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论语》有感

时间:2022-10-13 21:58:0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了《论语》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了《论语》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了《论语》有感

读了《论语》有感1

  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其意为: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在《宪问》中的这句话中,孔子很明确地提出了“古之学者”、“今之学者”的概念与区别。“古之学者”应该是距现在的远古时代,最近也应该是夏朝、商朝;“今之学者”应该是孔子所处的周朝及春秋时期了。古代的学者认为做学问是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奥秘,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是有益于自身修为、有益于社会的,是纯粹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的。今天的学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问、学术的价值,认为学问是做给别人的,起码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使用的手段、工具及过程,很少有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得其乐地做学问的。

  对孔子的上述论断,现代人都持认可态度,并能举出很多现实社会中的例子。对此,意中同样认同无异议。只是意中由此想到了其他,并有了些许感悟。

  春秋时期的孔子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孔子是现在所言的真正意义上的古人,这是确定无疑的。从春秋时期往前数,只有“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朝了,按照孔子的划分,古之不说,只说今之。在“今之”的春秋时期,已经不是纯粹做学问了,学问变成了做给别人看的了。这是不是国人的悲哀,是不是受儒家“学以致用”思想影响而形成的“入世”观念作祟?值得商榷。

  可见,很多事情得以“传承”,都有其历史原因,有其思想承继的,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二XXX年X月X日

读了《论语》有感2

  今天开始认真读《论语》。对于这一类的古籍,年轻的时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读了很多年的书,竟连这样一本古典、经典、充满智慧、字字珠玑的书都不曾好好读过,不禁汗颜。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详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同“悦”,一早便知。然“悦”与“乐”的区别在哪?之前从未细想。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可不,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喜悦,那是静静的心底的私语。虽有时也会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表面平静,内心汹涌。有时竟然是不能说,不可说,说不得,说不出。呵呵,有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真有限的很。

  而有“朋”来到,若不喜形于色,岂不让“朋”误会?而“朋”之一字,绝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见古人择友严苛,并不随意与人为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这样的人来了,岂会不乐开了怀?那绝对是喜不自胜啊。

  “人心隔肚皮,对面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可谓是难之又难。知你、懂你的人世间能有几人?年轻时常常豪气干云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现在想想不免发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愠,这岂不是我们该有的'基本境界吗?话说,你愠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扰吗?就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吧。

  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喜悦,让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淡然地微笑。这是夫子早就给予我们的智慧。

《读了《论语》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读了《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论语》有感04-28

学习《论语》有感04-18

学论语有感04-28

《论语感悟》有感02-15

学论语有感2篇04-28

读了圆明园有感10-09

读了《雷雨》有感10-14

读了《史记》有感10-14

《论语感悟》有感15篇02-1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读了《论语》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了《论语》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了《论语》有感

读了《论语》有感1

  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其意为: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在《宪问》中的这句话中,孔子很明确地提出了“古之学者”、“今之学者”的概念与区别。“古之学者”应该是距现在的远古时代,最近也应该是夏朝、商朝;“今之学者”应该是孔子所处的周朝及春秋时期了。古代的学者认为做学问是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奥秘,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是有益于自身修为、有益于社会的,是纯粹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的。今天的学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问、学术的价值,认为学问是做给别人的,起码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使用的手段、工具及过程,很少有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得其乐地做学问的。

  对孔子的上述论断,现代人都持认可态度,并能举出很多现实社会中的例子。对此,意中同样认同无异议。只是意中由此想到了其他,并有了些许感悟。

  春秋时期的孔子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孔子是现在所言的真正意义上的古人,这是确定无疑的。从春秋时期往前数,只有“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朝了,按照孔子的划分,古之不说,只说今之。在“今之”的春秋时期,已经不是纯粹做学问了,学问变成了做给别人看的了。这是不是国人的悲哀,是不是受儒家“学以致用”思想影响而形成的“入世”观念作祟?值得商榷。

  可见,很多事情得以“传承”,都有其历史原因,有其思想承继的,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二XXX年X月X日

读了《论语》有感2

  今天开始认真读《论语》。对于这一类的古籍,年轻的时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读了很多年的书,竟连这样一本古典、经典、充满智慧、字字珠玑的书都不曾好好读过,不禁汗颜。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详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同“悦”,一早便知。然“悦”与“乐”的区别在哪?之前从未细想。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可不,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喜悦,那是静静的心底的私语。虽有时也会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表面平静,内心汹涌。有时竟然是不能说,不可说,说不得,说不出。呵呵,有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真有限的很。

  而有“朋”来到,若不喜形于色,岂不让“朋”误会?而“朋”之一字,绝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见古人择友严苛,并不随意与人为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这样的人来了,岂会不乐开了怀?那绝对是喜不自胜啊。

  “人心隔肚皮,对面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可谓是难之又难。知你、懂你的人世间能有几人?年轻时常常豪气干云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现在想想不免发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愠,这岂不是我们该有的'基本境界吗?话说,你愠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扰吗?就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吧。

  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喜悦,让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淡然地微笑。这是夫子早就给予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