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时间:2024-02-20 12:10:25 雪桃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精选11篇)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1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2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3

  本文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也对应了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单元还是习作单元,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中的奇特想象,让学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打开思路,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为之后的想象习作打下基础。

  我是这样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的:首先复习导入(生字和课文内容),在回顾课文时,我这样的导语“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有位小朋友变身成树的原因吗?不想吃饭可以算得上这位小朋友的小小心愿了,一次神奇的变身就可以完成一个小小心愿,真不可思议”带领孩子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是在告诉孩子们想象可以是从内心的小愿望开始的,这节课提到的的变身也是从这开始的;接着深入读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和同桌交流,初步感受想象的奇特,在班级展示的'环节,我则出示文中的几个句子,通过情境朗读、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进入想象的世界,同时这几句话刚好就是文中“我”变成树之后的神奇经历;最后大胆想象,创作表达,在感受过文中的奇特想象之后,我依靠板书,给学生总结写法,让学生理解这次的变身是从小小愿望开始,变身成功后会发生一系列奇妙的趣事,自己将要进行的练笔也要有这基本的两部分,学生由说到写,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创造出的奇妙世界。

  1. 给孩子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想象单元,不局限孩子的思路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本身在这个年龄段是有天生的想象力的,只是这些想象力需要被鼓励,更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这节课堂上,我所有的课堂问题都是开放型的,对孩子们答案的多样性及时给与肯定,尤其是在感受课文有意思的句子时,我让孩子们想象鸟窝的形状还可以有什么,小动物可能是怎么住进来的,学一学小动物们对话的语气等,这节课上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2. 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刚接触此类的课文,无论从感受文章语言还是学着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两个环节中,我都重视问题引导、总结方法等环节,带着孩子学会感受想象,学会写自己的想象。

  3. 分层次指导写作。本篇文章结构相对不是非常紧凑,但是深入研究就可以发现,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和自身现实生活连接的,就是我门说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想象可以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实现愿望后会创造出更多的不可能。这两项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说清,孩子们就会顾此失彼。这样分层次知道,孩子们当然就进行了两方面的训练。

  4. 学法迁移,加以运用。每篇课文都是例子,我们是在用课文,而不仅是在学课文。本节课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自己的世界,如何想,如何写,我带着孩子一起在学课文中总结出课文的写法,孩子们的写作才会有了方向。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4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在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童话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倾向于强调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积极面。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这种积极的关系能够得到富于童年意趣的展示。《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5

  “我是一棵树”这是我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做的一个游戏,是结合本周的教学主题《大树和小花》而开展的。最主要的是让幼儿能够知道用身体模仿树的形状,表达自己对树朋友的特征的认识。并且能够丰富肢体语言,学习合作表演。对树的组成有一定的认识。幼儿能互相合作,合作顺利。

  在游戏中,印象让我最深的是幼儿之间能够在相互合作中较好的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首先是幼儿活动能力得到提高,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注意帮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鼓励孩子行动、思考、学习。孩子对活动内容从不熟悉到了解,对语言题材从不了解到得心应手,玩法从一种扩至数种,从一个人玩到合作玩,自己分配好角色,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那种排除障碍,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对幼儿将终身受益。让幼儿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感觉。

  再次是幼儿的个性、品德得到培养。通过活动幼儿心理生理健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品德的培养不断地得到落实。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大胆勇敢,自信心、成功感,克服困难毅力的形成都将会对幼儿的明天产生积极的作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世界,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世界。我们要因地制宜,及时的发现于扑捉。那才是最重要的。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6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寓言化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充满童真与哲理的故事。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情境导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充分挖掘出文章中丰富的.想象元素和人性关怀的主题。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树木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变成一棵树”的生活情境,既满足了学生视觉感知的需求,又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在解析课文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鼓励他们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体验“变成一棵树”后的内心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活哲学。这种角色代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同理心与情感认知能力。

  再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环保意识,实现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

  总结来说,《我变成了一棵树》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不仅有效地完成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更是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7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堂生动活泼且富有深度的语文课。授课老师将文本的奇幻想象与现实生活的观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创新而富有启示性的教学模式。

  在解读文本环节,老师深挖“我变成一棵树”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细节的捕捉,体悟到主人公在变换身份后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全新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力,更唤醒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互动环节,让学生扮演成“树”,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得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此外,此课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主题,透过“我变成一棵树”的独特视角,审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我变成了一棵树》的课堂教学充分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成功地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进文学的世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8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一堂课的教学,充分展示了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理解和创新运用。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技艺,将这篇富含哲思与童趣的文章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师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揭开“变成一棵树”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生态观念。教师精准把握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利用故事性强的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主动探究中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另外,该课的一大亮点在于融入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变身为树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思考,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鉴赏能力。

  最后,教师还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以《我变成了一棵树》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环保教育,使学生在了解自然、关爱生命的同时,也树立起了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念。

  总之,本次《我变成了一棵树》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达成了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而且在塑造学生人格特质、提升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9

  课程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对课文主题“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

  课文解析环节:

  教师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变成一棵树”的奇特体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感知和思考。

  互动教学环节:

  课堂上开展的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变成一棵树”的感觉,增强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渗透环节:

  教师巧妙地将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等德育主题融入到对课文的解读之中,使得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10

  课程设计新颖:本节课围绕“我变成了一棵树”的主题,不仅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展现了开阔的教育视野。

  情境创设真实:教师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真的变成了书中的那棵树,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涵,又激发了他们的`同理心与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读写结合、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度解读文本,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课程立意深远: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理解作者的独特视角,还能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多元价值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 11

  激发想象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设想自己成为一棵树的情景,有效开启了学生的想象力之门,让他们在自由想象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文本细读精讲:教师对课文进行了精细入微的解读,带领学生品味作者的文字艺术,揭示了“我变成了一棵树”背后的深层寓意。

  情感教育融合:本节课巧妙地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进而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整体评价:整堂课结构清晰,节奏适宜,师生互动活跃,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次成功的创意语文教学实践。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相关文章: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通用12-10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通用12-21

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评课稿(通用5篇)09-30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通用【经典2篇】05-09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范文12-10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范文(精选9篇)04-17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范文(通用11篇)03-29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10-12

我变成一棵树评课稿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