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

时间:2022-10-04 20:21:09 新材料 我要投稿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通用1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通用1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1

  知心,深知残疾人所想,并由此拓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心结”搞服务,是崔建平不断破解的主题。

  崔建平在走访小屯镇山王村残疾人孙要伟时,看到他因煤矿事故造成高位截瘫,常年躺在病床上,心里很不是滋味。崔建平由此引发思考,在民生福祉提升后,下肢重残人最渴盼的是解决出入问题,使他们能融入社会。为解开残疾人这个“心结”,崔建平多次向市领导汇报,争取资金,购置1500台轮椅,为1500名肢体残疾人带来了新的欢乐。

  “缺技能”是有劳动能力残疾人最普遍的.“心结”。几年间,市残联下力量破解这项课题,采取多种形式增长残疾人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充实自强自立本领,完善了“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载体、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多元培训途径”的培训制度。每年都有近千名人接受专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自2010年以来,残疾人就业率每年都以1—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达到了90%,5年间累计安排残疾人就业3760多名。

  几年来,崔建平先后荣获河南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残疾人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被平顶山市政府授予“个人二等功”,连续五年考核等次为优秀。

  “金奖银奖不如残疾人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残疾人的口碑”。民心所向提振着崔建平和他的同事们干好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有决心要使汝州市残联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2

  1993年12月,张凤菊出生在承德县仓子乡马家营村,一周岁后,患有先天侏儒症,属于肢体类残疾。她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自幼就勤劳刻苦。初中毕业后,她不但能帮父母干农活,还坚持锻炼肢体力量。

  2013年她经市残联推荐为省残疾人运动队运动员。2014年,参加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获F40级女子铁饼、铅球第1名,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15年,参加田径世锦赛,获F40级铅球第4名,同年获全国第九届残运会F40级铅球第1名之后入选国家队。2016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第十五届夏季残奥会F40级女子铅球决赛中获第四名。2018年,在雅加达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F40级女子铅球、铁饼夺得两枚金牌。2019年第十次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女子F40级铅球项目冠军。

  张凤菊凭着勇往直前的力量,奋勇拼搏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心和勇气,不懈坚持和努力,为家乡争光的同时,也为自己开拓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3

  鲍明杰,女,45岁,出生于丰宁县一个小山村。健康阳光的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她10岁的一天,一场车祸夺取了她的右手。身体上的残缺并没有让她向命运低头,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勇敢的向命运挑战。2009年夏天到丰宁残联工作,学会单手电脑打字,单手硬笔字,还掌握了为残疾人服务的政策和知识。

  “人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灵上的残疾”,这是从事多年基层残疾人工作的鲍明杰,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常用这句话激励身边的残疾人,也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诠释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她说,跑步让她更加的健康自信,不断的突破自我。她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省残运会,多次争金夺银。特别在2018年第九届省残运会上,年近45岁的她夺得“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决胜千里需要韧性,人生的辉煌需要坚持,她用自己乐观与永不服输的斗志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展现了新时代最美残疾人的形象。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4

  王守平,是高新区上板城镇老爷庙村一名肢体残疾人,多年来经历过许多困难、挫折、别人的鄙视与冷眼,但在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活出自己,让别人看看。

  40年前因中风,没钱医治,导致左侧身体终身残疾。面对命运的不公,念完小学便辍学了。生活的波折虽然带给苦难,但并不能摧毁他的意志。他通过自学养殖家兔,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并在养兔的八年间获得了《河北日报》与张家口农专举办的养兔函授班结业证书。他萌生了办牛场的想法,十年间,起早贪黑、付出了超越正常人几百倍的努力,最终学到了养牛的技术。自立的他,用仅有的资金置办了商店及乒乓球之家,供村民们健身、娱乐和平时闲暇时练习书法,在为村民们提供锻炼休闲场地的.同时获得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他更是一个热爱运动,喜欢锻炼的健身达人,2018年8月参加了市乒乓球选拔赛,带着伤痛参加了河北省第九届残运会,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5

  刘东梅,1982年出生在平泉一个小山村。幼小时被查出来双侧髋关节错位。2002年,她考上了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08年,她开办爱妻爱子影像馆。2010年,残联让她参加了河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习过程中,促使她萌生了一个决定,要办一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12年,她获得清华大学残疾人就业指导师证书,并多次获得市残疾人技术能手、市自强模范、平泉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

  2019年7月,在平泉市残联领导帮助协调下,她着手创办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落成。这是承德市首家民办自主为残疾人搭建的就业创业平台。残疾人通过在孵化基地培训,除向企业输送外,能就业的,可直接在基地内就业;可以创业的,孵化基地内部可以提供场地和部分创业设备。目前,该基地已与承德市各县区多家爱心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帮扶共识,实现企业委托,定向培训、输送培训合格人才入企业就业的固培模式。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6

  任敏英,1975年出生,围场镇人。2006年4月,右眼失明,2009年9月,左眼视神经萎缩,术后略有光感。面对挫折,她没有放弃奋斗,期望能够再见光明。2014年8月她儿子在北京医院确诊为骨癌,晴天霹雳之下,她不得不紧咬牙关,到处筹钱。县宣传部了解情况后发出微博,很多北京爱心人士,县里市民,爱心企业,社会爱心人士,都纷纷资助,共筹得20多万元。2016年6月12日,儿子医治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怀着感恩的心捐献了儿子的眼角膜和器官,自己也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

  命运的残酷,使她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怀着感恩的`心和健全人一样生活。双目失明后,她没有拖累别人,一直想自己能够做一点事来回报大家。2017年3月获得北京成人按摩学校高级按摩师证。现在一家免费的治疗中心工作,已成为一名出色的盲人按摩师。她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垮,通过所学的技术帮助他人来回报社会,为这个充满着爱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7

  于国兴,男,1971年出生,大唤起乡人,视力一级残疾,创办了围场县益康盲人按摩中心。

  从一出生就是失明,但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经介绍到北京学习按摩技术,经历三年苦学。学业学成后,他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他自己跑办相关手续、找场所、准备资金,克服各种困难。因为服务态度好技术水平高,客户多了起来,按摩中心也一点点扩大了。自己创业成功后,他尝试帮助残疾人,招收条件具备的残疾人学徒,传授给他们按摩技术,对家庭困难免除学费并给提供食宿。这几年,共招收残疾人学员18名。现大部分学员独立创办按摩店,也将爱心进一步传给他人。

  他不仅帮助残疾人,还到敬老院给老人免费按摩。在汶川地震后他主动捐款500元。他常说,我虽然看不见蓝天,但我心中总是拥有不灭的太阳,它时时激励着我向上、向上,永不停步,我的'帆船就要在黑暗中起航!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8

  于国兴,男,1971年出生,大唤起乡人,视力一级残疾,创办了围场县益康盲人按摩中心。

  从一出生就是失明,但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经介绍到北京学习按摩技术,经历三年苦学。学业学成后,他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他自己跑办相关手续、找场所、准备资金,克服各种困难。因为服务态度好技术水平高,客户多了起来,按摩中心也一点点扩大了。自己创业成功后,他尝试帮助残疾人,招收条件具备的残疾人学徒,传授给他们按摩技术,对家庭困难免除学费并给提供食宿。这几年,共招收残疾人学员18名。现大部分学员独立创办按摩店,也将爱心进一步传给他人。

  他不仅帮助残疾人,还到敬老院给老人免费按摩。在汶川地震后他主动捐款500元。他常说,我虽然看不见蓝天,但我心中总是拥有不灭的太阳,它时时激励着我向上、向上,永不停步,我的帆船就要在黑暗中起航!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9

  张家华,男,现年63岁,视力残疾一级,医疗按摩主治医师,营子区盲人协会主席。他于1987年进入保定按摩专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到营子区从事按摩工作,在营子区残联的帮助下成立了盲人按摩诊所。通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取得了国家盲人按摩主治医师资格证书,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按摩与导引》《按摩与康复医学》等杂志发表了中医推拿按摩论文,带出了2名徒弟。

  张家华掌握了一技之长,有了稳定的收入,他没忘记在自己困难时是许多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他尽自己力所能及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有一颗最善良最纯粹的心。三十年如一日,他坚持为困难群众和老年人免费按摩,为他们祛除病痛。栾大姐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周大娘的颈椎病,还有许多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人受到他的帮助。在营子区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中,他耐心教授常见病和保健按摩知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10

  刘显政,1988年参加工作,后因在部队工作中发生意外导致肢体残疾。2014年3月由档案局转到丰宁残联工作至今。从事残疾人工作以来,对工作从不推脱,一直以开朗、豪放的精神感染着每一名残疾朋友和丰宁残联干部职工。

  在丰宁残联人员少、任务重,全县“脱贫攻坚”背景下,凭借着热爱残疾人工作的一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残疾人事业上。把维护好残疾人切身利益作为残疾人工作者追求和目标,他经常走家串访,主动帮助残疾人排忧解难。尽管走路不方便,依然坚持带着微笑去了解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情况,并通过与残疾人本人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实际困难,利用相关政策给予解决。他甚至累到不能走路打吊瓶,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他关心残疾人的疾苦,在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坚守“军人本色”,用自己的爱心换取残疾朋友满意和放心。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11

  刘志校自2014年调入承德县特殊教育学校后,面对全新领域,投以满腔热情,坚持先进教育理念,着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给予残疾人学生和家庭最切实的帮助。

  注重课程建设、编写校本教材。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研究,总结出“让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得到发展”等独特办学思路。强调“生活教学”“融合教学”等理念,拓展学前康复教育,探索医教结合之路,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学校骨干力量,帮助多名老师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学校连续多年被县教体局评为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市教育局教学先进单位。争取外援救助残儿及家庭,为重度残儿及家庭送去温暖。

  2010年被县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2年被市政府授予二等功奖励;2014后多年被县教育局授予优秀校长荣誉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嘉奖。2018年被评为省级骨干校长。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12

  刘金钟,副主任医师,22余年来先后从事临床内科、急诊、外科、骨伤、针灸工作,曾先后在《河北中医》等杂志发表医学核心期刊论文13篇,省级期刊3篇;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共完成市级科研项目6项。2019年被宽城县残联评为2018年度全县残疾人先进工作者。

  在小儿脑瘫治疗上独具特色,仔细研究治疗方案,语言障碍的.给予健脑,益智,对大脑神经通过经络直接和间接刺激,令其语言中枢发育,改善语言障碍;对于不能走路或者走路姿势不协调的给予仔细和反复分析患儿不同体征,针对个体每块肌肉,利用超微针刀改善和调节肌肉、肌腱功能,令其能走和走的更好;对于瘫痪孩儿,给予针灸,药物穴位注射,埋线,针刀综合治疗,本着不放弃,不遗漏,坚持实施灵活治疗方案。五年来共有50余例脑瘫患儿接受治疗有效,对残疾儿童特别是脑瘫患儿的康复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13

  鲍明杰,女,满族,45岁,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她在家里排行老大,健康阳光的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生命的历程中有阳光陪伴,也有阴云密布,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她10岁的一天,一场车祸夺取了她的整个右手,留下了残疾。身体上的变化让幼小的她哭过,闹过,绝望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因自己身体的残疾而沉沦下去,而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勇敢的向命运挑战,靠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走出了一条精彩而美丽的人生之路。

  1998年鲍明杰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她一直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2009年的夏天在政府的帮助下她来到了丰宁满族自治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工作,鲍明杰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念,白天给单位打扫卫生,帮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电脑打字,用右手练习硬笔字,看各种残疾人政策书籍。凭借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她学会了单手电脑打字,单手硬笔字,还掌握了更多的为残疾人服务的政策和知识。一段时间的努力,她胜任了更多的残疾人工作。

  “人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灵上的残疾”这是从事多年基层残疾人工作的鲍明杰同志,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常用这句话激励身边的残疾人,同时她也用自己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诠释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面对着来残疾人联合会寻求帮助的残疾人,她总是悉心讲解国家政策,耐心的了解残疾人情况。对待还在襁褓中的残疾孩子她就像孩子妈妈一样把孩子抱在怀中,满眼的心疼。面对哭诉自己艰难命运的残疾人她也总是语重心长的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残疾人树立起: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勇气,要有坚强的信念,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正像她爱说的那句话:“人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灵上的残疾”她这样对别人说,也努力的按照这句话做自己。通过自己和家人的努力,以及国家政策的.帮助现在鲍明杰住上了楼房,供孩子上了大学,过上了人人羡慕的好日子。

  努力工作的同时她还不忘了自己身体的锻炼。每天都坚持慢跑,她说跑步让她更加的健康自信,不断的突破自我。鲍明杰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省残运会,多次争金夺银。特别在2018年第九届省残运会上,年近45岁的她又一次站在赛会的起跑线上,荣获“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决胜千里需要韧性,人生的辉煌需要坚持,历史像流淌的河水,滋养着每一寸热土的同时也在消失着印记,但鲍姐却用自己青春谱写了自己辉煌的人生,用自己的激情刻下了永不磨灭的轨迹。

  作为母亲,她是孩子心中坚强勇敢、温柔善良的妈妈;作为残疾人,她是阳光的开心果;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她是残疾人眼中乐观向上的知心大姐,她用温馨的微笑汇成一股暖流、她用向上的信念铸成一道精神的铜墙铁壁,她用永不服输的斗志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展现了新时代最美残疾人的形象。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14

  刘显政同志,1970年11月生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自1988年开始参加工作,先后在承德运输公司汽车六队、解放军59196部队、解放军农牧大学进行工作与学习。之后,因在部队工作中发生意外导致肢体残疾。1999年转业到丰宁档案局分管档案,2014年3月又转到丰宁残联工作至今,从事残疾人工作五年多,五年以来,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普通的基层残疾工作者,对于残联的工作从不推脱,一直以自己的开朗、豪放与热情感染着每一名身边的残疾朋友,又凭借着个人魅力影响着丰宁残联的每一名同志。

  在丰宁残联人员少、任务重,全县“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凭借身上有着令人仰止的军人气息,和热爱残疾人工作的一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残疾人事业上,把维护好残疾人的切身利益作为残疾人工作者追求和目标。认真负责的他经常走家串访,主动帮助残疾人排忧解难,多年以来和残疾人都已经成为朋友,尽管他走路不方便,依然坚持带着微笑去面对每一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带着感情去了解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情况,并通过与残疾人本人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借助相关政策给予解决。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残疾人是他对待工作的原则。自强不息拼搏的精神使他甚至累到不能走路打吊瓶,也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微笑,是善的传递、是温馨的诠释,是一个人灵魂深处“爱”的释放。作为一名残疾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肢体不足而丧失斗志,更没有因为残疾而意志消沉。相反的,是他最了解残疾人的情况,也最关心残疾人的疾苦。在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坚守“军人本色”,用自己的爱心换取残疾朋友的舒心,用自己的责任心换取残疾友人的放心,他就是残联的隐形翅膀,真正做到为广大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15

  2009年11月,在市人大常委会任中层干部的崔建平调任市残联理事长。到知名度低得连群众都不知道的残联工作,亲朋好友很是不理解,面对劝阻与非议,他毅然决然服从组织安排,并下定决心要在“冷清”的“弱势”部门创出一番新天地。

  亮相时崔建平在机关干部大会上讲的那句话把大家的心拧在了一起:“我们只要带着视残疾人如父母、如姐妹的感情去投入工作,就会热爱这项事业,并能精心把它干好“。这句动情的话扎根在了每名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中,并成为了工作的准绳。

  残联面对的是占全市总人口6.5%的6.8万残疾人,崔建平施政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干部素质,改变机关工作作风。他认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与时俱进的整体素质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基础。

  崔建平有特色地提出“三联制度”,即联系实际、联系基层、联系残疾人,并以此作为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责任制考核中。市残联规定,机关干部每人要长年联系1个乡镇街道、联系1户残疾人家庭,在联系中交朋友,做实事,在联系中摸清底数搞调研。

  崔建平率先垂范,他把陵头镇养田村的肢体残疾人毛建平作为他的联系户,有空就去探望,逢年过节慰问,给予无微不尽的关怀,还用自己两个月的工资购买了5只优种绵羊,让他从事养殖,自力更生,摆脱贫困。

  小屯镇杨其营村的李许要在上中学时患强直性脊椎炎和肾炎,举家欠债10多万,四处求医诊治,病情得到基本控制。生性好强的李许要在2009年6月以优异成绩在南阳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系毕业。由于身体残疾,工作没有着落。理事长崔建平得知后,多次到市人社局、卫生局协调,终于使李许要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李许要在给市残联写的感谢信中说:“感谢理事长,市残联是我永远的'家”。

  理事长的垂先垂范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在“三联”中,市残联机关干部不仅摸清了底数掌握了实情,而且发现、扶持、宣传、树立了一批批自强自立的残疾人典型。

  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是搞好工作的基础,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则是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工作实效的手段。崔建平下决心理顺管理环节。

  市残联把涉及到的所有工作内容全部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具体科室、个人,做到人人担责任、个个扛指标,分三个层面层层签订责任书。一是理事长与机关科室负责人签,二是理事长与各乡镇、街道主管镇长签,三是市残联各科室负责人与工作人员签。在保障落实中,加强平时检查和年终考核,对残联机关内部和乡镇街道实行百分制考核。宏观与微观的管理带来了市残联和残疾人事业的可喜变化,形成了“奖勤罚懒,褒优抑劣”的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风气。

  残疾人个人工作事迹16

  创新,只有不懈求索,残疾人事业才能实现辉煌。崔建平如是说,并如是做。他把求索创新始终做为他工作的主旋律。

  崔建平认为,残联不是事业,只有与社会划等号,才能构成残疾人事业。因此,没有领导的重视,部门的关心,社会的参与,残疾人事业便没有生命力。

  为了争取领导重视,市残联每年都把自己的工作思路、打算等,分别向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作全面详细汇报。在日常工作中,既主动汇报工作进度和成效,又及时邀请市四大班子领导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检查指导工作。同时,崔建平充分发挥自己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作用,每届都要向市人代会提交3-5件建议案,以利引起市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关心残疾人事业上,市残联主动出击,及时沟通,提出想法和建议,共同研究有关政策、探讨解决方案、争取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通过崔建平的努力,汝州市残联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机关内设“五部一室”,下属事业单位有“三个中心”,现有干部职工78人,全部经编制批,实现了机构完善、人员充实、作用发挥良好。几年来,崔建平累计向市财政和上级残联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汝州市广大残疾人普遍得到实惠,残疾人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为了动员社会参与残疾人事业建设,市残联与市内媒体联手开设专题、专栏、专题论坛,并以“文化墙”板报,拍摄电视专题片,开展文化活动、运动会、活动日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大张旗鼓地推广残疾人自强自立典型、表彰爱心助残模范、弘扬助人为乐精神,打造残联文化形象。

  主动性的.工作个性创新了市残联的工作方法,崔建平又以辨证性的思维审视并运用着一则古老的命题:“授人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人以渔,足食终身之鱼”。

  “授人以鱼”,整体的工作格局调动了全市协力解决残疾人的切身利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几年间,各级领导节日走访慰问残疾人、深入家庭了解情况已成为一种制度;企业界、知名人士、社会群众献爱心资助残疾人也蔚然成风。市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也以行政资源向残疾人倾斜。

  “授人以渔”则以社会的合力丰厚着残疾人的福祉。市残联联手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村残疾人创业、建业,并发挥扶贫助残基地的辐射作用,劳动残疾人发展种养业。5年间,全市先后投入60多万元兴建了5家扶贫助残基地,带动了1500多名农村残疾人走上了自食其力的脱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