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

时间:2022-11-02 11:15:4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观后感12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着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着观后感12篇

活着观后感1

  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太多责任。“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11月3日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一句话,在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工15年的动人故事。

  在大学第一节语文课上,我看了这部“比阿凡达更有吸引力”的纪录片。张丽玲历时十余年,用影音记录下老丁在东京15年的责任与坚持、孤独与忍耐。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老丁1996年只身来到日本,怀揣梦想,家人的思念,期望。一切在梦中总是那么美好,现实却无比残酷。老丁本计划上完语言学校后,继续读大学,并由此一路在日本发展下去,可是到日本后他才发现语言学校设在非常偏僻的小乡村。为了生活,他对学校,也是对命运选择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满机会的东京,逃亡的副产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户”,从此将许多机会堵死,包括回国与妻女相见。老丁由名知青变为日本最底层的工人,每天各种工作,住在破旧,低矮,仅仅10平的房子里。生活艰辛而残酷,家人是他唯一的寄托,女儿的学费是他工作的目标。他每天打3份工,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回家后看女儿的照片,是丁尚彪最幸福的时刻。然而,他日夜思念的家人,却是15年难以相见。

  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老丁只见到了亲人人两次,不足100个小时;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老丁吃的永远是最便宜的.,把收入全给了家人;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充满辛酸,老丁依然含泪活着。生活的苦涩,老丁懂得,却无人诉说。15年,太多太多生命难以承受的辛酸苦涩,老丁一一度过。在残酷的现实前,老丁选择坚持,选择了含泪活着。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15年。 (读后感 ) 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终于踏上回国的。因为他已经完成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女儿在美国成为一名医生。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这眼泪,饱含生活的五味,归乡的喜悦,女儿成才的骄傲,生活的无奈,辛酸,苦涩,委屈。。。。。。。15年,稀疏了老丁的发,刻深了老丁的皱纹。老丁的15年,不单是个人坚持、年华老去,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老丁含了15年的眼泪,在飞机上流出,将15年的委屈,辛酸通通发泄。

  这里,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残酷,更看到了难以割舍的亲情,坚持,责任,人格的崇高,伟大。活着,不单单是心跳,呼吸......更多的是责任与情感的承载,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活多么苦涩,我们都要乐观的活着,因为,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活着观后感2

  日本媒体人士表示,包括《含泪活着》在内,日本富士电视台共播出了四部张丽玲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每部作品的收视率都很高,最高突破了20%,这个收视率在日本难以想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日本人看过张丽玲的纪录片,要求重播或出版DVD的呼声很高。富士电视台应观众的强烈要求,破天荒地将张丽玲的纪录片《小留学生》重播了5次,收视率都很好,这是空前绝后的事情。

  观众观后感折叠

  一位21岁的`男性大学生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感动的电影!现在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我即将毕业,联系了许多公司但都没成功,我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情绪非常低落。但<含泪活着>让我改变了想法,给了我真正的勇气,我会振作起来!

  一位42岁双眼哭得通红的女性观众激动地说:我是张丽玲纪录片的粉丝,她的每部作品都让我深受感动。今天我带全家来看《含泪活着》,边看边流泪,不过不是悲伤的泪,而是温暖的泪,心灵像被洗过一样,激励我更加热爱珍惜生活,这就是张丽玲纪录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时间拍摄的《含泪活着》,主人公对人生和家庭的热爱,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再次感悟到中国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学习。我将介绍朋友们都来看。

  一位49岁的中年男性:五个月前公司倒闭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里压力很大,我甚至产生过人间蒸发等极端念头。《含泪活着》给我的震动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简直无法比,我会永远以他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和父亲。在我人生中最苦闷绝望时遇到《含泪活着》这个电影是我的幸运,给了我希望和目标!我向主人公和制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含着泪看完<含泪活着>,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51岁男性

  无论是谁,看了这部作品,都无法不为之动容。46岁男性

  片中有许多我们日本人已忘却或失去的美德。盼主人公一家幸福!31岁男性

  这个纪录片应该成为小学、中学的德育教材。38岁女性

  边看眼前边浮现出父母的身影,泪流不止。我父母因战争而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但他们连节假日都不休息拼命工作挣钱,供我和哥哥上医科大学。这个纪录片使我对父母充满感激并感悟到自己的责任。希望母和哥哥也能看到这部难得的好片。38岁男性

  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这是为欢笑做出的准备。如此世代相传。27岁女性

  深感拥有目标能够使人变得坚强。53岁女性

  深受感动。我离开父母有10年了。有许多相同感受。再次怀念家人的情感。我想今天就给家人打电话。29岁女性

  令人心情沉重的剧情。我自问能否成为真正的母亲。37岁女性

  咬紧牙关的坚强父亲,是真正男人。62岁女性

  这个纪录片使我的人生观改变了。20岁女性

  这是一部能够洗刷心灵污垢的充满力量的作品。33岁男性

活着观后感3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逐渐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生活的曙光。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吧。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活着观后感4

  电影《活着》让我想到了很多。

  它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家庭在历史大潮中的跌宕起伏。

  福贵少爷,以前是个赌徒。以至于家破人亡。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家珍,福贵少爷的妻子,相夫教子,克勤克俭,不离不弃,绝对算得上是好妻子。

  但命运弄人,人生无常。

  这个家庭的噩梦开始了。

  女儿高烧留下后遗症,成了哑巴。

  儿子在大炼钢铁的工地上意外身故。

  好不容易熬到女儿成家,生孩子了,却又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

  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吗?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必然性的东西?人生可预测吗?

  一句话,悲剧能避免吗?

  可以预测,但不能避免。

  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家之气通于一国之气。

  气分阴阳。

  二气平衡,方能平安。

  五六十年代,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全民癫狂。大炼钢铁,十五年赶英超美。阳气多而阴气寡。上帝想让谁灭亡,必先让谁疯狂。那是一个全民被催眠的时代。类似现在的传销。阳多阴少,必出现亡于阳之症。暴死者,即亡于阳之相。

  观一国之气,可知兴衰。

  福贵是个艺术家,他会唱皮影戏。是个坚定的革命浪漫主义者,生活在理想中。他是全民癫狂的受害者。有时候,信仰越强烈,反而越有害。

  福贵的妻子是个好妻子,好妻子,都会具备柔顺之美德。她惟福贵马首是瞻。这个家庭之气,也是阳多阴少。因此,国家层面的悲剧,很可能会在这个家庭上演。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气太盛的人,对事情的复杂性认识不清楚,阴气盛的人,凡事极其小心,甚至带有强迫的性质。小心驶得万年船。经过一连串的打击,福贵一家的气,也在转变。

  当唯一的女儿生孩子的时候,他们意识到外界的很多东西或许并不可信,为防止万一,从牛棚中带出来一个教授医生,以备不测。

  但这都已经太迟了。

  后来他们给孩子取名馒头。这是这个家庭回归理性、回归真实的表现。什么都是假的,活着才是真的.。人的双脚要站在大地上。阳气必须有根,根者,阴也。

  福贵一家的遭遇,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是个人的悲剧。命运,可预测,但不可违背。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于民同患。

  何谓与鬼神何其吉凶?何谓吉凶与民同患?

  大人心量极大,天地人皆可通,见微知著,惟道是从,或隐或现,观一国、一家之气,已知兴衰矣。

  但天机不可泄露。即使说了也没用。谁会信呢?这就是退藏于密的内涵。

  所以,这个世界上,悲剧是很难避免的。这就叫吉凶与民同患。

活着观后感5

  观电影《活着》,从影片总体来看,导演水准尚可,葛优、巩俐,尤其那几个小演员的表演都不错。

  但是就小说原著以及本剧的编剧余华而言,大失水准(我没有看过原著)。我真不明白,故事讲述得这样不着四六,过去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吹捧?

  一个很不错的故事,却硬要套入历史的框架中,伪装成极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时代主义外壳。这一点与余华的小说《兄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余华同志或许根本不了解他所记录的40、50、60年代……他无非想表达:人呀,要适应时代,屈服于时代,为了生存,要活着这个主题。所以他记录国军败走时的情形、大跃进时的样子……都跟《兄弟》犯同一个毛病--肤浅,他对历史的理解得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老人讲早年间的故事一样,有道听途说的感觉。

  《活着》中有许多感人的场面。

  比如馒头出事,这其实只要归功于演员的表演到位。细想情节,作者好象是在说,因为大家都在搞大炼钢铁,也让孩子参与很荒唐,所以孩子才出车祸,但其实这样的事在任何时代都会发生,它没有明显的大跃进标志,现在这个时代出车祸比那时代多得多,硬要联系起来,太牵强。

  凤霞难产死去,也是很感人的一段,当然也不是余华同志的功劳。他本想告诉观众,专家都被打倒了,实习医生不知道怎么处理才造成了这个悲剧,但是这种联系又是有些牵强,因为这跟车祸一样,都属于疑外事件,如果那个时代如余华同志所讲的样子,那生存下来的产妇是少之又少,谁还敢生孩子呀,事实是那个时代出生的孩子都还好。你想表述那个时代的荒唐,干嘛一定要以这样一个牵强的故事呢?现在现在专家治死病人的事是满大街都是,你说他们是实习医生吗?

  余华同志想把一个感人的故事写成时代主义风格,但是个人修养不够,反而弄巧成拙,他的故事跟那个时代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单看这个故事还是不错的',一个玩纨裤子弟,赌博把家产输光,靠演皮影戏过活,整日夹着尾巴作人,辛苦地活着……不如就当一个故事去讲,比弄成40、50、60年代的,更打动人。他的这种表达都不比郭德纲的相声有说服力,你听郭德纲怎么说:现在这杀手都很讲原则,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你看这大夫都跟杀手一样,来一个宰一个,你分得清谁是杀手,谁是大夫吗?现在这明星都跟妓女一样,今儿跟这个睡,明儿跟那个睡,那妓女,她不高兴的她不接,你分得清谁是妓女,谁是明星吗?……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茶馆》,百看不厌,老舍先生剧本中的语言,写得就像鞭子一样,一下一下打在旧社会的皮囊上,真是每一下都皮开肉绽、一下见血!你在看故事的同时,就像在看历史。

  劝余华同志,要有“十年摸一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修养呀。

活着观后感6

  在大的历史背景、大的社会形势下,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底层的平民百姓,即使是有头有脸的上层人物也是如同蝼蚁般脆弱的不可一击。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中又要经历什么,又要承受什么,难道紧紧是“活着”两个字就能说明白的吗?活着,是最低的需求,也是最高的奢望,需求跟奢望之间的转换有时候是一时意念间的转变,有时候却会是终其一生难以企及的目标。

  拥有大宅院的福贵,天天赌博为生,终于输光了家里的财产,老婆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回了娘家,亲爹也给他活活气死。走投无路之下去找龙二借钱,钱没借到却得了个营生的家伙事——一套皮影戏器具,凭借着这些东西勉强养家糊口,可是在一次演戏的过程中被国民党给抓了壮丁,然后由于天寒地冻到死尸上扒国军衣服御寒又被解放军抓了俘虏,虽然足够狼狈,但是似乎运气还算不错,由于给解放军拉大炮、唱皮影戏,福贵总算也是革命队伍里面混过的人了。

  因为输掉了大宅院的原因,福贵的阶级成分定的是城市贫农,设计赢走他家产的龙二却被打成了地主阶级,最后还因为防火烧屋破坏革命而被枪毙。偷偷跑去看公审大会的福贵看到了绝望的龙二,在枪毙龙二的五声枪响中死活解不开裤腰带而彻彻底底尿湿了裤子,匆匆跑回家后,赶紧在家珍的提醒下把解放军开的证明从泡在水中的脏衣服口袋里找出来烤干,后来家珍又用相框裱好挂在了墙上。

  可是命运还是捉弄着福贵,由于大练钢铁,四天没怎么睡觉的福贵的小学生儿子有庆到学校参加完炼钢铁后在学校围墙下睡着了,结果被春生倒车撞倒的围墙给活活压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在家珍的哭喊中显得更为凄惨。这让我想起了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得白血病去世的发小宇波,那是什么东西那么的残忍,夺取了他那么幼小的'生命,让他的父母那么悲伤难过。对于我来说当时是悲伤的,我悲伤的原因是我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玩伴,可是随着时间的慢慢逝去我的悲伤确实是逐渐逐渐地减少了的,而且肯定比给他父母造成的悲伤减少地要快很多。这也不是我自己冷血,而是那时候还真的是年幼无知,忘记事情忘记的太快了,同时又很快被许多新接触的事情给占据了自己狭窄的大脑思维。

  我们活着是为了更好地延续走好已走的人还没有走完的路,替他们好好地看这美好的世界,替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完成而又没有完成的事情,实现他们的梦想,坚守他们的信念,守护他们的信仰,甚至是为了创造更为美好的世界而给他们贡献应该由他们来贡献的力量,只有如此,才能让已走的人安心,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活着的意义吧。

活着观后感7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并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厌恶跟风。所以一向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向在推荐。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最终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终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一样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必须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那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十分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我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异常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能够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可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激此刻的安详与和平。

活着观后感8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死去。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正真体验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我有些战栗。薄薄的一本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之后,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广,而活着必然要承担诸多的痛苦,但是依然要坚韧顽强。

  夕阳下一位叫福贵的赶牛的老人用不同的名字吆喝着老牛,就象一个个亲人又站在眼前。他们的生活未尝不象那头老牛一样负重着。解放前的生活如一张破了洞的网一般,紧紧地扣着他的呼吸。从阔少爷到佃户,一夜之间的身份改变完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生命中,几个名字撑起了他的一生。

  想起家珍,一个善良而坚韧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没有让她变得慵懒世俗,反而愈加衬托出她的高贵。富裕的时候她并不高傲,我脑间唯有是她——一个城市女学生那个清纯的背影;转折时她并不惊慌,怀着8个月的身孕在牌场上的哀求让我为之动颜,离开了主房去茅屋住时的沉静让我为她赞叹;还有失去有庆的悲痛,凤霞走时的镇静,加上那让她难堪的软骨病,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想起她,活着是一种沉重!

  想起有庆,一个可怜而乐观的孩子!在城里出生半年就被母亲带回了茅草屋,也就那么短暂的`生命却经历了几次的生死磨难。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对羊的喜爱,赤脚走几十里从来不喊累,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就这样上学、割草、喂羊从不怠慢,我欣赏这样的一种品质!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个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却被狠心的医生活活地抽血而亡。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太残酷的世界。想起他,活着是一种折磨!

  想起凤霞,一个失聪而纯净的孩子!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言语,却夺不去她那颗天使般的心。优越的童年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支撑着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于父母的理解和对弟弟的爱护;最让我心酸的是她为了一段地瓜和别人争夺,仅仅为了给家人一点干粮;最让我痛心的是由于哑而遭受的欺凌;最让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时,她却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后悄然离去!想起她,活着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想起二喜和苦根,一对在书中短暂走过的父子,惟有的只是对活着的诠释……

  一个个走过的人,让经受了坎坷的福贵,最后近乎了麻木,对于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来,于是,那头夕阳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活着观后感9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情节有血有泪,其中包括了家人的死,女儿的出嫁,儿女的成长,老友的相见。而在辛酸的泪水背后,则承载的是主人公福贵承受的痛苦,福贵这个小人物在一连串历史动荡和浩劫中遭遇到了种种磨难,出身地主家的富贵从青年时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到老年时充满沧桑的佝偻身影,他用自己的活着见证了无数人的死去,他是幸运还是不幸?说他幸运,他活着比谁都痛苦,说他不幸,他却依旧坚强地活给你看。但这些痛苦并没有使他绝望。主人公回忆,他的爸爸说过,“先养鸡,鸡大了变成鹅,鹅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成牛”,好好拼搏一番之后,虽然其中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挫折,但是希望的火苗却未曾熄灭。到此,大概大家会在心中萌发一个小小的而又深刻的疑问——人为什么活着?

  当然,也正是由于电影中由始至终透着的对生命的辛酸与无奈,引发了人们沉重的思考。生活就像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有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挫折和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和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一种历练。影片中大喜大悲的情节,令人感叹,人就是这样悲惨令了也只能这样继续活着,而且必须活着,活着虽然会有痛苦,但是也会有希望,而希望让人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

  也许福贵只是千千万万那个年代中的小人物的一个缩影,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作者也只是把许多的苦难加诸于他的身上。可是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人事的残酷与个人的`渺小,如若这样,那我们何必活着,可转念一想,不正是有苦难的磨砺,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快乐的可贵,只有无数的失败,才能换来成功的喜悦,人生不正是因为这样才焕发活力与精彩么?福贵不也正是在败光了家产后才知道珍惜家庭,在游手好闲后才知道自食其力么?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它并不软弱,人们为了活着,忍受着一切的苦难和折磨,为的是什么?是心中的那一份对生命的执着。这种思想是宝贵的,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才有希望,才能不顾一切的继续活下去。

  通过影片和小说我了解到人活在这个世上,不应该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当生命中遭遇苦难,生命受到威胁,让人始终不愿放弃生存的便是想要活下去的希望,活着,就是一种资本。也只有活着,才可以体会到牵挂,才有机会享受快乐,甚至体验痛苦。对于人来说,最珍贵的词就是“希望”。

活着观后感10

  这次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名叫《活着》的电影,随即我就猜到我们必定要写影评或观后感了。话说,大学没有白看的电影。不过感到庆幸的是,老师让我们写的是观后感。山川说,真正的影评人是不会带着感情去看电影的,也就是用俯视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去把握一部电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锐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可不就是有点难了,而是非常难。

  “活着”,一看这电影名字我们也许会猜想,这影片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毕竟影名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影片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后到文革,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贵在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样喜爱赌博。他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可以挥霍,每天就以赌场为家。他的妻子用他们的孩子劝说了他多次,但他没有一次听进去了,还是依然嗜赌。俗话说: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头来换来的只会是一无所有。最后,福贵终究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从此,他走上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轨道。加之后来发生的种植ㄕ郏垢9蟊涑闪艘桓鋈奈彝ザ芏返哪腥耍踩盟昧诵腋5恼孚小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候呢?但无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贵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从悲痛到欢喜再到悲痛……命运的苦水侵蚀着他的一生。个中心酸,各种悲痛,我想只有福贵自己的体会才更透彻。一群人的死去到最后却是一个人的留守。我们也许不会很清楚福贵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经历了这么多次蜕变的福贵,也许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样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会都是尽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拥有信心,希望就会在前方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证明,它更是一种历练。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对和克服命运给你插之下来的种种困难、挫折与不幸,就会体会到幸福的甜蜜,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活着观后感11

  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富裕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是讲述了一个人与命运间的友情。

  地 主少爷福贵,娶了一位温婉的富家千金家珍,年少荒淫,输尽家财千万,一贫如洗,爹被气死。幸得五亩良田以谋生,母亲积劳成疾,福贵在求医的路上被强征当 兵,逃得一命回家。但命运并没有放过福贵,母亲病死,女儿聋哑,儿子有庆被黑心医生抽了过多的血而死,聋哑的女儿凤霞幸运出嫁,又难产死亡,未同甘却共苦 的发妻家珍恸极而亡,女婿二喜做工时横死,剩下的唯一亲人——孙子苦根又吃豆子撑死了。最后,只剩下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伴着一头同样唤作福贵的老牛。

  《活 着》的语言平淡无奇,仿佛就是是从一位乡里老农口中说出而不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只是叙述,冷冷地、十分正常地讲述了这么一个并不正常的故事。这种语调,像外科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冰冷,锋利,稳健,剖析出生活的残酷,在冷冰冰的叙述中将读者完全带入小说当中——这是那些华丽唯美的文字所做不到的。

  余华并不擅长煽情,这种冷冷地叙述手法便源于他自己所说的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所谓超然,应是以旁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然而余华却奇怪地选择了第一人称并更加得心应手。这或许就是《活着》的最大魅力。

  余 华奇怪的选择造就了沉浸于阅读时,书中情节如同过眼云烟,然而一合上书,却又能在瞬间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沧桑之感的奇怪现象。于旁人的眼光看来,父 母之死虽是一大哀事,但也寻常,然而极富与极贫的落差,生死一线的煎熬,四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子女发妻女婿四连过世的噩耗,垂垂老矣孑然一身的孤 独,任何一桩落在常人身上便是令人疯狂的灾难,因此,旁人看到的只有灾难。然而以第一人称叙述,以福贵的眼光来看,没了金钱,亲人都在;没了自由,思念还 在;没了父母妻子女儿女婿,还有孙子。连最后的亲人孙子都不在了,他还有一头相依为命善解人意的老牛。这正是不去想自己得不到和已失去,而关注自己还拥有 的乐观。

  佛说,婆娑世界,众生皆苦。婆娑即为忍受,这与余华所言活着的真谛恰恰吻合。又有词云: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

  由此可见,生命中,悲苦是少不了的,活着的意义,就是忍受这些苦痛,认真地、静静地活着。这是一种态度,代表着尊敬,对生命本身的尊敬。一个尊敬生命的人,就该是被尊敬的,即使他一无所有。

  正如朴实的老农福贵凭着那生的意志而显得如此伟大。《活着》的伟大之处,也许只在于简简单单的活着二字。

活着观后感12

  好久没熬夜看海外电影了。昨晚十点半,我被央视影视频道的美国影片《海神号》吸引,无数个呵欠过后,睡意终于被电影场景的惊心动魄打散。

  元旦过后,一艘名叫“海神波赛冬号”的豪华客轮航行在大西洋上。船上达官显贵、社会名流们正在觥筹交错中肆意狂欢。就在船长为乘客们发表热情洋溢的新年祝词之际,大洋底下的地壳运动,引发了名叫“海狗”的海啸。巨大的海浪瞬间从轮船一侧砸来,“海神号”倾刻被扣了个底朝天。轮船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所有能毁坏的设施无一保住存在的意义,所有的生命都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中。恐惧死亡的.悲号,响彻大西洋。

  面对灾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选择。有的人,还没有明白过来,就被灾难夺去了生命。有的人,看见灾难,选择束手待毙,等待救援。有的人,却选择与死神赛跑,为活着赢得时间。职业赌徒迪兰就在这一时刻选择了自救,我的祈祷随着他的决定开始了。迪兰决定从船底的螺旋桨逃出去的计划,得到一位单身母亲及九岁儿子吉米的赞同,寻找女儿和女儿男友的父亲罗伯特·兰希也加入了逃生的队伍。在迷宫一样逼仄的船舱里逃生,每行进一步都面临巨大恐惧和死亡的危险。这几个互不相识的人,被活着的信念激励,他们团结一致,相互扶持,在闯过一个个生死考验的难关之后,终于在船底朝上的螺旋桨处跳进了大海,游上了救生阀。“海神号”就在那一时刻消失在大西洋之下。

  原地不动,等待救援的几百条生命,一个也没活下来。与死神赛跑,热爱生命的几个人,最终活着。“海神号”沉没了,活着的几个人在救生阀上欢笑的场景,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无意评价影片这个令人颇费口舌的结尾是好还是不好,有一点给我感触最深,活下来的人都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努力活着,永不言弃。

  灾难或困难,最是考验人信念的时候。如果说生命是受考验最重的砝码,那么永不言弃的信念就是与生命等重的物质。5·12大地震,让我目睹了灾区人民永不放弃的求生之路,“海神号”上活下来的几个人,又让我再一次见证,面对生命,永不放弃是种积极的活法。

  当生命风平浪静时,我们很多人都感觉未来的日子特别长,有追求的人日子过的可能充实有意义,无追求的人,大概就是得过且过,浪费生命。当生命遭遇“海神号”的下场时,我想,是个头脑清醒的人都会希望自己继续活着。

  好好活着,在有生之年确定一个目标,并为这个理想快乐地奋斗,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做对自己、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尽可能给自己少留一些人生的遗憾。这是我看完《海神号》之后的美好愿望。

【活着观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观后感04-03

《活着》观后感06-29

《活着》的观后感06-26

活着电影观后感10-12

含泪活着观后感04-10

电影活着观后感06-23

活着优秀作文03-07

活着的意义作文01-07

活着观后感7篇04-07

活着观后感2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