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事迹

时间:2024-08-21 08:11:52 新材料 我要投稿

乡村医生事迹1500字(精选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医生事迹1500字(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村医生事迹1500字(精选7篇)

  乡村医生事迹1

  地处怒山深处的隆阳区瓦房乡是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乡镇,乡名以乡政府所在地——“瓦房街”而得名,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又有搬不完的北冲坝“米粮仓”之称,是隆阳西山片区开发较早的集镇。

  1998年,20岁的胡玉军从保山卫校中西医专业毕业后就回到家乡瓦房乡瓦河村做了一名村医。当时没有专门的卫生室,大家给村里人看病都是在自家家里。那些年在村卫生室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疫苗。

  据胡玉军回忆,刚开始打疫苗时,老百姓不配合,不愿意到集中地点来打,他就和村里1位老医生挨家挨户挎着诊包入户打疫苗,当时打的是乙肝、百白破、乙脑。即使是上门服务,多数人还是不愿意打疫苗。有时候刚进到村民的家里就被质问:如果出了问题,你能负责么?有的村民甚至远远地看见他来了就把自己的门关上。为了完成疫苗接种任务,胡玉军耐心地和村民们讲解接种疫苗后得病和不得病的治疗区别。

  入户两三个月后,村民们慢慢有了一定的意识,后来也被他的诚心打动,慢慢地就自愿上门接种了。

  最初的时候,胡玉军的工资是18元一个月。这要养活一个家庭是不容易的。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承担的责任就越发多了起来。那些年来,大家基本都是一边做村医,一边干农活。虽然待遇不高,但要承担的`岗位责任可一点儿都不能少。

  胡玉军原本学历就不高,再加上后天的培训也都只是些基础的医疗知识,要想当一名业务技能过硬的好村医,还得“忙里偷闲”不断提升自己。他除了参加乡卫生院组织的集中培训学习,自己还买了书回来认真钻研。这些年有了互联网,有了微信,各种学习的平台也就多了起来。胡玉军对笔者说,实践出真知。看的病多了,自然就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案。

  2004年1月1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条例》对乡村医生的准入、培训、考核等有了明确的规定。“我们都喜欢培训,每次接到培训通知都会克服困难,这是能提高我们能力技术水平的最好的途径。”胡玉军说道。

  2006年8月,国家发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指出,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组成部分,除提供医疗服务外,也可以承担预防保健任务。

  胡玉军告诉笔者,在村里当村医,工作中的艰辛和委屈是别人不能体会的。就说这些年,在乡村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签约对象的慢性病管理。

  这个工作是必须要做好但又是困难最多的,管理就会困难重重。往往村医入户时,村民早早地就出去干农活了,中午时分村民又觉得测量结果不准确不愿意测血压。在瓦河村,村里有156位高血压患者,胡玉军就采用上门的方式为村民服务。这些年,村医们按片区上门服务,不在家的就打电话预约,往往十多天才能转完一圈。

  在瓦房,大多数的村庄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如何做好“婴有照护,老有所养”?关心关爱老年人晚年的健康生活,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摆在村医面前的一大难题。“老人生病不上诊室,看病输液都要让他们去家里。我们不去不合情,去又不合法。但服务到万家就是我们村医的使命和担当。”胡玉军自信地说。

  乡村医生事迹2

  马志芳同志工作认真、严谨。在平时工作中,她坚持做到病史书写规范,仔细检查,诊断明确,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常规,杜绝差错事故发生。为了减轻老百姓的医疗负担,从不开大处方,甚至免费为一些经济困难的群众自掏腰包解决医药费,还提供一些诸如拔罐、针灸等中医服务。当地农户有在家里办酒席的习俗,于是她经常深入百姓家中,及时了解办酒户的信息。对每家办酒户都进行上门指导,避免家庭办酒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小区里,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家属排忧解难,做好医疗保障工作。2013年5月,小区内发生一年轻居民突发心梗死亡后,家属情绪激动,难以接受,她得知消息后,半夜及时赶到,给家属做好安抚工作,顺利地处理好后事,家属没有发生过激行为。像这种情况,小区内时有发生,她总是主动出现在第一现场,做好配合工作。无论严寒酷暑,都矢志不渝,急病人所急,遇到病人要求出诊时,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田埂村头,她都做到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马志芳同志服务热情、贴心。合众村有几位行动不便的晚期肿瘤患者,她定期去看望他们,风雨无阻,给他们送医送药、和他们谈心,开导他们,使他们得到临终的安慰和关怀,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一致的好评。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许多年轻人到市区去工作生活了,村里有许多留守老人,对于这些老人,她始终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亲人,对他们免费上门服务,为本村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做到了更人性化的服务。随着合众村部分小队的拆迁,留守老人逐渐搬迁到了其他边远村庄,老人们换了新环境,子女又不在身边,当地村卫生室对他们的病情也不了解。

  得知这个情况,马志芳同志利用休息时间仍定期给他们提供上门服务,给他们联系电话,方便他们能及时联系到她。当得知区里有免费为困难老人做白内障手术时,她挨家挨户地为老人们检查视力,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三医院等四处奔走,为他们联系手术,用双手托起了希望的曙光,搭起了健康的桥梁。随着小区进沪人员的增加,外来孕妇也多了起来,作为过来人,她深知一名健康新生儿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于是主动带领团队对这些本不属于工作范畴的孕妇进行特殊照顾,上门指导,当遇到需要保胎患者时,更是风雨无阻,及时进行一日二次上门注射黄体酮服务,得到了这些新上海人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马志芳同志工作二十三年中,见证并参与了农村社区卫生的改革。2005年罗泾镇率先开始了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建设,村卫生室也从以前的医疗和防保为主转向了“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卫生服务,承担的任务更多更重了,马志芳同志深刻理解功能定位的变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为了给群众更好地服务,她深知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思想、必须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本领,坚持边理论学习,边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与技术水平。

  面对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的压力,外来流动儿童的免疫预防查漏工作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每月走访各个村落进行排摸,起初许多外来人员不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耐心解释说服,连续5年她所在卫生室的辖区内没有漏掉一个该接种的孩子。在卫生室的管理和服务内容上她也倾注了所有的心血,组织全村高血压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互动的、自助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了村民的防病意识和本领。连续多年她负责的合众村卫生室在镇卫生室评比中名列前茅。

  2010年4月,经中心院部领导决定,马志芳同志被安排到宝悦卫生服务站工作,这是一个服务于宝悦家苑、宝通家园、宝平苑的站点,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她勇敢面对,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休息时间,走家串户,深入了解三个小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马志芳同志的行医生涯中,她亲历了许多大事件。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她深主动请缨,参加抗非工作。到上海市罗泾镇洋桥检查站路口参加体检、消毒轮流值班工作,在值班之余还要到其卫生室所属的几个生产队做抗非宣传、防疫工作。2009年甲型H1N1流行期间,她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休息时间投身于中心预防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炎炎的夏日,穿着层层的隔离衣,在发热门诊中挥洒汗水,但她仍无怨无悔。

  2010年世博会,为了让这个世界盛会顺利进行,社会更加稳定,马志芳同志天天走访村里的几名精神病患者,同监护人密切联系沟通,在做好患者情况调查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烦躁情绪,认真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监护工作。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马志芳同志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执著追求、刻苦钻研、开拓进取,以良好的医德医风,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用无悔的汗水灌溉了百姓的健康之树!

  乡村医生事迹3

  深秋的早上,寒风凛冽,48岁的李生贵带上药箱,骑上摩托又开始了他一天的行程。窑洞村,是青海省湟源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李生贵是这个村的人,也是这个村的支部书记。但他又是新胜村和巴汉村的村医。从窑洞村到新胜村,再到巴汉村,来去十几公里的山路,在21年的从医生涯中,李生贵每天都是这样骑着摩托奔波。

  1992年,高中毕业的李生贵远赴甘肃,在甘肃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并取得大专文凭,回来后,在窑洞村当了一名村医。窑洞村、新胜村、巴汉村都是湟源县的偏远山村,离西宁市区较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医疗条件恶劣,缺医少药,面对疾病,村民束手无策,饱受疾病困扰。而大多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是永久离开这里,就是外出打工,谁也不愿意在这又穷又偏僻的山村留下来,方圆几个村都难以找到一个村医,于是,李生贵毅然承担起其他两个村的村医,为村民排忧解难。处理完本村的事务,李生贵骑着摩托马不停蹄地赶往新胜村,在那里,已经有等候在村卫生室门口要看病的村民们。

  “王家婶,你的血压这两天又有点高,你药要按时吃,口味清淡一些啊!”

  “李家爸爸,你气管又发炎了,烟再不要抽了。”

  一对一的进行健康教育,不厌其烦地叮嘱注意事项。整整一上午,李生贵就接诊了二、三十位前来咨询、看病的乡亲们。来看病的大多是留在村里的老人,大多患有地方常见病、慢性病,李生贵很熟悉他们的病情,谁是高血压、谁是类风湿关节炎、谁是慢性支气管炎,谁吃什么药过敏,他心里一清二楚。每到一个村,有病没病的都要到他这儿来,让他把把脉、量量血压,听听他讲解健康保健知识,问询一些保健健康常识,李大夫总会耐心细致地、用最通俗的话、用身边的实例和他们聊一阵,他们听着心里很踏实。

  新胜村的事忙完了,李生贵又赶往巴汉村。初冬的太阳很暖和,村口已经聚集了许多村民,等着李大夫。顾不上休息一会,趁着大家聚集在一起晒太阳的功夫,李生贵向大家讲起健康素养知识。

  “我们这里地处高原,气候干燥,平时要多喝点白开水,熬茶里多放盐的习惯要改一改。少抽点烟,烟抽多了,影响血压升高,气管炎发作,对胃也不好······”

  由于地处高原,气候寒冷,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是这里的`常见病、多发病。所以,每到一处,李生贵总要不失时机地宣传健康保健知识,以他的努力换来村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

  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十几公里的山路,无论严冬酷暑,李生贵几乎每天都背着药箱,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在这条坎坷不平的乡间道路上,李生贵迎着风,冒着雨,不知摔倒过多少次,骑坏了四辆摩托车。2011年,李生贵骑着摩托去往巴汉村随访患者,途中不慎摔倒,导致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在县医院躺了十几天,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又开始了鼠防登记工作,由于伤还没有完全好,他步行到巴汉村,开展外出人员摸底调查工作,当天,走访了67户。

  有一年的夏天,半夜12点,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巴汉村一位村民来找李生贵,说儿媳妇肚子疼的不行,让他去看看。冒着大雨,李生贵来到他家,经过初步诊断,是急性阑尾炎。他陪着患者一同去县医院,医院检查后,提出必须立即手术,可家人带的钱不够,李生贵又去找县城的同学借了500元给他交了押金。直到凌晨3点,听到手术成功,一直守在外面的李生贵自己悄悄地雇了辆出租车回到家。

  生于斯,长于斯,回报于斯。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李生贵,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朴实性格,也秉持着知恩图报的原则,希望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到更多乡亲。21年里,无论工作多么艰难。无论自己受多大的苦和委屈,李生贵默默付出,毫无怨言。他常说:“我是一名党员,既然选择了村医这份工作,我就必须干好,一生无悔。”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村民,李生贵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他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通读了《伤寒论》等有关中医书籍,白天没时间,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常常一学就到深夜。他还经常去乡卫生院,和医生们一同探讨中医论治。黄茂村有一位年轻人,叫王成海,有心学医,李生贵鼓励他考村医,在李生贵的鼓励和帮助下,王成海考上了助理医师资格,成了一名村医。2015年,李生贵参加国家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国家级执业医师资格,是全县村医中唯一考取国家级的。从2014年至2016年,在全省乡村两级卫生技术竞赛中,李生贵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

  由于身兼数职,李生贵常常忙得根本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家里的十多亩地,全靠妻子一人在忙活。这几年,村里许多像他这样有知识、正年富力强的人们多外出打工挣了钱,有的在县城买了房,有的人家盖了新房,可李生贵仍然住着破旧的几间土房,妻子劝他说:你别再这里做村医了,看看别人家都挣了钱,盖起了新房,凭你这点收入,我们啥时才能盖起新房啊。每当这时,李生贵心里总是充满了对妻子的愧疚,他说,我欠妻子的真是太多了,他多么想满足妻子的愿望,盖起新房。但这个心愿的实现,对李生贵来说,总是遥遥无期。

  从当年的20几岁坚守到如今的48岁,这21年是人生的宝贵青春年华,是成年后最重要的岁月。他选择了乡村医生,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从未退缩,从未动摇,从未厌烦,甚至从未抱怨。他体现出来的正能量化作乡村一股暖心的春风,轻轻吹佛着村民的心田。

  乡村医生事迹4

  提起乡村医生,生活在城市的人也许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对于农村的百姓来说,他们却是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有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四家子镇小古立吐乡村医生孟召虎的工作生活,领略乡村医生平凡中的别样风采。

  这位正在看病的大夫就是四家子镇小古立吐村乡村医生孟召虎,清晨,走进村卫生室记者看到,卫生室内已经有几位前来看病的村民和家属。因为医术值得信赖,许多外村人也来他这看病,甚至还有外地的.人慕名而来。孟大夫虽然刚过不惑之年,却已经从医近20年了,接诊的病人不计其数。

  从医多年来,孟召虎一直坚守医者初心,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好群众的健康“守护者”。他是全村600多户村民的家庭医生,很多时候可以说是随叫随到,不仅为行动不便的村民免费出诊治疗,而且到身体情况特殊的村民家做定期上门服务。他跑遍了全村的每一个角落,熟悉了解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他都一清二楚,深受当地老百姓信赖。

  生活在遥远的乡村,驻守在平凡的岗位,甘于将青春奉献在这片广袤的土地。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良好工作环境,只有走不完的村路和许多需要帮助的病人。而即便这样,他仍在坚守,当年那个帅气的小伙子而今已成大叔模样,而当初选择乡村医生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疫情无情、医者仁心。小古立吐村地处宝老线公路沿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疫任务重,孟如虎作为村医和“五户联保、十户联防”网格组成员。每天都要第一时间参与到排摸统计、医学检测、居家隔离、跟踪观察等重点工作当中。“今天身体有没有不适?”“体温测量都正常!”“居家要勤洗手、勤通风!”“有问题要随时跟我联系。”“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是每天常规的入户问候和叮嘱。在疫情防控一线,他没有顾虑太多,肩负着繁重的医学观察统计工作,普及防控知识、疫情监测点执勤、排查返乡人员、量体温、填表格、上报数据、走村入户,全面排查,只为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真正摸清底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孟召虎相应上级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主动请缨到省道210卡口、老虎山检查站等地从事医务执勤,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阻击疫情,以精良的技术和优良的作风,赢得了同事们的好评,他和广大战友们为全镇百姓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长城。

  孟召虎十分热心从事公益事业,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定期到重病重残户、孤寡老人户、五保户中进行一对一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知识宣传。在镇、村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现场,总有他为人们体检和讲解医学知识的身影。孟召虎认为,作为一名村医,不仅要为乡亲们治好病,还要给乡亲们宣传讲解健康知识,提升大家预防疾病的能力。疫情期间,孟召虎为共为村委会和老虎山检测点捐赠2000余元物资。

  一件白大褂、一个口罩、一个出诊箱是孟召虎出门的标配,他常年穿梭在乡间的条条小道上,用自己的无私付出,默默守护着群众的健康。他,是乡村路上最美的身影;他,是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乡村医生事迹5

  程耀文,1959年出生,河北省临漳县临漳镇岗陵城村人。1976年成为一名赤脚医生,1979年8月顺利通过市卫生主管部门考核,取得了赤脚医生证。1986年1月取得了邯郸地区乡村医生证。因在农村卫生工作中表现突出,1997年4月被评为先进乡医,并由临漳县卫生局颁发荣誉证书。程医生近40年来用真情服务百姓,用行动报答村民,始终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而无怨无悔。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得镇卫生院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积极防治寄生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差,蛔虫、蛲虫普遍。程耀文医生在时任临漳县防疫站站长郭育祥的帮助下借到一部显微镜,免费为村民检验大便,查找虫卵。经检查蛔虫、蛲虫患病率达到35%,并查出四例绦虫病例。为村民免费投放驱虫药,尤其四例绦虫病人,通过土方南瓜子、槟榔水等使四例病人的绦虫全部驱除,绦虫最长两米六。虫体标本完整交给防疫站。动员村民进行改水改厕。郭育祥站长将此事迹进行了报道和表彰。

  有力推进农村防疫工作

  除了诊治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程耀文医生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前些年,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预防意识淡薄,计划免疫工作在农村开展难度较大,程耀文医生知难而进,逐门逐户核实做好登记和宣传教育,改变家长们的淡薄观念,动员他们及时带孩子参加计划免疫接种。对于困难户,他总是慷慨解囊。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村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都达到了100%。另外,程医生还不断开拓创新,率先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新生儿预防接种登记,儿童出生登记,流动儿童管理登记本,使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沉着应对突发事件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把乡村医生推到了“保障群众健康安全,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防治非典的工作中,程耀文医生负责疫情排查和宣传工作,配合村干部走村入户,跟群众沟通了解,宣传非典防治知识,在防治非典的数十个日日夜夜,没睡过安稳觉,不知疲惫地奋斗在第一线。

  医治病人心理疾病

  2018年,河北省成安县郑家庄的吴陈怀身体不适在多家医院反复检查治疗效果不佳,怀疑自己身患重病、无法治愈,整日愁眉苦脸,并在治病过程中与家人发生争执,产生自杀念头。程耀文医生根据与病人的交流,结合查体确诊为焦虑症伴抑郁,程医生给病人进行心理疏导、配合中西医药物治疗,使病人病情减轻直至痊愈。病人万分感激,并赠予锦旗。

  行医路上品行兼备

  程耀文医生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从医三十余年来,他一贯自觉遵纪守法,从不违纪违规行事,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他坚持购进的药品必须要是通过了药检部门检验的药品。由于他严守规章,严格把关,几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在历次地、市级卫生部门的检查中,均未出现过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乡村医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程耀文医生虽年近花甲,但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不止。他的长远打算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群众的需求,更新医疗设备,创造更优良的医疗环境,并着手培养新人,为岗陵城村医卫事业的兴旺注入新的活力,为迎接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新一轮挑战作好充分准备。

  乡村医生事迹6

  今年29岁的张冰是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庞杜村的一名90后乡村医生,家住尧都区县底镇许村,家庭以务农为主,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家里穷,农村里缺医少药,父亲在他9岁那年偏瘫卧床,那时候他还不太懂事,只想着有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能把父亲的病治好,多好啊!当年农村交通不便,父亲硬是在村里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完全康复,恢复了生活劳作能力。从此,在幼小心灵深处,他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争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2008年高考时,他就直接填报山西省晋中卫生学校卫生保健专业。2010年,他大学毕业后,面临实习的时候,很多其他非医学专业的同学已经参加工作赚钱了,但是他知道医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下要苦学本领。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顺利考取了医师资格证(助理),求职于县底镇卫生院,在临床中实践,在临床中学习,再投身于临床,服务于临床,不断培养自己的临床科学思维、观点与方法,医疗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

  2013年,在县底镇卫生院推荐下,他毅然决然放弃镇卫生院优越待遇和医疗环境,选择到离家较远的庞杜村卫生室,为全村近300户1000多人的健康服务。

  他深知,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最基层组织,是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和基本医疗的首诊场所,承担着为农村群众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多发病、一般常见病初级诊治的职责,在农村卫生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胜任村卫生室的各项工作。

  他知道,要扎根基层,干好工作,光有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卫生室仅有空空的房间和交接下来的观察床,诊断床,无菌柜,输液架等,诊疗用的听诊器,血压表已经损坏,这才体会到做好村卫生室工作是多么困难。他毫不退缩,克服重重困难,暗下决心:我一定行,一定要把卫生室工作干好。为此,他自筹资金购置配备了诊疗中常用的.器械设备,还有药品,同时开通网线,方便群众就医报销。

  从走上工作岗位,他就入门串户了解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基本状况,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谁家孩子该接种何种疫苗,他都记在笔记本里。近10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庞杜村的每一个角落、每条街道。10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白天黑夜,时时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对待每一位病人,视如亲人,服务热情,认真细致,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他最挂心的就是村民的病痛,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只要患者来不了卫生室,他就拿上药物,立即上门诊治,如遇到危重病人,他也会帮忙患者转到镇卫生院。就这样十年来,上门出诊服务,从未收取出诊费用,而且还用便宜的药物为村民治病,减轻了村民的负担,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曾有人问他,你这么干,图啥呢?既没高收入,也没地位,他回答道,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就这样,靠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情操,解除村民的痛苦,以一位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我的信念与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首新时代的奏章。

  除了诊治村民的多发病、常见病,他还要完成村卫生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刚来庞杜村,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健康意识淡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但他知难而进,逐门逐户调研,搞宣传工作,改变他们的淡薄观念,功夫不负有心人,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村民也愿积极配合他搞好工作,他为全村建立了990人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妇幼保健、老年病、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开展孕产妇登记,服用叶酸,并对0-7岁儿童摸底,造册。每年为65岁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每年对23名糖尿病人、94名高血压患者、7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都进行至少4次的随访,35岁以上人口实现首诊测量血压,全面掌握农民健康基本情况。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卫生知识宣传单1000余份。对本村的传染病进行了及时的上报,登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这些做法也促进了村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群众感到满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全镇村卫生室工作排名中,名列前茅。

  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他放弃全家人的团聚,迅速返回工作岗位,同庞杜村村委会成员一道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封村设卡,每天逐户逐人排查监测体温,负责全村的消杀工作,登记管理好外省返乡人员,同时又要做好宣传,就这样一连20多天,他都没回过家,吃住在简陋的卫生室里,人也消瘦了,但他无怨无悔。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受到村领导和村民的高度赞扬,村党支部书记说:“他在疫情防控期间尽职尽责,测体温、消毒、宣传、重点人员监测等等,全部都是他管,这娃表现得很好。”

  时至今日,他为了做好村卫生室工作,为了解除村民的疾病痛苦,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也耽误了他的婚姻大事,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为他介绍女朋友,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父母也多次劝他,推掉这份工作,还不如到城里打工呢。他却说,等我把咋村卫生室工作搞好,步入正轨,再谈也不迟。

  这就是他努力践行着一个医生的职责,在这个再也不能平凡的岗位上,他严守职业道德,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卫生事业中。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他十年来扎根基层,立足农村,心系村民,踏实苦干,用爱心传递着真情,用关爱奉献着青春,用自己的行动,保障着一方群众的健康,书写着医者仁心的梦想。

  乡村医生事迹7

  我叫赵亮,男,1951年4月出生,汉族,常住焦作市孟州市会昌办事处中曹村,中专文化,于1973年3月从事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43年的乡村医生,现任孟州市会昌办中曹村卫生所乡医,40年如一日,走乡串户,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受到了村民的好评。1996年11月16日孟州报报道了《一个乡村医生的无悔追求》,讲诉了我在农村为村民服务的工作事迹。

  从上个世纪 70年代至今,40几年来,自己凭借着为村民服务的一腔浓浓热情,顽强而又执着地践行当初的诺言——作一名好村医,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己的心血。一路风雨,一路坎坷,尽管如今的我已是满鬓白发,年已花甲,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年轻时无悔的选择。

  1972年,我高中毕业,带着美好的梦想回到家乡,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体会到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情况,看到了许多百姓生活困难,就医不便,本来想和同学们一道参加高考去追逐大都市的繁华和幸福,可是,在农村生活的一年里,让我彻底改变了向往置身大都市的念头,放弃了梦幻般的憧憬和渴望。面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简陋,父老乡亲看病难,就医难,乡村医生极度短缺的状况和那一双双孤苦无助的眼神,我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不行,我要扎根农村,苦学医疗知识,做一名家乡百姓信得过的好乡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乡亲减轻疼痛。”云飞月走天不动,浪打船摇道不移,我毅然作出了令同学们和家里人甚为不解的选择,正是这个选择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1973年,如愿以偿的参加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乡医。

  转眼间,几年时间一晃而过,在担任中曹村乡医的几年里,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请教,白天在诊所里忙里忙外,夜间回去后加班钻研医学书籍,学习为村民防病治病的医学知识。

  为了积极响应上级“除四害”的号召,搞好全村的卫生环境,我和同事一起走门串户,翻盆倒罐,阻止蚊蝇滋生,不论风雨,道路泥泞,每天不间断的给外来人员送预防疟疾药,从源头上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最大限度的降低传染病的流行,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在我们乡医和村民的努力下,全村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特别是疟疾,已多年未发生。河南省、焦作市及孟州市防疫站联合莅临中曹村走门串户调查,访问落实情况,未发现一例疟疾病人,并授予孟州市“无疟疾县”光荣称号,中曹卫生所受到了孟州市卫生局的表彰,并授予“先进单位”及“先进卫生工作者”。

  “作为一名乡医,就该在农村这片天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我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句话成了我几十年来不变的追求和座右铭。

  1976年3月,我被选派到孟州卫生学校学习,白天在课堂认真听老师讲课,晚上再把学到的医疗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多少个夜深人静时,同学们都已睡下,可是自己舍不得休息,如饥似渴的咀嚼着知识的食量。

  2003年春天,就在人们正要尽情的享受春暖花开的惬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了人们宁静的生活——“非典”如同白色瘟疫一般给人们带来了恐惧。“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打响,作为村里唯一的乡医,经过上级卫生部门防非典培训学习,迎着 可怕的病魔冲锋陷阵,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要抓空宣传教育,又要将外地归来人员测量体温,隔离观察,还要对疫情地点每天2次消毒,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腿跑胀了,人瘦了好几斤,不顾自己的一切,直到把“非典”消灭。

  那是198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由于连夜的劳累,自己患了感冒,高烧39.0℃,服了药已经休息,深夜2点多被“啪、啪、啪”的敲门声惊醒,不顾自己的病情,穿好衣服出诊,屋外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到病人家给病人看病,经诊断后,患儿得了感冒,给予肌注退热药后,等患儿体温渐渐消退后,才离开病人家中。独自走到空旷的雪地,一丝寒意袭来,冻得直打哆嗦,感觉头晕晕的,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一直在雪地里徘徊,几十分钟后,家人才把自己领回家中。为了病患,不顾自己患病的身体。

  关于自己左手无名指的肌腱断裂,至今还是轻微弯曲,凡是见过的人都会注意这个细节,但却很少人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件往事使自己刻骨铭心,至今恍若眼前。那是2005年2月的事了,康某的75岁老岳父下肢瘫痪,被女儿接到自己养猪场生活,不幸被轮椅凸露出的螺丝钉划破了手指,伤口有六七公分长,鲜血直流,康某速叫去诊治,听说病情后,立即带上缝合器械,到他住处清创、缝合。看到老人家行动不便,家人又忙于工作,就“毛遂自荐”每天来为老人家换药。接下来的十多天里,无论刮风下雪,天天如此,准时给老人更换药布。一次在给老人换药的路途中,由于前天刚下雪,路面结冰,一不留神连人带车滚下了大坡底下,裤子破了,腿蹭烂了,左手无名指被车把手砸断了肌腱,造成了永久性损伤。

  在日常工作中,为病人所想,为病人所痛,一心一意为病人,对特殊人群,特别是老、弱、残疾,无论是严寒、酷暑,一如既往上门为病人医疗服务。我们村的一位李大娘,行走不便,双眼失明,只要家属来叫,立即上门诊治,定期为老人测量血压,观察病情,多次为老人做随访服务。

  每年在各项卫生工作中,总是积极带头,名列前茅,被上级卫生部门评选为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

  闻讯善医行是培养基层医生的好团队,2013年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并在善医行网站上交流经验,学到了许多医疗知识。2014年我参加善医行在上海,北京,举办的易像针灸培训班、郑卫东教授面对面的为我们传授针灸技术,学到了真实的医疗技术,为村民解除了病痛。

  感恩善医行,感谢梅姐,感谢郑教授及各位老师。感谢各位与善医行共同成长的同学们。

【乡村医生事迹】相关文章:

乡村医生的事迹(通用17篇)08-09

乡村医生的典型事迹(精选12篇)04-12

乡村医生个人先进事迹05-31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05-19

最新最美乡村医生事迹简介01-02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精选15篇)07-26

乡村医生的事迹简介(通用17篇)11-23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简介(精选5篇)05-04

乡村医生个人事迹(精选13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