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精】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论语》有感1
说起读书来,给别人感觉总是"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种朦朦胧胧的诗意感觉,我记得读红楼梦的时候,贾宝玉也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我觉得这个闲字说的特别好,把这层诗意的窗户纸给捅破了。
以前应科的书生,确实有一些些闲人。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的读书人,他们不误农,不经商,虽专工科考却不那么用心。闲暇之余,偶尔搞个《聊斋志异》谈谈精神恋爱,好不快乐。但是也有些寒门子弟,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如贾岛贾先生,只能写写苦吟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如贾宝玉这般闲处的并不太多。正经的读书人,有些真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讲究格物致知穷理。而像我等只希望读读专业书,提高下业务能力,能养家糊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闲读书,读闲书,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读书的地点就是花前月下浓荫处,寻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点燃一盏青灯红豆,四周一定要清扫的整洁,最好的是布置一些简单的书柜,柜子里的图书不暇是皇皇巨著,还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不消雕槛朱窗,不必美酒盛馔,不用丝竹乱耳,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亦佳。
古代的书目讲究经史子集,纪昀等人编辑的《四库全书》也是按照这个系统去整理的。中国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对于习惯用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显得晦涩难懂。所以王国维、章太炎、黄侃之类的国学大家在现代真是寥若星辰。而且现代的书籍业在应用机械后发展的迅速,书籍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珍贵,大家对书籍也不那么重视,藏书也都变为了私人对古董文物的收藏,甚至是待价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阁""万卷楼"的藏书盛事也不浮于世了。
大话说了一大篇,我们现在转入正题。今天我是第一个给大家读《论语》,所以我选择的是论语的开头——"学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对孔子总觉得他是个温和的老者,而且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者。不知道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邵珠合。他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学习论语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而且是当时必背的篇章。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而我一个是脑袋笨,再者实在调皮,背诵这几句的时候总是丢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师用教杆敲打一顿。后来渐渐地,提起论语,都觉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阴影存在了。
作为我们认知的源头,《论语》应该算是我们最早背诵过的正正经经的典籍之一了。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反而觉得有些论语的话儿非常的贴近人心。所以自己也觉得,是时候通通彻彻的读一遍论语了。所以,身边同事说广告人为何读论语,我并不是那种实用主义的立场,我倒觉得如今而立之年读一读《论语》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很简单,习在古代的写法是"習",鸟儿数飞也。学了新鲜的事物,就应该和初飞的'鸟儿一样不断地实习,这里的"習"应是指实践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一个务实派,而不是后人对"腐儒"的偏见那样。
第二句,乐在我老家的方言里,是读洛的,我的老师也喜欢读洛。程子说,"说"是内心的,而乐则是由内而外的欢喜。这总让人联想起曹孟德说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乐场面。
第三句,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对别人指指点点好像是每个人最常见的根性。我乐于把知识、技艺等与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许多的不满和愤懑来。而这种乐于及人,不知不愠绝对需要君子的那种坦荡的胸襟和德行。
至于此,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对"为学"的一番善言。而我今天读这一篇,反而觉得这三句,更像是孔子对我们一生的训诫。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人在年轻时,就要多学习多实践。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务应该在于去结交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扩大自己看待事物的视野,从而做一番自己喜欢而且利于社会的事业。而年老之时,则更需要阔达的气度起理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的道理,去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和培养年轻的一代,去关照自身,达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共融。
当然了,以上也只是我独断的片言只字。孔子是伟人,每个人都孔子的教诲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读《论语》有感2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孔子对学习、执政、敬孝、仁德、礼节和天道地论述。
我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孔子对弟子说,老师教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能获取新的更深的道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如果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白学。学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执政就要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为别人出主意要忠实,要广泛地与众人友爱;君主使用臣要以礼相待;臣奉承君主应当以忠相待,作为君子要谨慎地说话,敏捷地行动。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对学习,我要经常复习,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经常去实践,不能空想,做到虚心好学,说话要有分寸,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孝顺父母,父母不愿听的话要委婉的`劝说,为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师长,要听从师长的告诫,不冒犯长辈,做一个有孝心的晚辈。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长大以后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论语》有感3
老师暑假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看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感,我看了论语,并写出了我的感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很多话很有道理。论语1是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2是讲有关思想、修养,论语是我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特别“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这位是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给我的感触也很深,告诉我们要敏捷而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虽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年不可能完全适合现在的社会,但他毕竟是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仁义礼智信我们都按这个标准去做,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昌盛文明。
读《论语》有感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办公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曾经听我老师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为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读《论语》有感5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我以前也听说过《论语》这本书,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内容,于是捧起书翻看起来。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我听过的话都在这本书中出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等。这本书中不仅有这些原话,而且有详细的解释,告诉我们这些话是什么含义。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而且要讲信用。读完这段话,一件几天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有一支非常漂亮、很好用的.自动铅笔,很多同学都很喜欢。我的好朋友王强也想要一支。他对我说:“你能帮我买一支同样的笔吗?”我满口答应,说:“没问题,我今天放学就去帮你买。”然而,放学的时候,妈妈来接我去吃晚饭,我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第二天来到学校,看见王强,我才突然想起昨天答应帮他买笔的事情,可是我不好意思说忘了,于是对王强说:“昨天那种笔卖完了,今天我再去看看。”可是到了放学的时候,由于我在教室做值日,等我急匆匆地赶到商店,已经关门了。第三天,王强没有问我这件事,我心想:“他一定也忘记了让我帮他买笔的事,我也不用太着急了,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去买吧。”就这样,几天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直到看到《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便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没有做到,也要诚实地对别人讲清楚原因。只有自己遵守诺言,才能让朋友信任我,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当我想到这里,就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对妈妈说了一遍,妈妈欣慰地笑着说:“好孩子,你能想通这个道理真好,做人就是要从小养成守信用的好品质,这样无论你将来长大了做什么事,都会拥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我听了点点头,对妈妈说:“我现在就去帮王强买笔。”就这样,虽然迟到了几天,但是我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当我把这支非常漂亮的自动铅笔交给王强的时候,看着他开心的笑脸,我不由自主地也笑了,心里感觉轻松极了!
从那以后,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心里都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兑现自己的诺言!
读《论语》有感6
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好的书籍,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好成绩,我们值得读。
读《论语》有感7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想想自己,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比先哲的谦逊,我羞愧万分!
《论语》,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得勇于改过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教会了我太多太多,使我受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8
七月,盛夏。日子波澜不惊,此时,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悦耳。雨点溅落在窗台上,风吹着雨丝穿过窗户,一阵凉意。这样慵懒的时刻,捧一本书,在文字里度过。此季的主旋律,源于一本《论语》。
书桌上,静静地躺着《论语》,思绪又飘到了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记忆里,简陋的初中课本,我还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不知道鲜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师读、念、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的感觉很困惑,天天做作业,不是复习就是预习,哪来的愉悦?
现在想想,那时虽读《论语》,始终一知半解,参不太透。偶尔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诌几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后来,偶遇旧书摊,附庸风雅地淘来一本线装的《论语》繁体本,一行行繁体竖字,硬着头皮读了一遍。说实话,那一遍没读懂什么,只读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结论:《论语》难读!在没有小说看的日子,偶尔也会翻翻那早已发黄的纸页,只是依然无法读懂其意!
再读《论语》,正是于丹热播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叫读了,是看。于丹教授声情并茂的解读,我又一次翻开那本《论语》,泛黄的书页由于岁月的风蚀,留下了时间的沧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种书香,有些霉味,但这并不影响我徜徉在经典里。那些日子,孔夫子亲切得犹如邻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也不再深不可测、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识的警句、良言迎面扑来……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轻轻地合上书卷,穿越2500年风云的华光,惊觉这一团燃烧了数千年却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离,了解你,仰望你。不为别的,只为贴近你的温暖。
读《论语》有感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听!这是我们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课。
说起我的家庭成员,我得向大家介绍介绍了。我妈妈是小学教师,爸爸是体育教师,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绍了。妈妈崇尚儒家学说,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丝”了。平时,说话总时不时蹦出几句“之乎者也”来;而爸爸呢,就只有“妇唱夫随”了,也跟着“吾呀尔呀的”;我当然也在他们的熏陶下,对这些难学的`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我们家庭的《论语》之旅就出发了。先从称呼开始吧!古时候不是都把有学问的人尊为“子”吗,于是,我尊爸爸为“老子”;爸爸尊称妈妈为“妻子”;我就被爸爸妈妈尊为“孩子”。哈哈!我们三个都带“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开始晨练,节奏由“一二三四”变成了《论语》名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中午饭桌上,老妈端上香喷喷的菜:“此乃红烧鸡也,趁热快吃矣!”于是,我们便在这“热腾腾”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饭。晚上,我们全家人就沉浸在《论语》中,“老子”问,“孩子”答,可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妻子”读,“孩子”诵,可谓“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时也为了孔子的学说争得面红耳赤;“孩子”有时也为了这难记的古文而垂头丧气;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学习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没想到,难学的《论语》竟给我们家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我真得感谢你呀——经典《论语》。
读《论语》有感10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
背了这句话,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也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来帮你。”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没弄下来,反倒把握自己给弄得头晕眼花。我想:做什么事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下来了。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个笔。我想:要是被妈妈发现,那不是得挨一顿嚷吗?而直接对妈妈承认错误,妈妈一定会原谅我,并告诉我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样,妈妈原谅了我。
以后,我要每天反省两次,这样,我就会更优秀。
读《论语》有感11
从我们咿呀学语开始,论语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从小学开始朦朦胧胧地诵读,到初中的耳熟能详,到高中的一知半解,论语可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但我们却从来没能真正了解它的意义,就像每天见面时都打招呼的朋友,但也仅仅是打了招呼,只是眼熟罢了。而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选修了张老师的《论语》和孙老师的《传统文学修养》,这两门课促使我重新拿起论语,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老朋友,重新认识了皮囊之下的有趣灵魂。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论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从简单的伦理道德规范深
入到了人心和人性的本质,在探查到本质之后我才感到耳目一新,恍然大悟。人心由本性心和世俗心构成。本性心是指孝悌之心、诚心、反省之心,它重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体现;而世俗心则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苦与乐的并存。这点醒了我,在深入理解《论语之前》,我从未想要认真考虑人的'本心是怎么一回事,我甚至一度怀疑人性本恶,而老师们的讲解点醒了我,让我明白了我看待问题的局限性,我只是看到了人的世俗心,而没有看到人的本性心,我只看到了人性后天之恶,却没有看到人性先天之善,感谢老师纠正了我狭隘的观点。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本性心和世俗心的论证,“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是在劝说人们保持本性,去追逐更高等级的美德;《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世俗心的论述,“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世俗心的美丑善恶便体现出来,有人从世俗之恶,巧言令色,甘为小人,有人从世俗之善,孝顺善学,志为君子。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世俗中人,不是什么超脱世外的神仙圣人,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是一体的,我们在看待人时不能将这两心割离开,不能过分的只强调本性心
或者世俗心,否则我们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人。
李翱的《复性书》中讲道:“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堕也。”其中“性”就是指人之本性心,“堕”就是指人之世俗心。从前我不理解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我总是悲观地以世俗心来揣测他人,我认为人们帮助他人、投身于公益,都是有利可图的,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谁愿意花多余的精
力和金钱去做那些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呢?而在深入学习论语后,我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有人愿意牺牲自己去帮助他人,尤其是这次疫情,有很多人愿意伸出援手,真的有人愿意舍己为人。
重读《论语》使我受益颇深,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真是合适的演员出演了合适的角色,周润发主演的孔子使孔子这个圣人形象多了一丝人间气息,也一改古文中严肃、为天下奔波的士大夫形象,增添了一份温柔和蔼,多了一分心系天下苍生的慈悲。在《传统文学修养》课上,老师也曾放映过,但由于时间问题并未完完整放映,想要了解孔子的同学可以重新观看一下这部电影。
读《论语》有感12
孔子是古圣先贤,他说古之学为已,今之说为人。切合实际!在当今天信息化时代,几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传。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华众取宠而已,有些是实际的。自己常发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种宣传。但是,做事,首先应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发自愿的一种行为。学习,首先是为了自己成长。
里面有几句对自己震憾比较大的。比如,君子忧道不忧贫。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是对现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一种警示。现今金融市场,以及各行各业,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坑蒙拐骗的情况时有发生。都难长久,事情败露之后,有些人可能进监狱。一人得利,众人受罪。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准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合乎道义!!
另外,论语六言六蔽,对自己也有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种美德,不学习发展到极端就变成一种恶习。对别人仁慈仁爱虽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会变成一种愚蠢;一个人虽然聪明,但不学习不提高自己修养,其弊端是容易放荡不羁;一个人讲诚信却不学习,其弊端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出现韦生抱树而死的情况);喜欢直率而不好学习,其弊就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刚强而不爱学习,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于恰到好处而已!!!
论语是讲人际关系的一本书,是教人学好的伦理老师。想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朋友,不妨好好读读。
读《论语》有感1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
读《论语》有感14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我坐在书桌旁,打开了一本叫《论语》的书,并开始我津津有味的国学阅读过程。国学的阅读是个艰辛的过程,没想到几个简单的中国字的组成,竟包含了如此深奥的道理。我通过一字一句的`理解,总算读完了这第一篇文章,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依据利益做事,不然的话就会招来许多怨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大哲学家孔子以前这样告诫一些有贪财欲望的人:“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只追求利益,而看不到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东西,就会遭到许多人的讨厌和怨恨。
我将这篇文章的注解及故事看完后,不仅想到,只依据利益做事,这却是现代社会上很容易发生的一种现象。由于金钱和地位对事物的侵蚀和冲击,让许多浮躁的人禁不住如此诱惑,便抛弃优良的传统及道德修养,品质上出现瓦解现象,渐渐地开始不停地抱怨,慢慢的唯利是图。今日何不然!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只讲利益,还要看做这件事是否在道德的准绳上,是否对大多数人是有好处的。
想到这里,我不禁面红耳赤。记得有一次秋游,我同学让我帮他买一支棒冰,他在搞卫生,我答应了。但是由于天十分热,在买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将他的棒冰也吃掉了,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让我吃到了苦头,这位同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不理我,也不愿意帮我。
《论语》中的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几千年前古人都知道的道理,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国学的精华和魅力。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是通过国学世代继承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将国学深入的理解,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读《论语》有感15
世界历史上灿烂的文明有很多,但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只有一种,那是华夏文明。几千年间、无数自然灾害肆虐蹂躏、纷繁战乱干戈汹涌横生,华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数不清的磨难、承受了数不清的摧残。数千年的时间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万事都不可控。可是,中华文明就是战胜了天地的无情、抵御了外敌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变更,不但没有被分裂、没有被摧毁,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吸纳同化了所有试图征服它的人。一种文明得拥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怀才能既抵御住外来的侵犯又同化了外来的文化呢?这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这样的奇迹发生在了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大一统的文化,这种文化世代相传、深入人心、融入血脉,成为了中华魂、华夏魄,这种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记述其言语论说的《论语》更成为了缔造二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价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各种思潮缤纷出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学说成为了国教?予以为是因为孔子学说饱含"以人为本、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与英雄气概。
孔子认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即,修身先以学文,成为一个具备孝、悌、信、爱众、亲仁等良好道德修养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中,孔子就对人君的胸怀修养要求进行了多次阐述,显得浓墨重彩。"为政以德",所谓:"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遵礼守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简而言之谓之"仁",谓之"礼"。要以"仁"制国、以礼待人。则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风归淳,天下归于大治矣。
整部《论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之多,对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规、行世之则更是进行了360度立体的论述。"学道则爱人"、"文质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义"、"坦荡荡"、"求诸已"……君子仁人历为治国之中梁砥柱,对这些原则的践行追求,塑造了中华文人的铮铮铁骨与谦谦风度,使中华文明保存了浩然与雍容气度。
在处世观上,相对于道家的强烈出世倾向,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昌也。学习是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时要不断学习。而通过系统的学习,儒者既具君子之风(不具备也认可),又具治国之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也。
制国之策上,相对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儒家讲究仁义道德,一个刚绝凛人,一个悲天悯人。百家思想争鸣,可用于制国者寥寥无几。而贯穿其间的,对掌权者仁、义、礼、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备了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理想(不具备,也知道此为正道)。
孔教宣扬的制国终极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图建立严管苛制的政体、有异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脱圆融、更是与其它学说倡导的军事制国、阴谋拥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国天下,是以"仁"治、以"礼"束的升平盛世,其间,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爱。况开国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将,因为金刀戈马、开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阴谋,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壮志。可治国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为国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要的是稳、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国平。倡导"温、良、恭、俭、让"、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选择。
孔子之后,历经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历代思想家的发展,经由统治阶层的推崇,越来越完备、越来越系统的政治体制、伦理体制、宗法体制得以确立并成为稳定的政治及思想统治方略。这使得中华历史跨跃朝代更迭而不断、使得中华文明经历外来文化冲击而不变。更是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了中华子民的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并最终促成了独特而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形成。
《论语》为代表的孔教学说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信仰与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希望、有信心、有前进与坚持的力量。这个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统治的幻想;这个理想使学子臣属有了永远可以追求的境界;这个理想使寻常百姓有了乐天知命的气质;于是,虽历劫难,中华文明屹立不倒、虽遭创伤,华夏血脉绵延有绝。
前世自"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为一切并不会变。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修行,方能成为良人志士,只造万世之福,不涉毁世之事;心怀天下,培护浩然之气,方可成就大邦强国,保得疆土无亏,图得民治久安。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论语》有感04-28
读《论语》有感10-14
读论语有感10-21
学习《论语》有感04-18
学论语有感04-28
【热】读《论语》有感12-23
读《论语》有感【荐】11-02
【荐】读《论语》有感11-02
读《论语》有感【热门】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