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事迹(通用11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事迹,肯定对各类事迹都很熟悉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工匠事迹(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国工匠事迹 1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事迹 2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而他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宁允展,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
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大国工匠事迹 3
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装工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国宝”级的“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们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让人敬畏和感动。
这种执著、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献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现实展示,是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坚守、执着、热爱、奉献.....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违和,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大国工匠事迹 4
张冬伟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冬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冬伟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冬伟,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大国工匠事迹 5
从“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到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从中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到电网系统特高压检修工王进……他们是披荆斩棘的先驱,择一事,终一生,让“匠心”永远传承。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价值的奋斗故事深深感染了观影师生。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子,应当习得这种“工匠精神”,勇敢地在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寻梦、筑梦、圆梦,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大国工匠”的后备军,教师应当将“工匠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大国工匠事迹 6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各国元首都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国礼。这个中国的国礼被命名为和美,是放在金盘子里的颜色明亮的白丝巾。这条白丝巾特别是谁也抓不住。因为这条丝巾来自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锻炼技术。
传统的锤子雕刻作品大多是铜器,金银器上的锤子雕刻很少,被命名为和美的国礼,设计要求是非常美丽的银器锤子雕刻。更加困难的是,作品所需的纹理不是规范的几何图形,而是要求呈现纺织品自然柔软的垂下状态,表现纺织品的自然皱纹,在宽度只有0.1毫米的皱纹中也要刻上图案,表现纺织品随着光线的移动而产生的明暗变化如何把只有0.6毫米的银片变成这个国礼?锤子使用的主要工具叫做锤子。古代的锤子工匠可以用锤子在金属器具上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现场,中国技术美术集团锤击师孟剑峰已经敲击了23年锤击,作为行业名人,他被命令制作这个国礼。工果你想做好工作,你必须首先利用它的`工具。一个独特的锤子雕刻作品需要设计和创造最合适的锤子。孟剑峰从古代锤子触摸前辈的智慧,从古代法律探索启示路径。8天后,孟剑锋终于制作了丝巾图案最难的锤子。
其次,实际面临的锤子对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比蛋壳厚一点头发。根据设计图案,在这片薄银片上挖出细微的经纬线,交错成细致的纺织纹理。在锤子的过程中,如果用力稍微多一点,把银片敲透的话,整个作品就会放弃工作废弃。这就是传中不能出现百万分之一的错误。但是孟剑峰做的,国礼的作品终于完成了,在金色的盘子里,白色柔软的丝巾自然重叠,收到礼物的人想拿那条丝巾。现在这个锤子的国礼已经成为行业技术传说。
大国工匠事迹 7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大国工匠事迹 8
师傅带徒弟,是从事技术工种长久以来的惯有模式。刘湘宾告诉记者,回顾自己近40年的奋斗历程,他首先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师傅。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家劳动部提出了学习苏联劳动后备制度,并设置技工学校要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培养既有文化技术理论,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据刘湘宾介绍,他的师傅是我国第一届技校生,曾远赴苏联学习技术。
拜师入门少不了考核。“见的第一面,师傅就问我,你这当兵的回来会干啥?我说我啥也不会,接着他就给我出了几道题,让我解。”刘湘宾回忆,师傅出的是三角函数的六个公式,要用勾股定理来解题。
“我高中虽然没上完,但这些东西,对我来讲还是挺简单,在部队待的三年,我也没放弃文化课的学习,解个方程,再反推出来进行验证,结果数字都合适,我心里就感觉特别激动。”师傅一看,题解得不错,就让刘湘宾跟着他学。
铣工是机械加工里最难的工种之一,它要求对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因为以前没有数控机床,都是手动机床,所以对手工计算要求极高,空间尺寸的测量也要精确到分。
刘湘宾说,最早那一批技工,思想还有点保守,尤其是在传授“绝活儿”的时候,信不过的人是不会传的。做航天产品的一些关键件,一般白天不干,都是晚上锁着门做。活儿做好后,到第二天天亮,师傅又会让他把工装夹具都拆了。
“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当师傅,带了三十多个徒弟,恨不得把本事都教给他们。” 刘湘宾告诉新京报记者,你所做的每个零件都是要上天的,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没有99.9%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必须是100%的。这也是师傅给他的教诲。
大国工匠事迹 9
师傅带徒弟是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常见模式。刘湘宾告诉记者,回顾自己近40年的奋斗历程,首先要感谢自己的师傅。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了学习苏联劳动储备制度,并设立了技术学校,贯彻教学原则,培养既有文化技术理论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据刘湘宾说,他的主人是中国第一个技术学校的学生,他去苏联学习技术。
考核是拜师入门不可或缺的。“第一次见面,师傅问我,你当兵回来会怎么办?我说我什么都做不了,然后他给了我几个问题让我解决。”刘湘宾回忆说,师傅给出了六个三角函数公式,要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虽然我没有完成高中,但这些事情对我来说仍然很简单。在军队呆了三年后,我没有放弃对文化课程的学习,解决了一个方程,然后推出去验证。结果,数字是合适的,我感到非常兴奋。”主人看到,问题解决得很好,让刘向宾跟着他学习。
铣床是机械加工中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它需要很好地掌握数学、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因为以前没有数控机床,都是手动机床,所以手动计算要求很高,空间尺寸的测量也应该准确。
刘湘斌说,第一批技术人员,思想有点保守,尤其是在教“独特技能”时,不能相信的人不会传播。一些航天产品的关键部件,通常白天不做,晚上锁门。工作完成后,第二天黎明,主人会让他拆除所有的工具和夹具。
“现在不一样了。我当师傅,带了30多个徒弟。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所有的'技能都教给他们。”刘湘宾告诉《新京报》,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上天堂,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没有99.9%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都必须是100%。这也是师傅给他的教导。
大国工匠事迹 10
我国现代化发展迅猛,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复兴大国的傲然雄姿。这自然是个人之骄傲、社会之幸事、国家之富强。
如果说屠呦呦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是勉励我们笃学创新的最强音;如果说余光中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是扣住我们怀念乡愁的最亮星。那么,我们内心最底处最不会被升华飘走的血脉,就是黄大发的“大国工匠”之路。他,是新时代造就的勇恒者。
大国工匠,是勇敢恒定的弄潮儿不渝的宏志。因为精益求精,“中国天眼”在探寻着人类遨游太空的更长航道。未来得及FAST盈出成功之喜泪,勇敢恒定的大国工匠南仁东的恪尽职守的精忠报国汗便已流干。“中国天眼之父”虽已长眠于祖国气势非凡的崔巍群山的.怀抱之中,但FAST却以它经鬼斧神工智造出的强悍身躯顶起中国太空进步事业的一片天。
大国工匠的目光是国人展望未来复兴的希望之眸。
艰苦奋斗,是不忘初心的受苦者紧抓成功衣袂的强手,最终奏响的凯歌将歌颂他们苦尽甘来的历史。若不是锲而不舍的赵以炯对浩如烟海的“圣贤书”孜孜不倦地探究,那么“西南第一状元郎”的耀祖光宗成才报国史,怎会时时刻刻鼓舞着坚持不懈的寒门学子报国为民的英才志气!不忘历史,并勇敢接受命运满注厚望的锻打,苦练绝技,成功的光辉必将能够照耀奋斗的逐梦者像星星那样闪烁!
大国工匠,就在这股不怕困难、不认输的勇敢无畏向前冲的劲头儿上,造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才。
大国工匠,是一种的惊天动地的强大带动性力量,能在最关键时刻助风流人物绝处逢生,造就伟业。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中,而这种至关重要的智慧的成功性实践,就在于这种带动性力量的辅助。一位大国工匠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是因为摒弃了闭门造车的陋习。只有当我们打破固步自封的为积习所造成的桎梏后,才有望于成为共和国高技术创新人才团队中的一员。而这其中的原动力,正是来源于大国工匠智慧的创新与实践。
我们要做能创造历史并能为历史做贡献的祖国创新型人才——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事迹 11
讲起冯新岩的工作,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独步世界的技术名片——特高压。
在山东,每六盏灯中就有一盏是由“外电入鲁”的电点亮的。这些电大都是由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转化来的“绿电”。电流通过特高压大电网组建的“绿色通道”,经过一座座特高压变电站,不远万里进入千家万户。冯新岩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测超高压、特高压变电站的“心脏”——变压器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000年10月,泉城济南褪去浓绿的'夏装,渲染着金黄。新成立不久的山东电力超高压公司迎来一批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的队伍里,冯新岩排在第一个。他年轻的脸庞上难掩兴奋与喜悦。
冯新岩被分到了电气试验班。那时候,冯新岩白天在现场边干边学,总是拉着师父王宝利问个不停。王宝利常常半开玩笑说:“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一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徒弟!”在做油化试验时,别人做一遍,冯新岩非要做十遍、二十遍……他不仅要学会,还要学通,弄清楚原理背后的“所以然”。晚上回到宿舍,他就一头扎进书堆里,常常熬到后半夜。
入职四年后,冯新岩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了前往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继续学习的机会。多年来,他一边实践提升,一边勤学不怠,他的学历不断“升级”。经过努力,他不仅获得了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还被母校聘请为校外硕士导师。
在专业上,他扎根一线担当实干,苦练本领,入职第六年,他就与团队拿到了全国首届电力行业电气试验技能竞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并被评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备赛期间,由于废寝忘食,他的体重整整掉了十斤。此后,他更加奋发实干,埋头钻研技术,勤奋磨砺本领,渐渐在专业上崭露头角。很多大国重器的“疑难杂症”,别人解决不了,他却能“手到病除”。他“电网神探”的名号渐渐叫响。
2022年,冯新岩从100多万名电网职工中脱颖而出,当选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首席专家。
【大国工匠事迹】相关文章:
大国工匠事迹02-27
大国工匠的事迹11-03
大国工匠事迹【推荐】01-02
大国工匠事迹通用12-10
大国工匠事迹(热门)10-18
大国工匠的事迹(精选11篇)02-26
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11-03
大国工匠事迹(15篇)02-27
最新大国工匠典型事迹03-07
大国工匠事迹材料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