:虽然课堂讨论活跃,但可以进一步增加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后羿、百姓或其他神话人物,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理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融入现代元素,增强共鸣:尝试将《羿射九日》的故事与现代社会的环保、气候变化等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古人的智慧解决当代问题,这样既能增强故事的现实意义,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多样化评价,鼓励创新表达: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抄报、小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意,这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个性化学习。
《羿射九日》评课稿 7
《羿射九日》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篇经典之作,讲述了英雄后羿为了拯救苍生,用神弓射下九个太阳的壮举。在评课这样一篇富有文化意蕴和教育价值的课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首先,教师是否成功地将这篇神话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和传统美德,如勇敢、牺牲、为民除害等价值观,有效地传达给学生。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感受到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英雄的崇拜之情,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文字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层面,教师如何利用这篇课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来提升学生的词汇量、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是否通过角色扮演、情节复述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新词汇,理解并模仿古代汉语的特有表达方式。
思维启发与拓展:优秀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会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后羿射日的行为反映了古人怎样的世界观?”等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融合:神话故事往往涉及自然现象、天文知识等,教师是否巧妙地将《羿射九日》与科学、历史、艺术等其他学科内容相联系,开展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例如,结合天文学知识讲解太阳系的构成,或通过美术活动让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神话场景。
情感与道德教育:最后,评课时还应关注教师是否有效利用故事中的情感元素,如后羿的英勇、百姓的苦难,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通过讨论英雄行为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羿射九日》评课稿】相关文章:
《羿射九日》评课稿通用12-11
《羿射九日》评课稿范文通用05-22
羿射九日评课稿范文通用12-11
《羿射九日》评课稿范文(通用6篇)10-01
《羿射九日》评课稿范文通用范例[5篇]12-11
羿射九日评课稿范文通用5篇[推荐]03-02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比”的评课稿09-28
篮球课评课稿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