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2-11-08 19:15:26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产业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巨大,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产业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为了了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状,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相关问题,本人于20xx年7-8月份暑假期间对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野鸡坪镇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中采用了个案调查、实地考察、寻访资料等方式从多方面对野鸡坪镇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对当地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一、野鸡坪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野鸡坪镇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多阴雨,夏暑期长,秋多干旱。耕地29万亩,其中水田24万亩,森林覆盖率32%,是一个农业大镇。近年来,野鸡坪镇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调查得知,野鸡坪镇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主要粮食种植种类调整

  水稻是野鸡坪镇的传统优势农作物,近年来,在保证水稻产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对主要粮食种植种类进行了大力调整。由于野鸡坪镇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加大了旱粮生产力度。玉米、红薯、马铃薯是当地主要的旱粮作物,经过调整后,旱粮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如今的种植面积比5年前增加了30%左右。

  2.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在政府的领导下,野鸡坪镇的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政府资助购进了催芽机、抛秧软盘等设备,建成了多个催种温室,在多个村实现了统一浸种、统一育秧的生产模式。另外,逐步采用以“天灯地鸭”、“猪—沼—粮”为核心的无公害栽培技术,以旱作节水、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主的抗灾避灾技术等。

  3.经济作物生产发展较快

  野鸡坪镇的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花菜、柑桔等。邵东黄花菜是地理标志产品,野鸡坪镇的黄花菜产量十分可观,种植黄花菜成为当地人民提高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邵阳柑桔产业曾一度辉煌,现正在向柑桔产品加工转型。野鸡坪镇作为邵阳柑桔的主要产地之一,大力发展柑桔种植确实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农业生产产业化

  薯片粉加工是野鸡坪镇的特色产业,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已经产业化生产,以平陵、联谊、建新三个村为中心向周边村辐射,从业人员达300多户20xx余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野鸡坪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观念。

  野鸡坪镇有许多农民都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种植的种类很多,但是生产的产品数量少,只能到附近的集市上出售,获取的利润低。他们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不了解,不愿改变。

  2.不知道如何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农民怕吃亏,不愿意去冒险。而且农民普遍知识水平较低,对市场变化规律不了解,对能够带来高利益的新技术也难以掌握。在野鸡坪镇,许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靠经验经营,看大众行事,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调整。 3.经营规模小

  经营规模小是野鸡坪镇在农村产业结构产业调整中存在的大问题,野鸡坪镇虽然已经逐步实行承包和合作社等制度,但是以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还是随处可见。由于缺乏农民合作组织,难以形成对种植的统一规划、指导,也难以形成由市场规范的收购加工体系,造成生产率低、无序竞争、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等后果。

  三、解决野鸡坪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提高农民觉悟

  政府应该利用各种渠道来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知识,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增加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破除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的思想,提高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思想基础。

  2.进行产业化经营

  农业不仅天生就脆弱,而且利润很薄。一旦遇到天灾还可能亏本。因此要将农业生产产业化,即实现产品、加工、销售、商品一条龙服务。产业化可以将许多小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大规模种植,这样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而且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了加工,实现了农产品多次增值。野鸡坪镇的黄花菜和柑桔若能加工后再出售,定能提高农民收入。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必须符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特点,优化地域布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关键在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即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黄花菜和柑桔是野鸡坪镇的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应该继续完善相关产业。

  4.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提供服务与政策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农产品的调剂运输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促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的提高,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指导农民有目的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并确保能够得到执行,保证农产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过调查,可以看到近年来野鸡坪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应该利用有效资源,发挥地区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2

  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评为省市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省市劳务经济开发先进县、全市农办系统先进单位、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一、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高标准高起点完成了规划编制。二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各项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四是村庄改造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五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民主管理成为主流。

  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基地规模。稳步发展了优质稻板块基地45万亩、优质双低油板块基地40万亩、优质棉板块基地16万亩、蔬菜板块基地20万亩。全县已建成万头猪场11个,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478个,千头奶牛场2个,规模肉牛场9个,规模养羊场18个,畜禽养殖大户达到4000户以上。建成水产板块基地18万亩,小龙虾养殖基地7.6万亩。

  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强化带动效益。近年来,全县已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17家,县级11家,形成了粮食、油料、棉花、水产四大加工体系和畜禽养殖体系。

  三是加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行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了食品工业园和散花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先后组建了中禾粮油集团和水产集团。

  四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县有28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三品”认证,其中绿色食品28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58个。“”牌水产品已打入等国际市场。“”、“”牌水产品商标成为全市知名商标;7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家乐福、中百仓储、黄商集团等大中型超市。

  五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县已登记注册合作社2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会社员达到3.8万人,带动农户11.8万户,涵盖了种、养、加、产、供、销等多个行业。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中禾粮油公司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双明粮棉油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发展。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3

  春节期间,笔者通过走访乡镇干部、乡镇广播从业人员和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对农村有线电视产业的现状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总体来看,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发展速度缓慢,经营效果较差,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有线电视通村入户率较低。目前,全县光纤架设里程为323.7公里,杆路建设302.2公里,通村355个,通村率59.4%;有线电视通社1227个,入户20604户,在线用户仅14390户,通社率、入户率、在线使用率分别为25.4%、10%、7.19%。绝对数量不及周边县市的五分之一。

  二是发展极不平衡。一方面是发展规模不平衡。杨家、诸家等乡镇,用户数均在600户以上;天成、银汉等乡镇,却只有几十户。另一方面是技术力量不平衡。金溪等乡镇拥有技术人员4—5名,而向东等乡镇无一名技术人员。

  三是网络建设质量普遍较差。由于我县农村广播电视长期实行“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县广电局对全县农村广电事业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政策实施困难,农村广电网络建设的经营方式五花八门,严重失调。不少乡镇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招引公司、厂家,购置器材、设备随意性很大,导致农村网络建成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系统设备就出现大量故障和损坏,难以正常运行,影响用户收视,网络发展出现萎缩。

  四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全县原有广电从业人员154人,20xx年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广播电视站,与文化站等部门合并设立了宣传文化中心,裁减广电从业人员56人。留下的98人中,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7人,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不足10人。

  五是债务沉重,化解困难。全县因发展有线电视产业而产生的总债务达20xx多万元,扣出城网负债,乡镇平均负债30余万元,其中,周口镇、相如办,负债均高达100余万元。

  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四: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不够。有的对加快广电事业发展不以为然,其注意力主要放在所谓的政绩工程上;有的认为发展广播电视是广电部门的事,于己无关,甚至干脆撒手不管;有的简单地把发展广电产业视为创收的一个渠道。二是广电从业人员缺乏危机意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海外媒体的直接进入和海外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对广播电视行业构成了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的渗透和冲击;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已形成,各媒体间的融合、渗透、竞争加剧,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地位面临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广大广电工作者,尤其是乡镇从业人员对新形势普遍认识不足,固步自封,难以把事业做大做强。三是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在市场经济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由于宣传不到位、不深入,部分群众对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办广播电视事业不理解,认为广播电视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应由政府负责。

  2、管理体制上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模式。即人、财、物等方面均以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二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即人、财、物以及广播电视业务等方面均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予以配合。三是组建网络公司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即把行政管理与事业管理分开,实行“行政整合、市场运作”,按企业化管理方式由主管部门统管。机构改革后,我县实行的是第一种管理模式,即“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模式。管理体制转换后,出现了许多不适应:

  一是有的乡镇“应管不善管”,而主管部门“会管不便管”。由于无制约措施,很难有效地调动乡镇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造成管理上的空档。特别是去年机构改革后,将乡镇广播电视站与文化站等单位合并成立了宣传文化中心,搞文化工作的抓广播电视,搞广播电视的又抓文化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造成工作互相推诿、谁都不重视。

  二是中心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矛盾突出。特别是机构改革后,县上出台的各项配套政策没有完全落实,致使个别乡镇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名义上是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实际上是计生员、打字员、驻村蹲点干部。三是管理松散。乡镇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有线电视的安装、收视、维护等收费项目没有统一名称(也有初装、收看、收视维护的称谓)、统一收费标准(户均安装费300—450元不等,户均收视费8—10元不等)。四是对承包经营制止不力。部分乡镇政府因资金运转困难,将已建好的有线电视网络承包给个人,美其名曰“引进业主”。个别承包人只管赚钱,忽视网络发展,对工程质量更是极不负责,如线路的架设用铁丝捆,以树为杆,接头使用的材料及线路不规范,导致信号传输质量差,大大地挫伤了群众的入网积极性。

  3、从业人员参差不齐。

  一是人员分布不尽合理。周口、相如办、锦屏、河舒等条件较好的乡镇人员过多,技术力量相对较强;向东、黄坪、新河等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乡镇,从业人员则较少,尤其是技术骨干严重缺乏,这些乡镇只能长期靠请外面的技术人员帮忙维护设备、维修线路。

  二是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近年来的机构改革使许多长期从事广电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因没有获得劳动人事编制而被清退,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招聘进来的大集体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加上年龄偏大,思维滞后,对现代网络技术想学也学不进。虽然近年来补充进一部分复员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充实了队伍力量,优化了队伍年龄结构,但这些从业人员真正学广播电视专业、懂广播电视技术的极少,培训难度大。有些虽有一定技术基础,但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不愿下苦功钻研业务、更新知识,形成了“想干的干不了,干得了的不想干”的尴尬局面。

  三是广电队伍人心涣散。去年机构改革后,留在广电队伍中的从业人员许多都由财拨改为了财政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由于乡镇政府运行困难,广电人员应得的工资和补助无法按时兑现,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新河、银汉、福德、白玉、石孔等乡镇的广电人员因此而外出打工以求生计,造成人为的人才流失。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群众急需解决的线路维修、用户故障排除等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用户意见很多。

  4、发展资金严重短缺。

  一是先期建设网络用户少、负债多。农村幅员辽阔,用户分散,网络建设成本高,这是农村广电事业发展的一大难点。我县网络建设的先期成本投入平均每户就高达420元左右。由于乡镇政府债务沉重,运转困难,财政支持乏力,有的乡镇依靠广电从业人员自己通过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启动建设和发展事业,致使各乡镇广播电视站债台高筑。

  二是网络营运收入和支出矛盾日趋突出。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员匮乏,网络日常的维护、维修跟不上,用户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传输信号不好,收视效果差,收视费的收取相当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举家外出务工农户增加,供销社、食品站、粮站等一些单位相继改制,电视用户数量减少,整体收入大幅度下降,而经费开支又居高不下,网络建设和投入形成了恶性循环,广播电视负债有增无减已成为普遍现象。

  三是广播电视专款不能专用。机构改革后,乡镇广播站的经费实行零户统管,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挤占、挪用广播电视专项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新形势下广电事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尤其是有线电视的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群众,我认为,必须明晰思路,强化举措,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强化宣传,着力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广播电视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广播电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宣传,扩大影响。另一方面要做好针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工作。要让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到广播电视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而且也是人民群众掌握致富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丰富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改革,着力解决体制上的问题。深化乡镇广播电视事业改革,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现行管理模式为组建网络公司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把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从宣传文化中心剥离出来,在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乡镇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分公司,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管理。原广播电视站的办公场所、播控场所、工作用房等财产由各乡镇政府依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使用,纳入政府投入成本和分公司运营成本进行管理。从宣传文化中心剥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人员自进入公司后,3年内逐步与财政脱钩。各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债务,经审核用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由新成立的乡镇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分公司承担;不是用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债务,由各乡镇政府逐步消化处理。对已承包的乡镇有线电视站、网一律依法收回,向政府缴纳的承包费按合同约定进行妥善处理。

  3、发展经济,着力解决投入上的问题。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工程,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速度。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前景十分光明。但我县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广大农户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大多使用的黑白电视机,只能收到10多个台。分乡镇仍在使用已经相当落后的电视差转台,致使大部分乡镇的村通、社通入户率一直较低。另有一部分乡镇的农户违规私自安装了小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可以收到80多套节目,而且安装价格在290元左右,又不交收视费,老百姓趋之若鹜。由此可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是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完善机制,着力解决从业人员素质上的问题。事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广播电视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特别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员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显得尤其重要。

  一要完善招引机制。运用聘用制、合同制和任期制等形式,尽量把宣传的“笔杆子”、技术的“行家里手”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招揽到广播电视这一朝阳事业的麾下。

  二要完善激励机制。把经济效益与工作业绩挂钩,实施严明的考核、考评制度,以实绩论留任,营造“领导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要完善培训机制。要在积极引进有用人才的同时,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5、强化行业管理,着力解决运行效益上的问题。广泛宣传法规知识,积极培训执法人员,不断规范执法行为,为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播放、传输、接收活动和设施保护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乡镇广播电视和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广播电视的《目标管理制度》、《有线电视管理制度》、《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安全播出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节目审查,严把播出关口,规范广告播放,确保播出质量。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4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安排,为掌握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对劳动力吸纳情况,找出转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我们采取调查统计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就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影响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情况。

  调查情况表明,自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在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初步调查统计,到底,全市乡村总人口645.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55万人,其中,从业人员为343万人,常年性剩余劳动力资源约20万人,季节性临时剩余60万人。其中按从业结构分,从事第一产业的197万人,占从业人员的57%;从事二三产业的146万人,占43%。在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行政区域(指县市区)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73.4万人,行政区域外劳务输出72.4万人,境外就业人员1926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50亿元。综合分析,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促进情况,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现代集约型农业呈现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潜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节精细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精耕细作、精养细管相结合,呈现出对农村劳动力较强的吸纳潜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促进畜禽、林果、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等主导产业规模的迅速膨胀,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吸纳到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上来。金乡50万亩大蒜,仅收获季节就吸收15万外来打工劳动力。

  二是农业产业经营已成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00余家,其中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810家,年销售收入280亿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万劳动力就业。像兖州绿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鸭饲养、苗鸭孵化、饲料供应、肉鸭宰杀、出口创汇为一体的大型肉鸭综合加工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现拥有固定资产1.4亿元,年销售收入4亿多,该企业从基地养殖、生产经营管理到肉鸭加工、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吸收当地和外地不同层次技术、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余人就业。菱花集团是一家拥有固定资产8.2亿元、年销售收入12亿元、以玉米为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业,仅在济宁本地就吸收3200名劳动力就业。

  三是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已成为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体。近年来,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吸收和消化农村富裕劳动力重要载体。到底,仅全市24.3万户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就吸收120多万劳动力就业。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径。近年来,农村道路、交通、农业设施建设以及以荒山、荒滩、荒水、陷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农业综合性开发,也吸纳了一批富裕农村劳动力,并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新途径。

  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劳动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整分析,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在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呈现出领域不断拓宽、容量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就总体上看,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产业经营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够强,消化吸收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无论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还是与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适应。其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观念落后。受传统陈旧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在农业内部从事种养业生产经营,是没有出息和没有本事的表现,主观上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8%。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仅50%左右,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没有一定的技术特长。由于文化素质低下、专业技术水平差,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目前就全市来讲,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业结构调整的.数量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的质量档次低,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消化吸收。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档次不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缓慢,造成农业产业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响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消化吸收。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受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与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大差距,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

  针对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转移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扩大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吸纳的容量,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通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下步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以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适应能力。以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提高农民素质培训为重点,切实搞好对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需要,搞好订单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从业适应能力,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是以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深度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和现代集约型农业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村五大主导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膨胀产业规模,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大力发展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通过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资源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求农业生产应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调整过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劳力、资金、技术等资生产源要素的投入,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据我市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特点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包括棉花、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水果、花卉等农畜产品生产业。加快农业生产从耕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产生更大的劳动力需求。

  三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实行农产品产、供、销对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别是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贷款、出口退税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扶持。通过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通过产业化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借鉴学习经济发展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鼓励和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农村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消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是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培植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加大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通过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自身立项和制定更宽松的政策调动基层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吸纳更多的临时性、季节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5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广生、许谦迎带领调查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中、下旬对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尝走访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除中区之外的11个县市区,34个乡镇,27家龙头企业,并走访了50多户农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提出的调整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林牧渔增加值54.8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综合分析,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宣传发动广泛,形成了良好的调整氛围。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把能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调整成败的关键,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算帐对比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调整的积极性。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多人参加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任城、鱼台、汶上、梁山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初步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转变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端正了调整的态度,逐步实现了“要我调”向“我要调”的转变。

  (二)规划目标明确,把握住了调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年调整目标和规划布局。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4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4万亩;大陆瓜菜260万亩,大蒜105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76万亩;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新发展速生丰产林92万亩,种苗花卉40万亩,经济林35万亩;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调整规划。任城区“扩大苗木面积,扩大以瓜菜、甜叶菊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长沟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大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规模,扩大沿湖水产养殖面积,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兖州市“发展三林一带,构筑三大示范区”;泗水县“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两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持之以恒抓水利”;微山县“种植抓优质高效,水产抓名优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劳务抓协调服务,畜禽抓规模带动”;金乡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蒜经济”;汶上县“抓亮点、重点突破,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绿色大县”;梁山县“突破三大片,两区加一滩,间作为主线,增效为重点”。

  (三)工作重点突出,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条产业链”建设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果。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类经济作物面积540.8万亩,比去年增加47.5万亩,其中瓜菜278万亩,增加28.8万亩;棉花162万亩,增加17.5万亩;花生98.6万亩,增加1.2万亩。林果业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万亩,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万亩,内有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5万亩;发展苗木花卉11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业稳步发展。牛存栏42万头,羊350万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猪存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3%。禽类饲养呈恢复性增长。肉类总产3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万吨,增长6%;奶类1.8万吨,增长37.4%。渔业放养力度加大。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同比增长18.8万亩;水产品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6.2%。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市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劳务收入。全市在县外务工人员达到6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2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30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兖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快,现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2家,有2家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其中绿源公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华龙、正龙、华丰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和以绿源、嘉隆为主体的畜禽加工企业群,该市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30万吨,加工肉鸡、肉鸭2800万只,保证了优质农产品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四)培植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主导产业和产品。各县市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特别是以无公害绿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种植业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30万亩

  和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县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李营为中心的10万亩苗木基地和以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基地,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场区,年出栏万只以上的禽场562处;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经济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强化服务措施,克服了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各地从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农民克服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前重点抓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二是产中重点抓技术服务。以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为重点,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济宁市农科院在任城区喻屯镇、嘉祥县金屯镇、金乡县胡集乡举办“甜瓜穴盘育苗技术现场观摩会”,近200名农民技术员和瓜农接受了技术指导,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产后重点抓农产品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抓了订单农业,全市订单合同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任城区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点抓资金服务。市、县、乡都分别出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资金已达1.8亿元,其中邹城市达到6000万元。全市各级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季节性流动贷款7.6亿元,出口退税4435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77亿元。同时,农业招商引资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汶上县南站镇引进益普山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圆葱生产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60万元。

  (六)各级领导重视,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不但把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经济工作,而且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沉到基层,抓好每一项措施的落实。市、县、乡实行了领导包保责任制。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了工作调度。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召开大型专题调度会议4次,一些县市区还实行了定期调度制度,做到了及时掌握情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开展。泗水县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结构调整制度,每周至少调度乡镇书记、乡镇长一次。坚持了严格考核。市产业化办公室组织140余人,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项目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对xx年度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位居前列的3个县市区、5个先进部门以及18名有功人员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发挥了抓先进,带后进,促全局的作用。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全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复种指数已经超过300%,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而有的仅为200%,仍沿用传统的一麦一棒种植模式。金乡县粮经比已达到1:9,但有的县粮经比6:4,相差甚远。从各产业之间比较,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林牧渔业形成主导性产业较慢,农村

  二、三产业明显短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6

  根据县政府的安排,近日,××县副书记(村扶贫小组组长)杨永发,西南林业大学教授白顺文(幸福村驻村小组一秘),××县农业局局长黄蓉,××镇副镇长彭长虹,,××翠宫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云雾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陆仲荣, 和其他茶业研究小组深入XX镇安乐村,实地考察幸福村茶园的现状和发展

  一、茶园现状

  (一)种植品种。福鼎大白茶是幸福村的主要茶树,当地品种和野生品种较少,面积约400亩。

  (二)种植面积。茶园与自然村落相对毗连,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

  (三)茶园管理。茶园多年无人问津。走进茶园,就像走进森林。生长良好的茶树约5米高。由于一些茶园经济收入的损失,茶树被农民清理,被银行家重新种植。

  (四)种植时间。茶园建于80年代,大部分种植后已经营4年。由于缺乏专业加工,收入低,农民放弃了对茶园的持续经营,多年来,茶园自然生长。

  总体情况:面积比较连片,茶园种植时间较长,部分已失去经济价值,部分茶园具有改造价值,茶树生长旺盛。

  二、茶园改造

  (一)转化方法

  1、打扫茶园。清理茶园杂草和丛林,保证茶树生长环境。

  2、树木的改造。第一,皇冠转型。因为茶园多年不经营,茶树高,芽眼少。通过修剪茶树树冠,可以提高茶树枝条的顶端生长优势,使茶树矮化,诱导新芽生长。第二,根系改造。茶树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当地面的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围生长时,地下分枝也向下延伸并向周围扩展。吸收根系越发达,茶叶产量越高。根系改造以深耕为基础,切掉部分老根,诱导新根生长。

  3、园林土壤更新。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来源。由于茶园多年不经营,茶园土壤具有土层浅、肥力低、土壤质量差的特点。园林土壤的改造应加强深耕,增加有机肥或农家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4、清除老茶树,重新种植新茶树苗。茶园长久,茶树衰老。研究小组的`技术人员建议我们可以选择重新种植新苗。

  (二)价值转化。

  1、改造老茶树。通过老茶园改造,可以快速实现采茶,快速实现经济效益。面对茶园建成后,农民因经济效益低而对种植茶叶失去信心的情况,这可以使农民有较快的经济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但课题组技术组介绍,茶园高产期为种植后5至xx年,而幸福村茶园种植时间超过了高产茶树的生理周期。改造后的茶园产量仍然很低,收入不如新种的茶园。

  2、种植新的茶树幼苗。种新茶苗的时候,要三年才能进入高产,然后才有经济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种植新的茶树种苗,农民的收入会更好,但也存在农民接受度低、宣传难度大、茶业推广难度大等问题。

  三、对幸福村茶业的思考

  (一)茶树的适宜性。幸福村茶园多,气候条件好,赵家云茶园(海拔1370m)最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理,具有很强的茶业发展潜力。

  (二)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发展茶产业。依托“云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农发展成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负责对种植户进行管理和指导,统一管理模式和种植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三)品牌建设。以XX翠宫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率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研究,打造优质、安全、有特色的高端茶叶品牌。

  (四)基地建设。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发展相对毗连的茶园。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初级加工厂,对采摘的新鲜茶叶进行初级加工,确保产品质量。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7

  一、调查对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二、调查内容:

  1、农村产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

  2、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农业税收又是逐步取肖的。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何在?

  三、调查主式: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

  四、调查目的:了解农村、关注农村的发展,进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

  五、调查小结:个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配整的观点及想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村集体经济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构的双层经营体制。而如今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我村书记主任干部等人的领导下,我们正在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关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当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帮助、政府部门的关心与引导以及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 如:国家在近年来制定了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价格政策。比如说今年粮食价格已涨到9毛/斤;与此同时又适当降低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另外,今年区财政拿出30万元作为农机发展专用基金,对于奖励在推进农机化发展和建设农机化示范中突出的镇(办)村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因而,我村现已基本上实现了农机化发展,大多数家庭已经拥有了拖拉机,甚至还有农民买起了联合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减少了劳作时间。而且,国家还向农村提供了财政投入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这对农民而言实在是一件好事!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发生了一次突破性的变化。那就是农业税已经取消了。这无疑是件好事!另外在农民发展农业遇到困难时,政府能够及时地下发文件资料等来帮助农民度过难关。比如说去年那场50年不遇的风雪灾害性天气,对我村农业产生造成的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政府部门专门及时地下发了农业一防灾抗灾专款,还派专家亲自下田给农民讲授生产自救的相关知识。政府对那些损失严重的.家庭还给予了补贴。由此可见政府对农民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取消农业税上。

  那么什么是农业税呢?农业税是国家依法向从事农业生产并取得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这也就是说凡是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去纳农业税。而如今农业税的取消发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查又有何意义呢?首先我认为农民是这最直接的受益者;其次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减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全体人员的共同富裕。这也不就达到了小康社会的要求了吗?同时也就为全体人民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我个人观点是:调整产业结构不仅仅表现在农业上,积极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也是不容忽视的。况且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依靠科技,而有些农民为了提高单产,盲目地扩大耕地面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的村主任、领导干部向广大农民发放了农业知识宣传单,但是许多农民都没有认真去学习,过后就当垃圾丢掉了。显然,这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表现。因此,我们的村干部应当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开办夜校等让专家们为他们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或许这样更为实在些;其次我认为在农村可以发展旅游业。因为在这里空气清新,到处都是鸟语花香。特别是到了油菜开花时节,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即可以领略到山水田园的风光,又可以品味到农家的美味与佳肴。还有那热情好客的农民,未尝不让人感觉到心灵的放松和一种浓浓的家的温暖!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7篇11-08

产业调查报告11-07

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书05-08

产业调查报告15篇11-07

产业调查报告(15篇)11-07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02-08

稻米产业状况调查报告07-15

产业调查报告(合集15篇)03-20

产业调查报告通用15篇03-2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产业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巨大,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产业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为了了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状,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相关问题,本人于20xx年7-8月份暑假期间对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野鸡坪镇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中采用了个案调查、实地考察、寻访资料等方式从多方面对野鸡坪镇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对当地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一、野鸡坪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野鸡坪镇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多阴雨,夏暑期长,秋多干旱。耕地29万亩,其中水田24万亩,森林覆盖率32%,是一个农业大镇。近年来,野鸡坪镇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调查得知,野鸡坪镇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主要粮食种植种类调整

  水稻是野鸡坪镇的传统优势农作物,近年来,在保证水稻产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对主要粮食种植种类进行了大力调整。由于野鸡坪镇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加大了旱粮生产力度。玉米、红薯、马铃薯是当地主要的旱粮作物,经过调整后,旱粮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如今的种植面积比5年前增加了30%左右。

  2.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在政府的领导下,野鸡坪镇的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政府资助购进了催芽机、抛秧软盘等设备,建成了多个催种温室,在多个村实现了统一浸种、统一育秧的生产模式。另外,逐步采用以“天灯地鸭”、“猪—沼—粮”为核心的无公害栽培技术,以旱作节水、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主的抗灾避灾技术等。

  3.经济作物生产发展较快

  野鸡坪镇的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花菜、柑桔等。邵东黄花菜是地理标志产品,野鸡坪镇的黄花菜产量十分可观,种植黄花菜成为当地人民提高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邵阳柑桔产业曾一度辉煌,现正在向柑桔产品加工转型。野鸡坪镇作为邵阳柑桔的主要产地之一,大力发展柑桔种植确实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农业生产产业化

  薯片粉加工是野鸡坪镇的特色产业,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已经产业化生产,以平陵、联谊、建新三个村为中心向周边村辐射,从业人员达300多户20xx余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野鸡坪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观念。

  野鸡坪镇有许多农民都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种植的种类很多,但是生产的产品数量少,只能到附近的集市上出售,获取的利润低。他们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不了解,不愿改变。

  2.不知道如何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农民怕吃亏,不愿意去冒险。而且农民普遍知识水平较低,对市场变化规律不了解,对能够带来高利益的新技术也难以掌握。在野鸡坪镇,许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靠经验经营,看大众行事,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调整。 3.经营规模小

  经营规模小是野鸡坪镇在农村产业结构产业调整中存在的大问题,野鸡坪镇虽然已经逐步实行承包和合作社等制度,但是以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还是随处可见。由于缺乏农民合作组织,难以形成对种植的统一规划、指导,也难以形成由市场规范的收购加工体系,造成生产率低、无序竞争、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等后果。

  三、解决野鸡坪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提高农民觉悟

  政府应该利用各种渠道来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知识,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增加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破除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的思想,提高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思想基础。

  2.进行产业化经营

  农业不仅天生就脆弱,而且利润很薄。一旦遇到天灾还可能亏本。因此要将农业生产产业化,即实现产品、加工、销售、商品一条龙服务。产业化可以将许多小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大规模种植,这样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而且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了加工,实现了农产品多次增值。野鸡坪镇的黄花菜和柑桔若能加工后再出售,定能提高农民收入。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必须符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特点,优化地域布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关键在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即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黄花菜和柑桔是野鸡坪镇的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应该继续完善相关产业。

  4.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提供服务与政策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农产品的调剂运输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促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的提高,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指导农民有目的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并确保能够得到执行,保证农产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过调查,可以看到近年来野鸡坪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应该利用有效资源,发挥地区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2

  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评为省市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省市劳务经济开发先进县、全市农办系统先进单位、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一、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高标准高起点完成了规划编制。二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各项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四是村庄改造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五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民主管理成为主流。

  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基地规模。稳步发展了优质稻板块基地45万亩、优质双低油板块基地40万亩、优质棉板块基地16万亩、蔬菜板块基地20万亩。全县已建成万头猪场11个,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478个,千头奶牛场2个,规模肉牛场9个,规模养羊场18个,畜禽养殖大户达到4000户以上。建成水产板块基地18万亩,小龙虾养殖基地7.6万亩。

  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强化带动效益。近年来,全县已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17家,县级11家,形成了粮食、油料、棉花、水产四大加工体系和畜禽养殖体系。

  三是加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行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了食品工业园和散花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先后组建了中禾粮油集团和水产集团。

  四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县有28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三品”认证,其中绿色食品28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58个。“”牌水产品已打入等国际市场。“”、“”牌水产品商标成为全市知名商标;7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家乐福、中百仓储、黄商集团等大中型超市。

  五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县已登记注册合作社2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会社员达到3.8万人,带动农户11.8万户,涵盖了种、养、加、产、供、销等多个行业。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中禾粮油公司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双明粮棉油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发展。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3

  春节期间,笔者通过走访乡镇干部、乡镇广播从业人员和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对农村有线电视产业的现状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总体来看,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发展速度缓慢,经营效果较差,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有线电视通村入户率较低。目前,全县光纤架设里程为323.7公里,杆路建设302.2公里,通村355个,通村率59.4%;有线电视通社1227个,入户20604户,在线用户仅14390户,通社率、入户率、在线使用率分别为25.4%、10%、7.19%。绝对数量不及周边县市的五分之一。

  二是发展极不平衡。一方面是发展规模不平衡。杨家、诸家等乡镇,用户数均在600户以上;天成、银汉等乡镇,却只有几十户。另一方面是技术力量不平衡。金溪等乡镇拥有技术人员4—5名,而向东等乡镇无一名技术人员。

  三是网络建设质量普遍较差。由于我县农村广播电视长期实行“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县广电局对全县农村广电事业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政策实施困难,农村广电网络建设的经营方式五花八门,严重失调。不少乡镇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招引公司、厂家,购置器材、设备随意性很大,导致农村网络建成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系统设备就出现大量故障和损坏,难以正常运行,影响用户收视,网络发展出现萎缩。

  四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全县原有广电从业人员154人,20xx年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广播电视站,与文化站等部门合并设立了宣传文化中心,裁减广电从业人员56人。留下的98人中,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7人,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不足10人。

  五是债务沉重,化解困难。全县因发展有线电视产业而产生的总债务达20xx多万元,扣出城网负债,乡镇平均负债30余万元,其中,周口镇、相如办,负债均高达100余万元。

  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四: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不够。有的对加快广电事业发展不以为然,其注意力主要放在所谓的政绩工程上;有的认为发展广播电视是广电部门的事,于己无关,甚至干脆撒手不管;有的简单地把发展广电产业视为创收的一个渠道。二是广电从业人员缺乏危机意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海外媒体的直接进入和海外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对广播电视行业构成了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的渗透和冲击;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已形成,各媒体间的融合、渗透、竞争加剧,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地位面临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广大广电工作者,尤其是乡镇从业人员对新形势普遍认识不足,固步自封,难以把事业做大做强。三是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在市场经济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由于宣传不到位、不深入,部分群众对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办广播电视事业不理解,认为广播电视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应由政府负责。

  2、管理体制上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模式。即人、财、物等方面均以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二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即人、财、物以及广播电视业务等方面均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予以配合。三是组建网络公司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即把行政管理与事业管理分开,实行“行政整合、市场运作”,按企业化管理方式由主管部门统管。机构改革后,我县实行的是第一种管理模式,即“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模式。管理体制转换后,出现了许多不适应:

  一是有的乡镇“应管不善管”,而主管部门“会管不便管”。由于无制约措施,很难有效地调动乡镇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造成管理上的空档。特别是去年机构改革后,将乡镇广播电视站与文化站等单位合并成立了宣传文化中心,搞文化工作的抓广播电视,搞广播电视的又抓文化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造成工作互相推诿、谁都不重视。

  二是中心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矛盾突出。特别是机构改革后,县上出台的各项配套政策没有完全落实,致使个别乡镇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名义上是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实际上是计生员、打字员、驻村蹲点干部。三是管理松散。乡镇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有线电视的安装、收视、维护等收费项目没有统一名称(也有初装、收看、收视维护的称谓)、统一收费标准(户均安装费300—450元不等,户均收视费8—10元不等)。四是对承包经营制止不力。部分乡镇政府因资金运转困难,将已建好的有线电视网络承包给个人,美其名曰“引进业主”。个别承包人只管赚钱,忽视网络发展,对工程质量更是极不负责,如线路的架设用铁丝捆,以树为杆,接头使用的材料及线路不规范,导致信号传输质量差,大大地挫伤了群众的入网积极性。

  3、从业人员参差不齐。

  一是人员分布不尽合理。周口、相如办、锦屏、河舒等条件较好的乡镇人员过多,技术力量相对较强;向东、黄坪、新河等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乡镇,从业人员则较少,尤其是技术骨干严重缺乏,这些乡镇只能长期靠请外面的技术人员帮忙维护设备、维修线路。

  二是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近年来的机构改革使许多长期从事广电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因没有获得劳动人事编制而被清退,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招聘进来的大集体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加上年龄偏大,思维滞后,对现代网络技术想学也学不进。虽然近年来补充进一部分复员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充实了队伍力量,优化了队伍年龄结构,但这些从业人员真正学广播电视专业、懂广播电视技术的极少,培训难度大。有些虽有一定技术基础,但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不愿下苦功钻研业务、更新知识,形成了“想干的干不了,干得了的不想干”的尴尬局面。

  三是广电队伍人心涣散。去年机构改革后,留在广电队伍中的从业人员许多都由财拨改为了财政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由于乡镇政府运行困难,广电人员应得的工资和补助无法按时兑现,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新河、银汉、福德、白玉、石孔等乡镇的广电人员因此而外出打工以求生计,造成人为的人才流失。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群众急需解决的线路维修、用户故障排除等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用户意见很多。

  4、发展资金严重短缺。

  一是先期建设网络用户少、负债多。农村幅员辽阔,用户分散,网络建设成本高,这是农村广电事业发展的一大难点。我县网络建设的先期成本投入平均每户就高达420元左右。由于乡镇政府债务沉重,运转困难,财政支持乏力,有的乡镇依靠广电从业人员自己通过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启动建设和发展事业,致使各乡镇广播电视站债台高筑。

  二是网络营运收入和支出矛盾日趋突出。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员匮乏,网络日常的维护、维修跟不上,用户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传输信号不好,收视效果差,收视费的收取相当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举家外出务工农户增加,供销社、食品站、粮站等一些单位相继改制,电视用户数量减少,整体收入大幅度下降,而经费开支又居高不下,网络建设和投入形成了恶性循环,广播电视负债有增无减已成为普遍现象。

  三是广播电视专款不能专用。机构改革后,乡镇广播站的经费实行零户统管,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挤占、挪用广播电视专项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新形势下广电事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尤其是有线电视的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群众,我认为,必须明晰思路,强化举措,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强化宣传,着力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广播电视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广播电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宣传,扩大影响。另一方面要做好针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工作。要让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到广播电视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而且也是人民群众掌握致富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丰富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改革,着力解决体制上的问题。深化乡镇广播电视事业改革,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现行管理模式为组建网络公司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把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从宣传文化中心剥离出来,在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乡镇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分公司,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管理。原广播电视站的办公场所、播控场所、工作用房等财产由各乡镇政府依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使用,纳入政府投入成本和分公司运营成本进行管理。从宣传文化中心剥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人员自进入公司后,3年内逐步与财政脱钩。各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债务,经审核用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由新成立的乡镇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分公司承担;不是用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债务,由各乡镇政府逐步消化处理。对已承包的乡镇有线电视站、网一律依法收回,向政府缴纳的承包费按合同约定进行妥善处理。

  3、发展经济,着力解决投入上的问题。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工程,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速度。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前景十分光明。但我县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广大农户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大多使用的黑白电视机,只能收到10多个台。分乡镇仍在使用已经相当落后的电视差转台,致使大部分乡镇的村通、社通入户率一直较低。另有一部分乡镇的农户违规私自安装了小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可以收到80多套节目,而且安装价格在290元左右,又不交收视费,老百姓趋之若鹜。由此可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是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完善机制,着力解决从业人员素质上的问题。事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广播电视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特别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员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显得尤其重要。

  一要完善招引机制。运用聘用制、合同制和任期制等形式,尽量把宣传的“笔杆子”、技术的“行家里手”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招揽到广播电视这一朝阳事业的麾下。

  二要完善激励机制。把经济效益与工作业绩挂钩,实施严明的考核、考评制度,以实绩论留任,营造“领导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要完善培训机制。要在积极引进有用人才的同时,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5、强化行业管理,着力解决运行效益上的问题。广泛宣传法规知识,积极培训执法人员,不断规范执法行为,为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播放、传输、接收活动和设施保护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乡镇广播电视和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广播电视的《目标管理制度》、《有线电视管理制度》、《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安全播出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节目审查,严把播出关口,规范广告播放,确保播出质量。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4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安排,为掌握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对劳动力吸纳情况,找出转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我们采取调查统计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就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影响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情况。

  调查情况表明,自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在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初步调查统计,到底,全市乡村总人口645.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55万人,其中,从业人员为343万人,常年性剩余劳动力资源约20万人,季节性临时剩余60万人。其中按从业结构分,从事第一产业的197万人,占从业人员的57%;从事二三产业的146万人,占43%。在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行政区域(指县市区)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73.4万人,行政区域外劳务输出72.4万人,境外就业人员1926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50亿元。综合分析,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促进情况,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现代集约型农业呈现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潜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节精细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精耕细作、精养细管相结合,呈现出对农村劳动力较强的吸纳潜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促进畜禽、林果、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等主导产业规模的迅速膨胀,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吸纳到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上来。金乡50万亩大蒜,仅收获季节就吸收15万外来打工劳动力。

  二是农业产业经营已成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00余家,其中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810家,年销售收入280亿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万劳动力就业。像兖州绿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鸭饲养、苗鸭孵化、饲料供应、肉鸭宰杀、出口创汇为一体的大型肉鸭综合加工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现拥有固定资产1.4亿元,年销售收入4亿多,该企业从基地养殖、生产经营管理到肉鸭加工、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吸收当地和外地不同层次技术、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余人就业。菱花集团是一家拥有固定资产8.2亿元、年销售收入12亿元、以玉米为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业,仅在济宁本地就吸收3200名劳动力就业。

  三是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已成为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体。近年来,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吸收和消化农村富裕劳动力重要载体。到底,仅全市24.3万户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就吸收120多万劳动力就业。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径。近年来,农村道路、交通、农业设施建设以及以荒山、荒滩、荒水、陷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农业综合性开发,也吸纳了一批富裕农村劳动力,并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新途径。

  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劳动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整分析,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在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呈现出领域不断拓宽、容量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就总体上看,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产业经营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够强,消化吸收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无论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还是与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适应。其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观念落后。受传统陈旧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在农业内部从事种养业生产经营,是没有出息和没有本事的表现,主观上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8%。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仅50%左右,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没有一定的技术特长。由于文化素质低下、专业技术水平差,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目前就全市来讲,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业结构调整的.数量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的质量档次低,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消化吸收。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档次不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缓慢,造成农业产业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响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消化吸收。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受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与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大差距,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

  针对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转移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扩大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吸纳的容量,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通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下步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以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适应能力。以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提高农民素质培训为重点,切实搞好对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需要,搞好订单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从业适应能力,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是以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深度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和现代集约型农业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村五大主导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膨胀产业规模,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大力发展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通过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资源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求农业生产应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调整过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劳力、资金、技术等资生产源要素的投入,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据我市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特点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包括棉花、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水果、花卉等农畜产品生产业。加快农业生产从耕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产生更大的劳动力需求。

  三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实行农产品产、供、销对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别是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贷款、出口退税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扶持。通过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通过产业化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借鉴学习经济发展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鼓励和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农村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消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是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培植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加大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通过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自身立项和制定更宽松的政策调动基层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吸纳更多的临时性、季节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5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广生、许谦迎带领调查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中、下旬对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尝走访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除中区之外的11个县市区,34个乡镇,27家龙头企业,并走访了50多户农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提出的调整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林牧渔增加值54.8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综合分析,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宣传发动广泛,形成了良好的调整氛围。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把能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调整成败的关键,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算帐对比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调整的积极性。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多人参加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任城、鱼台、汶上、梁山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初步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转变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端正了调整的态度,逐步实现了“要我调”向“我要调”的转变。

  (二)规划目标明确,把握住了调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年调整目标和规划布局。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4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4万亩;大陆瓜菜260万亩,大蒜105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76万亩;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新发展速生丰产林92万亩,种苗花卉40万亩,经济林35万亩;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调整规划。任城区“扩大苗木面积,扩大以瓜菜、甜叶菊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长沟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大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规模,扩大沿湖水产养殖面积,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兖州市“发展三林一带,构筑三大示范区”;泗水县“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两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持之以恒抓水利”;微山县“种植抓优质高效,水产抓名优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劳务抓协调服务,畜禽抓规模带动”;金乡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蒜经济”;汶上县“抓亮点、重点突破,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绿色大县”;梁山县“突破三大片,两区加一滩,间作为主线,增效为重点”。

  (三)工作重点突出,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条产业链”建设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果。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类经济作物面积540.8万亩,比去年增加47.5万亩,其中瓜菜278万亩,增加28.8万亩;棉花162万亩,增加17.5万亩;花生98.6万亩,增加1.2万亩。林果业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万亩,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万亩,内有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5万亩;发展苗木花卉11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业稳步发展。牛存栏42万头,羊350万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猪存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3%。禽类饲养呈恢复性增长。肉类总产3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万吨,增长6%;奶类1.8万吨,增长37.4%。渔业放养力度加大。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同比增长18.8万亩;水产品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6.2%。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市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劳务收入。全市在县外务工人员达到6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2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30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兖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快,现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2家,有2家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其中绿源公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华龙、正龙、华丰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和以绿源、嘉隆为主体的畜禽加工企业群,该市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30万吨,加工肉鸡、肉鸭2800万只,保证了优质农产品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四)培植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主导产业和产品。各县市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特别是以无公害绿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种植业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30万亩

  和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县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李营为中心的10万亩苗木基地和以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基地,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场区,年出栏万只以上的禽场562处;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经济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强化服务措施,克服了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各地从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农民克服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前重点抓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二是产中重点抓技术服务。以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为重点,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济宁市农科院在任城区喻屯镇、嘉祥县金屯镇、金乡县胡集乡举办“甜瓜穴盘育苗技术现场观摩会”,近200名农民技术员和瓜农接受了技术指导,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产后重点抓农产品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抓了订单农业,全市订单合同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任城区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点抓资金服务。市、县、乡都分别出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资金已达1.8亿元,其中邹城市达到6000万元。全市各级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季节性流动贷款7.6亿元,出口退税4435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77亿元。同时,农业招商引资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汶上县南站镇引进益普山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圆葱生产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60万元。

  (六)各级领导重视,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不但把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经济工作,而且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沉到基层,抓好每一项措施的落实。市、县、乡实行了领导包保责任制。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了工作调度。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召开大型专题调度会议4次,一些县市区还实行了定期调度制度,做到了及时掌握情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开展。泗水县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结构调整制度,每周至少调度乡镇书记、乡镇长一次。坚持了严格考核。市产业化办公室组织140余人,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项目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对xx年度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位居前列的3个县市区、5个先进部门以及18名有功人员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发挥了抓先进,带后进,促全局的作用。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全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复种指数已经超过300%,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而有的仅为200%,仍沿用传统的一麦一棒种植模式。金乡县粮经比已达到1:9,但有的县粮经比6:4,相差甚远。从各产业之间比较,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林牧渔业形成主导性产业较慢,农村

  二、三产业明显短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6

  根据县政府的安排,近日,××县副书记(村扶贫小组组长)杨永发,西南林业大学教授白顺文(幸福村驻村小组一秘),××县农业局局长黄蓉,××镇副镇长彭长虹,,××翠宫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云雾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陆仲荣, 和其他茶业研究小组深入XX镇安乐村,实地考察幸福村茶园的现状和发展

  一、茶园现状

  (一)种植品种。福鼎大白茶是幸福村的主要茶树,当地品种和野生品种较少,面积约400亩。

  (二)种植面积。茶园与自然村落相对毗连,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

  (三)茶园管理。茶园多年无人问津。走进茶园,就像走进森林。生长良好的茶树约5米高。由于一些茶园经济收入的损失,茶树被农民清理,被银行家重新种植。

  (四)种植时间。茶园建于80年代,大部分种植后已经营4年。由于缺乏专业加工,收入低,农民放弃了对茶园的持续经营,多年来,茶园自然生长。

  总体情况:面积比较连片,茶园种植时间较长,部分已失去经济价值,部分茶园具有改造价值,茶树生长旺盛。

  二、茶园改造

  (一)转化方法

  1、打扫茶园。清理茶园杂草和丛林,保证茶树生长环境。

  2、树木的改造。第一,皇冠转型。因为茶园多年不经营,茶树高,芽眼少。通过修剪茶树树冠,可以提高茶树枝条的顶端生长优势,使茶树矮化,诱导新芽生长。第二,根系改造。茶树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当地面的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围生长时,地下分枝也向下延伸并向周围扩展。吸收根系越发达,茶叶产量越高。根系改造以深耕为基础,切掉部分老根,诱导新根生长。

  3、园林土壤更新。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来源。由于茶园多年不经营,茶园土壤具有土层浅、肥力低、土壤质量差的特点。园林土壤的改造应加强深耕,增加有机肥或农家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4、清除老茶树,重新种植新茶树苗。茶园长久,茶树衰老。研究小组的`技术人员建议我们可以选择重新种植新苗。

  (二)价值转化。

  1、改造老茶树。通过老茶园改造,可以快速实现采茶,快速实现经济效益。面对茶园建成后,农民因经济效益低而对种植茶叶失去信心的情况,这可以使农民有较快的经济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但课题组技术组介绍,茶园高产期为种植后5至xx年,而幸福村茶园种植时间超过了高产茶树的生理周期。改造后的茶园产量仍然很低,收入不如新种的茶园。

  2、种植新的茶树幼苗。种新茶苗的时候,要三年才能进入高产,然后才有经济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种植新的茶树种苗,农民的收入会更好,但也存在农民接受度低、宣传难度大、茶业推广难度大等问题。

  三、对幸福村茶业的思考

  (一)茶树的适宜性。幸福村茶园多,气候条件好,赵家云茶园(海拔1370m)最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理,具有很强的茶业发展潜力。

  (二)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发展茶产业。依托“云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农发展成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负责对种植户进行管理和指导,统一管理模式和种植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三)品牌建设。以XX翠宫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率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研究,打造优质、安全、有特色的高端茶叶品牌。

  (四)基地建设。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发展相对毗连的茶园。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初级加工厂,对采摘的新鲜茶叶进行初级加工,确保产品质量。

农村产业调查报告7

  一、调查对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二、调查内容:

  1、农村产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

  2、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农业税收又是逐步取肖的。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何在?

  三、调查主式: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

  四、调查目的:了解农村、关注农村的发展,进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

  五、调查小结:个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配整的观点及想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村集体经济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构的双层经营体制。而如今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我村书记主任干部等人的领导下,我们正在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关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当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帮助、政府部门的关心与引导以及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 如:国家在近年来制定了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价格政策。比如说今年粮食价格已涨到9毛/斤;与此同时又适当降低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另外,今年区财政拿出30万元作为农机发展专用基金,对于奖励在推进农机化发展和建设农机化示范中突出的镇(办)村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因而,我村现已基本上实现了农机化发展,大多数家庭已经拥有了拖拉机,甚至还有农民买起了联合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减少了劳作时间。而且,国家还向农村提供了财政投入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这对农民而言实在是一件好事!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发生了一次突破性的变化。那就是农业税已经取消了。这无疑是件好事!另外在农民发展农业遇到困难时,政府能够及时地下发文件资料等来帮助农民度过难关。比如说去年那场50年不遇的风雪灾害性天气,对我村农业产生造成的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政府部门专门及时地下发了农业一防灾抗灾专款,还派专家亲自下田给农民讲授生产自救的相关知识。政府对那些损失严重的.家庭还给予了补贴。由此可见政府对农民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取消农业税上。

  那么什么是农业税呢?农业税是国家依法向从事农业生产并取得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这也就是说凡是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去纳农业税。而如今农业税的取消发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查又有何意义呢?首先我认为农民是这最直接的受益者;其次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减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全体人员的共同富裕。这也不就达到了小康社会的要求了吗?同时也就为全体人民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我个人观点是:调整产业结构不仅仅表现在农业上,积极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也是不容忽视的。况且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依靠科技,而有些农民为了提高单产,盲目地扩大耕地面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的村主任、领导干部向广大农民发放了农业知识宣传单,但是许多农民都没有认真去学习,过后就当垃圾丢掉了。显然,这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表现。因此,我们的村干部应当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开办夜校等让专家们为他们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或许这样更为实在些;其次我认为在农村可以发展旅游业。因为在这里空气清新,到处都是鸟语花香。特别是到了油菜开花时节,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即可以领略到山水田园的风光,又可以品味到农家的美味与佳肴。还有那热情好客的农民,未尝不让人感觉到心灵的放松和一种浓浓的家的温暖!